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每天一问:对于非正常拍摄,你怎么看?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每天一问:对于非正常拍摄,你怎么看?

近来看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假鱼翅、麻刚沙等,记者均使用了偷拍的方式,视频注明“非正常拍摄”。对于这种行为,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会认为是违背学术伦理,但也深知不偷拍就抓不住其把柄;而记者和普通百姓会认为这是以非正常手段达到合法的目的,利国利民。
我在农村做调查时,就曾被人认为是记者而使调查过程一波三折。经过再三解释才让他们消除戒心。不知各位有没有我这样的经历?由此我想到,也许记者的目的是好的,但关于偷拍用于丑恶目的的负面新闻同样层出不穷。偷拍的方式会不会使普通民众形成不好的印象,对我们这些陌生人更加警惕呢?还好的是,我们只看不说,或只说好的方面,当然也谈不上所谓的“整体”研究了。
不管是我们或者是记者的进入,都会影响着我们的调查对象对外来者的印象,所以当你进入一个信任基础已遭破坏的地方时,你会怎么做呢?你如何利用你手中的设备达到你的目的?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今年我去做田野调查,同样遇到你说的这个问题,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公安,都对我的身份和在记录的文字产生好奇、保持距离。一开始,我并不打算先出示我的介绍信和学生证,因为我发现首先把自己的身份特殊化,会导致对象给的答案跟我自己事前接触他们时旁听到的答案截然不同。虽然这样会遇到拒绝的情况,但是也有人愿意跟我聊天,或者简短地回答几个问题。个人感觉,拒绝的人多数是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群,一些不太识字或者很普通的民众反而很乐意。后来,由于被拒绝太多次,我只好调整了自己的田野方式,基本上都主动先出示我的介绍信,这才比较顺利,但是我感觉到某些访谈过程是受到了我的“学生”身份影响而使得答案变得很“官方化”。

在如何融入调查对象问题上,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以我自己的田野调查为例。有时候我们去做民间信仰的调查,就会遇到调查对象要做一些仪式,这时候我们就会要考虑是否也一起买贡品,烧香行礼,甚至下跪。这个可能是自己不接受、违背自己信仰、甚至自己反对的行为,不做可能会被排斥,做了不过是一种“表演”性的违心行为。

TOP

是不是因为现在的调查越来越“快餐化”了呢?严格意义上的调查的第一步不是先消除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距离吗?师兄们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不是也说明“开头难”,而且紧靠“第一次”的话,效果会打些折扣呢?(当然这也受制于现实情况吧)当然被调查者这种“不信任‘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心理,可能也会有重要的意义吧,也值得调查者去思考。
另:这几天本来要和同学去对一个花儿传承人做关于新疆花儿的调查的,我非常期待,可是现在据说因为身体健康原因要取消或者推迟到明年3月份, 这让我更觉得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的紧要性和迫切性。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TOP

新闻暴力,能否以暴制暴。。。

TOP

回复 3# 的帖子

我们的田野调查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是独立主体,即便在一个组织中也需要照顾到这种自愿意志的。而且,人跟人打交道就是一件很费心很费力的事情,更何况我们是需要通过他们去获得自己的信息呐,就要有意识有耐心一点吧。

有些距离感很容易消除,尤其是对方需要“受众”,需要被理解。但是遇到对象自身也排斥我们的调查内容时,就会比较棘手,往往得到的信息只能做成反例和旁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