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读书札记】中国第一位“和学”思想家:史伯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读书札记】中国第一位“和学”思想家:史伯

【读书札记】中国第一位“和学”思想家:史伯
在孔子之前大约三百年,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的西周末年,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史伯。史伯在评说当时的天下形势时谈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睿智地阐释了“和”、“同”这一对哲学范畴,奠定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内涵,开启了中华“和学”的先声。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指出,史伯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如果我们按照张先生的观点接着讲,史伯也是中国第一位“和学”思想家。
史伯比较明确的身份,是西周时期的太史。但是,历代关于史伯的文献记载比较零散。通过传统文献钩稽、出土文物比勘,史伯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影响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暂且不说自史伯之后卷帙浩繁的传统文献史料及相关评述,即以民元以来的百年之间(19122010),史伯的生平事迹得到新的补充,思想影响得到新的阐述,特别是史伯的“和学”思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从传统文献来看,史伯的主要记载见于《国语·郑语》。在这篇文献中,史伯除了阐述“和” 、“同”的区别,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命题外,还论述了土、金、木、水、火“五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由此史伯被认为是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哲学家。而《国语·周语》记载的伯阳父,《史记》中称为伯阳甫,也就是史伯其人。伯阳父论地震,说到“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并论述到了“阴”、“阳”二气的互相作用,由此,他被认为是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
从出土文物来看,宋代《博古图》载录的史伯硕父鼎,有不少学者认为其中的史伯硕父就是史伯。20世纪70年带出土于陕西岐县的青铜器 ,所刻铭词是中国最早的法律判决文书,其中的伯扬父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史伯。这些文物的出土,为探讨史伯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影响提供了新的可能,拓展了史伯研究的空间。
史伯之后的诸子时代,百家争鸣,涌现了一代文化巨人孔子。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和”,是“和而不同”之“和”,这一伟大的思想正是来自史伯。由于以孔子为鼻祖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哲人史伯的形象在孔子的光辉中被淡化。而另一位文化巨人老子,由于其道家鼻祖的深刻影响,也使史伯的形象扑朔迷离。史伯和老子均是西周时期的史官,其思想风貌有惊人的一致之处,由此,史伯自唐代以来就被认为其实就是老子本人,这一说法近年来也有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由于史伯对于西周末年天下形势的深刻洞见,他的事迹还被写入了古典小说、戏剧作品。《东周列国志》第一至三回刻画了深怀忧国之思的史伯,《神仙全传》甚至把史伯塑造成了能预见未来的神仙。近现代以来以西周与东周交替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也少不了史伯的身影。有的地区的民间文学刻画了史伯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史伯的影响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播及世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史伯的科学思想做了揭示。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则以史伯的事迹为主题创作了短篇小说《褒姒的一笑》。随着《东周列国志》的外译,史伯也进入了德国人的视野。阿伦特(Arendt)翻译的该书前三回题为《美女褒:中国历史小说,前8-5世纪》;库恩(Kuhn)翻译的该书第二回,题为《褒姒》,收在《中国古代的国家贤哲》一书中。正如库恩的译本所体现的那样,在德国人的视野中,史伯是一位中国贤哲。

TOP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请问这一句的出处在哪里?

TOP

长见识了!原来“和谐”的源头在陕西!

TOP

<div class="xspace-quote">原帖由张润平于2012-03-31 07:55:21发表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请问这一句的出.</div>
出自《国语·郑语》

TOP

TOP

是本人一本小书的前言部分摘录,所以没有把出处摘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