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国元年:南京记忆与时代剪影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民国元年:南京记忆与时代剪影

中国新闻网 2011年10月13日 16:03 来源:新华日报


  民国元年定都南京的曲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各地军政府相继建立,迫切要求组建全国统一的共和临时政府。

  11月30日,全国11省代表23人在汉口英租界举行筹建临时政府的第一次会议。会议期间,传来了汉阳失守的坏消息,但也传来了江浙联军光复南京的好消息。晚清时,南京为两江总督府所在地,管辖范围包括江苏、安徽、江西,于是各省代表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相约齐集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12月29日上午9点,全国17省代表45人在南京江苏谘议局礼堂,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当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乘火车来到南京,当晚11时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正式举行,亚洲第一个共和民主国家的临时中央政府在南京宣告诞生。

  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13日,根据事先南北双方约定,孙中山前往临时参议院,提交临时大总统辞职咨文。在辞职咨文中,孙中山要求临时参议院“速举贤能,来南京接事”。

  2月14日,临时参议院审议定都一事。投票表决结果是,28票中20票主张定都北京,只有5票主张定都南京。这令到会的孙中山不满。同盟会会员、临时参议院院长林森决定:由于孙大总统有异议,本院次日进行复议。15日上午参议院表决结果,27票中19票同意定都南京,6票主张定都北京。参议院决议以南京为民国首都。

  当日下午2点,总统府举行了隆重的南北统一共和成立大会,孙中山发表演说:“今日参议院选举总统,若袁公当选,余深信必能巩固民国。至临时政府地点,仍设南京。”很快,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立即致电北京向袁世凯祝贺,并要求他南下就职。

  但袁世凯不愿离开经营多年的北京。以蔡元培为特使的迎袁专使团到达北京后,袁世凯表面上并不拒绝南下,暗地里却指使部下发动兵变,策动外国军队入京“护卫”使馆与侨民,使蔡元培觉得“袁世凯尚未离京,已经闹到这个样子,若真离京南下,恐酿大变”,南京临时参议院只好同意袁世凯在京受职。

  民国元年的生活新气象

  从1912年1月1日起,至1912年3月30日止,民国元年年初的这几个月,南京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都所在地,除旧布新气象万千。第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一下子过了两次年。民国成立,舍农历,用阳历,同时废前清皇帝纪年,用民国纪年。原来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现在阳历1月1日被定为元旦。是元旦,就放假,两个年让南京的市民切实感受到了民国的到来。

  民国到来,最直接的变化从身体开始。

  首先是男人们的辫子不见了。“编发之制”是清王朝异族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武昌起义后,各地有人开始剪辫。南京作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界市民纷纷以剪辫相庆贺。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全市组织了集中剪辫活动。几乎是一夜之间,南京街头已经很少再见拖长辫子的男子了,新锐的剪成了时髦短发,保守的剪成了齐耳短发,极个别遗老把辫子盘起来戴上礼帽。

  其次是女人不能再缠足。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通令中明确指出: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南京其时为首善之地,通令要求: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倘乡僻愚民,仍执迷不悟,则或编为另户,以激其羞恶之心,或削其公权,以生其向隅之感。

  再次是严厉禁吸鸦片禁止赌博。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出严禁鸦片令: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沉溺通于贵贱,流衍徧于全国,失业废时,耗财殒身,浸淫不止,种姓沦亡,其祸盖非敌国外患所可同语。为此,其有饮鸩自安,沉湎忘返者,不可为共和之民,当咨行参议院于立法时,剥夺其选举权被选举权等一切公权。孙中山还特别要求各团体讲演诸会,随分劝导,不惮勤劳,务使利害大明,趋就知向,摒绝恶习,共作新民,永雪东亚病夫之耻,长保中夏清明之风。晚清民初,有“三鸟害人”之说,三鸟为“鸦”(即鸦片)、雀(即麻将牌)、鸽(即六合彩之类)。民国临时政府要求:凡人民宴会游饮集合各场所,一概不准重蹈赌博旧习。其店铺中有售卖各种赌具者,即着自行销毁,嗣后永远不准出售。责任各地方巡警严密稽查,倘有违犯,各按现行律科罪,以绝赌风而肃民纪。

  还有就是改变称呼。辛亥革命反对封建制度一切的不平等,因此民国官民之间、上下级之间、人民之间,如何称谓,孙中山非常重视。他专门以总统名义颁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孙中山还提出废止跪拜礼,规定正式相见为脱帽一鞠躬即可,最高级礼节为三鞠躬。普通见面,则以握手相代。

  衣食住行,衣冠文物,衣为首位。孙中山结合日本陆军士官服、学生装及欧美西服的特点,要求上海最有名的“荣昌祥”服装店设计新服,上衣为关闭式八字形领口,前门襟上钉纽扣9粒,直翻领,有袋盖四贴口袋。此服简朴庄重,很能体现中国传统与世界潮流,经孙中山试穿后,迅速推广开来,被称为“中山装”。正式场合,中山装渐渐取代长袍马褂,穿西装洋服的也不少,成了南京城里的流行符号。

  个人取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每个男子,有名、有字、有号,名分谱名、常用名。谱名大多两个字,其中一个字是同一辈人所共用的。常用名则大多单个字。字往往不止一个,号则可以更多。现在民国了,新国民了,大家觉得以前取名太复杂,不便于交际,不便于称呼,于是开始流行取两字名,不再取字。

  民国元年的教育新潮

  民国成立后,一批仁人志士鼓吹“新民”,即“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当时号称中华四万万人,但接受教育的不足千分之二。教育,成了民国开国的大事。个人职业选择的变化,体现在立志献身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民国成立后的首任教育部长是蔡元培,他力主教育普及,引得各地新式学堂纷起如雨后春笋,给新式知识分子提供了舞台。

  1911年的鲁迅在绍兴感受了革命光复的历程,民国成立,他受蔡元培邀请到教育部视事。1912年2月,鲁迅来到南京出任教育部部员。民国成立,百废待兴,教育尤其如此。在南京的几个月,鲁迅的工作非常繁忙。3月22日,临时政府北迁,鲁迅随部北上,一直工作到1926年8月。

  1912年,叶圣陶中学毕业,原本他或许像父亲一样经商,以求生活富足,或者做个小官光宗耀祖,但民国新生,他选择了进新式学堂当孩子王。从那时起,叶圣陶历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出版社编辑,把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

  与其经历相似的还有钱穆。1911年,钱穆在南京一所私立中学读书,武昌一声炮响让学校关了门,钱穆避难回到无锡乡下。不久,民国成立,钱穆觉得培育人才、培育合格公民最重要,于是在无锡乡下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一口气做了10年乡村小学教师、8年中学教师,又去北大、清华教书。

  湖南的毛泽东,武昌起义后,曾当兵半年,后来觉得新生的民主共和国家,更需要的是建设,建设更需要的是人才,为此他弃武从文,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准备将来当个乡村教师。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上海同日诞生了一家新式出版机构——与民国同名的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早在武昌打响第一枪时,就敏感地意识到,革命必将成功,而一旦政体改变,旧日商务所印教科书必因封面飘扬晚清大龙国旗而不被新政权所容,于是,他立即着手夜以继日地编辑体现共和精神的教科书。在此期间,汉阳失守,一旦革命失败,私编新式教材的事泄露,是要掉脑袋的。但他坚定不移。1912年1月19日,民国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陆费逵赶制出来的、封面飘扬着标志“五族共和、民主平等”精神的民国五色国旗的初小教材5种40册、教授书(即教师用书)3种24册,高小教材8种33册、教授书6种28册,中学、师范用书27种50册,立即占领了民国元年的新式学堂教科书市场。陆费逵绝非唯利是图的商人,他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表示: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兹将本局宗旨四大纲列下:一、养成中华共和国国民。二、并采人道主义、政治主义、军国民主义。三、注重实际教育。四、融和国粹欧化。

  上海《时报》1912年3月5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叫《新陈代谢》,十分形象地概述了民国元年多种领域的新气象,其云:总统兴,皇帝灭;新内阁兴,旧内阁灭;新官制兴,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拜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现代中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在南京翻开了崭新的第一页。 马建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