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2012年12月12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2日第391期 作者:王珂


  【核心提示】就文体形式而言,碑文序韵散结合趋于骈俪,铭为四言韵文,墓志则以散为主,又有杂五言、六言、七言。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

  世人常把墓志铭当作墓碑文。其实,墓志铭和墓碑文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作为测量时间的工具,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仪礼·聘礼》记载:“饪一牢,鼎九,设于西阶前,陪鼎当内廉,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郑玄注解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碑作为测量时间的工具,现今仍有遗存。河南登封观星台上,有一块石碑,正面呈上圆下方形,上刻“周公测影台”五字,这是开元十一年(723)唐政府下令依照先秦古制立的一块测影石碑。

  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意思是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1997年,新郑郑韩故城战国宫城遗址出土了一块石碑,插埋于韩国宗庙遗址中,中下部有穿,证明石碑立于宗庙前就是用来拴牲口的。

  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在等级社会中有严格的规定。《礼记·檀弓下》记载:“公室视丰碑。”郑玄注:“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天子六繂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诸侯四繂二碑……大夫二繂二碑,士二繂无碑。”繂指的是粗绳子,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粗绳子下葬,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子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墨子·兼爱》里有这样的记载:“古者圣王……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国家要刻石纪念,圣人要刻石明德。《礼记·祭统》说:“铭者,论撰其先祖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所以,刻字纪念成为传统。蔡邕在《铭论》里说:“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故碑在宗庙两阶之间,近世以来,咸铭之于碑。”由于金铜材质的器物渐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韩仁铭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墓志

  简单地说,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其他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

  墓志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宋书·礼志二》记载:“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205),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禁止立碑,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

  1.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如《汉书·叙传》记载:“(班伯)上书愿过故郡上父祖冢……因召宗族,各以亲疏加恩,施散数百金。”《汉书·楼护传》说:“上书求上先人冢,因会宗族故人。”

  2.碑铭是对逝者的歌功颂德,不免有很多赞誉之词,且多有虚假过誉之词。东汉时期,私谥兴起。由于政治混乱,本是由朝廷给逝者赠谥,竟然泛滥于民间,如《后汉书·朱穆传》载:“穆父卒,穆与诸儒考依古义,谥曰贞宣先生,及穆卒,蔡邕复与门人共述其体行,谥为文忠先生。”

  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从而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墓地之内。这样,墓外无碑,而墓内有碑,一样达到虽陵谷迁改而勒石永旌的目的。

  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其形状比墓碑略小,一般高不过一米,宽不过半米。碑额有圆首或圭首。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464)的《刘怀民墓志》,墓志名为“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笠乡侯东阳城主刘府君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505)的《寇臻墓志》,志盖上写有“幽郢二州寇使君墓志盖”。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埋藏墓志成为封建官员、世家子弟以及贵族家庭葬礼中的普遍器物,它的功用是墓碑代替不了的。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里说出了原因:“勒石加盖,埋于圹前三尺之地,以为异时陵谷变迁之防。”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为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所以,虽然禁碑之令后来有所松动,但墓志因为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墓碑文和墓志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其序则传,指碑文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其文则铭,是指后面还要配以铭文,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

  墓志铭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就文体形式而言,碑文序韵散结合趋于骈俪,铭为四言韵文,墓志则以散为主,又有杂五言、六言、七言。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魏晋南北朝时期,碑文墓志铭的写作多以骈体韵文出现,内容隐恶扬善,意少语多,铺陈藻饰,成为一种程式。自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其写作侧重于平铺直叙,减少了韵文,以散文为主,骈散结合,明白晓畅。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TOP

隐恶扬善,意少语多,铺陈藻饰于今尤甚。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