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现场直播】华中师范大学中美民俗学交流座谈会~~~

Andrea Kitta:在学校里,教授们在筹集款项上要懂很多脑筋,比如向学校申请、向机构申请、向州政府申请。比如柯安蕊自己的资金很大部分来自主管健康的机构,她通过其专业与医药学的联系,向健康机构筹款来进行研究。在美国申请资金的竞争十分激烈,你要弄明白的是机构想要什么从而投其所好,有些款项不是给民俗学的,要通过仔细阅读材料来找到突破口。

[ 本帖最后由 禹沫沫 于 2012-6-15 10:51 编辑 ]

TOP

陈老师:“刚才你们也提到了民俗学专家的新老交替问题,那现在一些老学者去世,有哪些大学和哪些新学者具有影响力?”
   Sally:第一位学者在巴西长大,主要关注服饰部分。第二个学者是Jason ,在技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在信息交换上做出了技术支持,做出了一个网站推广未出版资源,使出版、未出版甚至稀有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第三个学者是印第安纳大学的一位教授,它的主要领域是民间宗教信仰和民间医药研究。
  Andrea Kitta:还有两个学者,一个关注女同性恋文化,另一个Holly关注旅游与实用的方面。另外犹他州立大学有三个老师,一个关注性别文化与传说,一个关注档案,一个关注民俗节日和信仰。另外还有密苏里大学、 western kentuekey 大学(只有硕士点,没有博士点,但是很出名)

[ 本帖最后由 禹沫沫 于 2012-6-15 10:51 编辑 ]

TOP

在美国公共民俗学领域也有新老交替的问题,一些老学者的消逝,使许多像王思蕾这样的新学者承担了更多的研究。这样新成长起来的专家取得引导权之后,用新的方式,用现代的方式进行更前沿的研究。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这么说来,美国的公共民俗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工作”,而中国不同的是,我们有这么多的传统需要清理,有很多农耕文明留下的大量古代民俗需要去认证保护,中国的民俗学家不可能花太多精力真正走进社区和民众的生活中间,所以我们的民俗研究或者非遗研究都是直面传承人,而不是直面所有的社区民众,学科上的实践是否跟国情有很大关系,那么这样,中美民俗学,特别是公共民俗学这一块,如何做到相互借鉴呢?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陈老师:"有没有什么国际交流的项目? "
王思蕾:在美国国内,每两年会举办一个比较大的交流活动,今年的交流在8月举行。主要的国际的交流只有一个
柯安蕊:都市传说的国际交流会议,在欧洲和美国之间都有影响,一般是每年六月初举行。
王思蕾:美国学者一般在本国研究,但有的也会去国外研究 。
刘守华老师:你们知不知道别的国家,欧洲国家的研究情况?
王思蕾:有一个叫Diana的学者,进行美国和非洲的一些研究,还有几个学者进行加勒比地区的研究。
柯安蕊:他们个人会进行研究,美国民俗学会内部会按不同的兴趣分成若干部分研究 。
王思蕾:民俗学会内部的有些成员在国际性的组织中担任工作,但在该领域没有了解很多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2-6-15 10:46 发表
这么说来,美国的公共民俗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工作”,而中国不同的是,我们有这么多的传统需要清理,有很多农耕文明留下的大量古代民俗需要去认证保护,中国的民俗学家不可能花太多精力真正走进社区和民众的生活中间 ...
帮你问了这个问题,王思蕾说,他们也面对了同样的问题,就是有很多农耕文明的遗留需要整理。他们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面对传承人,面对社区,是因为他们也想要把教育推广到这些人中。 这的确是很大的工作量,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一年一年进行,每年做一点,逐渐积累。

TOP

引用:
原帖由 禹沫沫 于 2012-6-15 10:46 发表
在美国公共民俗学领域也有新老交替的问题,一些老学者的消逝,使许多像王思蕾这样的新学者承担了更多的研究。这样新成长起来的专家取得引导权之后,用新的方式,用现代的方式进行更前沿的研究。
这可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现代的方式和前沿的研究才能促进学术的进步。民俗事项和民众的生活本来都是活态的,不能老是用死办法进行研究,不过在老学者们看来,死办法是进入研究的基础,这可能涉及到材料积累的问题,老一辈的学者是用材料说法,通过材料积累梳理去发现其中的学术价值;而年轻一代的更加注重方法和理论,通过学术的眼光去发现材料的价值。

民俗学是资料学,同时也是手段学,如何处理浩如烟海的民俗资料,如何通过档案、数据库、数字技术等手段进行民俗材料的整理储存,如何用现代学术观念去重新理解民俗文本和民俗田野。。。好多问题啊~~~民俗学研究本来不应有本土和外国之分,但凡涉及到“中国特色”,事情又变得极其复杂,所以民俗学者总是在具体的学术实践中不断去处理目的和策略的矛盾,各种因素导致了民俗学今天的现状,总之,国际交流才能相互促进,特别是全球化、现代化和转型社会时期,民俗学必定是一个现代学。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丁晓辉博士提问:“我现在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阿兰·邓迪思,同时大家知道他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论,现在他已经去世七年了,我想知道美国国内对他有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两位学者对他又怎么看?”
  柯安蕊说,邓迪思的确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大家还是很喜欢他,她们的一些学生和朋友赞同他的,但有些地方也不是完全赞同,但这正是学者的生存方式。

TOP

高艳芳博士提问:“请问两位学者对fakelore怎么看?”
  两位学者回答,在美国一般都不说伪民俗,都说不太真实的民俗,她们要考虑到历史的原因,使用这个词一都是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她们在一些展出的场合,会以一个民俗学者的身份与博物馆的负责人等指出。是否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不相信。柯安蕊说,年青一代生活在一个‘伪民俗’的环境当中,对她们来说,这就是她们的传统

[ 本帖最后由 禹沫沫 于 2012-6-16 11:00 编辑 ]

TOP

因为两位学者下午三点的飞机,所以现在不得不结束座谈会了,意犹未尽~

[ 本帖最后由 禹沫沫 于 2012-6-16 11:0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禹沫沫 于 2012-6-15 11:10 发表
高艳芳博士提问:“请问两位学者对folklore怎么看?”
  两位学者回答,在美国一般都不说伪民俗,都说不太真实的民俗,她们要考虑到历史的原因,使用这个词一都是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她们在一些展出的场合,会以一 ...
Fakelore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两位美国年青学者来华访问是中美两国民俗学会学术交流计划的一部分。
两位女学者今天到达北京,在京期间,将于6月18日下午与中国民俗学会的部分学者举行座谈会。
今年,中国民俗学会的两位青年学者已于4-5月访问了美国相关学术机构。
今后,中美两国民俗学会每年将固定互派青年学者访问,进一步加深两国青年民俗学者之间的理解。

TOP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2-6-15 13:35 发表
两位美国年青学者来华访问是中美两国民俗学会学术交流计划的一部分。
两位女学者今天到达北京,在京期间,将于6月18日下午与中国民俗学会的部分学者举行座谈会。
今年,中国民俗学会的两位青年学者已于4-5月访问了 ...
好消息,希望到时候参加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2-6-15 11:15 发表


Fakelore
哦哦,笔误~~~呵呵,谢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