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何刚]论言语文化行为

[何刚]论言语文化行为

论言语文化行为
作者:何刚
修辞学习 2007年第6期



  提要 文化行为指的是具有高度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语境价值的行为。文化行为可以是言语的、非言语的、象征的、示意的、语用的行为。本文所说的文化行为是以话语为主要外在形式的、在宏观和微观对文化语境产生重要作用的言语行为,或可叫言语文化行为。文化行为的解释核心是话语背后的文化语用意向(文化用意)。本文所要考察的是文化意向(用意)的语境发生学特征。通过这样的考察,我们可以建立文化语用学的基本解释单位(文化行为)。

  关键词 言语文化行为 文化语境 文化用意 文化意态 情景发生

  引言

  话语的文化属性(语境及功能特性)是文化语用学的解释焦点。话语之所以具有文化意义,是因为说话者怀着某种文化的考虑、期待着从听话者那儿获得特定的文化意义或价值上的回响。因此,对话语而言。文化从来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因为,负载着文化信息的话语本身就是文化现实的建构者、维持者、巩固者、拓展者、重构者和创新者。话语依赖文化语境产生文化价值。文化依赖话语实现它对社会、人际、心理生活的干预、投射。正因为如此,话语所表现的言语行为才是具有文化意义和价值的文化行为。本文要谈论的文化是与文化精神相一致的,围绕人际行为、言语行为的文化,而不是广义的文化,因为。广义的文化既庞大又难于处理。本文所要阐明的是话语中呈现的文化行为的语境性质及功能结构。

  一、文化行为的语用学定义

  1.1 围绕文化行为定义的争议

  笔者2005年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中西哲学比较研讨会”上发表了“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 Act”(文化行为的建构)之后,特邀评论Jolm R.Seade说他不反对我的提法,但是他提出了三个问题:(1)如果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具有预设的文化合适性,那么,文化行为的提出还有必要吗?(2)能不能找出不是文化的言语行为?(3)文化行为是不是指的是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风格特征?Searle教授的提问隐含着对“文化行为”在理论上的合理性的质疑。夏威夷大学的华裔哲学家成中英教授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能够理解我关于“文化行为”解释的理据性,但他担心我如何将它妥贴地翻译成汉语,因为文化行为所涉及的外延是广泛的,而我主要讲的是通过话语实现的“文化行为”。针对上述问题和担心,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试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首先,似乎有必要在一般言语行为、含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言语行为和文化行为之间做出重要的区别,比如:

  a.Peter,go ahead with your story.(彼得,继续讲。)

  b.Won't you come to my cock-tail party?(你愿意参加我的鸡尾酒会吗?)

  c.Can you honestly look me in the eye and say I haven't shown as much if not more rooting interest inthis show than anyone else connected with it?(你能不能看着我老实说我没有比别人对这个表演表示了真正的兴趣?)

  在a里,让对方继续讲故事,只是一个一般的言外请求或指令,只涉及说话当时当地的事件状态,尽管我们可以说它具有某种文化设定的合适性,但它与文化语境的关联并不明显。而且。并不指望从任何显在的角度去影响文化语境;b虽然包含着某种文化信息(鸡尾酒会——生活方式意义),但这种文化信息只是作为一个一般请求的命题构成(that you come tothis party)成分,并不对文化语境构成可感知的影响;c则不同,当说话者要求听话者看着自己的眼睛说(相当于中国人“你摸着良心说话”)时,很明显,说话者隐含着的意思是对听话者前面说的话及其说话的诚实态度打了个大问号。在美国文化中,只有心里有鬼(或不自信)的人说话才不正眼看人说话,因此,一旦要求对方看着自己的眼睛说话时,它不仅是在要求对方实事求是,更是在有意识地维护文化关于诚实为人的信念(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和价值观(best)。其实,文化作为人类社团的生存方式(细化为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的总和,其每个构成部分都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不是所有的言外行为都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只有一部分行为被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认同和优选。大多数一般言语行为不能说和文化无关,但可以说没有也不必要提升到文化意义和价值的高度,尽管任何一个一般的言语行为都可能成为文化优选的行为。其二,尽管言语行为者在文化身份和认同上共享着同一个文化信息体系,但具体的言语互动和行为对文化语境的依赖程度却太不相同。比如,在美国有很多人信教,也有很多人不信教。因此,当信教的人高唱“天佑美国”时,不信教的人可能完全没有同感。第三,尽管文化对现实的投射或干预只有在与情境化的行为结合紧密时才会显现,而一般情况下文化与日常的行为是很难区分彼此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化情境行为和话语都一定会被日常互动和行为所消解,文化具有持久的功能特性。

  1.2 言语文化行为的定义

  文化行为是一种依托文化语境并担负着文化使命的日常交际行为。广义地说,文化行为所指的是言语的、非言语的、非语言的行为范畴,是日常人际互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从文化语用学的狭义上理解,文化行为是一种受文化设定的、承担着具体文化功能的情景化日常言语行为,离开了言语(具体说是“话语”),文化行为的情景力和语用价值是很难想象的,因此,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妨管它叫“文化言语行为”(verbal cultural act)。打招呼是一种日常言语行为。但是,在具体情景中,文化优选的招呼形式和功能却是有区别的。比如,在路上,老师与学生相遇,在一般情景中,谁先开口招呼谁都可以,但不同的文化语境对打招呼会话的主次是有优选性的。按汉语文化规范(礼仪),尊师是做学生的本分,是千百年留下的文化传统。学生一定要先开口招呼老师:“先生,您好!”或“老师好!”因为,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道、师道尊严,师与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都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上——下绝对分别。尽管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师生的平等相待,但是,文化传承下来的信念和价值观、态度,以及相应的文化语用原则、规则不会轻易地改变。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遇上了“施——受”的实际关系,如果发生冲突,文化设定的方式处于强势。所以,汉语文化语境的老师一般倾向于等待学生招呼自己,而不是主动招呼学生,除非他有什么特殊原因。因此,打招呼在人际层次上具有相互承认、友好的意思;在社会语境层次上具有保持交际 渠道畅通和进一步交流的可能性,保持社团成员间正常交流的可能性和方便的价值;在文化层面上,它又起着维护、巩固和强化文化设定的价值。

  从上述分析可以推知:当说话者意识到文化语境的存在,并激活其关联的设定时,他要说出的话一定包含着一种基于情景需要而又高于该需要的文化用意: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我说这话要达到什么样的文化目的?我为什么让对方做这事?我让他做这事会导致怎样的文化解释?如果我不这样说,或。不让对方这样做。又会导致什么样的文化语境效果?比如,当Sonny Bono向在场的人们声明自己竞选市长时,首先,对他而言,参选是争取服务社会的机会,是正当的,受到文化语境鼓励的行为;第二,如果你要拉选票,又不想明确自己的目的,那是虚伪的表现,那样做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招致违反诚信的文化指控。因此,声明不仅是情景需要的。而且是受美国文化语境肯定的行为意图/用意。对文化行为而言,话语背后的文化用意是理解的核心信息。

  二、文化用意-文化行为的心理结构

  2.1 文化意态(culturally defined intentionalstates)

  要恰当地界定文化用意,离不开对文化意态的讨论。所谓文化意态,指的是共同体成员的心理状态中受文化设定约束或解释的意向性状态(简称“意态”)。按JohnR.Searle(1983,2001)对实用理性(行为理性)的讨论中关于“意向性状态”的说法。理性的抉择常常是关于在不同理由之间做出选择的活动。“意向性状态”(意态)有着典型的类似言语行为的结构和命题内容。……在语言上,它可以表现为诸如疑问、推测、允诺或命令。在心理上,它可表现为诸如信念、惧怕、欲望等等(2001:35)。在人的各种心理状态中,文化意态虽然只占其中为数不多的一小部分,但却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其它意态和行为抉择的部分。比如,汉语文化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集体优选的文化,强调的是个人对集体意志的绝对遵从,因此,在汉语文化成员的心态中,本分是重要的信念和价值观。所谓本分,就是知道自己的位置、责任、义务和活动范围,安于现状,从不超越界线,不做自己不该做事情,否则,就有非分之嫌。那么。什么是自己该做的或该说的?什么又是自己不该做不该说的?这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文化设定的。汉语文化规定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该男人做的事或说的话。女人不好随便插手或插嘴。男人也不可以和女人在公开场合有亲密的举动,否则就是轻薄、轻佻、有伤风化、伤风败俗。同样,男人说话要刚劲有力,做事要斩钉截铁、果断,不能拖泥带水;说话软绵绵的,做事不紧不慢,优柔寡断会被认为是娘娘腔,为众人所不齿。良心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意态。所谓良心,就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知恩图报、符合公众的价值尺度,信口开河、背信弃义、睁着眼睛说瞎话、以怨报德、胡搅蛮缠等都是不讲良心的表现。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会为共同体所不齿的。文化特定的意态对其反面是不相容的。比如。美国文化强调求新、创新。因此,人们对守旧、吃老本是排斥的。这正好与汉语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照。我们有守旧和恋旧的文化意态,凡是老的:老朋友、老乡、老部下、老上级、老搭档、老相好、陈年老酒都总会令我们兴奋,而对新的东西,我们总习惯于横挑鼻子竖挑眼,年轻=不成熟、嫩蒜、毛手毛脚、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守旧的文化意态自然要排斥求新、求异,所谓“标新立异”、“奇装异服”、“离奇”、“奇怪”、“奇谈怪论”,总之,对新奇性都心存戒心。

  2.2 文化用意

  文化意态在情景中的表现就是文化用意。它是语用者基于情景需要的文化考虑。首先,情境中的行为意向必须以情景前提为依据,是情境合理的一项,但是这个意向同时又受到更为重要的文化意态的作用,从而具有文化语用价值,因此,我们管它叫文化用意。比如,大年初一一大早,我的学生(王松蒿)就从山东临沂打电话来拜年。其情景意义是问候。文化价值是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问候。拜年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例行活动(情景驱使),但是,拜年的对象选择却是有文化用意的。文化用意是语用者在情景中对文化使命的意识和反应。在特定的言语情景中,听说者(互动/会话参与者)不仅具有现实情景的身份或角色,而且具有文化的身份和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一致的、同步的,但是,也有不太一致和不同步的情况。因此,如果只顾及现实情景的需要而忽略文化语境的需要,就会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比如,我们素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信念。因此,每逢佳节时,我们总会邀请那些家不在本地的同事、同学、老乡、朋友、外国留学生到我们的家中相聚,以主人的殷勤来驱散对方的思亲之苦。按理说,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做,因为,你不请他们,他们也不会怪罪于你,毕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家人团聚,不需要外人打扰。但是从文化亲和力角度看,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友爱、照顾是整个共同体凝聚力的源泉,而这种凝聚力又必须不断地维持、巩固和加强。因此,聚集异客并款待之,是具有深刻的文化用意的。文化用意可以分成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有执行宏观文化功能的文化用意(节庆、宗教庆典、婚丧嫁娶、成人礼、祭祀等),也有执行微观文化功能的文化用意(问候、拜访、看望、请安、关怀、瞻仰、分享、奖励、探望、迎送、招待、推荐、支持等等);既有正面价值的文化用意(赞扬、歌颂、褒奖、夸耀、亲近、挽留等),也有文化反对或力图避免的一些用意(离间、讨好、进谗言、说小话、夸大、欺骗、要挟、自封、自吹、说他人坏话、煽风点火、捕风捉影、探听隐私等)。总之,文化用意是高于一般情景的、文化相关的语用意向,是言语文化行为的定义特征。

  2.3 文化用意的特征

  文化用意对于文化行为而言是最核心的信息。那么。怎样才能推知什么是文化用意,什么是非文化用意呢?我们发现,文化用意有三个主要特征:超情景性、映射性、倾向性。所谓超情景性,并不是指文化用意和情景毫无关系,而是说情景需要只是触发机制,文化用意不能仅仅体现情景的需要,而必须上升为文化共同体层面上的需要。拿上面举的任何一个用意来说,比如讨好可以说是情景需要的,因为有时候讨好听话者,可以令其心情愉快,说不定还会给讨好者带来某种实际好处。但是,从系统层面上说,讨好是不良的文化用意,即文化不仅不优选,反而要努力避免的用意,因为讨好某人通常会导致吹捧、胡编乱造等脱离实事的夸大性颂扬,这与诚实的文化精神背道而驰;如果此种用意大行其道,那么,整个文化共同体的利益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文化用意的第二特征是它的映射性。文化用意映射的是共同体核心文化设定(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其目的是要保持共同体文化理性稳定、持续、健康、有效地指 导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成员之间、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保持共同体的良性运转,促进文明与进步。因此。无论是鼓励性的文化用意,还是纠偏性的用意、修正性的用意,都是反映文化核心设定的,离开了这个特性,你将很难解释特定用意的情景合理性。推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经历的一种文化行为。推荐某人,表示这个人是某方面的能人,同时也表示(预设)你相信被推举者比其他人更合适做某事。就情景而言。无论是应他人要求而举荐。还是你主动地举荐某人,都是文化认同而且鼓励的用意,因为推荐隐含着推荐者对被荐者的认同,是彼此产生亲和力的用意,有利于共同体凝聚力的发生和释放;就共同体而言,推贤举能是它兴旺发达的根本举措。正因为如此,政治民主把群众推荐程序化,作为选拔人才的基础性步骤。文化用意的第三个特性就是它的倾向性,这个特性与第二特性密切相关。由于文化用意映射的是文化系统需要,反映的是集体意志,所以,在行为选择上,它就会强烈地倾向于核心设定:凡是有利于核心设定的维护、建构、强化、更新的用意。都是要鼓励的行为意向,凡是有悖于、有害于上述方面的意向,都是要力图纠正、避免、禁止的。欺骗是一种不良的文化用意,因为,不仅是对被骗者,也包括欺骗者本人,乃至整个共同体,这种用意都是灾难性的。正因为如此,在以诚信为第一原则的文化共同体内,欺骗是一种罪行,一旦发现必然招致严厉的惩罚。

  三、文化用意的情景化发生

  文化用意的情景化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经过一些关键的步骤:情景前提化、文化激活、核心设定关联投射、价值评估(现实价值化)、用意建构(定性与定形——确定行为性质和具体形式)。下面我们具体讨论。

  3.1 文化用意的情景前提化

  文化用意的发生必须具有适当的或合理的情景前提(premises),因为作为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语用意向(用意)不可能是随意的、没有可靠的情景依据的。比如,要赞扬一个人,使他成为其他人的楷模,就必须预设他在此之前的某种值得赞扬的事迹或行为已经发生和该事迹或行为的示范性。一般而言,情境中比较显见的事件或行为(言语、非言语)作为文化用意的理据是比较典型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有某种联想而导致的(隐含的)文化用意的可能性。换言之,文化用意的情景前提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但无论是显是隐,它都是不可缺少的。Searle(2001)关于“先在意向”(prior inten-tion)与“行中意向”(intention-in--action)的区分,实际上就和行为的情景前提预设有关。

  3.2 文化激活

  所谓文化激活,指的是情景前提对文化系统语境的激活。情景中发生的相关事件必须积聚到足以唤起行为预发者文化注意的程度,并且它引起了这种注意。使该行为预发者进入相关文化信息的搜索。比如,当弟弟对自己朋友谎称母亲是一个普通雇员(不愿承认她是自己母亲)时,Freddy不仅感觉到该行为的情景不适合,而且感觉到它与文化语境(美国文化讲究诚实)的抵触(撒谎——诚实)。换言之,弟弟的不当行为引起了哥哥的文化注意(关注文化价值可能受到的威胁),使他进入了搜寻合适文化反应信息的过程。这就是文化激活。

  3.3 核心设定投射

  随着文化语境的激活,核心设定的投射随即发生。行为预发者通过搜寻文化信息源,力图找到审视前提事件或行为的文化设定信息(文化理性),并为适当的文化反应进行准备。比如,Freddy通过搜寻,将基督教的原罪感(sin)投射到弟弟的撒谎行为之上,产生了情景化的文化信念。而这个信念正是确定预发行为(提醒和警示)的有效准备。

  3.4 文化估价

  文化估价就是对即将采取的反应/行动进行文化价值评估或审查。即如果这样做,会不会起到预期的文化作用?这种作用有多大?会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事与愿违)?如果有。应该怎样克服?情境的不利影响怎样克服?这些问题的解决是用意构型的关键。比如,知道弟弟说错了话,而且其情景后果(令Freddy不开心)和文化后果(撒谎对诚信价值观的冲击)相当严重(影响弟弟的文化品行、导致社会人际诚信的缺失),那么,作为哥哥该如何是好?如果听之任之,必然造成十分恶劣的个人及文化后果。如果出面干预,弄得不好,弟弟不能接受。反而加剧彼此矛盾。因此,Freddy要对情景需要的回应/行动进行文化价值提升和整合,以找出合适及有效的行为特征集[1、指出错误;2、指出文化危害;3、顾及弟弟的面子;4、确保文化信息的对象化]。

  3.5 用意定型

  文化用意的定型即在上述步骤之上对情景化反应进行文化整合。以确定其行为的性质:1、单一行为还是策略化的会话行为?如果是单一行为。其行为类属是什么?如果是策略化行为。那么怎样分布该行为的信息?文化用意是逐层体现,还是先用预示语列(pre-sequence),再图穷匕首见。总之,必须明确文化用意的体现方式。现在让我们看看整个对话:

  “You're a liar,”Freddy whispered to me once we sat down.Mom was in the station checking to see ifthere were any passengers.

  I tried to ignore him.

  “You just told him a lie.Why did you do that?”(你对他说了谎,干么这么做?)

  “I don't know,Ijustdid.LeaveITte alone.”(不知道。做了。离我远点。)

  “Don't you know it's a sin to lie?”(你不知道撒谎有罪么?)

  “Sure,I knowthat.Shut up.”(当然知道,闭上你的嘴!)

  “Shut up yourself!”(该闭嘴的是你!)

  (James Lehrer,We were dreamers,p90)首先,考虑到弟弟的面子,Freddy选择了等大家坐定,耳语式地指出你撒了谎。当然,弟弟(我)自知理亏,不能争辩,只好装着没听见(回避策略)。于是,为了进一步指明弟弟的错误,并让他找到问题的根源,Freddy进一步指出错在何处,并质问他为什么要撒谎。而弟弟选择了进一步逃避,这使Freddy选择了穷追不舍,指出撒谎的严重性(你不知道撒谎是一种原罪么?),隐含:你不能再这样做了,否则上帝会惩罚你的。弟弟显然有所领悟,但态度仍很对立(住嘴!),所以,Freddy拿出当大哥的权威(你才应该住嘴呢!),以强化自己的文化用意(纠正弟弟的有害行为,确保文化价值不受破坏)。

  文化用意的构建是一种情景化的意向构拟过程,会受到各种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单一的行为常常是不奏效的,尤其是文化纠偏的行为。因此,文化用意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情景和文化综合演算(整合)。

  四、结语

  本文从结构和情景动态角度讨论了文化行为的语用学解释问题。我们看到,文化行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言语行为形态。其核心是与情景需要相关、但又高于情景需要的文化用意。文化用意产生自会话者的强烈的文化意识,而文化意识则是个人文化意态(心理结构)的表现。基于情景需要的文化用意是话语的行为性质得到文化的界定和提升,对于文化的核心心理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行为也成为文化语用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TOP

言语与语言
人文与文人
民俗与俗民
前后有联却有别,别有洞天。
语言学是个巨大的理论黑洞,却是诸多人文学科的理论起源地,有机会多学着些吧。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