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收藏结婚记忆:上海故事

收藏结婚记忆:上海故事

文汇读书 2012-11-02


“一响”是指红灯牌收音机  

当年最吃香的上海牌手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上海人还过着比较拮据的生活。那么当年上海青年人结婚准备什么东西呢?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这“三转一响”似乎是人们的集体记忆。如今史国庆就收藏着很多当年的自行车票,而郭纯享收藏的是一架架老式的缝纫机和三五牌台钟。他们把这些已经被现代生活所淘汰的东西当成了宝贝,说起来如数家珍。这是生活的记忆,也是上海历史与发展的见证。
  上海有一批民间收藏家,他们收藏了很多几十年前必须添置的生活用品,其中较多的藏品就是当时青年人结婚很时兴的“三转一响”。
  所谓“三转”,指的是车轮会转的自行车、飞轮会转的缝纫机和指针会转的手表,“一响”则是指会发声的收音机。这“三转一响”也是当时青年人结婚所追求的紧俏商品。

  缝纫机
  郭纯享家中收藏着各式各样的缝纫机,根据抽屉的多少,有1斗缝纫机、2斗缝纫机、3斗缝纫机,最奢侈的是5斗缝纫机,机头可以翻下去成一个小书桌。而其中的一台就是他妻子结婚时的陪嫁。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缝纫机票是很紧俏的。王镇曾担任过缝纫机商店的经理,他对当年发放缝纫机票和凭票购买缝纫机的往事记忆犹新:“票子主要是从总工会的渠道发放给职工,从市总工会到区总工会再到企业总工会,像我们公司这票到了工会以后发放到下面各个分工会,职工或登记,或摸彩。工会一般优先考虑马上要结婚的小青年,让他们能够顺利结婚,否则婚期要向后推了。”
  田春燕是1981年顶替进工厂的,当时因为进厂晚没能在结婚时拿到缝纫机票,后来是师姐把自己的缝纫机票先让给了她,才使她结婚时备齐了“三转一响”。
  当年上海生产的缝纫机有蜜蜂牌、飞人牌、蝴蝶牌等,都是老百姓心目中响当当的品牌,也是青年人最希望拥有的结婚必需品。当新娘带着缝纫机陪嫁到新郎家中时,表明这个新娘将来是个心灵手巧、会过日子的贤妻良母。

  自行车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当年结婚拥有一辆永久13型、凤凰18型的自行车,就如同现在拥有一辆宝马奔驰那样风光。史国庆过去就在自行车厂工作,他对当年青年人结婚想购买自行车的迫切心情有很深的印象,“自行车是大的转,大家都希望有辆自行车,第一个是骑着神气,第二个是上下班比较自由,用不着挤公交车。特别是到了国庆节,结婚的人集中,自行车票子的需求量就特别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自行车在市场上非常紧俏,所以要计划供应,而计划的手段就是凭票。当时自行车票比缝纫机票还要紧缺,还要吃香。史国庆当时的工作是负责发放自行车票,这可能是当年最让人羡慕的工作。自行车票分为普通票和花式票两种。普通票只能买51型和16型很简单的车子,而花式票可以买18型、17型和14型等车子。虽然史国庆是管票子的,但他说当时从没做过“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事,很规矩的。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自行车敞开供应了,自行车票也就成了一张废纸,史国庆也改做了其他工作。但他向领导提出,要求保存一些还没有发放出去的自行车票。后来他就成了自行车票的收藏者。

  手表
  如今上海有些爱好收藏钟表的人,他们并不收藏外国名表,而是专门收藏他们那一代人曾经戴过的国产手表。因为他们想收藏的是自己生活的记忆。
  1962年上海手表厂以A-581为基础机芯,试制出我国首批防震日历手表。那时,青年人要到参加工作以后或是筹备结婚时才会买一块手表。在潘家琳的记忆里,70年代要买上海生产的手表,光有钱是不行的,还要有购买手表的票子。潘先生记得当年他终于攒够了买手表的钱,并搞到了一张手表票,然后去中百一店排队买手表的情形。那时中百一店手表柜台设在4楼,而买手表的队伍从下面的六合路一直排到4楼。他说虽然排得汗流浃背,但终于买到一块自己喜欢的手表,心里开心得不得了。
  买一块上海牌手表要用去几个月的工资收入,但它寄托了人们许多梦想。虽然每天要挂念上发条的事,不过戴在手上是很风光的。“人家都没有只有我有,感觉很出风头。”潘先生说,“这是一段手表情,到现在我还把当年买手表的情节记得很清楚,有时做梦还会做到在六合路排队买手表。”
  除了给自己买手表,男青年常常还会买一块宝石花牌手表送给自己的恋人作为定情物。如今这个牌子的手表只有在收藏家的藏品里才能看到。
  其实结婚必备品中还有一样,那就是三五牌台钟。郭纯享收有各个年代的三五牌台钟,他介绍说:“这个是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的钟,这个时候的钟质量相对来说好一点,里面都是用铜做的; 这个是70年代到80年代的一个三五牌台钟,结婚的人大量地要,当时是凭票供应的。当时从22元涨到30元,到90年代是40元。”
  结婚时,三五牌台钟是女方置办的。当时女方通常要办8条被子、两条羊毛毯、一个缝纫机、一个台钟。郭先生说,上海人之所以青睐三五牌台钟,是因为这种台钟看上去厚重结实、经久耐用,也比较美观,人们希望可以用上一辈子。

  收音机
  “三转一响”的最后一项就是收音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机还是稀罕物,所以上海人结婚,新房里收音机是不可缺少的。
  当年上海的青年人结婚大多会选购红灯牌收音机。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牌子听上去喜庆、吉祥。收藏爱好者吴俊东说:“当时这个收音机放在新房的五斗橱上面,成为家庭里最主要的家用电器。”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中期,光有收音机已经不过瘾了,有些赶时髦的青年在结婚前,开始自己动手做起了喇叭箱。
  80年代中期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普遍富裕起来,“三转一响”过时了,冰箱、彩电、空调渐渐成为青年人结婚的必需品。
  如今“三转一响”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当年的新郎新娘也已人到中年或已是白发老人,但还是有人在收藏这些东西,在收藏这段记忆。人们之所以对包括“三转一响”在内的这些结婚用品念念不忘,是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当年建立新家庭的基础,也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他们靠着这些东西一点点地经营着婚后的生活,一点点地开始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一点点地和改革开放的国家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
  “上海故事”栏目每周六中午11:30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观看更多内容可登录http://shanghaistory.smgbb.cn

TOP

哈哈

这照片哪来的?有意思。也叫“四大件”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