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孟薑女纪铭》出现“薑”这样的别字有何不可理解?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孟薑女纪铭》出现“薑”这样的别字有何不可理解?

女纪铭出现“”这样的别字有何不可理解?(图片见日志)
女纪铭》碑系明洪武戊申年(元年,1368)所立,2008年重新发现,引起广泛关注。1.3米,宽0.7米,厚0.1米。碑额阴刻“孟女纪铭”,全文如下:

女籍孟家峪也,其名由父孟姓、母姜姓合二而成,闻秦一统六国,四海升平,齐长城南北战事不再,贸易频仍,城南王庄范友善与城北孟家峪孟诚信相识弥久,则成刎颈之交。是时,二者妻皆孕,即指腹为婚。翌年,果生男女,遂结秦晋。时值二九,欲完婚,然范友善之子范喜良为避天降之祸,无奈易名万杞良,赴幽州筑秦长城,月余饥寒而故,掩于城体。可怜城墙之骨,犹春闺所梦之人。孟女思夫心切,以孱羸之身,千里寻夫至城下,闻夫故,恸哭感天,长城塌大段,遂露夫尸。孟女抱尸,万念俱灰,欲赴黄泉。然嬴政见其貌美,欲纳其为妃,孟女则誓死违拗,计脱魔爪。而后纵身东海,幸为渔人救,乃返故里,未久郁郁而终,葬于范田,竟圆同穴之梦。世人皆叹曰:“真烈女子也!”草夫野老,感其冰清玉洁,笃情忠贞,亦为警后辈,故勒石纪铭,当万古流芳矣。
明洪武戊申 南王庄众民立。[1]

明洪武元年是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碑铭实际反映了元代末年这一地区孟姜女传说的基本面貌,提供了这一传说的一个典型文本。孟姜女纪铭》的“孟姜女”写的是“孟薑女”,与传统记载中写作“姜”,是根本不同的。从文字使用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是这个字写错了。但是,这正与民间口头流传过程中对同一发音的“薑”、“姜”二字不加区分所致,反而能让我们感觉到传说流传的本真状态。
20081119,莱芜南王庄《孟姜女纪铭》由中新网报道。有学者针对碑文的语词使用、表述语气、语式句法提出疑问。比较根本的疑问则是孟姜女之“姜”写作“薑”:

在下也贡献一条造伪线索:此碑将孟姜女之“姜”写作“”。
按:“”即葱姜蒜之姜,古汉语中,此“”与彼“姜”泾渭分明,前者为菜名,后者为姓氏,好像从来没有混用过。
”之被混同为“姜”,是在汉字简化字出现之后。现在《新华字典》中即在“姜”字头后标注繁体字“”,但古人从来没有用“”为姜姓者。
想来撰碑者并不知道“”字和“姜”之间的这番异脉合流的关系,刻意从字典中查得“姜”字的繁体字“”,将“孟姜女”写成“孟女”,其本意当然是为了给人以此碑为古物的印象,却没成想恰好露出了马脚。……
补注:在word编辑中,敲入“孟姜女”,然后用简繁自动转换功能,得到的即“孟女”,不信你自己试一试。[2]

孟姜女纪铭》碑看起来最大的“硬伤”,就是题名及内文的“”字。这里仅举出一条例证。敦煌《曲子名目》的“孟姜女”,就是写作“孟女”。(参看本书卷首图版)1961年发现的法藏P.3718《孟姜女曲子名目》共有6首曲子,其中一首曲子内容如下:

女,陈去梁,生生**(二字字库无法找到,因与讨论的问题无关,暂缺小秦王。神王敢须三边滞,千香万里竹长城。

校正后的文本是:

孟姜女,陈杞梁,生生激恼小秦王。秦王喊俺三边滞,千乡万里筑长城。[3]

截至2011年,已发现的敦煌文献中共有十种与孟姜女相关的写本,充分说明了孟姜女故事在敦煌地方社会的流行程度。[4]即便如此,民间抄写的文本上还是出现了“”这样的“别字”。循以此例,《孟姜女纪铭》出现“薑”这样的别字又有何不可理解的?

[1]李涛:《山东莱芜发现记述孟姜女传说的明代石碑》,中新网2008年11月19日电。

[2]《山东莱芜发现明代“孟姜女纪铭”,很像假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之“龙门阵·发文版”,2008年11月30日(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thread.php?tid=10563)。

[3]无名氏:《捣练子》,载张锡厚主编《全敦煌诗》卷一二七,《无名氏词六首(捣练子)》之第三首《捣练子》,作家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1册,第4993~4994页。异文不具引。

[4]吴真:《敦煌孟姜女曲子的写本情境》,《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 本帖最后由 马东盈 于 2013-1-21 02:51 编辑 ]

TOP

哈哈

元明两个时代用字比较乱,再加上民间冬烘先生刻意作古,就出现此类情况啦!此碑不必不古啊。

TOP

~~

在元明时期的民众看来孟、姜两字都似人的姓,也许传作薑更能让人接受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