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注】清明祭扫方式的衍变:2013清明节专题汇集帖

【关注】清明祭扫方式的衍变:2013清明节专题汇集帖

网络祭奠:民俗文化向现实妥协?

中国日报网 2013-03-29 04:01:00 来源:大众日报

[提要] 随着清明节临近,网络祭奠受到了部分无法回故里扫墓的市民关注。相比较在逝者坟头焚烧纸钱、燃香等传统祭祀方式,网络祭奠以其简捷、方便的特性,一出现就被许多年轻人接受。“强调公众参与、创造新的习俗形式、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将是今后节日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巩晓蕾 绘

  随着清明节临近,网络祭奠受到了部分无法回故里扫墓的市民关注。这一新现象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对当前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妥协。不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最根本的还是既要创新习俗形式,也不应忘记传承传统文化内涵。

  □ 本报记者 蒋兴坤

  网络祭奠丢了民俗人情味?

  “亲爱的爷爷,长孙女和孙女婿来祭拜您了,多希望您能健康长寿。愿您在天堂一路走好,我们永远爱您!”随着清明节的临近,网络祭奠成为了一些无法回家的人向亲人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在各个祭奠网站上,长短不一的祭文表达着网友对逝者深深的缅怀之情。

  记者发现,在网上建立纪念馆手续非常简单。网友先免费注册成网站会员,上传逝者基本资料,通过审核后,就可以在网上发表祭文纪念逝者了。记者随后登录了一家2010年5月上线的祭奠网站,该网站已经建立了19400多个纪念馆,进行了1259万次祭拜,祭文达到了8190余篇。除了撰写祭文,网友们还可以通过向逝者献花、上香、点烛、上贡品等虚拟活动,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

  另外在淘宝网上,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祭奠业务的中介。顾客支付500元左右的中介费,中介人员就会代顾客去扫墓、献花和上香,整个过程会拍照为证。虽然价格不菲,但仍有部分网友接受了祭奠的方式,该网站存在一定的业务成交量。

  不过,对于这种网络祭奠和祭奠方式,网友却褒贬不一。“网上祭奠虽然不如亲自到墓地祭奠庄重,毕竟也是为逝者送去一份祝福,自己的心会得到安慰。”也有网友直言无法接受网络祭奠:“亲人故去,花钱请人代替哭丧;清明扫墓,通过网络远程祭拜。社会发展了,可民俗人情味没了。”

  现实生活压力滋生需求?

  “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员流动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返回故里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寻求合适的替代手段的需求应运而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张继平认为,网络祭奠和祭祀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需求。“这种新型祭奠方式的出现不足为怪。”

  相比较在逝者坟头焚烧纸钱、燃香等传统祭祀方式,网络祭奠以其简捷、方便的特性,一出现就被许多年轻人接受。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部分市民表示,网络祭奠是传承我国重孝道、重家庭传统美德的一种方式。如果清明节无法回家,可以考虑通过网络祭奠,缅怀先人。

  记者还发现,网络祭奠方式在得到市民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民政等政府部门倡导鲜花祭扫、网络祭奠等文明时尚的祭扫方式的鼓励。同时,青岛、兰州等地的殡仪馆还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设专门的网上祭奠通道,为市民寄托哀思增添了新途径。

  “网络祭奠是解决当代人工作生活和心灵慰藉需要的一种探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表示,“这一新现象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妥协。”

  民俗应不忘传承文化内涵

  “举办民俗活动实质就是保持一种文化记忆。如果民俗消逝了,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和特殊性就会被弱化,甚至被淡忘。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俗文化的淡化、变形甚至消逝都让人很无奈。”何中华说,伴随着现代社会频繁地迁徙,人情世故逐渐淡化,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必然会被打破。

  “变异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民俗文化本来就是由民众创造和享受的,这种创造不会放弃对新鲜文化的吸纳,不会放弃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张继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民俗活动方式的变迁所体现的正是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今天的传统节庆更多地被视为物质享受和假日娱乐,其精神内涵越来越不受重视。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节日失去了信仰的支撑。”张继平认为,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最根本的保证是将民间传统转化为民族信仰和公众共识,将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信仰赋予新的内容。“强调公众参与、创造新的习俗形式、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将是今后节日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来源:大众日报

TOP

租赁花圈祭亲人您怎么看

和讯 2013年03月29日07:07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记者 李洪涛

  目前,花圈已经成为丧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逝者家属都会收到数量不等的花圈,少的几十个,多的几百个。在吉林省敦化市的殡仪馆内,却没有花圈销售,而是对花圈采取出租的方式。令人欣慰的是,花圈租赁制度推出后,当地民众并没有强势抵制,而是在尝试中逐渐适应和认可了这种节俭、环保的祭祀形式。

  记者了解到,吉林省敦化市殡仪馆推出的花圈租赁制度从2008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逝者亲属祭祀时可租赁重复使用的长久性花圈,同时停止销售和使用一次性花圈,参加治丧吊唁人员也不得携带花圈进入。

  如今5年过去了,敦化市的花圈租赁工作依然如故。记者从敦化市一家殡仪馆处了解到,逝者家属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前,都会到殡仪服务中心办理花圈租赁业务,殡仪馆推出的长久性花圈样式很多,每个花圈租赁费为每次30元。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用过的花圈摘下挽联后,将被送到殡仪馆内指定的地方进行消毒、修整。另外,为了满足逝者家属的不同需要,该殡仪馆还设立了鲜花专柜,但祭祀用过的鲜花在使用完毕后必须由逝者家属带走。

  该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没有实行花圈租赁制前,一次性的花圈每个售价80元至200元不等。刚开始时,个别逝者家属对租赁花圈有看法,不愿意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市民逐渐从抵制到认同,最终主动租赁花圈使用。目前,亲人逝去后,不自带花圈,而是在殡仪馆租赁花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3月21日,记者跟随敦化市消费者协会的几名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对租赁花圈制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现场咨询。

  在接受问询的30位年龄在40岁至60岁之间的市民中,有22位明确表示可以接受,6位市民称可以考虑,2位市民认为暂时还无法接受。市民杜先生今年65岁,对租赁花圈制表示支持。“以前买一个最便宜的花圈要80元,几分钟就烧掉了,既浪费又污染环境。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位老同志的葬礼,他的儿女们花300元租了10个花圈,用完后就回收再利用了,节俭又不失庄重”。

  市民王先生认为,办理丧事时,花圈是不是重复使用的不重要,只要洁净就可以了。相反,一些逝者家属为了面子攀比花圈数量,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才不好。

  3月23日下午,敦化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任赵国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部门实行租赁花圈制度后,不仅为逝者家属节省了钱,也极大地改善了殡仪馆的环境。因此,取缔一次性花圈是大势所趋,能够重复使用且租金低廉的长久性花圈,将越来越得到逝者家属的认可和采用。

  观点一

  祭祀创新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协常委施立学认为,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和时代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下,殡葬观念需改变,祭祀改革更应该推陈出新。

  亲人故去,送上花圈表达哀思本无可厚非,但要保持良好的风尚。过度追求殡葬排场不仅铺张浪费,还违背了悼念先人的初衷。敦化市人民政府推出的租赁花圈制度,在祭祀形式上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民俗上的创新。虽然租花圈和烧花圈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有不同。从民俗角度来讲,它反映了社会对祭祀文明的热切呼唤。

  花圈重复使用不影响逝者家属对故人的依恋和怀念,而文明祭祀留下的清新世界造福子孙。因此,广大民众的殡葬观念需改变,要树立厚养薄葬、厚养薄祭的观念,从俭办丧事、搞祭祀。

  观点二

  既节约又环保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节约网负责人李晓群认为,5年来,敦化市在租赁花圈制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社会学角度讲促进了社会文明。当地民众观念上的改变到实际行动,在祭祀改革上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敦化市人民政府勇于创新的做法值得提倡和弘扬,更值得推广。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反对铺张浪费。成百甚至上千元一个的花圈,在追悼会现场摆放一会儿后烧掉,这是一种资源浪费。我国林业资源贫乏,保护林业资源迫在眉睫。花圈作为一种纸制品,如此大量的浪费实在可惜。另外,焚烧也严重污染了环境,没有任何意义。在祭祀时,更应该提倡移风易俗,做到既节约又环保,租赁花圈同样可以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如果与树葬、水葬等结合,就更加完善了。

  观点三

  将成消费趋势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新闻发言人宗守运指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具有选择权,但这种选择权必须建立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殡葬服务关系千家万户,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民生。花圈只是一种承载人们怀念之情的丧葬用品,以示对逝者的敬重。然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在祭祀过程中,花圈却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的对象,满足虚荣心理的同时,不仅消耗大量的宝贵资源,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与倡导的节约型消费背道而驰。敦化市人民政府推出的租赁花圈是一种好的消费趋势,实行5年来已经获得了广大民众认可和接受,这与政府部门在祭祀上正确引导,搞好消费教育和宣传引导密不可分。

  亲人故去后,买再多的花圈烧掉,所要表达的也无非是一片孝心。作为一名消费者,逝者家属在祭祀亲人时更应该理智,从国家大局出发,选择文明、环保的消费方式。

TOP

消费者协会对这个问题有发言权吗?谁说花圈只是一种承载人们怀念之情的丧葬用品?怎么就不文明了?什么叫“更应该理智”,难道过去的祭祀是非理智的吗?什么叫环保,与其纠缠老百姓烧一点纸,你有本事去抖一抖化工厂!!
民俗学者失声导致消协官员越俎代庖,一切都从“消费”出发的问题意识,是多么可怕的舆论导向!

TOP

回复 3# 的帖子

理智与文明,我觉得都可以写文章了。。。话语暴力啊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4# 的帖子

这是民国以来中国人文学术界共谋的结果,咱们也脱不了干系的。只是,如何有一个良好的观念引导,应是眼前的重要议题。

TOP

【清明节调查】强国论坛联合人民日报推出清明祭扫习惯调查

TOP

代客扫墓 “不负责哭” 磕一个头100块钱

中新网  2013年04月01日 15:09 来源:北京晚报

  代客扫墓 “不负责哭”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管这是共识,但“心”终究需要一些外在的“迹”来表达。于是,许多离家在外的游子找出各种办法,来弥补清明时节无法亲自祭扫先人的遗憾。然而,网络祭奠总让人觉得过于简单草率,花钱请人代扫又似乎让孝心打了折扣。当祭扫传统遭遇现实尴尬,究竟什么样的“迹”才能给“心”一个合情合理的出口呢?

  诚,不诚?

  答应你哭那也是演的,没有诚心不是糊弄死人吗

  “哭?我们不哭!我就是答应你哭那也是演的,没有诚心不是糊弄死人吗?”今年刚开始做“代客扫墓”生意的张忠武说。

  从3月初在网上打出广告到现在,正式成交的生意只有两单。不过,临近清明,这几天打来咨询业务的电话渐渐多了起来,“一天能有好几个了,大部分都是人在外地的。”

  而在各种咨询问题里,最让他讨厌的就是——“哭要多少钱?”张忠武没想到真有不止一个客户会问到这个,“电影里还打滚儿哭呢!那都是搞笑。我们是扫墓,不是演员。”

  相对于一些在广告中表示能提供“披麻戴孝”、“嚎啕大哭”的公司,他们的业务范围比较平实:上贡品、烧香、烧纸,鞠躬、说祭拜词,打扫墓碑以及附近杂草。最后,发照片给客户验收,照片的数量通常是十张。

  如果客户要求的话,他们也能提供“磕一个头100块钱”的服务,但张忠武直言自己“不赞成这个,没意义”。

  张忠武身上的深色西服黑衬衣在他简易的“办公室”里,略显正式,他往自己身上比划了一下:“去(扫墓)的时候就穿我这样。”

  “办公室”外面就是工人宿舍,几张双层的铁架子床能住十几个人。“办公室”里摞着几箱空啤酒瓶,旁边是台洗衣机,静了音的电脑屏幕上正放着抗日剧《民兵葛二蛋》。

  门外“宏飞装卸”的牌子才是张忠武的主业,“需要出人出力的活儿我们都能干”,“代客扫墓”只是其中份额极小的一种。不过,他们还是给这项业务做了个专门的网站——“存孝服务中心”。

  在北京,像张忠武这样提供“代客扫墓”服务的公司,几乎都是兼职。对他们而言,“代客扫墓”和去机场代人接客性质差别不大,只是前者需要的准备和流程更多。

  虽然这项业务已经出现了七八年,但业务量始终很少。在数十家全国各地提供此项服务的淘宝店铺里,大部分店铺的近期成交量为零,偶有成交记录的,也不超过两条。

  尽管如此,这项服务已经隐隐有了“行业标准”,譬如:代客扫墓人员穿“素色衣裤”、“头天洗头洗澡”、“提供单向视频通话”、“提供祭拜活动的电子版照片或者视频作为证明”等。

  张忠武的公司还能提供诵读《金刚经》的服务,“半个小时需要300元钱”。

  敬,不敬?

  联系电话要和其他业务分开,弄混了不太好

  最近完成的两次代扫,都是张忠武预期的客户群:一位是北京本地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另一家人则是远在上海,不方便到北京来扫墓。五年前从齐齐哈尔来到北京的张忠武和后者有相似的经历。

  张忠武一家兄弟姐妹分散在北京、天津、大庆各地,在外打拼常常过年都不能回家,更没机会去扫墓。他觉得像自己这样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便动了这个念头。

  起初,小他十多岁的生意伙伴尹洪山并不同意:“又赚不了多少钱,整这玩意儿干啥呢?”

  后来说服尹洪山的是张忠武的这句话:“咱们要是做起来,备不住咱们家那块儿就有人能做。咱回不去的时候,打个电话,也有人能替咱去上坟。”

  生意人都喜欢求吉利讲彩头,接这样的活儿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尹洪山想了想说:“那不会,我们小时候上学,每年不都去烈士陵园扫墓吗?那就是给别人扫墓啊!”

  “就是咱们去扫自己家的墓,到了地方,‘左邻右舍’也都会顺便给人家烧点纸吧。”张忠武说。

  不过,尹洪山还是坚持把“代客扫墓”的联系电话和其他业务分开,“弄混了不太好。”工人们扫墓归来,张忠武也会让他们拿上钱,出去洗洗澡;事后给客户提供的照片,他也不会保留太久,发过之后就从相机里删掉。

  他们目前做成的两单生意,客人的要求都比较正常,贡品也没有太多花样,他们就按照自己家里上坟的习惯准备:纸钱元宝、香蕉苹果还有酒。

  “要是有人能替我给奶奶上坟,我就会让他买副扑克。”尹洪山忽然说,“你们别笑,真的。我奶奶爱玩儿这个,我去给老人上坟的时候就烧一副。”

  对装卸队的工人们来说,这活儿的难点是找墓地。“我现在才知道北京周围的公墓得有好几十个吧?”张忠武说,“真不好找,公交车司机都不知道。”有一次,扫墓的工人早上出去,天黑透了才回来。

  虽然做的是生意,但张忠武不太喜欢客户打电话来开口就问“你们要多少钱”。他觉得这种事总应该先问问流程和服务内容,“一般来说,还是年纪大的人说话比较耐听。”

  张忠武的“代客扫墓”生意都是客户收到照片之后,再往他提供的卡账号里打钱。他说,不怕收不到钱白干,“有这份心的人,都不可能会拿这么严肃的事儿开玩笑吧?”

  反对

  这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应该批评,批判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社会学家)

  这事儿有点儿滑稽,扫墓还让人家代?那种代人磕头、哭坟啊,更是荒唐!

  现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今年你实在忙、不能回来,那你就别扫了。干吗要让人给你弄假的呀?

  这个社会啊,代人相亲的、租个女朋友回家过春节的,类似的事儿什么都有。这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叫做金钱拜物教。这种事儿,是违背人类美好、正常感情的,往深了说就是一种亵渎!好像你有了钱,什么都能干。所以说,这种现象不能提倡,应该批评,批判!

  我们说可以有“市场经济”,但是不能有“市场社会”。一切都能用金钱买,那不成。金钱是一般等价物,是用来买商品的,不是用来买感情的。商品经济搞过了头,国家、民族都会堕落了。

  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对感情的尊重,缺乏这种道德底线、价值底线,那中国梦就别做了。

  支持

  论心不论迹,这事儿不新鲜

  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请人代扫墓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不觉得存在什么孝心有没有被打折的问题。

  中国人崇尚“百事孝为先”,可是我们同样也推崇“论心不论迹”。如果非要强调是本人亲自去扫这个墓还是请别人代扫,那不就是“论迹不论心”了吗?只要心意到了,那就是行孝了,形式都是外在的,没有比较的意义。

  毕竟,子女的经济条件、经济能力不同,不是说倾家荡产、千山万水地本人回来扫这个墓就是有孝心了。尤其是那些在国外的,回来一趟确实得折腾不少钱。后人活不好,祖先在天之灵也不会觉得安慰,扫墓就是为了寄托情思。

  清明请人代扫,并不妨碍自己本人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再去祭扫,这两者本身不矛盾。

  清明是我们中国很重视的一个传统的日子,这种带有仪式性的节日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表达,仪式性的东西让我们使自己内在的情感展现出来,使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立

  墓祭不是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代人扫墓,聊胜于无。我对这种情况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商业社会,各种东西都有服务,代人扫墓也有它存在的原因:毕竟现在大家太忙,就一天清明节,抽不出来时间,找人代一代,比完全不想这件事要好。传统社会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孝子哭不出来,他请人代哭,可以理解。我们民俗学尊重传统,尊重大家的选择,传统毕竟还是人创造的嘛。现在有这种情况,基本上也符合原来的原则,还是可以的。

  但是,扫墓是祭祀自己的祖先,表示怀念的心情,最理想的还是亲自去。别人去的话,这种情感的表达就很间接了。偶尔有特殊需要,比如坟墓草太多了或者坟出了问题,需要修一下,请个人扫扫墓、培培土,还是可以的。但(代人扫墓)不太可能变成一个普遍的情况。

  墓祭不是表达对先人的感情的唯一方式,如果不能亲自去扫墓,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表达感情。古代官员们在异地当官,回不去,就会选择在家里祭祀。在唐朝以前,墓祭很少,多数情况下是在家里祭祀或者是到祠堂祭祀。现在也可以在家里搁上一个牌位或者相片,表达自己的哀思。

TOP

【文明祭祀】今年清明可居家拜祭

搜狐- 光明网 2013年04月01日14:25

   
    一个孩子把花瓣放在爷爷的骨灰盒上。 记者 苏俊杰黄澄锋摄

  又到清明节。

  “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拜祭祖先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然而,我们现代人过的却是减缩版清明节。

  专家指出,清明节作为民俗节日开始于唐代,除了祭奠祖先,还包含娱乐、农事、饮食等多项活动。

  文/记者 谭秋明

  温馨提醒

  今年清明,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银河公墓等将推出多项便民惠民措施。据介绍,市殡葬服务中心继续推行居家拜祭、网上拜祭等多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拜祭方式,行动不便或工作繁忙的市民还可以选择“爱心大使”服务进行居家拜祭。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新闻发言人李志坚表示,“爱心大使”主要为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或年老体弱者开展服务,清明期间,工作量大,人员紧张,希望申请该项服务的人群最好选择在非双休日进行错峰拜祭。详情可拨打热线020-87087114咨询。

  此外,由于预计今年办理骨灰续存业务的市民群众人数将是往年的3倍,市火葬场已在临时棚内增设了10个续费窗口缓解办理业务群众人流。建议广大市民在办理该业务时尽量避免在人流高峰期前往,选择错峰办理续费事项。

  车位紧张 最好乘公交地铁

  每逢清明,墓园周边地区停车位变得尤其紧张,建议市民群众前往该区域尽量选择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拜祭。

  今年清明期间,银河地区能提供的固定车位和临时车位基本与去年持平,约700个,包括银河公墓内约300个、银河园内约200个、市火葬场东北侧的天平货运配载市场内约200个。但新塘公墓区域由于大观路段珍宝巴士公司的停车场增设了一个LPG气站,可供车位减少,该区域停车位相当紧张。

  清明期间,前往银河地区既可选择地铁3号线燕塘站及各沿线公交线路外,也可选择市交委增设的清明专线和各大墓园提供的接送班车,相关乘车资讯请留意各大媒体报道和市民政局公众网站(www.gzmz.gov.cn)、市殡葬管理信息公众网(bgzl.gzmz.gov.cn)等。

  拜山原有踏青赏春之意

  “广州人称扫墓为"拜山",原本就有踏青赏春之意。”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说。

  唐代清明节

  有踏青斗鸡等娱乐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张勃也指出,在历史上,清明节其实包含了娱乐、农事、饮食等多项活动。“应该说清明节也是一个人们顺天应时,张扬生命力的节日。因而它是一个快乐的热闹的节日。”张勃认为,唐代起,清明节正式作为民俗节日,它的内容亦变得更加丰富,有大量的娱乐活动,如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插柳、斗鸡蛋(斗鸡)等,而农事活动则有蚕花会、饭牛等。

  此外,古时候,清明节前三天为寒食节。汉代起就有寒食节,民间传说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而下令全国禁火,人人冷食,由此生发各种饮食活动。唐宋时,寒食节禁火,到清明改火,即点火,都有相应仪式,而且是帝皇参与由上而下的民俗活动。寒食与清明的关系相当密切,两者都通过饮食活动,寄托对故人追忆,表达自身延年益寿、驱邪驱虫、美颜健体等美好愿望。

  金猪和甘蔗

  寓意家族兴旺后人红火

  清明祭祀先祖必备金猪(烤乳猪)和甘蔗,这是广东独有习俗。金猪和甘蔗到底有何特别寓意呢?

  “金猪,即是烤乳猪,广州人常说烤乳猪"红皮赤壮",其寓意即是身体健康。其实,还有一重寓意,就是寄予家族兴旺、后人发展得红红火火的愿望。而甘蔗则寓意生活甜美越过越好。”

  曾应枫指出,广东以金猪、甘蔗祭祖然后家人分吃的做法,至少有三重民俗含义:其一,对祖先的尊重以及对祭奠仪式的隆而重之,因为农业社会,猪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且体形较大的家畜之一。其二,取金猪和甘蔗形态带来的寓意,而经由祭祀再分吃,令后人相信将得祖先庇荫。其三,金猪和甘蔗的寓意,不但关注个体家人,也关注整个家族的延续与兴盛。虽是宗族社会的产物,也独具广东特色,因广东多侨乡侨民,不少家族家人散居海外,以此作为勉励,犹有深意。来源广州日报)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13-4-1 21:47 编辑 ]

TOP

长春市民放飞数百风筝 "微博寄语"领祭祀新风

2013年04月01日 13: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3月31日上午,近300只风筝在长春市文化广场上空放飞。这是由长春市民政局、长春华夏陵园、吉林省民俗学会、吉林省风筝协会共同举办的“清明微思念风筝节”大型社会公祭活动,参加活动的市民通过放飞写有“微博寄语”的风筝来寄托对已故亲人、先人的思念。

  【解说】此次公祭活动将网络新媒体与传统老习俗相结合,倡导广大市民撰写140字以内的微博寄语,表达对已故亲人的追思,再将写有寄语的风筝集体放飞。该项活动是“长春市第三届清明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引导社会公众以环保、文明、时尚的祭祀方式缅怀亲人。

  【同期】长春市殡葬协会会长 王世田 (过去清明节祭祖也好,祭扫也好,都是通过烧纸、烧纸钱、烧纸牛纸马,那么通过放飞风筝,把人们的思念,通过风筝把它寄托出去,应该说是更加时尚,更加文明。)

  【正文】据了解,此次微博公祭为全国首创,被誉为“清明新民俗”,入选“全国清明论坛”,旨在以环保、绿色、时尚的形式和理念,开启文明祭祀之风。

  【同期】长春市民 秦先生(现在提倡文明祭祀,国家提倡这个,文明老百姓心里想着这个,清明节放风筝,来纪念这些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文明国家建设,牺牲的这些烈士。)

  【正文】一只风筝,一句寄语,一根绳系着思念和祝福,“哀而不伤”是清明情感的文化传统,而作为对逝者的告慰,生者更要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前行。

  刘岩 长春报道

TOP

郑州67个家庭参加树葬活动 选址难致无法大幅推广

2013年04月01日08:27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近百位市民参加树葬活动,用环保方式寄托哀思
  
在树枝上系上象征追思的黄丝带

  □见习记者张丛博文记者白周峰图

  核心提示

  不围墓地,不垒坟头,将骨灰作为树木养料,入土为安。3月30日,清明前夕,郑州细雨绵绵,当天上午,由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绿化办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清明雨、绿色风、文明行”郑州市第六届集体树葬活动在河南福寿园举行。

  【现场】

  树葬,把思念寄于绿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上午10时许,细雨中,伴随着委婉的《送别曲》,67个家庭动手刨起树坑,84位逝者的骨灰被小心安放其中,并植下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植树完毕,有的在树枝上系上象征追思的黄丝带,有的在树旁摆放一束鲜花。

  “老伴,你生前就节俭,不想让孩子们为你的后事浪费,现在你的心愿满足了,也给孩子们开了个好头。”一位老人扶着树干,语速缓慢地说。旁边的张先生正往树坑填着土,手中的铲子被7岁的儿子突然抢去,小男孩摇晃着身子边加土边说:“爷爷,我们给你种下了一棵生命之树……”

  张先生说,去年父亲刚听说树葬,就表示百年后回归自然,给世界添一片绿色。后来,家里为此专门讨论过,都没意见,“这棵树象征着第二次生命,爸爸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二七区市民韩女士是第二次来参加树葬,2010年她在这里送走了母亲,这次是送别父亲。树葬结束后,她没有离开,而是捧着一束菊花,来到不远的一处林子,找到一棵碗口粗的女贞树停下,用手抚摸了下树干说:“爸妈,你们现在都通过绿色延续了生命,等我百年之后,我就遗体捐献,让生命在别人身上延续……”

  郑州市殡葬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与参加树葬家庭签的协议,树葬完全免费,五年后,骨灰会留在土里,与大地合为一体,树木也可能会转移位置,埋葬骨灰的这片土地可能开发也可能保留,“到时亲人们可通过园区的纪念墙,或者网络来祭奠”。

  相关调查

  对于树葬,您咋看?

  3月30日,本报联合大河3G网、大豫网做了一个“百年之后,你会选择生态葬吗”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2%的网友愿意树葬,在“亲人去世,是否会选择树葬”的问题中,选择树葬的有42%,认为“没有墓碑、没有坟头的安葬形式,是对逝者不敬重,不会选择树葬”的占到38.2%,觉得“自己搞树葬,怕别人说闲话”的有19.3%。

  【调查】

  推广难 1

  树葬推广难主要难在选址

  目前,树葬已经在郑州进行了6年,但每次都选择在墓园举行,有人提出疑问:既然是绿色树葬,选择荒山不是更好吗?对此,郑州市殡葬协会负责人也很无奈,他说,在选址上,这些年协会不停地与市绿化部门、林业部门联系沟通,希望能有更多的地方进行树葬。但绿化部门、林业部门在选址过程中却屡屡碰壁。

  “本来选择了一些地方,但附近群众对种树没意见,但一听说是埋葬骨灰,便坚决不让。”该负责人说,他们还曾主动和一些村民沟通,但一些村民同意树葬的条件是必须花钱租地。

  截至目前,郑州共有571个家庭,711位亲人的骨灰回归自然,6年来,每年参与树葬的家庭数量始终保持在100个左右,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树葬推广依然艰难。树葬现场,记者采访10多个家庭,不少人表示,选择树葬一方面承受着亲戚朋友的不理解,一方面是家庭成员难达成共识。

  推广难 2

  传统观念难改变影响树葬推广

  对于本报进行的调查。不少网友评论说,是否树葬应遵循逝者意愿,也有网友表示希望能认领葬有亲人骨灰的树,睹物思人。

  调查表明,人们对是否选择树葬考虑的因素诸多,传统观念依然难改变。对此,我省著名民俗学家孟宪明认为,传统埋葬方式影响了几千年,改变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树葬当前还不能被广为接受,说明这种民俗仍是一个支流,需要逐渐让人接受。”他同时指出,树葬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是民俗的一种变通,有一定的生命力。

  小解释

  树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的新的骨灰处理方式。古代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树葬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属当今世界先进的殡葬行为。

TOP

倡导清明节文明祭扫 政府首先要做好服务

台海网 2013-04-01 16:03  来源: 人民网    

  清明节就要到了,身在北京的江西人小张有个困惑,今年该如何祭祖?是千里回乡,扛起乳猪,家族出动,乌烟瘴气燃烧纸钱、别墅、小汽车,还是选择“家庭追思会”、“网上祭奠”、“鲜花祭扫”?现今,有多少人想要文明祭奠的同时,瞬间又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仍旧被传统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节扫墓,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感恩节”,更成为了一些人显摆的“攀比节”。有些人为了彰显自己以及家族的强大,借助清明节的仪式,对坟墓大修特修,燃烧的不再局限纸钱,更烧上了别墅、小汽车甚至是“二奶”等。

  不仅风气不正,也破坏了自然环境。一些地方的白头坟就是“罪证”。白头坟是把坟头以及周围的绿色植物砍掉,散石灰,再浇水,这样,坟上不会再有绿色植被生长,坟墓显得干净,不会生长杂草。一座两座,整座山都是白头坟,可想,破坏生态的同时也影响了市容市貌。

  清明节烧纸存在安全隐患。有数据统计,每年都会发生因烧纸引发的火灾。

  时代进步、文化在发展,可是人们缅怀先人的祭奠方式好似没有太大改进,多数也谈不上文明。为什么春节禁止燃放鞭炮的习俗可以被人们接受,而不文明的祭奠陋习却迟迟不能说再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研究员施爱东博士说,习俗是可以跟着时代变化的,但需先进文化引导,引导的前提是政府要提供好相应的民政服务。只有良好服务基础上的引导,才可能是有效引导,一味用禁的办法来对待不文明祭扫是没有效果的。比如,政府可以加强公墓建设,让老百姓看到公墓的好而选择公墓,然后在公墓里提倡文明的祭扫方式,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最终改掉陋习。

TOP

回复 7# 的帖子

代客扫墓。。付费。。。。意味着“扫墓”成为一种商品,用来交易。。。。这有何孝心可言?还不如在网上的纪念堂祭拜!!赶不回家就不扫墓了呗,心中怀念也挺好,干嘛这么纠结。还不如去网上的纪念堂在网上祭拜!你亲属不到,扫墓仪式本身已经失去意义!

TOP

祭祀乱象呼唤清明节核心价值回归

新浪 2013年04月04日00:38 红网



(王乃玲/图来源:红网)

  这个清明节注定不那么“清明”。“公车上坟”顶风而上,视公众舆论监督为无物;“一沓纸”、“一挂鞭”导致的“火舞烟飞”成为一道刺眼的“风景线”,隐含安全隐患;苹果五代、香车美女、别墅豪宅等违规祭品齐上阵,引来城管查封;网络祭祀新风尚未普及,浙江“电子花圈”又引发是环保新风还是殡葬陋习的是非争议……

  清明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了民族的生存经验和价值观念,但种种祭祀乱象已经偏离清明原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更折射了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误读和无所适从。以前没时间祭祀先人,如今有了法定假期,我们却突然发现不知该如何祭祀先人,如何过好节日了。

  作为农时节气与传统节日“双肩挑”的清明节,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祭祖、扫墓、插柳、踏青、郊游等构建了清明深厚悠久的精神文化传统。其中,扫墓祭祖习俗最被看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们站在亲人的坟前追思缅怀,也饱含人们对生命延续和德业传承的美好愿望,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有民俗学者指出,虽然清明节节俗繁多,但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意蕴乃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

  而眼下的祭祀乱象却背离了清明的核心价值。“公车扫墓”绝非是光耀门楣的事情,拿公车私用当作炫耀,只能让民众唾弃,辱没先祖;坟前的“火舞烟飞”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形式,不仅与环保理念格格不入,更会有引发安全事故的危险;而五花八门的违规祭品恰恰说明祭祀者心灵的荒芜,精神的步伐落后于物质的进步。外在的永远是形式,内在的才是根本,纠结于形式而漠视根本实在是舍本逐末之举。

  只要我们带上一颗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虔诚之心、沉思之心,不管是站在亲人坟前还是通过网络表达哀思,不管是把亲人葬入大地青山还是把亲人骨灰洒向大海河湾,只要心灵充实就已经足够了。清明祭扫更是无形的情感培育,让后代珍惜生命,承担家庭及社会责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及时尽孝、恪尽职守无疑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清明节核心价值的回归,是心灵的回归,精神的回归,文化的回归。节日传承两千年来,祭祀活动必将融入时代嬗变、社会变迁的文化元素,让祭祀合乎法律法规,不违公序良俗,以一种健康、文明、安全的方式,表达哀思、寄托心愿、思考生命是当代人的使命。另外,祭祀先人、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走进和亲近自然,强身健体,植树造林,在自然的勃勃生命律动中重温清明节的核心文化价值。

  文/陈广江

  (原标题:祭祀乱象呼唤清明节核心价值回归)

TOP

清明节自唐代起盛行 祭品五花八门“赶时髦”

2013年04月04日 0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4月3日,河南开封再现了北宋清明时节皇宫中文武百官祭拜先圣先贤的恢弘场景,古典的仪式,庄重的祭文,表达了人们无尽的追思。仪式分为敬献猪牛羊三牲、净手上香、诵读祭文等环节,在场的游客也纷纷起立三拜,表达对先人的敬重和思念。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中新网4月4日电(刘欢)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节从唐代开始盛行,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举家出行,祭祀祖先。然而,随着千奇百怪、价格不菲的祭祀用品越来越多,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异化,变得浅薄低俗。对此网友呼吁,花钱买奢侈祭品祭祀先人的同时,更应孝敬在世的亲人,千万别在将来的清明节因自己做得不够感到后悔。  

  清明节祭品“赶时髦” 网友:更应孝敬在世亲人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流传千年。中国人注重血缘亲情。自古以来,祭祖扫墓就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尽孝行孝的方式之一。清明节祭祖扫墓,同时有利于强化家庭、宗族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中国人祭祖一直有烧纸钱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用品也在“与时俱进”,产品花样百出。宝马、别墅不在话下,又出现了全画幅单反相机、iPhone5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海鲜火锅、冬虫夏草、口服参片也成为祭品。部分祭祀物品已经走向异化,如为故去亲人烧“小姐”、“二奶”等,使颇有文化内涵的清明节变得浅薄、低俗。

  对于不断推出的各类雷人祭品,不少网友表示不满,认为不仅浪费金钱,污染环境,还使传统祭祀文化被闹剧所干扰,步入歧途。有网友质疑称,这种表面的孝心背后,只是对道德和舆论的畏惧,并非真的敬与爱。同时有网友表示,其实祭品有一束鲜花,一份情意足矣。

  还有网友认为,烧再多纸钱,不如活着的时候多给父母钱;购豪华墓地,不如让父母在世时住得舒畅。斯人已逝,一切哀思已是徒劳。缅怀逝去的先人,更要孝敬在世的亲人。有时间多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千万别在将来的清明节,因为自己做得不够而感到后悔。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赞同。

  清明节唐代开始盛行 古时仅仅是节气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首先是农耕的一个时间节点。“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都反映了这一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而清明节作为节日,在唐朝才形成。

  “清明”的时间在春分之后,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清明”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意味着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在古人看来,“清明”是生命转化的节气,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交汇。

  而现今清明节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寒食节禁火,必须吃冷的食物。在寒食节之后的“清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季节、新循环的开始。唐代之前,寒食节与清明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二者有密切关系。古时的上巳节,有临水沐浴、临水宴饮、春游的习俗。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逐渐从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宋代,清明、寒食逐渐合而为一。到明清后,寒食节基本消亡,上巳节逐渐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民俗专家认为,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因此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还能怎么过?踏青射柳放风筝

  自古而今,清明节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祭祖扫墓,追思先人,另一方面,踏青游玩,欣赏美景。感伤和快乐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在同一天呈现。

  扫墓结束后,各家各户借着祭祖的机会,在刚刚萌发春意的田野上踏青,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在踏青游玩的同时,出现了许多带有体育性质的游戏。

  清明节有插柳射柳的习俗。据说,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民间还认为,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插柳有辟邪的功用。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在柳枝上拴一缕红绸当做目标,青年男子骑马挽弓,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柳条,待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是考验骑射真功夫的一项运动。

  清明放风筝也是中国古代普遍流行的习俗。清明前后,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人们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风筝上,待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寓意自己的疾病、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同时人们忌讳断了线的无主风筝飘到家中,如有这样的风筝,则将风筝压在磨盘下三天,驱除不祥。

  此外,古代清明节还有荡秋千、蹴鞠、植树、斗鸡等习俗。

TOP

民俗专家:清明祭扫可简朴,必要仪式莫缺席

时间: 2013-04-03 17:16:19 星期三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编辑: 盛岚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3日电(记者 冯源)“清明节促进派发现在出现了简单化的倾向,仅有网络祭扫是不够的。”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陈华文教授向记者表示,清明节所提倡的“慎终追远”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必须有相应的仪式相辅相成。

  陈华文长期研究中国丧葬文化,著有多部丧葬史著作。他告诉记者,在春秋之前,中原地区埋葬逝者是“墓而不坟,不封不树”,因此祭祀形式为家祭;春秋时期,坟墓这一形式从南方传入北方,人们也开始在特定的日子在坟墓上举行祭祀活动;而清明寒食扫墓的习俗始于魏晋南北朝后期,到唐代趋于兴盛。

  “清明节从唐代至今已经有约1500年的历史,一方面我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确认自己与他们间的血脉传承,另一方面公众也会在这一天祭祀英雄、先烈等杰出的历史人物,向他们表示敬意。”陈华文说,“这一‘慎终追远’文化维持了家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而这种文化必须要有一定的仪式作为载体。”

  陈华文认为,中国人的心理既重生又重死,特别注重自己与祖先的联系,因此包括祭祀在内的丧葬文化,其教化对象是生者,一方面灌输尊敬先人、“死者为大”的孝敬传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盖棺论定”的道德评判标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反对祭祀活动大操大办,特别是要严禁官员借机敛财,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简单,应量力而行地举行一些祭祀仪式。比起点击鼠标,面对先人墓碑,更能令人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受。”(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