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空间变化视角看村庄中的个体化 ——读《中国社会个体化》

从空间变化视角看村庄中的个体化 ——读《中国社会个体化》

在中国农村,伴随着改革也经历了由集体化到个体化的转变,作者以民族志的方式记录了黑龙江下岬村的个体化进程。我也作为一个生长在农村同时又有着多年在外地上学的经历,从一个双重视角(在外的,村中人)去体验,对农村的个体化有着自己的感受,受作者启发试图从空间的变化来发现农村的个体化进程。
公共空间的的转移
公共空间的转移象征了村庄中个体的摆脱集体化的主要标志。在改革之前的,村庄中的村委会集体集会,开展各项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政治在村庄生活中逐渐淡化,由之前的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变化。当改善生活成为人们头脑中的主线的时候,集体的政治宣讲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中,一头埋入经济的浪潮之中。由是,村庄中的商店在逐渐取代村委会成为村落的中心,成为交流信息显示财富的集散地。同时,伴随着经济的活动的不断地频繁进行,经济关系在逐渐强化个体之间的联系,而之前的阶级群体的却早已崩溃,个体的互动更多的以经济形式展开,又强化了个体的经济地位,经济的个体化在逐渐强化个体的权利意识,让个体化进程加速有了一个支撑。
家庭空间的分割
熟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以很通俗的语言反应了个体对私人空间的渴求。伴随着社会的改革,在农村青年群体中对私人空间的渴望在不断的强化,在日常生活的中的表现就是青年个体以婚姻为节点,与父母家庭空间进行分割,也就是所谓的分家,分家的时间不断提前,也说明了个体化进程在加速进行。然而,以婚姻为节点的这种家庭空间的分割,不仅是个体化的终结,恰恰相反仅仅是开始。这种家庭空间的分割,既是生活空间的独立也是经济生活、权力行使的独立,同时又是人际关系的分离和提取过程,是一个个体化的家庭的发生,更是脱离主干家庭的控制,加速个体化的过程。
城市空间向村落的扩散
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不仅涵盖了城市本身的人口结构的新陈代谢,也包括了城市建设的过程吸引或是被迫转移成市民的曾经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村庄建筑形态由村落常见的平房向高楼变化,管理方式也发生了由村委会向居委会的转换,最重要的方式是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日益现代化,也包括了人际关系网络和精神世界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体验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二,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窜门聊天不足为奇。而城市化过程,熟人社会在逐渐发生变化,诚然有村庄到小区的过渡中,不在是家庭的私人空间的开放性在不断地弱化,熟人社会结构也在逐渐瓦解,也是这种过程在不断加速个体化进程。
个体的对话与冲突
个体化的不断加速,私人空间的持续扩张,其实这都在不断瓦解之前的熟人社会结构,从而形成单一的个体,当旧的熟人社会结构随着个体化进程在不断的加速,群体的枷锁在打破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个以个体的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以经济活动活动为纽带的新的的熟人社会在不断的建立,但是我们发现这种这种新的通过经济关系建立起的熟人社会结构显然是不稳定的,流动性更强,形成了之前痛斥的“赤裸裸的金钱社会”,可以想象这种不稳定的社会结构是存在隐患的。一种以经济关系为依托的个体的对话要形成一个稳固的社会结构需要更多的思考。我想,不断的个体化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在个体生活之外也需要集体的依托,通过集体的形式强化个体化背后的集体的力量,重拾集体的温暖是一种有效缓解个体化背后社会隐忧的一种方式。

阎云翔 著 陆洋等译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转自朱卿博客: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wspace/itemid/32231

[ 本帖最后由 ymmelon 于 2013-4-28 09:54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