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概论:饮食文化和传说——以华师周边餐馆、小吃摊为例

东南门各种饼!!

东南门各种饼——台湾车轮饼、台湾手抓饼、真味道卷真味道卷饼饼、越南紫薯饼+台湾红豆饼、荆州(公安)锅盔、浙江梅干菜扣肉饼、大别山葱油饼、天津锅贴、鸡蛋灌饼、南京风味名吃辣酱大饼、公安喜相逢锅盔、公婆饼、山东杂粮煎饼、白吉馍加腊汁肉、里脊卷饼、烧饼夹里脊(韩国风味)、大别山葱油饼、南京风味名吃辣酱大饼。
下面我就一一为大家介绍这些饼,希望大家喜欢!!

TOP

东南门各种饼。。。

台湾车轮饼
台湾车轮饼是来源于台湾,是以红豆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像车轮形状的饼,所以为称车轮饼。车轮饼在台湾有50多年的历史了,开始是用碳火烤制,后来用液化石油气,现在的车轮饼大多是用电加热烤制而成。在台湾比较著名的有:万丹车轮饼和喜多多车轮饼。台湾车轮饼以甜味为主,主要有红豆,香芋,奶油,花生,香蕉,草莓,萝卜丝,水蜜桃等。


台湾手抓饼
台湾手抓饼原名葱抓饼,起源于台湾。04年由上海粮全其美从台湾引进大陆,更名为手抓饼。正宗葱抓饼,新鲜出炉后千层百叠,层如薄纸,用手抓之,面丝千连,其外层金黄酥脆,内层柔软白嫩,一股葱油与面筋的香味扑鼻而来,让每个人来不及等待,抓起就吃……   04年至今,一直风靡全国,可搭配鸡蛋,培根,蔬菜等辅料,老少皆宜。



TOP

浙江梅干菜扣肉饼
杭州有种好吃的街边小食,叫烤梅干菜肉饼, 焦焦脆脆,肉香浓郁,最近特别的想吃,就想自己试试做,可惜我始终不会擀很薄很薄的馅饼,谁要会就教我呀!!   于是我做了厚的,温水和面,加点盐,揉好后醒一会,再揉光滑,擀成圆皮备用。梅干菜用温水泡半个小时,剁碎。肉馅绞好,三分肥七分瘦,加盐、料酒、老抽、胡椒粉,少许水拌好。锅内热油,把梅干菜炒得焦焦的,这样才好吃,放到肉馅里拌好,包在面团里揉成一个小饼,放在油锅里两面煎成金黄色就成了,虽不如薄的饼脆,但是仗着馅大,也是好吃的紧。

鸡蛋灌饼
鸡蛋灌饼,饼皮酥脆蛋鲜香,是信阳原产,深受中州居民喜爱。把鸡蛋液灌进烙至半熟的饼内,继续煎烙后烤制而成。

TOP

公婆饼  
公婆饼是恩施地区十大名小吃之一,因其突出的民族风味和特殊的制作工艺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食材是面粉,主要烹饪工艺是烤。


历史典故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鹤峰县有一农户唐姓人家系有一子,名十八,三口之家以农耕为生。勤劳的老两口有一绝活的面食手艺,闲暇之时,遂做面饼到集市上换取少量的钱财与衣物。几年后,老人年事已高,儿子十八娶了媳妇,儿媳孝顺之至。把公爹公婆交给他的面饼手艺传承了过来。并且每天一大早上亲手做出各种口味的面饼端上桌子以做早餐,公爹公婆称赞不已,每天如此,一家四口其乐无穷。邻村的百姓都对此户人家敬慕不已。   后来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游玩到此听说有这么一户人家。遂慕名而至,品尝了这位聪明又孝顺的儿媳亲手用麦面、粟米、佐料若干做的饼子,当时称赞叫绝,还命御厨来此学制这种手艺。此后在每年年底的君臣会议时和大臣一起享用这种饼,后人为仰慕留念这户人家称此饼为唐十八公婆饼。也叫“敬孝饼”就这样首创了流传至今的唐十八公婆饼充分展示了先人的厨艺和智慧,并充分体现了中华悠久历史的美食文化与中华儿女对父母的敬孝美德。
相关传说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湖北省鹤峰县一田姓大户人家新娶进门一儿媳妇,回门次日按照土家族的习俗要求为公公婆婆进献亲手做的食物,公婆吩咐仆人给儿媳送来麦面二两,粟米少许,作料若干制作早餐。公公要求:“十兄弟每人得到一张饼,且饼与饼之间要互相连着”。   婆婆要求:“十兄弟家里的婶婶及其子女都能尝到饼子的口味”。二两麦面制作十张大饼已属不易,还要上百人都尝到饼子的味道更为困难,但聪明过人的儿媳妇却巧妙地解决了公婆所提出的难题,首创了公婆饼,充分展示了其厨艺及其智慧。

TOP

山东杂粮煎饼
山东煎饼源于泰山,非常薄,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制成,这是平民之食——卷上大葱,蔬菜肉类或山珍海味,可以吃得津津有味。蒲松龄特地为它创作《煎饼赋》,可见对煎饼感情之深。目前泰安煎饼中,以玉珍煎饼为例,发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在山东省新泰市,一个非常有名的煎饼之乡楼德镇,有“中国煎饼第一镇”之称号,此地家家会做山东煎饼,堪为传奇。

菜品起源
传说煎饼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 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应该为其他谷类,三国时期玉米还未从美洲引入中国)为浆,将金(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锣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制成锣状的煎饼烙。从此煎饼在沂蒙乃至山东大地上流传至今……

菜品历史
  现代煎饼制作方法的创制年代难以考证,但“煎饼”一词的使用 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1967年泰安市省庄镇东羊楼村发现了明代万历年间“分家契约”,其中载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由于“鏊子”的出现,可以确知,最迟在明代万历年间,现代煎饼的制作方法就已经存在。山东煎饼最初源于泰山,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知煎饼那时已是泰安民间的主食。传说唐末黄巢起义军在泰山驻扎,当地百姓曾以煎饼相送。山东煎饼源于泰山亦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煎饼已经是山东最普遍、最具特色的食物了。   清代蒲松龄《煎饼赋》:“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若易之以莜屑,则如秋练之辉腾;杂之以蜀黍,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蒸……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烤 山东煎饼   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可见鲁中地区在清初制作各类煎饼已相当普及,煎饼的制作已具备相当的技术。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如蝉翼,大若 茶盘,柔嫩绝伦”,所以这位美食家给他眼前美味的评价是:“吃孔方伯薄饼,而天下之薄饼可废。”从袁枚的描写中不难得出,他吃的饼就是山东煎饼。   煎饼不是山东所独有,在苏北一带民间也吃煎饼,但是区域不甚广,也就是江苏的睢宁县、邳州市、宿迁市、新沂市等地区。苏北地区的方言和生活习俗接近山东,而同苏南则相去甚远。实际上也不是山东所有的地方都吃煎饼,可以肯定的说煎饼是山东的代表食物。现在看来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民族产品。

历史传说
  这个传统的山东名吃,还有一个坚贞的爱情故事。在沂蒙山下弥河岸边,聪明、漂亮姑娘黄妹子和梁马小伙子,   情投意合,一个非君不嫁,一个非卿不娶。黄妹子狡黠刁钻、见钱眼开的继母,嫌贫爱富,背地里接受了富家人的钱财,答应把黄妹子嫁过去。黄妹子死活不肯。黄母见状设下了毒计,让梁马来黄家温习功课,说等梁马考取了功名后,再和黄妹成亲。黄母说“书房和文房四宝,我都给你预备好了,你看还需要什么吗?”梁马说:“只要有书有笔,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了。”黄母一听,急忙高声对家奴们说道:“你们听到没有,他只要纸和笔,其他什么都不需要,真是个有志的好儿郎啊!”这样梁马就搬进了书房,埋头读起书来。读到中午,不见有人送饭来,到了黄昏,依然没人送饭来,梁马只好走出书房去看,但小院门口守着一个家奴,不许他出去,梁马只好再回书房等,直等到月亮西斜,仍不见送饭。梁马恍然大悟,上了黄母的恶当:黄母正是要饿得梁马挺不住,让他逃跑,再诬赖偷钱偷物,败坏名声,从而让黄妹子死了对梁马的心。   黄妹子知道后,又急又气。急中生智,烙了一叠很薄很薄的白饼,将饼切得方方正正,看起来就如同白纸一样,让丫环给梁马送去。在小院门口守门的家奴喝住:“老夫人有令,只许送进纸笔。”丫环答道:“正是送纸。”家奴一看,果然是一扎白纸,就放丫环进了院。梁马接过这些白纸,只闻得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定神仔细观察,原来是饼啊!梁马当即,吃了个饱,十分佩服黄妹子的机智。靠着“白纸”,梁马潜心读书。三天过去了,黄母 看梁马依然心平气和地读书写文章,更是恼火,恶狠狠地吩咐家奴再饿梁马三天。   黄妹子在“笔”字上打起了主意,大葱剥净剪叶去根就像笔,丫环给梁马送一捆笔去。家奴见是笔,只好放行。梁马吃着“纸”和“笔”,温习着功课,身体没有瘦弱下去,精神日见健旺。三天过去了,黄母听家奴说:梁马不但未跑,而且精力充沛,每天不停地看书。黄母根本不相信:“难道他喝风吗?”而家奴说道:“不是喝风,而是把纸和笔都吃了!”黄母十分疑惑,忙叫家奴带她去看。她们偷偷摸摸地来到书房窗外,戳破窗纸只见梁马用纸卷着笔,大口大口地吃得正香呢。黄母真不相信世上还有这种奇事,忙将梁马唤到正房,详加询问,梁马吃了一回亏当然不把真情相告,反而装得煞有介事似地说道:“在下九岁的时候,曾有一位仙师教我点石成金法,我只要把纸、笔轻轻一点,就马上变得香喷喷,成为可口的食品。不过仙师也嘱咐我,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只能试点一次,等到中榜之后,方才可以随心所欲。”黄母一听。梁马即有仙人相助,日后必是大富大贵之人,就换了一副面孔,笑嘻嘻地对梁马恳求道:“贤婿啊,到了那时,可千万不能忘记你岳母啊!”梁马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无嘲讽地对黄母说道:“当然,当然,到了那时,我还要尽力报答您的恩情呢!”黄母听了,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条缝,忙叫人退了富人家的亲事,从此对梁马敬如上宾。   梁马果然中了状元,把黄妹子接到了京城,夫妻二人,还不断重温着吃“纸”吃“笔”的那段生活呢。这个美满的爱情故事很快就传扬了开来,从此,煎饼卷大葱的吃法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沂蒙山区的煎饼卷大葱也就越做越有名。那一带的妇女都有一手好手艺,那一带的人也都个个喜欢吃,但也有一点例外,那就是丈母娘怎么也不肯做煎饼卷大葱给新女婿吃。可见小小一种食品,也充分流露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呢

TOP

白吉馍加腊汁肉
肉夹馍,源于古城西安著名小吃,有中式汉堡美誉。实际它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回味无穷。腊汁肉历史悠久,扬名中外,深受人们喜爱。肉夹馍悠久的历史赢得了良好的商誉。腊汁肉夹馍及其相关系列食品获得了几代顾客的青睐,拥有难以计数的顾客消费群。
西安的腊汁肉夹馍可称古城小吃一绝,虽然在西安卖腊汁肉夹馍的到处都是,但以鼓楼什子南,竹笆市路东的“樊记腊汁肉”为正宗。说腊汁肉夹馍首先要说夹腊汁肉的馍,夹腊汁肉的馍叫“白吉馍”,白吉馍也就是发面烧饼,在西安叫起面。但它与一般的烧饼做工不同,第一,面要好。第二,和的面比一般的烧饼面要软。第三,烙饼的的方法稍有不同。一般的烧饼面坯为饼状,而白吉馍的面坯为碗状,烙馍时碗状面坯的碗底朝下进行烙制,这样烙出的馍的火色非常漂亮。烙制好的白吉馍直径约110mm,馍的边缘有大约15mm毫无火色的白边,白边内侧有一线若隐若现约3mm火色线,火色线形成一个很周整的圆,圆圈内有火色自然形成的图案,很漂亮。出锅的白吉馍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馍瓤绵软可口,馍的外型搭眼一看,其形制,图案就象一个汉朝的瓦当。白吉馍上不带火色的地方不带一点杂色,洁白如玉。白吉馍带火色的地方,火色深度恰倒好处,色如褐翡。总之一句话—“特色得很”!   前面说了“白吉馍”,接下来咱再说“腊汁肉”。“腊汁肉夹馍”的“腊汁肉”要选上好的猪肉去骨用老汤也就是腊汁汤文火炖制。炖腊汁肉时汤锅里都放什么调料,那是人家的商业秘密,一般不传外人。有一次去吃腊汁肉时正至傍晚,见他们正在给汤锅里配料,这引起了我的兴趣,细观配料中有桂皮,草果,丁香,八角,小香等物,出呼我意料之外的竟然发现配料中有大块的冰糖。煮肉放冰糖?冰糖在煮肉时起什么作用?少加思索,恍然大悟,樊记腊汁肉出锅时那种透明的色泽,润亮的外表和饱含腊汁的那种柔软的质感可能与冰糖有关。我为了进一步弄清腊汁肉的制作方法有意和正在下料的师傅搭讪:“这么早就煮肉?”“哦。这肉要煮一夜呢。”“煮一夜?煮一夜不就把肉煮落锅了!”“哎不,前半夜煮,后半夜要闷。煮一夜?煮一夜就把肉煮日塌喽 。”师傅一边说一边得意的用大汤勺扬起汤锅里的汤:“你看这汤浓不浓?煮肉的腊汁要浓,不浓就收不住肉。象你地用清水煮肉卧就把肉煮化咧。”听师傅这一席话,觉得很有道理。   煮腊汁肉不但肉要好,料要精,而且最主要的是那锅陈年的老汤。前几年《西安晚报》介绍樊记腊汁肉,说那锅煮肉的老汤有上百年的历史,看来此话不假。樊记煮腊汁肉的大锅直径有三尺有余,中储老汤,老汤的颜色为酱红色,很稠,其上有油,厚寸许。煮肉时要再加料,加水,将老汤的浓度调止适度。再将肉切成长约尺五,八寸见宽的方块,整齐的放入锅中。肉上压一井字形木格,格版上放青石数块,将肉压入汤中,其后用文火轻煮慢炖经夜始成。煮成的肉软若脂膏,饱含汤汁。色如黄翡,光鲜明亮。它的特点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味馥气馨,入口即化。   腊汁肉夹馍一般黎明时分就开始营业,但在卖腊汁肉夹馍的时候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只能肉等馍,决不能馍等肉。为什么?假如烙好一大堆白吉馍等着夹肉,馍放的时间稍微一长就皮软了,也就失去了白吉馍皮焦酥,瓤绵软的口感。卖肉夹摸的时候先将已经酥软的肉慢慢的从锅中用漏勺托出,放到案上,用刀将肉的精肥分均,等摸出锅。馍一但出锅,面案的师傅就将刚出锅的热馍立即送到肉案,肉案的师傅就立即将刚出锅的热馍从侧边刨开将肉夹入馍内,再在馍上裹一条三指多宽,一扎多长的白麻纸递到食客手中。这时的腊汁肉经热馍一夹,腊汁肉中的腊汁就全部浸入馍瓤之中,馍瓤含腊汁为饱和状并有少量的腊汁从焦酥的馍皮龟裂出溢出。下来就可以品尝了,吃腊汁肉夹馍要趁热,一口咬下,腊汁肉夹馍的馍皮的酥,馍瓤的软,肉的香,汁的淳全在不言之中。   现在在西安街头卖肉夹馍的不少,但我还没有遇见一个正宗的,他们所煮的腊汁肉一般都很欠火候,所以他们在夹馍时要用刀将肉垛成肉沫,馍夹好后再给馍里灌一勺肉汤。这那里是腊汁肉夹馍,这是在糟蹋行当!

TOP

重庆鸡公堡
   重庆的特色小吃,结合了火锅长盛不衰的经营精华,又具有吃不腻、不厌,同时又给人带来越吃越丰富的感受。"重庆鸡公煲"是一道重口味,令人一吃就难以忘怀的新名菜,是05年美食市场刚兴起的迷你小火锅。重庆鸡公煲色泽红润,口味香醇,是一道丰餐美食,吃后令人留有一种难以忘怀的味觉享受。


风靡原因
  重庆鸡公煲能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风靡上海,并用不到3年的时间牢牢抓住全国最为精密的上海人的胃,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独特配方和精良制作工艺:   一、 采用当年生养的生态鸡:所谓生态鸡,简单来说就是不吃饲料、放养的绿色产品;要求当年生养,则是因一年生的鸡公仔肉质最为酥嫩爽滑,口感最好,这也是重庆鸡公煲独家发现。
二、 改良版秘方调料:早在清朝中期,巴蜀群山里因盛产各种香料,就在当地流传着一种秘制麻辣土方,据说其配方用于干锅炒料,可使锅仔的余香三日不绝。重庆鸡公煲的秘方起源于川菜,但其已经过改良,它采用了大蒜,草果,白寇,丁香,沙仁,豆寇,桂圆,大料,姜,葱,秸梗,香叶,枸杞,枣,盐,味精,胡椒粉,鸡精等几十种上乘健康调味品,用独家炒作方式调配而成,迎合了更广泛人群的口味。   三、 原味汤汁,快意涮菜:吃完肉块,加入砂锅中用于涮菜的汤料,取自于龙骨高汤,浓郁而香醇;用于涮菜的多为素食,其陈列类似于麻辣烫,一个个小箩筐里堆积好已经分成小分量的生菜、大白菜、冬瓜、血料、日本豆腐、金针菇、木耳,任人选择……这些素菜类大多在1~3 元之间,最贵也不过5元,跟麻辣烫一样实惠,但其涮菜汤汁与就餐环境却不可同日而语。   四、 吃法颇有讲究:有美食达人给重庆鸡公煲总结出了 "戳、拌、浸、泡、品" 的专业吃法。首先端上来的铁煲热气腾腾,用筷子捣戳里面的鸡块,同时搅拌用作配菜的胡萝卜、青椒、芹菜、洋葱等,让热量循环食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充分回流,浑素融合,即可享用干锅里的美味了。当你一块,我一块,将刚刚还满煲的肌肉变作各自面前的一堆骨头时,紧接着就是奇妙的加入高汤料的浸泡过程了,先少加一点,最后加满,加热,就可涮上绿叶菜品尝火锅的美妙了……如此细细体会鲜香麻辣的原味,干锅的醇香配合火锅的旖旎尽在口中盘旋,保证您一吃难忘!

TOP

铁板炒饭————东南门一年四季都很火的饮食。


TOP

鸭脖——地域美食
鸭脖子,又名酱鸭脖或酱鸭脖子,属于酱汁类食品(主要是酱板鸭,包括酱鸭翅、酱鸭脖、酱鸭拐、酱鸭掌、酱鸭舌、酱牛肉、酱板鱼、酱板干子、酱板藕等),最早起源流传于清朝洞庭湖区的常德,经湖南流传至四川和湖北,近年来风靡全国。酱汁类食品通过多种香料浸泡,然后经过风干、烤制等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泽深红,具有香、辣、甘、麻、咸、酥、绵等特点,是一道佐酒佳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汤腊九在成都学习卤菜技术和中药材配方,回武汉后,开起了首家鸭脖子专卖店。


鸭脖子有啃头,辣口不辣心,吃了不上火.鸭脖本身高蛋白,低脂肪,具有益气补虚,降血脂以及养颜美容等功效。香鲜美味,回味十足,是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我国传统中医认为:鸭属凉性,经常食之,平肝去火。味甘,功能温补,益气,配以辣,麻及几十余味中药才,使其主相辅相成,其辣,功能排毒瘦身。健体美颜。其麻。开胃益食,与辣互相作用,具益气养血之效,性温而不躁,除湿去烦,开胃健脾。科学的配方具有醒目安神,活血化淤,兹阴益肾之功效鸭肉特有“鸭腥”气味,不但口感鲜美,香盈扑鼻辣味独特,亦不失本味原香,独具特别回味。

TOP

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习俗分为:   
日常食俗(包括使用各种主食和副食的习惯)   
节日食俗(在不同的节日将人们往往是用不同的食品,长此以往,沿袭为俗)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同时把祭品当作人神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   
待客食俗(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招待客人热情礼貌,待客食品往往优于日常食品,如蒙古人家通常以烤全羊待贵客)   
特殊食俗(各民俗在食品方面常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常常与他们的生产条件、自然环境、组织形式有关,如侗族人喜食腌制的生肉等)。   
快速食俗:指吃快餐等。   
饮食习俗还涉及到饮食所用的器皿和场合等十分丰富的内容,但因为关于饮食习俗的资料较多,在此就不一一赘叙。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传承文化现象的总称,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心理表现出来。   
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包括: 年节食俗、 日常食俗、 人生仪礼食俗、 宗教信仰食俗、 少数民族食俗等.

TOP

表示对吃的东西没有任何抵抗力啊!
尤其不能在吃饭的点浏览这样的帖子啊!!!

TOP

1 春节食俗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团圆饭   
       时间跨度   十天左右的拜年活动。
  年饭   食年糕、饺子、元宵的习俗
  喝元宝茶、年酒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鸡鸣而起,行于庭前爆竹,以避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汤,下五辛盘,进敷干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2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夕节、灯节
  起源——祭祀太一正神,以火把驱邪
 上元节是佛道两家及民俗的结合产物。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开始祭祀“泰一“神。“泰一“也称“太一“,是天神中最尊贵者,即上帝之名位。汉武帝在东南郊设祭坛,祭祀太一,佛教传入我国,按佛教规矩,于上元之日在各寺院燃灯祀佛。此后祀太一神与佛教结合,于正月十五上元夜放灯,流传民间,逐渐发展成观灯盛举。   吃元宵
  张灯结彩——“十三夜,四衢张灯,至十八日乃止,谓之元宵节,十四日,夜以秫粉作团谓之灯元,享祖先毕,少长食之,取团圆意。”
  祭祀活动
3 清明
  清明的起源——寒食节(禁烟节)
  寒食节: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晋文公时的重臣)。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本为节气。 祭祀的风俗——《旧唐书》“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人五礼,永为恒式”   饮食活动——《竹溪县志》“清明日,妇女簪柳于头,以秋千为戏,陈蔬馔,祭祖先,各拜扫坟,添土标钱,祭毕,即前席地食饮,欢欢而散。
  江南的清明稞与讨清明。
4 端午节
  端阳节的起源:纪念屈原
  吃粽子的习俗——“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ou)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栋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如其言。
 食咸蛋、饮雄黄酒(避毒与邪)
  端午节还是雨水节、农人节。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

TOP

5 七夕节
        中国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传说。   
        乞巧活动   
        七夕夜常见的食品——菱、瓜子、瓜、花生等。
6 中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祭月   
        秋报的遗俗 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吃月饼的风俗: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妇女活动   
        ——苏轼“小饼嚼如月,中有酥和诒。”明代“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摸秋与送瓜——偷瓜以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讨其怒骂,且骂得越厉害越妙。将瓜偷来之后,穿之以衣服,绘以眉目,装成小儿之状,乘以竹舆,有锣鼓送于无子之妇之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之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为自此可怀孕也。

TOP

引用:
原帖由 2009213056 于 2012-5-15 10:33 发表
重庆鸡公堡
   重庆的特色小吃,结合了火锅长盛不衰的经营精华,又具有吃不腻、不厌,同时又给人带来越吃越丰富的感受。"重庆鸡公煲"是一道重口味,令人一吃就难以忘怀的新名菜,是05年美食市场刚兴起的迷你小火锅。 ...
重庆鸡公煲还有一妙在砂锅哦!
砂锅烧菜便于人体消化吸收。砂锅的最大优点在于受热、散热均匀,可长时间保温,适合需要用小火煨、焖、炖的,质地较老的食品。因为砂锅易将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比如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转化为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变成糊精……使之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砂锅做菜还能更好地保护食材中有保健功能的酚类物质。

TOP

7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与日月并应。”  
    重阳节的吃糕风俗
        迎嫁女归宁的风俗
        重阳节菊花酒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