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莱芜莱城区大王镇独路村天门关孟姜女传说田野调查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莱芜莱城区大王镇独路村天门关孟姜女传说田野调查

莱芜莱城区大王镇独路村天门关孟姜女传说田野调查
本篇根据20121128日实地采访及调查整理撰写。个别方言以同音字写录,并加注释。


调查人:马东盈
共同调查人:柳明瑞、宋继荣
受访人:温凤江,72岁(虚岁),独路村文书,小学文化。
调查时间:2012年11月28日上午
调查地点:独路村委办公室
视频摄录/文字整理:马东盈

马:能拉拉孟姜女的传说吗?
温:孟家和姜家是一墙之隔,隔了一堵墙,(孟家)这边不是栽了个葫芦嘛,不是爬到姜家那边去了嘛。以后(葫芦)老了,也是传说吧,(葫芦)老了,锯开了,里头一个小闺女,说是叫孟姜女、孟姜女的。
柳:你这是听着老人说的?
温:哎,老人传说。
马:这个孟姜女她是咱这里人?还是哪里人啊?
柳:孟姜女是莱芜的?还是章丘的?
温:传说也不是莱芜的,也不知是哪里的。
马:也没说是哪里的,也没提这个事吧?
温:嗯。那时候不是说秦始皇修长城嘛。
马:修的哪个长城?修的咱(莱芜)这个,还是哪里?
温:咱不知道修的是这个还是北边那个长城。
马:也闹不清是哪个长城?
温:嗯。就是那个时候生活艰苦,国家又穷。说是那个时候修这个长城,(一天)十二个太阳。十二个太阳才算一天。人一天吃一顿饭,饿得还干活来?饿得走也走不动。谁要说是我饥困,就把人就填到(城墙)里头。据说这个孟姜女呢,和这个范兴郎……他叫范兴郎啊还是么?他这个男的。
柳:范兴来啊?
温:俺(这里)叫范兴郎。
马:范兴郎。范兴郎还是范喜郎?
温:俺(这里)叫范兴郎。他两个人不是结了婚以后,不是要派这个范兴郎去修长城嘛。修长城,都这么传说,你不能白文[1]啊。不是暖和天去的,到了冷了,孟姜女给他送棉衣去。去呢,她打听着她这个男的,打听到谁,谁也知不道。打听到谁,谁也没见。人也不少,就是找不着她这个男的。她急得在路上来回地哭,哭吧,说是一下子堰吧,呼啦塌了。塌出来的他那个骨头。孟姜女找人找不着,她把她那个手指头咬开。你要如果是俺男的呢,你这血吧,就上骨头里渗,你要不是,就顺着骨头淌了。这不她咬开这个手指头,上骨头上一抹,骨头随着就把那个血吸收了。打那知道是范兴郎吧,修长城死了。
据说那个时候呢,秦始皇那时候是皇上吧,也是奸臣。据说他相中了孟姜女。孟姜女也不是凡人,她长得怪俊。相中了孟姜女了。孟姜女她知道他是奸臣,她能跟他吗?她不跟他。不跟他呢,他又是皇上。要不行吧,就把她杀了。她说行是行,得把俺这个男的呢,你买上棺材,再弄上衣裳,入殓了,你在头里吧,你给他领了丧,领了丧吧,你送到海里去吧,回来我就跟你。这个秦始皇就听准这个事了,这不按孟姜女说的以后,他不给他么的……孟姜女也跟着,也送到海里去了,孟姜女一头也扎到海里,也死了。她叫皇上披麻戴孝把他送到海里去了。人家有这个决心,就是她是跟她那个男的,也上海里去死了。据说咱打那传说呢,咱那个亡命了老的,(头上)戴了一绺“麻子”[2](遮住脸),就说就从秦始皇时候兴的。他怪丢人哦,弄了“麻子”吧,盖乎着。他给范兴郎领的丧,他不是他老的,觉得怪不吉,怪丢人啊,这不打那亡命了老的呢,咱那个男的戴一绺“麻子”,说是从秦始皇时候兴起来的。
柳:就是孝帽子,耷拉下来,是吧?
温:就是亡命了老的,出丧,就是一绺白布,男的吧,围上,你就是出来,出丧跪谢也好,泼汤也好,都带着,据说从那兴开的。
柳:遮羞的。
温:哎。遮羞的。
马:这些事你是看戏啊,还是听老的拉的啊,还是……
温:听的老人这么传说。
马:你不是看戏,也不是书本上看的?
温:没有没有,一共没有。
柳:你几年级啊?读过几年书啊?
温:我上过完小,五年级。
马:看过这种戏吗?
温:这种戏没有(看过)。
马:没看过戏。看过这种书本啊、唱本啊?
温:没有没有。咱就是听着老人吧……
柳:你说是哪个老人啊?你家里自己的老人,还是……
温:家里老人、庄里这些老人到成堆都能拉。老人呢,也就是人家说,说书拉呱你不能白文。你要是白文呢,他这个暖和天去修长城去,冷了送棉衣去,城墙塌了,他能出来骨头吗?保险可能是尸首吧。咱这是假设这个事……
马:你的意思这里边有矛盾。
温:哎。咱说的描写的这个意思(有矛盾)。你要实事求是呢,暖和天他修长城去,冷了送棉衣去,城墙里出来骨头,肉呢?这是说那个意思,实际要问根源呢,就没法解释了。
柳:你那个大名怎么称呼啊?
温:我是温凤江。
柳:三点水的温啊?
温:哎。凤是凤凰的凤,江是江水的江。
马:多大年纪了?
温:今年七十二了,属小龙的。在这个村里担任文书工作。
马:现在还没退啊?
温:俺这个村,山区,穷单位经济又没有来源,退早退了。退了吧,没间断,不在两委班子里,就是帮助两委班子工作。
柳:你干这个工作干了多少年了?
温:上村里来干了得三十来年了。
柳:你是老村干了。也算文化人啊。你在班子里算有文化的人吗?
温:文化么?按当时来说就是……
柳:抄抄写写不都是你的?
温:哎。
马:你现在庄里红白事你参加吧?
温:红白事我不参加。俺这庄白公事呢,八个生产组分了三伙,各组吧,给他(办)。
马:长城这些事你知道吧。这边叫什么?叫墙子啊?是叫长城啊?
温:叫长城。这边叫长西岭。长西岭就是有长城啊。
柳:长西岭。
宋:东西的西啊?
温:哎,东西的西。俺这里说土话吧,叫长西岭。
宋:就是路西那个岭就叫长西岭。
温:哎。他就是一道线。
宋:路东这个叫什么岭啊?
温:路东这个就叫长城啊。
宋:路东这个山叫么呢?
温:压杆洞西边这个山叫鸡爪顶。东边这个山,那边是章丘,俺这边没有山,章丘那边陡点,叫吊兰山。
宋:吊兰山。兰是兰花的兰?
温:哎。兰花的兰。
马:叫长城还是齐长城?不叫齐长城?就叫长城?
温:叫长城。
马:齐长城这个词听说过吗?
温:没有。
马:现在年轻的,还拉呱吧?他也不听是吧?
温:年轻的,三四十的,他都不,没有拉头
马:原来庄里有过戏班子吗?来过唱戏的吗?
温:没入社时这庄里就有戏班子,就有唱戏的、玩故事的。
马:孟姜女,人家不是有些“唱”啊?你会唱吧?听老的唱过吗?
温:没有。
柳:说书的也没有?
温:没有。
宋:十二个太阳,你说说?十二个太阳一个劲地出,就是捞不着吃饭啊?
温:一个太阳吃一顿饭,十二个太阳都落了才算一天。
宋:这样就是一天吃一顿饭,意思是?
温:哎。
柳:就是老是白天,吃得少。
马:饿了吧就把你填了廋了。
宋:一天一个太阳,看来就是不落就出来。
温:哎,老百姓干活的吧,只吃一顿饭。这个落了那个出来他不黑天啊。
宋:捞不着吃饭、睡觉啊。
温:哎。据说是长城修完了,也这么传说啊,那时候饿的人吧,小石头置动了,大石头置不动。置不动吧,据说呢,泰山奶奶显圣,下来吧,救老百姓,干活的一个人给他一根红线,把红线搭在石头上,那个人在头里吧,石头就跟着人跑。据说吧,长城修完了,说是杨二郎吧,把那些线敛化敛化,都敛化起来,不是攒成个鞭嘛。攒成个鞭,不是赶山压太阳嘛。抽一鞭,那山就“周周地”[3]跑。把那山都撵得到处里是。这是说杨二郎赶山。压太阳呢,他就把这个太阳……太阳呢,也“朝”不了[4]他那个鞭。末了呢,那些都压住了,还剩下一个吧,找不着了。是那个假蚂蚱菜盖着它。他以后(压太阳)完了事了,光剩下(一个太阳)自己了,他封(神)呢,封了个篷棵。封了个篷棵吧,把这篷棵来气得吧,干了以后,来阵风刮得“周周地”窜。气得它。
柳:蚂蚱菜晒不死呢。
温:哎。这不就这一个没找着吧。打那往这吧,一个太阳。
宋:他(杨二郎)封差了,封成蚂蚱菜了。
温:哎。他封差了。
宋:他(杨二郎)应该封这个蓬蓬菜。
温:他(杨二郎)应该封这个蓬蓬菜,蓬蓬菜救得他。他封的蚂蚱菜。把这个篷棵,气得。不是乌黑的篷棵吗?你要是干巴了以后,来点风刮得滴溜溜转。
马:听秦始皇上咱这里来过吗?
温:没有。咱不知道哪一朝来?也就光那么传说。
柳:就是拉呱(听说过吗)?
马:关于秦始皇的呱你能拉吧?
温:咱不能(拉),咱没拉。咱这是听书,听那个宋朝、唐朝的……
马:你刚才拉的这些事,都是有年纪的拉的吧?
温:哎,咱记事以后吧,晚上听人家老人拉吧,咱记住了。
柳:你家老人是什么文化?
温:家里老人都是文盲。都一百多岁了。那时候生活艰苦,兄弟们多,人口多,那时候也上不起学。
柳:就这些故事都是口口相传?
温:哎。这都是咱说,一代一代传过来的,你具体说哪一朝代呢,也讲不明白。
宋:南边这个山叫什么山?
温:你说这个山啊?叫小南岭子。
宋:西边那个山呢?
温:这个大山叫礁顶,再往南边叫犁铧尖子。
柳:犁铧?耕地的犁铧。
温:哎。犁铧,山不是溜尖嘛。
宋:你村里这个河叫什么河?这个小河。
温:这个小河崖叫西河崖。庄在东边,河在西边,叫西河崖。
马:这个孟姜女这边有个小庙是吧?
温:原来有个小庙。
马:小庙老百姓去烧香吧?
温:去啊。
马:什么时候去啊??
温:他可能有个……定了一个日子,咱不知道多咱来?可能大概在这个五月里。当时修这个庙这个日子可能是本着原来的日子,五月十三。
马: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
温:我这是根据当时修这个皇城庙〖ZW(〗皇城庙:实际当为城皇庙。〖ZW)〗呢,他这个记载是五月里。我怎么咂摸着,他还是本着原来那个庙的时间,继承过来的。
马:你是猜摩着这么个事吧?
温:哎。
马:给他烧香什么用啊?就是有什么说法?求什么?求雨还是……?
柳:求他干嘛呢?
温:他这个事就是重点老百姓烧香磕头,指导思想就是保着老百姓平平安安。
马:也不具体怎么着?
温:哎。就是求平安。
柳:求平安。
马:祈福。
柳:咱这个地方寒食上坟是吧?十月一呢?
温:哎。十月一。还有七月十五。
马:十月一和这个孟姜女有关系吗?
温:没有关系。这个年关、七月十五、十月一与孟姜女都没有关系。五月十三的时候各人挑着纸上城皇(庙)。
马:原来不叫城皇(庙),他是什么时候改的啊?
温:去年还是前年修的?
马:前年以前呢?没修这个庙以前那些妇女来吧?
温:前年以前弄了个小的,矮,进不去人。烧香去,还是干吗?着了,把原来小土地庙子(注:小土地庙子:此处说的是“孟姜女庙”。)失了火,烧了。这不前年还是去年又盖了个新的。
马:小庙的时候,老百姓就说是孟姜女的庙吗?
温:那个时候,就是本着原来那个,就是孟姜女庙。
马:老百姓就说是孟姜女的庙。
温:哎。
马:就是一到五月里给她烧香。去给她烧香的,是妇女多吗?
温:妇女啊。也净妇女,也净是俺这本庄里。旁处又没有来的。净本庄里。
马:就是烧烧,求平安?
温:对。不就这么个意思啊。
宋:小庙那个地方说是原来有个碑?
温:没有碑。
宋:为什么建城皇庙?是不是原来这个城墙?
马:也就是老百姓接受的时候马上联系到城隍。
宋:长城这个地方有什么传说吗?
温:没有传说。
柳:你从老人口里听到的这些,你觉得和咱这里有关系吗?隔得远不?不是隔得很远吗?和咱这远不远啊?
温:具体你说是咱拉的这个在哪里哪里,这个事就没有。咱光传说这个意思。具体说是地点,没有地点。
马:不是说哭长城哭倒咱这个?
温:不是。长城不是不光这个啊?还一个长城是吧?
柳;万里长城。秦始皇修的是万里长城。
宋:咱这个村里有些传说吗?神话传说。
温:没有。
柳:没有村名碑啊?你这个村名碑怎么写的?什么时候建的你这个独路村?
温:独路村,那个桥上有个碑。
柳:你记得上面写的是什么时候建村?
温:我都没仔把细地看。
马:有老碑吗?庄里有老碑吗?不一定是孟姜女啊。关帝庙啊之类的,过去那些老碑有吗?
温:这些都没了。
马:原来有吗?
温:原来没有。原来各人林地里有。村里没有。
马:庄里出过举人、秀才吗?
温:就是立的这个碑呢,记的年代,什么姓来得早?
宋:从咱这个地方过去,是什么村啊?
温:麦腰。
宋:麦腰再往下是什么村?
温:再往下就是……村。
宋:如果是到上峪的话、娘娘庙的话,打哪里过去啊?
温:上娘娘庙的话,得到垛庄。垛庄坐车再往东上鹿野,把鹿野岔道下去。
马:娘娘庙供的谁啊?
温:那个咱说不上来了。
柳:你这里有去烧香烧纸的吗?
温:没有去的。俺这里没有上娘娘庙去的。
柳:你上泰山烧去吧?
温:上泰山去。
柳:是不是那个娘娘庙是泰山奶奶啊?
马:那个孟姜女你不是说她是有点神啊还是?她是凡人啊,还是天上下来的?
温:孟姜女她是一个凡人,不是神。
马:秦始皇看他长得漂亮。
温:哎。

田野调查后记
20121128,我与柳明瑞、宋继荣先生到天门关考察。
天门关又称后关,位于莱城区大王镇独路村西北,北邻章丘市垛庄镇麦腰村,今为泰明路通过。关门为石发碹,门洞高3米,宽4米,进深5米,关门上方有80厘米×40厘米的“天门关”石匾。1961年修路时拆毁。关墙与西侧鸡爪顶、东侧陈草洼山的城墙相连。现在天门关西侧尚有五十多米长石砌城墙,残高2米~3米。关南首自然村名“后关”,属独路行政村。此处原有唯一南北相通的道路,故名。天门关南东侧旧有孟姜女庙一间。
到达天门关之前,我们在独路村委会办公室遇到了独路村村干部温凤江。温凤江讲述了本地流传的孟姜女及相关传说。温凤江介绍:这里的孟姜女庙,村里人(主要是妇女)经常去烧香,五月初三也会有人去上香,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姜女庙现已经不存,村民又新建一间“城皇庙”。
我们找到了新修的“城皇庙”。“城皇庙”处于天门关南的路东侧,路西侧就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天门关”碑。庙的建筑略显简易,庙内有神像三尊,中间主像是城皇老爷。神像背后是群山绵延中的齐长城壁画。庙前立一碑,上端刻“平安长城——城皇庙”,其下“信民捐款”。录文如下:(略)
[1]白文:莱芜方言,接近“反驳”的意思。
附件:

20287_201302150216311Z2rB  [时间:2013-2-15 02:16]

09---  [时间:2013-2-15 02:20]

[ 本帖最后由 马东盈 于 2013-2-21 19:04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