打印

【讲座】陈勤建:民俗学者与中国非遗保护

【讲座】陈勤建:民俗学者与中国非遗保护

 时间:11月29日(周五)下午14:30

 地点:5幢102

 主题:民俗学者与中国非遗保护

 主讲人:陈勤建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艺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另兼民俗学硕导)、华东师大中文学科学位分委会副主席、教育部重点研究所——华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中国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 本帖最后由 唐小样 于 2013-11-29 18:2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期待~~~

TOP

貌似12月2号还有刘魁立先生的一场讲座哟。

TOP

标题

讲座开始。教室全满啦。
陈老师介绍此次讲座的原因起于今年的日本民俗学年会。日本民俗学者认为中国的非遗保护是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政策和活动。



[ 本帖最后由 唐小样 于 2013-11-29 18:2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讲座内容

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
这是1949年来,第一次有专家学者主动积极投入,在政府指导下,广大老百姓热烈欢迎的文化工作。没有专家学者的直接参与和担当,非遗的保护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这既是中国文化当政者的心里话,也是中国非遗保护的实际表达。

TOP

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以积极请缨,多部委、多学科、多层次为特点,真正投入其中的佼佼者主要是中国民俗学会社团群体的骨干力量。

TOP

中国学者积极参与非遗的原因:1,机遇与把握:改革开放,专业复兴,田野调查,把握资料。2,专业与交流:与各国学术界的交流。3,指导与启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冲击与鼓舞: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评定。

TOP

标题

中国学者参与与非遗保护之效果与成绩

TOP

标题

二、局限:非遗保护现有的问题与不足
现状:中国非遗保护,一开始主要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专家学者为主,但总体上在逐渐退缩。为何?
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国式学科分类体制等,但其中主要原因,老师认为是中国民俗学者学科边界的自我缩小和学科知识的偏窄。民俗研究偏向艺术较多,但偏向理论较少。

TOP

标题

原因分析:1,当今世界各国的非遗保护基点是从民俗开始的。2,学界对folklore(民间知识、民间智慧)理解的偏离。3,一些学者民俗学专业素养高低程度不一。

TOP

标题

三、反思:非遗保护的应有之义
1,各方在非遗评审中的话语权探索。如何使遗产当事者、传承人在非遗评审中拥有相应该的话语权;作为非遗保护专家与传承人之间的关系。
2,应思考的问题:非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申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TOP

陈勤建老师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方面,尤其是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个问题我们在实际中回避了,如风水问题、地方神灵信仰等问题,很多地方信仰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承认,相较于佛教、天主教等信仰,却得不到相应的承认。
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如何使遗产当事者、传承人在非遗评审中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如何处理非遗保护专家与传承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TOP

陈华文老师总结,近几年,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中逐渐逐渐失去话语权,和专家本身素养的不足有关,对非遗保护在具体工作中的细节缺乏知识的话语权,
而对于年轻学者来说,注重理论的同时,要参与到生活中去,多了解生活,多了解生活细节。非遗不是一种理论研究,是一种具体的工作,使得非遗重新确认民间文化的国家地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扎实地深入到深入到生活中去。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孟令法 宝葫芦 +5 精品文章 2013-12-1 23:26

TOP

回复 3# 的帖子

是的,还有一场刘魁立先生的哦。

TOP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