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纪连海/赵书:年禧天天谈──老北京年俗

纪连海:正月初七:人胜节与祭喜神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02月09日 15:32


  今儿是正月初七,这一天还被称为“人日”。老北京有吃七菜羹、祭喜神的习俗,为什么说初七是人类的生日?“人胜节”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为什么说喜神无处不在?


  人胜节与祭喜神

  纪连海


  正月初七了。其实,与前面几天相比,正月初七这一天更为重要。这一天被称为“人日”——人类的生日,又被称为“人生节”、“人胜节”、“人庆节”、“人节”、“人气节”及“七元”。关于上述这些内容的由来啊,就要从一位鼎鼎大名的传奇人物东方朔说起了。

  生活于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系汉赋名家,聪明绝顶。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一载:“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之征。”意思是说,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鸡则繁育,阴雨鸡则不旺;初二阴晴兆狗;初三阴晴则兆猪,以此类推。在这七天中,正月初七这天最有讲究,正月初七这一天气候的阴晴,决定着这一年人丁兴旺与否。这一经验为后人认同并传承,成为人日节的原生态。

  另据《太平御览》记载:人类“始祖”女娲娘娘看到大地上如此荒凉不堪,于是乎,先用了六天的时间,造出了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六畜——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初七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后来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附着上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洒在地上,就变成了人。年初七就是女娲造人的日子,于是就成了人类的生日,简称“人日”。

  又据《庄子·应帝王》记载,古时候有倏帝、忽帝和混沌三位神仙。倏和忽常去混沌家做客,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两人为感谢混沌,告诉他说:“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混沌按照此说在自己身上一日凿一窍,七日凿好七窍,人诞生了,而混沌却因此而死去。所以七日为“人日”。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日”起源于道教的祭典仪式。如《三元品戒经》上就说:“正月七日,天地水三官之日,可修斋。”

  虽然三种说法不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对人本身的重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为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人日”节这天要吃七菜羹、祭喜神等。北京的喜神在哪儿?有人说是摆在妙峰山,但更通俗的说法是喜神没有具体形象和位置,是精神之神,无处不在,就看谁能遇到了。说白了,就是你看谁最顺眼,最喜相,喜神就附在谁身上,给你快乐和吉祥。许多人家书写“抬头见喜”贴在房内高处,以盼喜神光临。

TOP

纪连海:正月初八:祭谷与拜星

北京晚报 2011年2月10日 43版

  今儿是正月初八,这一天还被称为“谷日”。这一天,为什么说是谷子的生日?在“谷日”祭谷和拜星的习俗有哪些讲儿?

  祭谷与拜星

  纪连海

  正月初八,“谷日”这天主要有占谷和顺星两项活动。

  占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好,则这一年稻谷丰收,不好则是歉年。即使在当今时代,谷日节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仍值得继承。人食五谷,方能生存;谷因得日月星辰之精华而生,因此在“谷生日”这一天,诸星下界,要检查每个食谷人的作为。这一天也是天空星斗最全的日子,长辈可以教儿孙认星星。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星”时,用两张神符,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两张前后摞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符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符、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正月初八是顺星日,也是老北京白云观最热闹的日子,香客们都会到白云观的元辰殿中,祭祀自己的本命神,谓之“祭星”。

TOP

赵书:正月初九:换常服与祭蚕神

北京晚报 2011年2月11日43版


  九九归一啦

  今儿是正月初九,在古代,正月初九祭蚕神和祭酒神的风俗。传说中的蚕神叫什么名字?古人怎样祭嫘祖以念寸丝寸布来之不易?为什么从正月初九开始要换上平日穿的衣服?换常服有哪些讲儿?

   换常服与祭蚕神

   赵 书

  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就有在正月初九这一天祭蚕神的习俗。蚕神名嫘祖,传说是轩辕黄帝的妻子,是她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制衣。人们祭蚕神,是为了感谢蚕神保佑大家穿上好衣服。在正月初九这一天,还有传说要祭酒神。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初九,这“年”热热闹闹地过了多日,生活该从今儿起趋向正常啦。初九丝麻日祭嫘祖,当念寸丝寸布来之不易。祭祀蚕神仪式后,人们要把过春节时穿的衣服脱下来,换上平日穿的衣服,而把过节穿的绸缎衣服收藏起来。初九以后,一般人家就不再穿绸缎等节日衣服了。万事“一”为先, “一”与“衣”同音,从数字来讲, “九”是阳数的极数,因此过了初九就等于春节过完了,该从头儿开始了。初九之后若还穿着节日盛装上街,人们会认为这个人家不懂过日子。正月初九之后,应“书归正传”、“九九归一”,这个“一”,指的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

  (作者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TOP

纪连海: 正月初十:地生日与祭石头

北京晚报 2011年2月12日27版


  祭石敢当啦

  今儿是正月初十,过去的民俗说:年初十,地生日。这一天为什么又被称为大地的生日或者说是石头的生日?老鼠嫁女的传说都有哪些版本?

地生日与祭石头

纪连海

  古代民俗云:“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地生日地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做事须求脚踏实地。”地日又被称为石头的生日,老鼠娶亲日。

  地日之所以被称为石头的生日,很有可能是从初十的“十”音化来,因为十与石同音。石头的生日,又被称为石头节。人们祭石头,旨在祈求日子十全十美。传说中的石神叫石敢当,也就是在胡同大宅门的墙角下镶进墙内刻有“泰山石敢当”的长石头。祭石头时,是在“石敢当”前扔些豆子,感谢它保佑大家一年平安,然后用清水把门墩、上下马石、门前石狮子和石敢当均用干净抹布蘸清水擦一擦,期盼在新的一年中再显神威。北京胡同中的石敢当大多立在四合院或大宅第的四角,一般是三四尺高,以青石为多。它不单是保护四合院的拐角不被碰坏,还能够保护街巷的平安。

  此外,石头节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此日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的地方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还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也有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旧俗在除夕于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日,则可以开封使用,无所讲究了。

  石头节,与原始人类的大山及石头崇拜有着源流关系。因为墙基用石头垒砌,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里的缘故,正月初十日,民间传说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老鼠嫁女亦称鼠娶亲、鼠纳妇、老鼠娶亲等,是传统民俗文化中影响较大的题目之一。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而且,情节“版本”也多有不同。《十二生肖的来历》称,玉皇派猫通知牛虎等禽兽上天排行次第。老鼠偷听到猫的传话后,捷足先登,糊涂的玉皇封之为十二生肖之首。猫反被挤出生肖之列,从此与鼠结下深仇。老鼠欲同猫化解怨恨,便请黄鼠狼做媒,将自己最漂亮的女儿许配给猫。猫满口应允。于是老鼠择定吉期,又偷了一只小孩的虎头鞋充花轿,把女儿送至猫窝。结果老鼠嫁女,嫁到猫公的肚子里。《老鼠嫁姑娘》则声称:鼠王选定腊月二十四嫁姑娘。办喜事的那天,正值人间忙着办年货,人们推磨舂碓,闹个不停。鼠王大怒:“人闹我一天,我闹人一年!”人们吃了大亏,遂每逢鼠婚日不准推磨舂碓……初十日,许多地方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十八)

TOP

赵书:正月初十一:吃合子与拜晚年

北京晚报 2011年2月13日27版

吃合子啦

  今儿是正月十一,老北京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习俗。“合子”为什么寓意着和和美美?“拜晚年”可以到正月的哪天就算不失礼数?

  吃合子与拜晚年

  赵书

  “年禧”通常被认为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因此,正月十一是春节活动从家庭团聚走向社会交往,进行更广泛的沟通感情调节人际关系的开始。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老北京有“不出十五,都可拜年”的说法:腊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前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之后叫“拜晚年”。在大年前后这几天因各种原因未能向亲友和故交拜年的人,赶紧“拜个晚年”,也不失礼数。这一天的饮食习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作者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TOP

纪连海:正月十四开始“试灯”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02月16日 

  今儿是正月十四,元宵节的“张灯挂谜”打今儿就开始啦!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始于何时?猜中灯谜“奖苹果三千”是啥意思?猜灯谜都有哪些讲儿?

  张灯与挂谜

  纪连海

  一年一度的赏灯会从正月十四开始“试灯”,所有正月十五晚上需展示的活动都要在这天晚上演示,各大“以文会友”的“谜社”的社友们要将新制的灯谜全部完成。

  “猜灯谜”是元宵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谜语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元宵节期间,一般都是把谜条贴在花灯上或挂在拉绳上,猜中者有奖。有的店铺也张灯挂谜,还特意标出奖品,“如有猜中者,奖苹果三千”,当猜中者上前领奖时,奖品不过是一只苹果上插着三根牙签,以此增添欢乐气氛。

TOP

纪连海:正月十五,猜灯谜与吃元宵

2011年02月17日 15:58 来源:北京晚报

  老北京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日:天上一轮明月朗照,人间合家品赏形如满月的元宵,可谓月圆人圆,吉祥圆满。元宵节最大特点是“闹” ,男女青年无拘无束地在公共场合联欢,到花会踩街,到灯会猜灯谜,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关于元宵节猜“灯谜”,曾流传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猜灯谜与吃元宵

  纪连海

  据传,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又传说,明成祖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唐宋之后,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此后的元宵节,开始于“闹”这个字连为一体,被称为“闹元宵”。不闹就不能称其为元宵节。夜幕来临,无论城市乡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内,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涌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听音乐,看杂耍,热闹非凡。这就是元宵节与其他传统节日的区别:其他传统节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元宵节则是一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狂欢节”。有一首《上元诗》真实地描绘出了当年老北京的元宵之夜:“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除了观灯之外,这一天还要吃元宵。元宵的做法是,把馅料蘸上水放到粗糙的江米面中摇成的。元宵馅第一次与糯米粉碰撞接触,称为撞馅。接下来需要把沾满粉子的元宵馅铲出,过一遍水,再投入到元宵机中,称为二水。一般好的元宵需要经过五水才能算完成。

  除了吃元宵、猜灯谜外,“烧火判儿”也是旧时老北京元宵节里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老北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惹来大批群众围观。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侧,原来有一座城隍庙,那里烧的“火判儿”是当年京城最有名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