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伏藏:被埋藏的秘密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伏藏:被埋藏的秘密

中国民族报 2012年1月13日

伏藏:被埋藏的秘密

本报记者 肖静芳 采访整理
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是许多伏藏的埋藏之地。 李建安摄
青海掘藏艺人格日尖参(中)依据空行经文符号写出《格萨尔》文本。 坚赞才让供图
四川甘孜朗依寺珍藏的伏藏品——法器。
四川甘孜朗依寺珍藏的伏藏品——经文。 资料图片

  2010年,一本类似《达·芬奇密码》的悬疑小说《伏藏》,将“伏藏”这一藏地神秘玄奥的现象呈现于读者视野。将某种宝藏或秘笈藏于一处,留下藏宝图或密码,等待后来的有缘者去发掘——这种在武侠和奇幻小说中常出现的离奇情节,在青藏高原真的存在吗?

  ▲▲《伏藏》,揭开隐秘的一角
  以写作《藏獒》而出名的作家杨志军,在2010年推出了另一部藏文化小说《伏藏》。小说中,藏学家香波王子为躲避神秘组织追杀,从北京逃亡到拉萨,从雍和宫追踪到布达拉宫,一路展开了对于西藏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探寻。
  在这部类似西方《达·芬奇密码》的小说中,身为佛教徒的作者用了“伏藏”这个宗教词汇作为书名。其中,被埋藏的“伏藏”是六世仓央嘉措的遗嘱,“掘藏”(找寻“伏藏”)的密码是深受藏族人喜爱的仓央嘉措诗歌,主人公的逃亡过程则是一次“掘藏”之旅、朝圣之旅。
  《伏藏》一书,就像拉开了藏传佛教隐秘的一角,其后,以“伏藏”为题目和内容的图书,又出现了不少。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伏藏呢?
  伏藏,字面义为“埋伏之宝藏”。伏藏在藏文历史文献以及高僧的传记中均有记载,主要存在于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中间,苯教和佛教其他教派也有,但不多。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伏藏师,都是宁玛派出身。
  为什么要把宝藏埋伏起来呢?有一种说法是,公元9世纪初藏王朗达玛灭佛,一些佛教徒为了保护佛教经典免受毁坏,故将其藏起来。但从现在发掘的伏藏物品来看,很多是莲花生大师时期的,甚至有更早的,说明伏藏起源较早。
  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师到藏区传扬佛法,发觉当时吐蕃人的素养不足以接受密法,加之当时有些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为避免佛教经典遭到破坏,故离开藏区前,将很多教法典籍、佛像埋在寺院、山岩、河流等地方,甚至某些人的意识深处,待未来成就者发掘并传播。   
  不管莲花生大师是否为“伏藏第一人”,伏藏作为一种宗教传统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所伏之宝藏并非世俗意义上的金银财宝,而大多是佛法宝藏,即佛教经典、法器密咒和高僧大德的圣物等。其目的是为了教法的长久兴盛,可于日后无教典时取出,以资传播。
  如此看来,小说《伏藏》虽然借用了“伏藏”和“掘藏”的说法,但其以仓央嘉措的遗嘱作为伏藏,以仓央嘉措情诗作为掘藏密码,显然是虚构的“小说家言”了。

  ▲▲伏藏中的真与假
  有伏藏,自然有掘藏之人,藏地称之为伏藏师(或称掘藏师)。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伏藏师,而有名的伏藏师大多是高僧大德,他们被认为是前生接受过伏藏灌顶的人。仅19世纪编辑的《宝藏典库》中,就提到桑吉喇嘛、邬金林巴、仁增赫日桑哈等100多位伏藏师。
  相传,莲花生大师在给弟子们灌顶、传法之后,把各种佛法的修法仪轨传承交付给不同的人,并嘱咐不同的护法神保护这些伏藏。在《莲花生大师本生传》里,记录了莲花生大师的授记,对伏藏种类、掘藏时间、掘藏者的情形和伏藏开启的因缘、时世局面做了预言。
  等到伏藏开启的机缘成熟,那些伏藏师会突然得到启示,清晰地记起伏藏品的藏匿地点。这时,他们就能在地下、湖底、岩洞中找到珍贵的经文圣器。大多数伏藏师一生只能得到一次启示,掘到一次伏藏,但也有著名的伏藏师,一生不只开启一次伏藏。
  除了实物掘藏,还有一种更神秘的意念掘藏,也称“心伏藏”。相传,莲花生大师不只把佛经藏于不同的地方,还藏在某些人的意识和灵魂深处。当开发伏藏的因缘聚集时,伏藏师会感到头脑中反复出现伏藏内容或受法于莲花生大师的场景,这时一定要把它写成文字,否则就会感到不舒服。
  在畅销小说《藏地密码》中,作者就把伏藏这种神奇的现象引入主人公身上。主人公先前和常人无别,但到了接近伏藏的地点,突然顿悟或得到“神谕”,指向某地,让人往下一挖,果然找到了宝藏。
  对于伏藏这种神奇的现象,不少人曾试图去解释。西方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遗传记忆”,即一个人的记忆基因通过遗传的方式代代相传,这部分记忆潜伏在意识深处,直到他的后人有了某种特殊的际遇,才激活这段记忆,指认出伏藏地点或背出经文。按照这一观点,古人已经掌握了让基因携带记忆信息的方法。尽管这一观点受到不少质疑,但谁也不能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由于伏藏传统的存在和教徒对伏藏品的膜拜,藏区也出现了不少假伏藏。据西藏民族学院教授孙林介绍,有些假冒伏藏师为了让别人相信他手中已有的经文是传自古代、有法力的,便将其事先埋在某地,然后告知众人,他得到“神灵开示”,将于某处得到某物,于是带人去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其教法的传统和经文的神圣性。
  但是,真正的伏藏品一般都有特别的标识,如黄卷经函和空行符号等,只有有经验的伏藏大师,才能鉴别真假。

  ▲▲伏藏之于《格萨尔》
  作为藏族地区影响深远的史诗,《格萨尔》在传承过程中也受到伏藏传统的深刻影响,出现了不少格萨尔伏藏艺人。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副院长坚赞才让介绍,《格萨尔》与伏藏的渊源主要体现在:其一,《格萨尔》史诗的传承艺人,大多是信仰宁玛派的教徒或受过其教义的熏陶;其二,格萨尔伏藏艺人的一些仪轨和发掘过程,都与宁玛派伏藏大师的相似。不同的是,伏藏师发掘的是佛教经典和法器等,而格萨尔伏藏艺人发掘的是《格萨尔》文本,以及格萨尔其人和他的某个大将的衣物或宝器、神像之类的东西。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诺布旺丹介绍,民间认为,格萨尔王在返回天国之前,把很多史诗的片段埋藏在某个地方,伏藏艺人可以找到这个地方,把史诗的文本拿出来,或者通过伏藏的神秘符号得到启示,从而记述或说唱《格萨尔》。
  坚赞才让教授曾调查过格萨尔伏藏艺人。这些艺人在掘藏时获得空行经文,根据经文才能撰写《格萨尔》文本。这种经文既像梵文,又像藏文,一般人看不懂。比如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艺人格日尖参,他自报能写120部《格萨尔》,现已写完27部。他写《格萨尔》时,要先得到空行经文的符号,这种类似提示性的符号能帮助他打开记忆之门,不用思考就不间断地写出《格萨尔》文本。
  前文提及,伏藏中有一种神奇的“心伏藏”,就是把某种经典或咒文藏于某人的意识深处,等待有朝一日意念开启。那么,那些在大病一场或一觉醒来后即能背诵几百万字《格萨尔》史诗、自称在梦中受到“神的旨意”的“神授艺人”,他们的意识深处是否就伏藏了《格萨尔》?
  对此,坚赞才让教授认为,宗教上的一些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但神授艺人的确与伏藏艺人在意识记忆传承方面有共同性。
  正是在神奇的伏藏与掘藏过程中,宗教精神和民族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TOP

以前我所读的一所中学也发一了伏藏,而且是学校搬迁后才发现的。缘这东东真不好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