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拆迁 别让老地名随风而去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拆迁 别让老地名随风而去

拆迁 别让老地名随风而去


老陶/文


近闻启新片区拆迁,包括竹林里楼、竹林里平房。

竹林里在唐山可谓是独具特色的老地名。上世纪二十年代,启新洋灰公司(今启新水泥厂)赵子恭、赵常环、杨秉臣、岳建芝、许宪忠、穆常陵、刘西三等七位员司(启新高级管理人员)共同集资,选址乔屯五家庄大街北头,启新洋灰公司西南墙外构建住宅,共有正房21间,还有院落廂房等附助建筑。民国时期,员司系旧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上体面人物,经济殷实的富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七位员司为在住宅名称上起个文雅之名,与其社会地位相称,大家推举清未秀才赵常环之父赵奎武老先生为住宅起名,赵奎武几经推敲,终于在“七”字上做了文章,引用了古时“竹林七贤”的典故,命名七位员司的住宅为“竹林里”。

“竹林七贤”指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即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等七人。这七位名士博学多闻,高风亮节,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他们的思想与性格略有不同,但都对朝廷昏庸无道不满。他们或辞官,或隐居,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曲水流觞,弹琴咏诗,观书作画,从而“竹林七贤”成为了文人雅士的代名词。

赵奎武老先生就这样把启新七位员司与古时竹林中七位贤人联系在一起,故名竹林里。住宅名称随附庸风雅,但不落俗套,恰到好处,成为唐山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佳话。数十年城市的变迁,竹林里的地名一直沿用着。1976年唐山大地震,竹林里的房屋建筑被震毁。震后恢复建设,竹林里原址建起了三栋楼房,名称为竹林里启南楼,竹林里的地名被保留了下来。

老陶很早就在《唐山地名志》等书籍中了解到竹林里的故事,可始终没有到过竹林里。听说竹林里要拆迁,不知是怎么规划的?竹林里的老地名是否还能保留下来?带着这些疑惑,老陶查阅老地图,找到了竹林里的大概位置,决定亲自探访竹林里。今天早上从家中出来,路过小山,穿过繁忙的启新立交桥工地,来到五家庄大街,一路探望,未见竹林里的踪影。走到了草场街,遇到一老先生询问,方知其地点。回头往回走数百米,见加油站旁小路向东沿街前行,转过一个路口,北面一条向上而行的小路尽头就是竹林里。走过这一段路,曲径通幽的感觉油然而生。路上遇上了几位住在竹林里老大妈,老陶问起竹林里的事,老大妈们颇有自豪感的说到:“我们竹林里以前可是启新洋灰窑秀才们住的地方”。走近竹林里,大门口挂着一块老木牌,上面斑驳着 “竹林里 启南楼 85.9” 的文字。楼房外墙张贴着“启新片区住宅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拆迁已势不可挡。
地名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拆迁,高楼林立,老街道,老地名正在消失。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启新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桶国产水泥,启新职员留下的竹林里老地名是唐山城市文化的一个片段,留住老地名,它和开滦、小山一样,是唐山人的根。拆迁,别让老地名随风而去

.

TOP

五家庄大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草场街的柿子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走近竹林里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3-2-7 07:2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走近竹林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竹林里启南楼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东面启新院内的大槐树
见证着竹林里的岁月沧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启新片区住宅拆迁补偿安置方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城市的记忆不能掩埋在水泥森林之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