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三分会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1)

第三分会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1)

主持与评议人:余 悦
宣炳善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知识生产与话语表达的新格局
刘 欣 高振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俗学本位——纪念《公约》通过十周年专题讨论
李秋香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代利用优势研究
杨 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法律政策背景研究
赵 宁 试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遗保护面临的现状、问题及措施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宣炳善]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知识生产与话语表达的新格局

  摘要: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区分后,中国在2004年也开始在国内介绍这一具有文化全球化特征的概念。民俗学者也积极参与了这一民族文化生活方式保护的活动。虽然非遗保护是政府主导的工作,但是却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同学科交流与整合的新的知识生产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对民俗学学科具有文化的法律保护与文化权利意识的新时代因素,在文化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也将改写未来民俗学学科的话语表达方式。



将非遗保护与中国的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因此,在将来,非遗保护虽然 是政府行为,但是却有可能为民俗学科的话语表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非遗保护、民俗学学 科、中国的法治进程、文化的法律地位、民族文化的全球化竞争将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 从而形成民俗学学科话语表达的新格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刘欣 高振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俗学本位 ——纪念《公约》通过十周年专题讨论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诞生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中国民俗学及民俗学者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这不仅仅归因于民俗学与非遗保护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及民俗学自身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更加归结于民俗学者无法摆脱的,进入现实生活、关注人类发展的社会情怀。从大方向看,非遗保护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等,在民俗学的“陪伴”之下,应该会迎来一个科学、和睦的发展时代。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国际到国内
二、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系
三、民俗学本位与非遗保护之核心
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湘西经验与民俗学

《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无形文化遗产中逐步发芽, 在众国家加入《公约》成为缔约国之后打下根基,随后其刚健的枝 条慢慢延伸到缔约国内部,在国家内部发新芽,开繁花。十年来, 《公约》从一纸文书到非遗保护的各种尝试与实践,也正是这种尝 试与实践让民俗学从理论走向田野的深处。民俗学,正如它最初被 预计的那样“在学术研究与改造社会两个方面,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李秋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代利用优势研究

摘要:整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功用,是新时期推进文化建设、 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传统文化资 源中的两大样态。由于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呈现形式的外部性、易得性等特征,因而对传 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曾经多局限于对此类资源的开发。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而言具 有内容上的丰富性、完整性以及延续性,又能够与当代各种新的利用方式灵活对接,更便于 改造利用。因此,当前重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应该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应的重视和 关切。

一 问题的切入: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利用
二 不同传统文化资源存在方式的差异与不同的文化磨损度和社会现实感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内容上的相对完好性及影响力
四 不同传统文化资源当代利用方式的自由度及余地空间
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现实应用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法律政策背景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主干分支,凝结着人类自身智慧 与劳动创造,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展示着多元的文化记忆。因而, 近年来,档案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呼声 不绝于耳。
在我国,文化主管部门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本 世纪,起始时间基本与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约》相衔接。这项工作的前身——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则由来已 久,相关文件资料也在行业档案管理办法中有较为明确的归档要求。 但是,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的相关工作毕竟开始时间不 长,处于保护工程的初级阶段,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也 必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面临许多问题,而档案收集的客观规律又决 定了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赵宁]试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状、问题及措施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现状为数量丰富、质 量上乘,具体表现为“生产性项目”发展较完善,原生态项目保存较完整,传统 节日类项目也传承较好,加之当地领导的努力,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 保护工作位居国内上游。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如保护理念不清、改编问题突出、保 护机构体制不完善、开发过度等诸多问题。遇到问题就应该正视问题,采取积极 有效的措施,有层次有步骤地解决各类问题,从而保证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

大理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是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它以整体性保护方式为主,关注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保护力量。大理州文化生态保 护区内遗产丰富、质量上好,许多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原生性保存完整,传统 音乐、美术、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获得了较好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比较 成熟,加上当地领导的努力工作,使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位 居国内上游。自“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以来,大理文化生态区基本上 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但不可否认同时在保护理念、传承方式、上升空间、机 构制度建设、业态分布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发现问题,就应正视问题,如果 忽视存在的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和终生的遗憾;只有 积极、及时地解决问题,才能防止问题的扩大化、严重化,为生态保护区第二阶 段目标的实现做好准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胡玉福]农业生产民俗的生态破坏与生活者的选择 ——以山东老荒村西瓜种植为例

摘要:山东省临沂市老荒村的西瓜种植产业给村民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对该村的土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受“生活环境主义”理论的启发,我们在讨论这种农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时,不应该忽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需要把人重新置于农业生产与生态破坏的关系之中。因为,尽管这种农业生产会受到现代化、市场化、政策等外力的作用,但正是作为生活者的人在根据自身的生活智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选择,才造成了这种破坏。

一、老荒村和老荒村西瓜种植发展脉络
二、西瓜种植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三、科学现代性的后果
四、生活者的选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余悦点评

六位报告人题目很有意义
体现了近些年的非遗的一些新的思考
面对文化全球化进程,我们应当具有全球化视野
但是六位报告人也都存在一些问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