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元宵节观灯随想

元宵节观灯随想

元宵节观灯随想

    元宵节是张灯的节日,温州地区有各式各样的元宵灯。乐清柳市的首饰龙灯,瑞安曹村的“无骨神灯”,温州市区的凳板龙灯,永嘉珠岸村的珠灯,平阳腾蛟的头发吊灯,洞头的渔灯及纱龙灯、纸龙灯等,还有过去普通人家在元宵节挂的竹丝灯、走马灯等都是温州的民间灯彩文化。元宵赏灯,还辅以猜灯谜的民俗娱乐方式。据说,猜谜始于三国;南宋时期,一些文人雅士为了显示才学,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才正式有了“灯谜”一称。其实“元宵灯”本身就是一个“灯谜”,一个“物谜”。“物谜”就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物化形态的民俗符号。一盏元宵灯,它的谜面是“灯”,而谜底是“丁”,这是老百姓熟悉的一种“谐音”民俗知识,如温州民间的“年糕——年高”、“鱼——余”等谐音民俗。灯在中国民间文化中通常被视为阳性,是男性的标志。“添灯”就是“添丁”。在各地的方言里,“灯”与“丁”的发音大都相近或相同。所以民俗学家周星认为,中国民间文化对灯的陶醉,不只是因为它的美丽,光明与温暖,喜庆与红火的氛围等等,而是出于“添灯——添丁”的美好期盼与祝福。“添灯——添丁”之间意义转换,是通过不断反复出现的各类灯俗活动和相关的仪式的过程实现的。通过这些活动和仪式,民俗思维得到强调,最终内化为观念和心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意识和信仰的一部分。
    中国人望子成龙,从舞龙灯的行事中,希望得到“龙子”的祝福。比如乐清的划首饰龙灯仪式,家中有儿子刚取了媳妇的,刚生了儿子的(添丁),都要摆香案,准备福礼,在龙灯上“挂红”。灯师领龙负责“参龙”(参谒龙神的意思),挨家逐户去演唱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曲种——《龙灯歌》,祈求龙神保佑要求“挂红”的人家,子孙平安,家业兴旺。“挂红”家庭成员则分别手拿着一注香,在龙灯师的演唱中向龙灯朝拜。而灯师必须根据物品进行随编随唱,唱后主人给以赏封。清乾隆《温州府志》载:“元宵,各岙迎龙灯。击鼓歌唱为乐……”,指的就是参龙仪式。现在随着社会进步,男女平等思想的倡导,乐清一些乡村,生了女孩子的人家也开始要求“挂红”,民俗文化在变异中传承。温州的婚俗中,新房往往要添“洞房灯”,而且要燃上七天七夜,实为男丁、子孙后代乃至生命本体的标志。人们节日观灯,实即观丁,即人看人;灯会之热闹,盖基于此。
“灯”就是“丁”,民间的象征和隐喻智慧,让“灯”引申出“丁”的意义。“元宵灯”是一个物化民俗符号,这个符号不是孤立和静态的存在表达,民间的智慧让它是在具体的场合(时间和空间)、情景和仪式之中被解读,这就是元宵灯的“灯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