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礼学宗师高堂生(选自《迈莱河畔说新泰文化》)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礼学宗师高堂生(选自《迈莱河畔说新泰文化》)

礼学宗师高堂生(选自《迈莱河畔说新泰文化》)
  高堂生是西汉初期礼学宗师、中华礼学的传承者。新泰市龙廷镇龙廷村是高堂生的故乡。高堂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代以来在山东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齐郡(今山东淄博临淄城北)为郡望。高堂生,后世或尊称为高堂先生、高堂公。三国时期魏国名臣高堂隆是其后人,《三国志·高堂隆传》称“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高堂生家族在西汉初期播迁于泰山郡平阳县,即后来的新泰县。清乾隆《新泰县志》载:“高堂生,汉兴为博士。以礼书十七篇授瑕丘萧奋,奋授后苍,苍授梁人戴德、戴圣。后世言礼者,咸宗之。龙亭庄有墓。祀(文庙)东庑。”高堂生的具体居住地则是今新泰市东北龙廷镇龙廷村。

  清代初期,新泰龙廷的“高堂生墓”曾出土“汉礼经博士高堂生”墓砖。清顺治年间,新泰知县卢綋到任之后,拜谒墓前,曾有过调查和讨论。“新泰县治东北龙廷庄西有先儒高堂公之墓在焉”,“余初疑其既失封识,亦莫辨为公茔,而邑庠刘生四聪为余言:数年以前,斯冢适陷,内有石椁,骨骸尽露,状甚奇伟,绝不类今人,椁旁有砖,硃镂其上,云‘汉礼经博士高堂生’……则斯冢之为高堂公,固断断无疑矣”。可见,高堂生之墓在新泰,曾经有过较早的实物证据。

  高堂生是西汉传授《礼》的开创者,今文礼学的最早传授者。秦始皇焚书后,《礼》已不传,只有高堂生能背诵,并有专门研究。现存《仪礼》17篇就出自他的传授。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有学者指出:“‘今’字说明司马氏写作《史记》时高堂生其人尚在世。可断定高堂生是武帝时期的《礼》博士。”《史记》的文字是高堂生传礼的最早记载。此后,历代正史记述多本于《史记》,十分明确。高堂生传礼“最本”,乃言其礼学之传未失古经原旨。

  高堂生传礼的贡献为后世所公认。唐代,高堂生配享孔子庙。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其书“垂于国胄”,其人更被配享于孔庙。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榖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元凯、范甯等二十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太学,可与颜子俱配享孔子庙堂。”这个21人名单的确定,体现了此一时期唐代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大力推崇。

  高堂生诸人从祀孔庙,为后世儒家先贤异代同祀开了先例。北宋熙宁七年(1074),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请春秋释奠,孟子宜与颜子并配。这一提议引起争论。太常杨杰与少卿叶均及博士盛陶、王古、辛公佐认为:凡配享、从祀,都是孔子同时之人,现在却以孟轲并配,不恰当。礼官反驳说:“唐贞观以汉伏胜、高堂生、晋杜预、范宁之徒与颜子俱配享,至今从祀,岂必同时?……请自今春秋释奠,以孟子配食,荀况、扬雄、韩愈并加封爵,以世次先后,从祀于左丘明二十一贤之间。”这个意见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诏如礼部所议。

  宋代,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到泰山封禅后,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追封孔子弟子颜回等10人公爵、曾参等62人侯爵,封先儒左丘明等19人伯爵,并命大臣分撰诸儒赞。户部员外郎周起奉敕撰莱芜伯高堂生像赞。明《永乐大典》载《高堂生像赞》云:“秦历告穷,炎灵启祚。笃生令人,允贞王度。名教斯崇,礼文有素。勒封告成,式昭余裕。”

  咸淳三年(1267),高堂生被追封为莱芜伯:“咸淳三年(1267),诏封曾参郕国公,孔伋沂国公,配享先圣……东庑,金乡侯澹台灭明、任城侯原宪……莱芜伯高堂生……凡五十二人,并西向。”

  明嘉靖十年(1529),国子监建启圣公祠成,尚书李时提出:启圣公祠春秋祭祀,与文庙同日。这一提议得到认可。高堂生位列两庑,从祀先儒之中。其具体仪节是:“笾豆牲帛视四配,东西配位视十哲,从祀先儒程晌、朱松、蔡元定视两庑。辅臣代祭文庙,则祭酒祭启圣祠。南京祭酒于文庙,司业于启圣祠。遂定制,殿中先师南向,四配东西向。稍后十哲……两庑从祀:先贤澹台灭明……先儒左丘明、公羊高、榖梁赤、伏胜、高堂生、孔安国、毛苌、董仲舒……许衡凡九十一人。”

  清顺治二年(1645),“定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春秋上丁,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献,祭酒祭启圣祠,以先贤、先儒配飨从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西庑从祀:先贤澹台灭明……凡六十九人;先儒公羊高、榖梁赤、伏胜、孔安国、毛苌、后苍、高堂生、董仲舒……凡二十八人。”高堂生列西庑从祀先儒。

  同治二年(1863),更订增祀位次,各按时代为序,高堂生列西庑,并绘图颁各省。《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礼三(吉礼三):“同治二年……是岁鲁人毛亨,明吕棻、方孝孺并侑飨。于是更订增祀位次,各按时代为序。乃定公羊……列东庑,榖梁赤、高堂生、董仲舒、毛苌……列西庑,并绘图颁各省。”

  作为西汉礼学宗师,高堂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声名也传诵华夏,而其遗芳也在故里代代传承。高堂生去世后,葬于故乡龙廷。这一抔故园丘垄寄托了乡人无尽的追怀。清代顺治时期,新泰知县卢綋在崔公后人的支持下,刻石为公墓表。乾隆时期,高堂公墓得到了故乡人再次重修。清乾隆《新泰县志》记载:“刘昆,居龙亭庄,西有汉高堂生墓,复有二十余冢,昆朝夕培土皆隆起。”刘昆在修墓的同时,“又约举人纪元复、生员陈有伦、刘儒范等建修高堂生祠堂”。同治八年(1869),任城孝廉陈其赐秉铎兹土,在时任知县李溱支持下重修祠宇,以妥先儒之灵。此次重修之役,还重镌了卢綋《高堂生墓表》,并附以卢綋及江乾达谒墓之诗。此碑目前仍存于高氏宅中。清末光绪年间,高堂公墓再次重修。新泰县儒学教谕艾象丰沐手撰文,庠生崔受和沐手书丹。

  高堂生之后高堂隆(?~237),字升平,三国时期魏国泰山平阳人,也是有名的礼学思想家。高堂隆黄初年间为堂阳长。精通天文,曾参与修订汉历。明帝即位后,官散骑常侍,任内多次上疏言事,尤善以“天象示警”来劝诫明帝。《三国志·高堂隆传》称其“学业修明,志在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矣哉”。高堂隆著有《集》10卷,惜已散佚,今存文章数十篇。高堂隆疏奏中曾经指出:“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应该说这是十分可贵的。高堂隆在历法、机械工程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英国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两次提到过他。

  高堂氏后来多被简化为高氏。而今,在高堂生故里新泰仍然聚居着高堂生后人。今立于新泰市翟镇棠棣沟的《高氏族谱》序碑明确记载了其家族之由来。翟镇九顶皇山旅游区新建的“新泰九贤台”为高堂生树立雕像。宫里镇和圣旅游区复建的“和圣庙”,配殿奉祀新泰乡贤,其中便有高堂隆的铜像。一代礼学宗师的风教德业至今仍然不绝如缕。


[ 本帖最后由 马东盈 于 2012-8-24 00:3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