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三分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2)

第三分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2)

主持与评议人:刘德龙
戚永哲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理性分析
徐赣丽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短板和解决的可能:靖西壮锦的实践
曲凯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妇女组织的作为——以云南楚雄“彝绣协会”为例
陈映婕 走出瓶颈:浙江青田石雕项目的保护经验
兰 玲 烟台市“非遗”项目评审管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戚永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理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文化工程。保护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以理论为指导,特别是目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开发利用,更是需要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与研究,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为当下民众服务,融入其生产生活的同时,不违背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及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本文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从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期望能为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对文化资本的理性认识
二、对开发利用现实意义的认识
三、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处理
四、开发利用应强调合理性
五、开发利用中“度”的把握


戚永哲  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毕业,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徐赣丽]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短板和解决的可能 ——靖西壮锦的实践

论文通过广西靖西壮锦的发展历史和当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的个案,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中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问题,认为生产性保护也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尽管如此,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以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进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非遗保护在我国已经开展有十年了,在开始阶段注重以抢救性记录的方式来保存对祖先的记忆,后期针对传统手工艺、民间医药、工艺美术等类非遗,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策略。那么在实际中,这种保护是否有效,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呢?另外,非遗意谓无形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保护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生产的物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在此,以具体个案做一分析。
一、壮锦的发展历史
二、壮锦是民族文化符号的代表
三、壮锦生产性保护的困难
四、壮锦生产性保护的路径
从上述看来,生产性保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这种保护的有效性相比于产业化开发更能保护其原真性,但是却无法做到产业化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实行产业化开发,带来的后果是大规模生产的粗糙的廉价劣质产品。壮锦作为标志性的民族文化,不能为了追求利润,降低成本,走大众市场的道路,而需要针对高端的精英消费者进行生产,在政府的协调下,吸引专业人士从事相关的产品设计和改良,最大限度的保持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和附属意涵,从而提升其市场身价,进入现代民族艺术品市场行列,并以此导引当地民众的生产和传承积极性。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产性保护。
当地人使用与第三方使用有区别,因此,仍然需要有文化自我传承、自我享用的链条才能循环和发展。采取一些措施是必要的,比如在社区定期举办比赛,唤起大家的兴趣和社区参与。利用第三者使用,提高其社会经济价值,刺激当地人的自豪感、自信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曲凯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妇女组织的作为

妇女是文化传承与复兴的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女性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中扮演着传承人与保护者的角色。妇女组织在文化复兴建设的道路上践行着提升妇女社会价值、促进男女平等的历史使命。楚雄“彝绣协会”通过品牌的创立和对更多彝族女性的技艺传习是发展彝绣技艺的基础;不断地研发适应时代需求的产品和加大宣传力度是彝绣产品传承的必要手段;利用电子商务,通过协会推广是不断加深彝绣产品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必然选择。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彝绣协会”
二、“彝绣协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为
(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扬和民族文化自觉的实践意义
(二)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以及对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意义
(三)“彝绣协会”对发展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
三、促进“彝绣协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更好作为的建议
(一)加大扶持和强化品牌效应的力度
(二)加大对彝绣人才的培训和产品的研发力度
(三)加大对彝绣技艺的教育传承和宣传力度
(四)加强对彝绣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推广工作

曲凯音(1977—)女、汉族、吉林农安人、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妇女问题等。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陈映婕]走出瓶颈 ——浙江青田石雕项目的保护经验

就浙江青田石雕的个案而言,初级产业化与生产性保护能够做到并行不悖。2008年后至今,该项目渐渐走出传承人的瓶颈。其保护经验有三:一、石雕是当地山区重要的生计方式之一,石雕业有其自身市场化的需求,经济的因素首当其冲;二、地方政府适时与适地的政策是关键因素,决定其发展与保护的成败;三、在前两者基础上,职业教育得以成为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传承模式,基本保持了手工技艺的传统特色,同时也解决了传承人问题。
一、初级产业化
二、保持“以手工为本”的特性
三、地方职业教育模式下的传承人培养
青田石雕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地方个案,如果一定要从中提取出“非遗”保护方面的经验,至少有两点值得思考:一、当地局促的生态资源导致了相对狭窄的产业道路,迫使当地人出于生存与发展的目的,长期重点经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使该产业在当下具有市场竞争力。二、地方社会各类力量的有效整合,成为使得“非遗”走出传承困境与发展瓶颈。青田石雕的职校传承模式之所以能够在最近五年中“柳岸花明又一村”,年轻传承人的未来尤其令人期待,就在于石雕的初级产业化、政府的有效扶持,以及传承人群体的文化自觉都发挥了不可缺省的重要作用,缺少任何一项,保护都无法成功。


陈映婕: 浙江师范大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兰玲]烟台市“非遗”项目评审管窥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地都普查申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烟台市的“非遗”评审为例,对一个市级“非遗”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在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困难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窥斑见豹,对“非遗”保护工作
有所裨益。
一 烟台“非遗”保护的现状
二  烟台“非遗”申报存在的问题
三 “非遗”保护目前在烟台面临的难题或者困境
四 “非遗”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非遗”申报的资源注定越来越少,但是,我们还有没有可以能申报的非遗项目了呢,回答是肯定的,一定有很多好的“非遗”项目还“藏在深闺无人识”。在烟台第四批“非遗”申报的名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对“跑灯官”和“麻姑传说”等一些项目的挖掘整理。尤其是麻姑传说,尽管江西省已经申报了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但烟台以道教仙山昆嵛山为依托的麻姑传说同样具有竞争力。“非遗”申报和评审工作一定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如对一些已经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传统技艺如何评定?烟台第四批申报的宁海州脑饭制作技艺、胶东传统锔艺、福山三不粘手工制作技艺等项目,这些技艺在民间已难寻踪迹,此次申报都是以酒店或公司作为申报单位,这多多少少改变了这些传统技艺的原有属性,尤其对于其代表传承人的确定是否会有遗漏或偏误?


兰玲: 鲁东大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来顶一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