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脱水贴】【网络直播】2011年年会 第一组直播报道(2011.10.30下午)

【脱水贴】【网络直播】2011年年会 第一组直播报道(2011.10.30下午)

第一组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一号会议室(一楼)

上半场
14:0015:40  主持人:王焰安    评议人:李传军

发言人:

吕书宝
《易经》文化的现代认同──论传统风习对文化认同的干预作用
施立学
东北大御路及御路文化
朱振华
齐鲁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皮影戏
王晓涛
浅议民俗学语境下的官俗官礼之争

15:4015:50  中场休息
1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 吕书宝老师开讲:
《易经》文化的现代认同──论传统风习对文化认同的干预作用
依赖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即《易经》文化的修复能力,通过侵夺式观念认同,形成了大一统观念中蕴涵多元网络化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文化体系;通过风习式理念认同,逐步完成了外法制内人治的特色政治格局。正是在这种传统风习文化的嬗变过程框范下,才使得华夏文明在多次改朝换代中得以延续扩衍绳绳不绝,以至于直至今天,仍然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流布于社会习俗的各个角落,形成无数个奇特的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再认同典型案例。
2吉林省民俗学会的 施立学老师开讲:
东北大御路及御路文化
康熙二十二年(1683)攻下台湾,国内统治趋于巩固以后,清政府便把注意力转向东北。在这前年,康熙曾巡游盛京(今沈阳)、吉林带,泛游忪花江,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以故酌定天时地利,运转进兵机宜,开设了条负有军事、政治等重要使命的京师大道,即东北大御路。
3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的 朱振华同学开讲:
齐鲁文中国的民间戏剧内容丰富种类繁芜,一般多为真人表演的各种民间小戏(如采茶戏、秧歌戏、花灯剧、花鼓戏等),也包括由傩仪、傩舞演化而来的地戏、社戏、傩戏和傀儡戏、影戏。植根于齐鲁文化土壤的山东皮影戏在近年的非遗保护热潮中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以泰山皮影戏为代表的山东皮影其历史和现状的文化属性,保护和发展的文化脉络,传承和创新的价值定位却仍旧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探讨。
化视域下的山东皮影戏
4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的 王晓涛同学开讲:
浅议民俗学语境下的官俗官礼之争
古往今来,三礼便已深入人心,官礼一词也早已深深印刻在国民的脑海里,并得到了人民大众的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官场生活也日益丰富,官场的一些习俗也开始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并且也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同于民间的独特礼仪。于是,相对于民俗一词而衍生出的官俗这一新兴词汇便应运而生,二者之间也曾有过争论,虽鲜有著文立说者,但凡立论者,都有自己的一套阐释,他们较为推崇此种称谓,大有用官俗取代官礼之嫌。然而即便如此,此种称谓的出现也仅仅是舞动了揭竿而起之旗,而并非形成了一呼百应之势。
评议:施立学老师的文章主要是历史地理的考证方法,他说的满语和地名的一些关系这种很有趣的方面没有
评王晓涛,引用典籍不够专业
一只从小对虾过敏的虾哥

TOP

下半场  主持人:穆昭阳    评议人:敖其发言人:林继富  生活秩序与叙事逻辑张志春  称谓•原型•意义世界——饺子文化论李传军  中国古代风土观述论孙丽霞  当前民俗博物馆的问题与对策张皋鹏  羌族妇女传统服饰地域性差异研究任志强  民俗文化视野中的狐形象解读王  娜  浅析威海锡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1、林老师表示自己的论文是“通过一个村落的研究,讨论关于民众的生活和特殊的文学种类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通过文本的研究很难解决。”
这是林老师从1997年开始跟踪的一个村落,算算到今年已经14年啦!
“从一个人到一个传统的发现,然后结构传统,接着进行传统的关联性的讨论。”
每一个村落每一个村民, 对于自己讲述的故事都有他们自己的分类
林老师特别强调,在分类的时候要尊重老百姓自己的分类逻辑
林老师通过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了六个故事案例,代表了六种民众的叙事世界,也代表了他们的叙事方法。
每一个故事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故事,但是故事与故事之间不是完全隔离的,故事构成了故事群,故事群之间存在了一定的联系(最后一句受影响没听清楚,自己杜撰了,希望是林老师表达的意思)
地方化的体系是地方认同的表现,认同构成了这个地域民众有这种共同情感的联结
2、李传军老师说他文章最重要的写作意图,就是解释“风土”。
从各种古代文献出发,追溯了“风”的历史~说明风与时间岁时有关
3、老师孙丽霞老师发言,她针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了一下陈述,民俗博物馆方面的研究在这次的参会论文中是唯一一篇。
4、张皋鹏老师开始发言首先说明题目的提出背景
对于老师说的羌缅语系,小妹私下提出了她的看法哦~表示好像木有听说过这个称呼,倒是有一个“藏缅语系”
结论:羌族服饰由于历史上政治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头饰,绣花针法等方面。从文化角度可以发现羌族服饰的根据河流来分布,羌族介于藏族汉族两个大族的中间地带,他就是这些文化的过渡地带,从服饰上也可以看到周围地区周边民族的影响。
任志强老师主要讲述狐狸被视为图腾、祥瑞、德兽、狐妖、狐仙等几类的情况。6、王娜
权利的界定,面对的消费群体,以及传承人(不收徒弟怎么传承下去呢?)这三方面,锡镶技术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境
呼吁老师提出对锡镶“非遗保护”的意见呢!

敖其老师开始点评喽这一组的内容不是太集中啊~有民间叙事,信仰习俗,博物馆学的问题,传统工艺四个类型的论文呢。老师开始分篇点评啦
林老师的论文:对一个村庄的叙事故事进行理论上的升华,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必须滴~)。不反对引证国外学者的理论体系,我们往往用别人的理论来套我们的田野调查,林老师这种研究做法(把案例作为理论升华的文章)值得所有人学习,疑问:提升为一种理论的时候,要考虑到这对其他地方的相同研究的指导意义。可以在第一层上有一个更高的概括,这样可以给别人有一个更好的指导。这是建立我国特定理论体系的一种尝试,应该得到一种推广,但是这个研究框在了某个地区,其他地方借鉴起来比较困难。  “真实幻想——既然是幻想,不应该是真实的”,幻想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用一组词来确认的时候很难让人理解。
林老师说明了为什么是“真实幻想”而不是“真实与幻想”是括号里面多一个字就见不着括号了,所以林老师把中间的字删了(“有意识删了,考验点评”)
李传军老师的论文:从风和土这两个字来解释古代风土观,印证大量典籍,应用现代科技来解释,研究方法(选择的题目不大,做出来的文章很细),但是从题目本身来讲,与内容相差有点大了。
孙丽霞老师的论文:敖其老师就孙老师之前说的“我是不是发错了地方”予以解答,这是孙老师根据自己的工作来进行的研究,非物质文化研究也是民俗研究的一部分。敖其老师说,孙老师的建议很好,她收集的资料可以成就好几个博士生了。
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敖其老师和孙老师有共鸣,所以敖其老师给孙老师打气来着
张皋鹏老师的论文:敖其老师回应张老师那句“我不是这个圈里的人”,说张老师恰恰是圈里的人,张老师做的东西让她看了非常亲切。ppt展示比论文更加清晰,看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建议:服饰的名称,首先应该用民族语言,然后再做翻译,研究少数民族特定文化,运用原来的音,用国际音标注释之后再给一个解释,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学术性。  一个说的不是很清楚的问题,说的那句跟汉族清朝时期的服饰,表述有些不够严密。建议张老师在这个项目之后的研究中能做得更细
任志强老师的论文:这是一个关注度不是很强的问题,从民间文化,神话,历史文献中取很多有效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还没全部做满,术语一个概述性的文章。各个类型概念不是历时的,而是交错着得,可以用一个更高一层次的标题来归纳,让人知道这不是一个历时的研究,而是一个历时和共时交叉的研究。图腾这一点上,敖其老师说对动物的信仰崇拜并不等于与动物有血缘关系建议:野外祭祀是家庭祭祀的一个辅助,敖其老师说祭祀基本上都是由自然转入家庭的,对自然动物界的祭祀应该是先于家庭的。
王娜的论文:了解得非常清楚,描述非常清晰,听得很明白,但是缺少给人的直观印象(照片受损,展示不了,遗憾啊~),传统技艺的研究最适合用ppt展示,建议出门多带备份(笑~)。在传承人的问题上提建议:增加传承人的数量,把与现在那位传承人一起做锡镶传承的老人列为传承人。
一只从小对虾过敏的虾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