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雅克贝汉:纪录片应弃画外音 信念角度技术不可缺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雅克贝汉:纪录片应弃画外音 信念角度技术不可缺

中新网 2011年12月07日 10:11 来源:广州日报 

  2011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前晚开幕,作为重要嘉宾,《迁徙的鸟》、《海洋》的导演雅克·贝汉连日来出席多个活动,前日下午,他与中国纪录片制作人座谈,昨日上午又在纪录片高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背着数亿巨债拍片的纪录片大师不吝分享拍摄经验。

  作品要有自己的文化

  无论从作品规模还是票房号召力来看,雅克·贝汉都堪称纪录片领域的大导演。他一部影片的成本,几乎等于中国2年甚至3年里所有纪录片的经费。不过,在国内纪录片电影人向他讨教走向国际的经验时,雅克·贝汉却发出告诫:“一开始想到要让国际认可,我们就已经在冒险了。”他认为,电影人要做的不是要取悦别人,而是要做出带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带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氛围的作品。

  纪录片应该抛弃画外音

  对于中国纪录片现状,雅克·贝汉有相当的了解。他认为纪录片应该抛弃画外音解说等老旧的做法:“我更希望观众能融入画面,做有深度、自然的声音。拉起观众的手,一同来感受。”他也注意到中国电视纪录片可能有些不一样,有很多选题的限制,他呼吁中国同行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在我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我不希望有人对我的题材做出限定,我更希望拍些体现人文关怀、反映人性的画面,这些主题是我们感兴趣的。独立制片人应该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不只是自己的独立性,还有片子的独立性。” 雅克·贝汉认为,一个真正的创造者应该忽视那些“门外汉”的要求。

  “我们需要创作的自由。教育意义是很重要,但我觉得,创作者更需要自由来创作。电影人需要把现实的面罩摘掉来展示真实。电影人只负责提问题,不需要给回答和解决方案。”

  大师教路 信念、角度、技术缺一不可

  信念

  雅克·贝汉30多岁时头发就因为拍电影发愁变白了,到今天已经年届70岁,却依旧抱有电影激情。他的下一部作品《四季》将耗费7年时光。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雅克·贝汉说:“我认识一个年轻的制作者,他拍电影时才20岁,并不懂太多的电影规则和技术,但他说如果他还要等5年再拍电影的话,那时他就25岁了,那就有点老了。我觉得电影是要有一种信念来做才行。”

  由于成本巨大,雅克·贝汉也常常遇到筹集资金的困难,雅克·贝汉说正是热情和信念让他背着巨债拍片。

  角度

  究竟如何才能拍出具有独特个性和角度的影片?“很多人用标准的眼光来看世界,创作者则要用异样的眼光和角度来看这一切。” 雅克·贝汉举例说,他的《微观世界》凝视昆虫的世界,一般人都瞧不上的蚂蚁搬家却被拍得饶有趣味。谈到正在筹备拍摄的《四季》,雅克·贝汉说,四季无非是一年年地轮回,但如果找到合适的角度,镜头画面将会拍下有趣的内容。

  技术

  雅克·贝汉认为,为了捕捉那些微妙、美丽的瞬间,一定要选择适合拍摄的技术。比如他为了在3000米高空拍摄鸟群,特意发明了一种能快速跟随、捕捉鸟群飞行镜头的小飞行器。在拍摄《海洋》时他们又发明了海下摄影机,能够跟随鱼群游动的速度运动,而且不会影响画面的平稳。

  记者 王振国/文  陈向军、胡群智/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