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回复 28# 的帖子

回答陶老师最后一个问题。博物馆的定义本身似乎就包含了非盈利这一条。
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A%E7%89%A9%E9%A6%86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1届会议上,将博物馆正式定义为是:

    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TOP

1、中国真的不需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吗?
2、如果国家真的立项建设民俗博物馆,你认为这样的博物馆是什么性质的?
3、国家民俗博物馆非要建在北京吗?建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可不可以?
4、我们现在具备设计和管理能力吗?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是否具备承担这一任务的能力?
5、民俗博物馆展出应该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
6、展览如何恢复民俗的生态环境?
7、民俗文物的征集怎样进行?
8、展览如何体现中国民俗发展史?通史与断代史如何处理?
9、亚洲“汉字文化圈”各国、华人世界的民俗如何体现?
10、你认为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11、少数民族民俗在博物馆占什么位置?
12、民俗博物馆是公益性的还是盈利性的?



请允许我试答上面陶老师提出的12个问题。看法不一定对,权当交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陶老师及各位先生批评指正。
1、答:需要,但筹建难度极大。
2、公益性质,免费参观,但不排除增设一些有偿服务性项目,如购物、演出、特色餐饮等。
3、不是非建在北京不可,但也不一定非要离开北京,因为各有利弊。
4、一个国家级大型民俗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从硬件到软件,从展馆建设到内部展陈,从主体馆舍到附属设施,以及随后的管理经营,涉及学科和专业甚多,只靠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远远无法承担。当然,只谈民俗学专业的部分,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应该能够胜任。
5、最好是开放与封闭相结合。
6、采取复原性的、开放式的展示方法,复制和重现民俗的生态环境。
7、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各级政府、社会团体有组织的搜集整理;二是动员民间力量,采取捐献和收购相结合的办法来征集。
8、这个太专业,一下子难以回答。
9、可以作为附属的专题展览来考虑。
10、信息有限,难说。
11、很重要的位置。具体的主要看如何分类布展了。比如,是按民族分?按历史时期分?还是按事像分?诸如此类。
12、这个问题不宜非此即彼。从传统的博物馆性质来讲,应该是公益性的。但从现代文化旅游、文化休闲产业角度讲,可以在其它辅助性功能方面提供多样化有偿服务,这在国外也是有先例的。

TOP

请陶先生允许我也试着回答这12个问题:
1、中国真的不需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吗?
答:中国不但需要,而且是特别需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不要以为民俗离我们很近,其实,是现代化的大潮中,民俗已经一天比一天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打个蹩脚的比喻,我们的孩子们快要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诞生的了。因为他诞生以至赖以生长的那个民俗场景早已经消失了,他们的魂已经无法附体了,他们尽管活着,但是灵魂却在四处游荡。民俗就是我们的灵魂附着的肢体。作为一个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至今没有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这是耻辱。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现在表现出缺乏信仰?不是我们的国民缺乏信仰、没有信仰,而是我们国民的信仰没有了依赖的肢体、没有了附着的身躯。我们的民俗快要荡然无存了,快要被钢筋水泥挤压得体无完肤了,建设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实在是无赖之举,也确实非常紧迫。
2、如果国家真的立项建设民俗博物馆,你认为这样的博物馆是什么性质的?
答:应该是国家管理的,不应是私有、私营性质的。在此,我觉得还应增加一个问题——
怎么样规模、规格的民俗博物馆才是属于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因为这一问题决定着后面问题的回答。
答:既然是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就应该涵盖全国各个地域、民族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应有历史的延续性。陈设的不仅仅是物什,还应有大量的场景、建筑,要回归其时代特征。非此,就不是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这样占地面积就要非常巨大,没有好几千亩面积是难以承担国家级这个重任的。最好是既有平地,也有山地,就好展示方方面面的民俗场景了。
3、国家民俗博物馆非要建在北京吗?建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可不可以?
答:这个不应死扣,在北京更好,在西安也不错啊。
4、我们现在具备设计和管理能力吗?目前的民俗学专家团队是否具备承担这一任务的能力?
答:我想,均应该是有的。
5、民俗博物馆展出应该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
答:应该是开放式的,而不应是封闭式的。
6、展览如何恢复民俗的生态环境?
答:用空间,采取场景布置,我所见到的有两处经验可以借鉴,一处是张贤亮的影视城,一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布置的农耕场景,名称叫农耕博物馆还是什么的,记不清楚了,反正很具象。
7、民俗文物的征集怎样进行?
答:这里,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民俗文物?我觉得能够反应或者是代表民俗特征的物什就是民俗文物。它在民间,就是物什,就是某个建筑体,在博物馆,就是文物。怎样征集?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倡导捐赠、捐资,办法多得很,在此就不唠叨了。总之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共产党办不成的事。
8、展览如何体现中国民俗发展史?通史与断代史如何处理?
答:这是个难点,比征集文物还要难,比建设场馆也要难。具体办法多的是,关键是能否做到位,这需要真正的民俗专家鼎力配合,才能完成。
9、亚洲“汉字文化圈”各国、华人世界的民俗如何体现?
答:这个问题很及时,也很重要。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如果缺了亚洲“汉字文化圈”各国、华人世界的民俗文物,那无疑是一个硬伤。上一个问题能够解决,这一个问题也就应该能够解决。
10、你认为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答:官党的事,贫下中农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的可能性存在。
11、少数民族民俗在博物馆占什么位置?
答:据我在各地所见,对于少数民族民俗往往有夸大之嫌,而忽略了主体民族民俗的展示。我不是大汉民族主义者,我觉得应该恰当展示就可以了。主要是少数民族民俗往往很鲜艳很灿烂,布展之人自觉不自觉就走极端了。
12、民俗博物馆是公益性的还是盈利性的?
答:应该是公益性的。如果是私营创办,盈利性也是无可厚非的。
最后,我再补充一个问题:
国家级民俗博物馆应该怎样建设?
答:发动各省市力量,如筹建世博园一样,各省市建设各省市的,保证立马成功。
胡言乱语一通,献丑了,见笑了。

TOP

这个话题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策划的,我从中起了一点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议,看来,这个话题弄对了。
认真学习各位的高见。

TOP

热烈的讨论怎么戛然而止了。难道秘书长画了句号。我正在关注各位的高见。
车前子不亏博物馆出身,洞悉其中的艰辛。不过按照大家的设想,可不可以建一个网上数字化民俗博物馆,不占用地皮,又很低碳,还可以及时共享,何乐而不为。请大家设想一下,贡献方案。

TOP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1-5-28 08:28 发表
可不可以建一个网上数字化民俗博物馆 ...
这真是个非常非常非常好的建议!
有可行性,还可远程参观。
我愿意贡献我这些年拍的所有民俗图片,供免费参观、下载和使用。

TOP

陶老师在一步步把我们往正题上引了。
数字化博物馆是个新鲜事,起码在中国可能是这样吧?
它的优势是不受空间限制,在实物模拟及展示和影像视频等方面有更大自由度。无限的开放性,方便了天南海北的研究者、喜好者,极利于各种资料收集保存,资源共享。
它最为遗憾之处,大概就是无法接触到真正的“物”,使博物馆的“物”成了虚拟的“物”,让求知成为方便,眼观手触的愉悦成为虚幻。
如果在真实的国家级民俗博物馆之外,再辅以虚拟的网上数字化博物馆,那才叫精彩无限!但这个恐怕很难实现,所以说了也等于白说。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1-5-28 10:56 编辑 ]

TOP

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建有数据库,而且容量不小。各省的非遗保护机构也有不错的数据库,库容很大,但东西不多,资源浪费了可惜。现在就看那些研究和教学第一线的博导们想不想揽这个苦差事,肯不肯花点钱做这件事,估计很难有勇者为。爱东已经表态了,我想只要大家努力,希望并不是没有。

TOP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1-5-28 16:31 发表
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建有数据库,而且容量不小。各省的非遗保护机构也有不错的数据库,库容很大,但东西不多,资源浪费了可惜。现在就看那些研究和教学第一线的博导们想不想揽这个苦差事,肯不肯花点 ...
数据库不能浪费,所以要存东西,同样存的东西也不能浪费,要拿出来给人用。

现在很多非遗试点地区都建有数据库,但大多数时候是为了给上级领导作展演,很少给需要的人用。

所以无论是实体博物馆还是数字博物馆,都要是公益的,要推广,要让更多人会用,能用。不然又像大集成那样,很多都进了仓库,用的太少也划不来。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在搜集方面一定再也不要按行政区划来划分民俗文物了,民族民俗可以单独开来,地域文化馆可以由几个省市区联合来办,总之中国民俗博物馆最终的形式一定是大观园的形式,琳琅满目,但有方便的观阅系统,有简洁方便的分类,便于检索,便于使用。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设施,网上博物馆也应让公众获得同样的感受才是。

TOP

我们先搭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好热烈的讨论,凑个热闹。
稍微改动个字句顺序,把“倡议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改成“倡议国家建立民俗博物馆”,而且“博物馆”还得是复数形式才好。
民俗知识具有本土性、地方性,民俗学很依赖也很受益于草根阶层的热心投入,公众的义务参与,民俗博物馆实际上是公众参与的平台。没有博物馆,想发展公众民俗学,难。所以建民俗博物馆很有必要。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民俗博物馆的定位:民俗博物馆的构想中,公众处在什么位置?没有公众,民俗博物馆就成了保存文物的机构,和其他博物馆没有本质区别,意义不大。有本土公众参与的,就不太可能是国家层面上的。
另外,国家级的民俗博物馆很容易被意识形态化。这方面德国有些不愉快的经验的。柏林的国家民俗博物馆是1934年建立的,战后主体收藏归东德,统一后又合而为一,改名为“欧洲文化博物馆”。只有不同主题的特展,几个月更换一次,没有常规展览。估计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你怎么确定什么是“典型的”德国民俗文化?即便你能确定的话,这民俗文化也一定包含精神因素,你怎么把它展示出来?
博物馆一定是要被养着的,不能让文化机构自己去创收。不能什么事都让老百姓自掏腰包,老百姓不不是什么税都付过了嘛。
所以在没有制度化财政保障的情况下,博物馆轻易上不得,这是个请神容易送神难的苦差。北京城的中轴线不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了嘛,那纪念堂该怎么处置呢。其实是一样的问题。建起来再关掉,肯定是为难事,会伤害地方文化认同感,还不如压根没有。西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济形势好,上了不少地方民俗博物馆,民俗学的毕业生就业很顺利,皆大欢喜。九十年代以后,财政江河日下,维持艰难,一个个博物馆被关闭、被合并,不再设立新岗,现有工作人员退休一位取消一个岗,很是让很多人伤痛的。
总之,建博物馆是好事,但还真是需要仔细讨论,需要那些有博物馆经验的人多考察分析一些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多元文化、合而不同的国家,看看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TOP

引用:
原帖由 TeigEnte 于 2011-5-29 04:20 发表
好热烈的讨论,凑个热闹。
稍微改动个字句顺序,把“倡议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改成“倡议国家建立民俗博物馆”,而且“博物馆”还得是复数形式才好。
民俗知识具有本土性、地方性,民俗学很依赖也很受益于草根阶层 ...
对!吴老师提到的这些经验和思考确实是要重视的,希望国家要是要研讨这个问题,一定多一些考虑,谨慎,这个不是形象工程,不是短时间能塑造起来的东西,多论证,多论争,提出比较周全的方案,也许这样,博物馆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价值!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倡议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与倡议国家建立民俗博物馆,其结局肯定是大相径庭的,效果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建设网上数字化民俗博物馆与实体建筑民俗博物馆,并不矛盾,不冲突,而且能够形成不同大众需求上的互补。但是二者却互相不能取代,各有各的特性。
退而求其次,建设网上数字化,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作为。

中国的政体、中国的民众是很奇特的,而对于民俗的认知还处在懵懵懂懂的启蒙阶段,真正有清醒认知的没有几个。因此要想正正规规建设民俗博物馆,几乎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也不是就不能建设,这,关键是要看主持者的气魄和作为了。这些话说来就长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我再唠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