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江蓝生:大国文化与《新华字典》

江蓝生:大国文化与《新华字典》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7月18日 07: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国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在于教育的普及。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难以面向世界,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说到学习文化知识,辞书往往被誉为“看不见的老师”,《新华字典》就是社会公认的一位非常称职的老师。

  《新华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来,已发行四亿五千余万册,成为亿万群众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良师益友,为我国的全民教育、文化普及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特别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用现代汉语编写的新型字典、词典奇缺,《新华字典》几乎是将现代语文工具书的重任担当于一肩的唯一一部辞书。从高级知识分子,到初学识字的儿童,工、农、兵、学、商,各界大众都借助这部字典学习语文知识,它甚至成为周恩来总理回赠给外宾的礼物。因此,有的学者把当年这种情况概括为“大国家,小字典”。一部小小的《新华字典》曾经这样地给力,这样地辉煌。

  大国文化的代表是精品。对辞书而言,一部广受读者欢迎、历久不衰的字典的魅力何在?就在于它的质量。《新华字典》上世纪50年代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先生主持编写,编写者中不乏学识渊博的教授学者,他们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养,有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出力的热情和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因而能够编写出科学严谨、内容丰富、编排便于使用的好字典。几十年的应用实践证明,《新华字典》的编写者和历次修订者以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意志打造出的这部字典,是一部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在对《新华字典》的众多褒扬中,诸如“大学者编小字典” 、“小字典,大学问” 、“字典小,作用大”等等,言简而意赅,堪称经典。

  大国文化不竭的源泉是创新。《新华字典》历近60年而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与时俱进。从1953年至今,前后修订11次,每次都在继承和保持《新华字典》原有长处和特点的基础上有所完善,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这次面世的《新华字典》第11版,以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各项语言文字规范为重点,同时又在通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读者的需求和字典本身的学术规范等,对全书的体例和内容进行了谨慎而系统的修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次修订的幅度是比较大的一次,在“老字典”中展露出“新面貌” 。

  大国文化的活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一方面要从博大精深的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还要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这种开放是双向的,不只是我们吸收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我们的优秀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在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遍及全球。《新华字典》是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学习中华文化的好帮手,它篇幅小,便于携带;它内容丰富,语言平易;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一册在手,疑惑得解。我们期待它在中华文化和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蓝生(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