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年会讨论】论文提要与作者简介

吕书宝:

《淮南万毕术》民俗信仰的文化解读

刘安主编的《淮南万毕术》,历来被认为是谈论“神仙黄白”的方术著作,用现代表述则称之为我国古代有关物理、化学方面的文献。因此,一般研究者均承认该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又指出其决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著作,因为除观察实验所得之外,该书有相当数量的想象推理。其实,该书作为一部西汉中叶社会转型期激烈政治斗争中问题人物撰述的问题著作,在产生不久的两汉之交就被高端质疑甚至要严惩推举者,命运已经近似于后代所谓“禁毁”、“封杀”作品。这样命运多舛的著作,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多次失而复得辑佚钩沉绳绳不绝,并不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如何了得,反而是因为其想象推理形成的浪漫特质备受文化精英喜爱。而这种特质形成的主要推手,则是该书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蕴涵的民俗内蕴和浸润的文学因子、进而综合显现为文学价值。这才是历代文化精英对其喜爱有加、搜罗阅读揣摩濡染临摹演绎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文化精英的文化活动大多结晶为传世文学名著,其中对《淮南万毕术》精华的吸取,自然就显现为文学色彩之一,这从文化积淀方式方面,印证了该书文学因子的重要价值。而该书民俗内蕴的丰赡,又在蕴涵其精神的文学作品被流传抬扬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简介】吕书宝,男,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文学博士,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TOP

马根权:

节日中的民间信仰——临洮县衙下集拉扎节形成原因分析

民间信仰是众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因子,现代社会虽然出现了节日中各种信仰仪式衰退的趋势,但它仍然是维系节日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拉扎节是一个地方性节日,它以“跳山神”这种独特的民俗事项为其主要节日习俗,透过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山神崇拜观念是维系拉扎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关于拉扎节的起源与形成问题,无具体文献记载,当地群众只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日期,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种民俗活动。本文从拉扎节及其跳山神活动的存在现状、拉扎节的传说、拉扎节及其跳山神活动的生存空间以及拉扎节背后的意义之网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拉扎节及其跳山神活动的实质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拉扎节的形成原因。

【作者简介】马根权(1986—),男,汉族,甘肃临洮人,西北民族大学民俗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区域民俗研究方向。甘肃兰州,730030。

TOP

孟令法:

杨府爷信仰在畲族社会中的辐射性影响研究
——以凤阳畲族乡顶堡村杨府爷信仰调查为例

作为温州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杨府爷信仰具有显著的封闭性。而于明中期最早入迁温州苍南地区的畲族,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杨府爷也逐渐深入畲民社会。经历近五百年的畲汉互动,杨府爷信仰在与祖先崇拜、土地祭祀、猎神供奉和陈十四信仰等的比较中,在畲族社会中并未占据重要位置,只是在信仰文化圈的辐射中,以族际认同为基础得到了奉祀。浙江省凤阳畲族乡顶堡村杨府爷信仰正是这种辐射性影响的典型代表。

【作者简介】孟令法(1988.6.22),男,汉,江苏沛县人,现就读于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温州市民俗学会会员。

TOP

彭佳琪:

亲属称谓与香火继承
——论吴江和嘉兴地区“两头挂花幡”的婚姻形式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提到“两头挂花幡”的婚姻形式,这是基于父系传嗣和单系继承的父系继嗣原则上对婚姻制度的修改。但是在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且事实上已经实现了男女享有平等的继承权的今天,费孝通的调查地开弦弓村所在的吴江市以及与吴江市相邻的嘉兴市,“两头挂花幡”的婚姻又流行起来。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对比这两种“两头挂花幡”的婚姻以及传统的嫁娶婚姻,可以发现,现在的这种婚姻形式虽然是女性在财产和亲属关系上享有同男性平等的继承权的体现。但是,在这种婚姻中新一代对父辈和祖辈的称呼上用“父系亲属称谓”替换了“母系亲属称谓”,由此可以看出以男性为主,强调父系的宗族规范和亲属规范的亲属制度的观念并未消失,而是根深蒂固于民众的思想中。

【作者简介】彭佳琪,女,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TOP

彭伟文:

民俗体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可能性

民俗体育研究正在升温,但是在研究参与者方面呈现出民俗学界不在场的现象,而在适用理论方面则呈现体育学不在场的现象,存在严重的悖论式学科倒错,不仅大大制约了民俗体育研究的质量,而且使民俗体育的研究成果无法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学术积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民俗学界和体育学界研究者共同努力,寻求民俗体育这一具体的研究领域的合理的研究方法。由于民俗的实践性特点,身体知等体育学和运动学理论不仅可以运用在民俗体育研究上,还可能为民俗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彭伟文,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讲师,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博士。

TOP

萨仁高娃:

墨西哥Yaqui印第安人夏至仪式的当代传承

居住在墨西哥Tijuana市近郊的Yaqui(族)印第安人的传统仪式因15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而遭到强制性停止的命运.随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策的缓和而逐渐复苏.20年前,在长老Cachora的努力下,恢复了被中断很久的传统仪式。那是主要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举行的祭太阳,天地和祖先的仪式和汗屋仪式。
在1960年代,美国人类学者Carlos Castaneda(1925 – 1998)做了Yaqui族长老Cachora(1909-)萨满的的徒弟,记录了Cachora的民族文化知识,并在Cachora的指导下使用植物进入幻觉状态之后把所体验到的内容写下来进行了出版。他的书在1960年代和70年代风靡美欧国家,他成了富翁,也成了体验型新萨满教的先驱者。但问题在于,其一,他成了富翁之后对Cachora长老没进行回访和答谢。其二,起初他尽量忠实地记录了Yaqui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可是后来,用引起幻觉的植物之后,只顾记录自己个人的体验,而脱离了Cachora的指导,所以所写的内容的真实性遭到了怀疑。这件事招来了Cachora长老对外界采访者的极大的不信任。对仪式不能拍摄和录音。另一方面,欢迎印第安不同部落的人和世界各地的人来参加祭祀和汗屋仪式。看起来似乎矛盾的背后隐藏着,记录和研究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在本次发表中试图要探讨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萨仁高娃,女,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学术博士(2011年)。主要研究内蒙古科尔沁的萨满教。

TOP

沙金:

试论索伦鄂温克人“毛哄”传统社会文化功能

鄂温克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少民族之一。作为北方一支古老的民族,索伦鄂温克人是北方通古斯人最大的地域集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经济和文化,谱写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发展史。索伦鄂温克人在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之后,在语言、信仰、社会组织,主要是家族组织“毛哄”等方面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毛哄”构成了索伦鄂温克人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单位,“毛哄”维持家族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在鄂温克人生产生活、血缘联系、社会道德、社会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鄂温克族起着强有力的约束力和凝聚力,对整个古代索伦鄂温克人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来阐述索伦鄂温克人“毛哄”的传统社会文化功能。(一)整合功能。通过“毛哄”这种血缘组织的整合功能,使得古代索伦鄂温克人的社会有序化、统一化和整体化。(二)协调功能。在生产资料的公有与家庭财产私有之间的矛盾下,“毛哄”时刻都在调节和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以保持家族成员的密切合作,维护整个家族利益和家庭个人利益。协调功能成为了“毛哄”最主要的传统功能。(三)感化功能。由于古代索伦鄂温克人长期处于“毛哄”家族的保护和管理约束之下,家族成员之间结成了稳定的经济关系。而且通过婚姻联系,产生了亲情上的结盟。
在“毛哄”的各种功能的作用下,使人们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思想情感、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共同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有利于整个古代索伦鄂温克人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逐渐壮大。

【作者简介】沙金: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TOP

沈建东:

从“宣卷之乡”同里现象看宣卷与乡土文化传承和教育

宣卷重新在民间的兴盛,而且是在中国目前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宣卷所具有的乡土教化和社会整合作用,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研究的。《同里宣卷》是吴江民间艺术中的奇葩,多用吴方言演唱,以其唱词雅俗共赏,曲调婉转动听,而深得乡间民众的喜爱。2002年同里镇被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宣卷之乡”。我们总结宣卷作用有三:其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宣卷的乡土教化作用。其二:民间文化的技艺传承和保护研究的作用。演唱用说、噱、弹、唱、表、做,可以在此看到江南的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的再现,从他的演唱本子看,有许多借来了昆曲、越剧、锡剧、评弹的表演曲目,如宣卷中有许多经典曲目,《白兔记》、《文武双球》等等,所以可以这样说,宣卷在它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其他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包含多种艺术形式的民间艺术集成。其三:凝结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方言土语等等文化元素,具有多样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沈建东  苏州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苏州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出版《话说媒人》、《苏南民俗研究》、《丝线上的风雅》、《江苏刺绣》等著作。

TOP

施爱东:

盗肾传说、割肾谣言与守阈叙事

如果我们将笼统的割肾传闻区分为都市传说(盗肾传说)和恐慌谣言(割肾谣言),就会发现都市传说基本遵循自然传播规律,有相对稳定的爆发周期,而恐慌谣言却往往由一些不可预期的恶性事件所引爆,因而具有非周期性的特点。都市传说与恐慌谣言是一种相生互动的关系,传说一旦遭遇可供联想的恶性事件,马上可以转化成谣言。割肾传闻本质上是一种守阈叙事,之所以在中国多地引发骚动,主要是因为撩起了部分民众的侵阈想像,接通了传统采生恐慌的地脉。而现代都市传说中的情色元素,早在清末的反洋教文士手中,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了。割肾传闻之所以能在这个时代流行起来,一定是直接或间接地迎合了这个时代流行的社会、文化心态或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希望或恐惧。

【作者简介】施爱东,男,1968年1月生于江西省石城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TOP

石维刚 谭祖武:

传统节日的当代新变与重建研究

产生于远古农耕社会的传统节日,总带有蛮荒时代的历史局限。随着社会形态的工业化转型,生存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民风民俗的现代改造。当人们由农耕社会的静态生活方式转向于工业社会的动态生活方式之后,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改变其社会角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的当代新变正显示着民族文化的现代改造。在文化接受过程中,文化接受主体总是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那些文化。人对节日的现代选择是以节日人性化程度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以人性化和科学精神为基础的多元化节日文化理念正在形成。文化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具有世界性质素的文化必将是节日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和导向作用,兼容并包吸收中外各民族传统节日的优秀元素,加强传统节日象征符号的创意开发,给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促进社会的文化文明。坚持文化的多元并存和健康发展,前瞻性地主动进行民族文化的世界性改造,才能让传统节日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石维刚:男,苗族,生于1966.10, 湖南花垣人,主任科员、花垣县民族事务局局长,大学文化,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谭祖武:男,苗族,生于1964.11, 湖南花垣人, 花垣县民族事务局职员,大专文化,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艺术人类学。

TOP

史耀增:

合阳县和阳村刘公信仰调查

清顺治二年(1645),合阳县令的刘汉卿于危急中搭救了和阳村全村人的性命,村人感其恩德,立祠祭祀,由此形成该村独有的刘公信仰,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是对刘公信仰的形成、发展和现状所进行的田野调果。

【作者简介】史耀增,1945年生,合阳县文化馆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职称,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TOP

双金:

蒙古族口承叙事与史诗传统
                           
蒙古人自古以来有口述表演英雄史诗的传统。有学者指出:“世界各地蒙古民族中流传的英雄史诗有600余部,其中除了举世闻名的《江格尔》和《格斯尔》两部鸿篇巨制的长篇史诗外,还有众多的短片史诗和中篇史诗。”蒙古民族创造出了600多部长短不一的英雄史诗,其中人们比较熟知的有《江格尔》、《格斯尔》《罕•哈冉惠传》、《宝木额尔德尼》、《龙•莫日根汗》、《祖拉•阿勒达尔汗》、《英雄锡林嘎拉珠》等。史诗内容大体上均为描绘战争场面,大多是恶魔蟒古思伺机劫掠英雄主人翁的家园,英雄发现后追讨蟒古思,通过激烈的战争最终英雄取得胜利,夺回亲人和财产的复仇主题为主。史诗的人物构件有英雄人物,英雄的伙伴、妻子、家人,英雄忠诚的坐骑,还有英雄的敌对恶势力集团的代表蟒古思等。
蒙古英雄史诗是蒙古族人民的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史诗创作时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现象。史诗《英雄锡林嘎拉珠》则反映了当时的蒙古人正处在氏族社会时期,各氏族之间战争不断,复仇与反复仇已然变成一种社会制度,变成一种日常生活文化现象。“文化的真正要素是社会制度。任何社会制度都对这一根本的需要;在合作的事物上,和永久地团集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及技术”。当战争和掠夺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准则,从属于它的所有人遵循的生存法则的时候,它必然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出来。史诗是活在民众口头上的历史,它必将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正如钟敬文所讲“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特点是用语言作媒介,形象地去反映社会生活(人们的行动和思想感情)。”是同样的道理。

【作者简介】双金: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

TOP

苏长鸿:

“文本”之外:文学、历史与文化
——作为科学话语的“文本”的自我阐释

作为科学话语的“文本”在不同领域被广泛使用和理解,特别是在文学、历史和文化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文本”这一概念不断被借鉴和引申,因而建构了“文本”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话语中的批判和研究的对象。“文本”概念的非自在性决定了它的自我论述必须经由“文本之外”这个阐释策略来完成,在“文本”存在的不同语境中理解其本身的意义,这既是“文本”作为学术概念安身立命的必然诉求,也是研究者将其作为分析工具的必要前提。

【作者简介】苏长鸿,男,生于1989年,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

TOP

孙芳:

浅谈民俗文物文化价值的实践与思考

年画作为一类有特色的民俗文物入藏博物馆后,通过举办年画贺年展、专题讲座、观众问卷调查与观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带给我们一些启示:首先,以年画为代表的民俗文物对今天的观众仍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源自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其次,展览情境的合理构建,是年画展览成功的重要因素;最后,年画这种民间文化的符号资本也需要“运作”。 年画展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对年画的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一)、个性化诉求的集体表达;(二)、模式化表达的文化结构;(三)、教化功能的信仰传承;(四)、装饰民居的多样体裁;(五)、谐音象征里的吉祥寓意。

【作者简介】孙芳,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毕业,现任职于山东博物馆保管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文物的保护、收藏与研究。

TOP

孙金奉:

以鲁中山区为中心的石大夫信仰考察

民俗学界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石大夫是石敢当的一种变异形式。近年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石大夫与石敢当同属于灵石崇拜,但它似乎有着自身的历史源流。。
在灵石崇拜的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关注最多的是石敢当。石大夫信仰习俗,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虽然前辈学人对石大夫的历史源起、现存的信仰状况做了研究,但是他们大部分认为石大夫隶属于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一种变异形式。我个人认为石大夫属于灵石崇拜的范畴,但似乎它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因此,本文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石大夫信仰习俗进行全新的审视。

【作者简介】孙金奉,女,汉族,201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专业,现工作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