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三分会场——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学

第三分会场——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学

主持与评议人:吕书宝
王 政 汉魏六朝民俗诗的生产与艺术特点
冯文开 敦煌写本《汉将王陵变》口承与书写的诠释与思考
陈魏俊 武夷身世角色考
李 华 从西海固文学透视其民俗文化
兰宇 苏蕙《璇玑回文诗》与民间送手帕风俗的文化学意义
陈鹏程 试论《战国策》中歌谣谚语的运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冯文开]敦煌写本《汉将王陵变》口承与书写的诠释与思考

敦煌写本《汉将王陵变》是晚唐五代时期《汉将王陵变》讲唱的写本,它是对某一次特定的《汉将王陵变》讲唱的记录或抄写,也是对《汉将王陵变》讲唱传统的记录或抄写。它为探讨王陵故事在口头讲唱传统与书写传统之间发展与演变的规律提供了可能。同时,研究它的口承性及其与书写的互动以及文本属性对认识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的生成与文本形态以及拓展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冯文开,江西宜黄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sa-wa-dee-krab

TOP

[陈鹏程]试论《战国策》中歌谣谚语的运用

  摘要:歌谣与谚语是先秦社会的两种重要的言语形态。《战国策》中歌谣、谚语运用的状况反映了战国时代歌谣与谚语的传播与接受。相对于春秋时期歌谣以集体演唱为主,战国时期的歌谣以个体吟唱、抒发个体情感、展现个体内心世界为主。因此,《战国策》中的歌谣对作品中的艺术表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是展现人物冲突、展示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有的歌谣以丰厚的意蕴扩展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相对于春秋时人的谚语,《战国策》中的谚语俚俗化色彩增强,说理效能得到了强化。

结语
言语的内容和形态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从《战国策》所载战国时代的歌谣、
谚语情况来看,战国人的文化和春秋时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个体意志的增长与 世俗化倾向的增强,而这两者是和谐统一的,表征了战国歌谣和谚语发展的内在一致性。

作者简介:陈鹏程(1971—),男,河北吴桥人,文学硕士,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陕西师大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sa-wa-dee-krab

TOP

[兰宇]苏蕙《璇玑回文诗》与民间送手帕风俗的文化学意义

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国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有着无数精彩的事象表现,前秦时期苏蕙与窦滔的爱情与婚姻关系中出现的波 折,催生了诗歌艺术与手帕文化的结合,而服饰中的手帕作为一种更加特别的文 化现象和美学表现,也有着悠远的非常历史,并蕴含着一段凄美的爱情与婚姻故 事,其影响最终演化成陕西关中婚恋文化中的一种风俗。手帕无论是作为文化表 征或是审美对象,都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飘逸的风情特征。
sa-wa-dee-krab

TOP

[李华]从西海固文学透视其民俗文化

通过对西海固文学形成及成果的梳理,并对其创作内容进行民族民俗文化解读,阐述了西海固民俗文化对西海固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又是西海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保护和传承西海固民俗文化的建议,这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政治民生、人文生态环境的和谐运行,也展示了我国民俗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多样性。


李华: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宁夏社会科学院 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

TOP

吕书宝教授点评

[冯文开]敦煌写本《汉将王陵变》口承与书写的诠释与思考
敦煌变文我说两个事
一是它是纯民间文学
二性质是说书人传弟子的教材

[陈鹏程]试论《战国策》中歌谣谚语的运用
歌谣是从易经开始书写了,《战国策》时歌谣已经相对来说退出民间了,文人能够书写是很宝贵的,谚语一直就不是主流文化,天气预报从来不会报几句谚语

[兰宇]苏蕙《璇玑回文诗》与民间送手帕风俗的文化学意义
手帕对文学影响很大
北方古代文化、文学是可以和南方相媲美的

[李华]从西海固文学透视其民俗文化
回族不管先人是谁,进入中国版图之后,最快与汉族结合的民族,在文化上融合的水乳交融
sa-wa-dee-krab

TOP

回复 5# 的帖子

怎么木有图?我找这位仁兄找的好苦,我要看看他真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