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文等]白族传统习俗“石宝山歌会”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文等]白族传统习俗“石宝山歌会”

文章来源:张文等撰:《白乡奇葩》,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白族传统习俗“石宝山歌会”



       执笔




      一、概  
      石宝山歌会举办地点石宝山属剑川县沙溪镇。沙溪镇位于剑川县境南部,东与洱源县牛街毗邻,南与洱源县乔后接壤,西与本县弥沙乡相连。全镇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2001年撤乡设镇,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65个自然村,总人口21787人,白族约占95%。沙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唐代为“矣罗识诏”之地。镇政府所在地寺登街区域2001年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列为世界建筑遗产,称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其距县城30公里,距石宝山山门约15公里。
  石宝山自然风光瑰丽奇绝,石头开花,谷幽泉美,密林掩遮,古寺深藏,更有堪与敦煌、大足等古代石窟媲美的唐宋石窟瑰宝。1961年,石钟山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石宝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宝山景区的寺庙历史悠久,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所建。有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金顶寺等,有的翠竹掩映,有的古木盘耸,有的悬空而筑,有的白云缭绕,真是游有佳游,可供寻幽探古。石宝山的文物古迹,山野风光令人倾倒,而富有民族特色的石宝山歌会则令人赏心悦目。石宝山歌会期间,成千上万的情侣俱来对调赛歌,游客如潮,蜂涌而至,热闹异常,乐不胜乐。
      二、古老悠久,风情浓郁,独具特色的石宝山歌会
     “大理有名三塔寺,剑川有名石宝山;白云深处对歌会,白曲响云天!”(摘自歌手的歌)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万人对歌会,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所流行的白曲已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其充分体现了民间广泛参与性、滇西北民间文化艺术集散地的代表性及民族风情集中展现的丰富性特征,具有“万人对歌,白曲盈谷,山欢水笑,纵歌纵情”的特色。这是爱情与智慧的狂欢,是远古群婚的遗风几经岁月的淘洗而形成的民间节日。(图1
      届时,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纷至沓来,弹弦对调,以歌觅偶。还到各寺庙烧香拜佛,参加白族“阿吒力”佛教法事活动和朝拜白族地区的中央本主及“阿央白”(石雕女阴)等民俗活动。
  (一)历史渊源:歌会历史悠久,源于“群婚”上古遗风。据考已有上千年以上的历史。唐《蛮书》卷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 吹壶卢(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歌会上以歌传情,或吹树叶相招引的情景,与之极为相似。歌会上对唱的白曲“山花体”(即第一、二、三句唱词为7个字,第四句为5个字)格式,最早可上溯到唐代。清嘉庆年间的剑川诗人赵怀礼在其《石宝山朝山曲》一诗中对歌会状况作了如实的描述:“三营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复断连。(图2)菩萨低眉弥勒笑,无遮大会奈河天。宝岩久息八关斋,无复人天大辩才。高顶慈云殊叆靆,并头犹覆野鸳来。”
      (二)歌会简况及传说:歌会期间,来朝山参加歌会的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澜的长龙。来赶歌会的白族姑娘们,打扮得非常漂亮。她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白族调。白族小伙子们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弹响明快爽朗的三弦曲。歌声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
      傍晚时分,满山遍野炊烟弥漫,人们用泉水煮香锣锅饭,烹调出一道道丰盛可口的家乡菜。素不相识的来客,只要弹弦开口唱,就被邀请共餐话家常。处处洋溢着山野情趣。
      夜暮垂降时,四面八方闪烁的火把和电筒光柱,像流星似的在林中闯荡。庵堂寺院里,花枝树丛间,矗岩巨石下,淙淙山泉边,男女青年弹响铮铮龙头弦,对唱悦耳花柳曲,用歌声交流火一样炽热的情感,用调子赞美蜜一般甘甜的生活……弦歌鼎沸,通宵达旦。夜晚盛大的篝火晚会上,还进行霸王鞭等歌舞活动。
      “有茶水更甜,有盐饭才香;不会弹弦唱白曲,难配好鸳鸯!”弹弦对调是白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巧妙方式。石宝山歌会正是他们互相认识结交,以此择偶的好机会。(图3)对歌定情后,双方还要进一步交往了解,互相考验一段时间,然后才由父母央请媒人说合,有些就此结成了终身伴侣。“对歌”不但唱情,也比智慧,要求即兴创作演唱,一问一答,中间不能停顿。谁接不上唱词,或所唱的唱词不合韵,就算唱败。高明的歌手,对唱几天几夜也难分高下。
      石宝山歌会是情歌的海洋。许多质朴真挚的石宝山传统情歌,是白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经过几代人的传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
      歌会的由来,有不少神奇古老的传说:石钟寺旁如钟的巨石,原来是一口金钟。远处飞来的恶龙口吐烈焰,把金钟烧成石钟,于是灾难濒临白族山寨。在本主的指点下,以沙溪坝子里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妞为首的十姊十妹十“夫甲”(老友)串动千对歌手,云集石宝山日夜对调赛歌。歌声终于使恶龙魔法失灵,但他俩不幸累死在石宝山。为纪念他们,并防止恶龙再来作孽,人们每年都上山对歌,相延至今。(图4
      (三)歌会演唱的白曲:歌会上对唱的调子,白族称为“拜枯”。“拜”即白族,“枯”即曲调,俗称“白族调”或“白曲”。对唱的情歌白语又叫“合额枯”,即“花柳曲”。白曲即白族民间歌谣。剑川是白族民间歌谣的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石宝山歌会是剑川白曲演唱的典型场所。白曲内容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一字歌等。白曲还有叙事长歌,即“本子曲”。多数有故事情节,但不复杂,以抒情为主。剑川本子曲中较为有名的传统作品《鸿雁带书》、《出门调》、《月里桂花》等均在石宝山歌会广泛流传。(图5
     白曲唱词格律比较严谨,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式。句式为“七七七五”或“三七七五”,即第一句为七个字或三个字,第二、三句为七个字,第四句为五个字,四句为一段,两段成一首。首句起韵后,逢双句押韵。有些首句用曲头(又叫曲名或曲姓)来起韵,如“翠茵茵”、“劳利劳”等。曲头有的无实际意义,仅起限韵的作用;有的则有实际含意,如“舍拥梯”(小妹子)、“先肝票”(小心肝)等。韵脚字要求声调一致,非韵脚字要求声调高低对仗、协律。因而唱词声调和协,铿镪悦耳,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歌词讲究比、兴、赋,并常采用对仗、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借喻、明喻、暗喻等艺术手法,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较强的感染力。唱词中还有不少白族俚语俗句,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如一字曲里,同一个词在每句里都重复出现,甚至连出现的位置都不变。以《“爱”字曲》为例,其每句都以“爱”字起头,大胆、热烈地表露了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
                  爱你哟,            爱你这话难出口,
                  爱你的话先不说,爱在我心首。
                  爱你姣姣桃花色,爱你甜甜多温柔,
                  爱你这话讲给你,爱到我白头。
      歌会上演唱的剑川白族调属山歌类,其曲调优美动听,委婉流畅。男的唱得热烈奔放,女的唱得缠绵柔和。男腔和女腔虽属同一种曲调,但在处理手法及演唱风格上,常因人因地而异,各有千秋。其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力丰富,被电影《五朵金花》选用,改编创作成《大理三月好风光》等歌曲,传遍全世界。
      剑川白族调常用龙头三弦伴奏,前奏、间奏音乐各人弹的不完全一样。三弦曲丰富多彩,因而民间有“三弦无品,百人百样”的说法。
     石宝山歌会是情歌的海洋。为什么歌颂爱情的白族调会这么多呢?这有它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原因。一位老歌手告诉我们,在封建统治时代,婚姻不自由,男女青年只有通过歌唱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这既是对纯真爱情的歌颂,也是对封建礼教和统治者的一种反抗。是的,许多质朴真挚的石宝山传统情歌,是白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经过几代人的加工传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心田里和口头上。
      (四)歌会上的其他歌舞:“阿吒力”佛教音乐及乐舞:在石宝山歌会期间,各寺庙都要举行白族“阿吒力”佛教法事活动。(图6)其科仪音乐及乐舞历史悠久,渊源古远。南诏大理国(唐宋)时期由内地传入,长期在大理乃至云南全省流行,但现今在内地和云南省其他地方早已失传,现仅有剑川的几位民间艺人所掌握。有些曲调堪称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吸收了白族民间音乐、舞蹈等成份,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它是深入研究古代白族音乐、舞蹈及中华俗佛教乐舞的珍贵资料,也是国内各民族及我国和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石龙霸王鞭舞:是歌会上表演的独具一格的民间歌舞。因其发源地是石宝山上的石龙村,故此得名。为白族自娱性民间舞蹈。(图7)一人弹龙头三弦伴奏,一人伴唱“石龙霸王鞭曲”(兼打竹板击拍)。可独舞,亦可多人表演。常绕圈跳;或分四角循环,在一角上表演一番后,又舞到另一角,如此反复循环。群舞时,舞蹈动作不要求统一。
      舞者手持霸王鞭尾部(流行在其他地方的霸王鞭都持鞭中间)而舞,扩大了表演区。现保存有三个舞:《观音扫地》、《双飞蝴蝶》、《童子拜佛》。其基本动作有“双肩奉送”、“八步梅花”、“左右插花”、“八面威风”、“太子游四门”、“左右抬轿”、“仿莲花”等20多个。庄重大方、古朴健美。此外,在歌会上还表演《敬香舞》、《耍花舞》、《东山打歌》等,及演唱《敬花调》、《山后曲》、《西蕃调》等。
     (五)歌会上的民俗活动:叩拜“阿央白”:石钟山石窟第八窟为“阿央白”(石刻女阴),该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仰莲座上雕着巨大的女性生殖器,白语称为“阿央白”。(图8)左右两侧壁上各平雕佛像一尊。参加歌会活动的白族妇女,要专程到此祈祷跪拜,以求子嗣。有的还要在其上涂抹香油,盼望顺产。因跪拜者太多,久而久之,以至座前的石板上留下了因跪拜而成的凹痕。
     到石宝灵泉掏摸瓜子、钱币:石宝灵泉在宝相寺到金顶寺途中。每年石宝山歌会期间,白族青年男女要到灵泉庵敬香,并拥到石宝灵泉一试灵气。他们伸手往泉眼里掏摸。据说,捞到瓜子喜得子,摸着钱币将招财,这种传统民间习俗相延至今。
     本主崇拜和“丢豆豆”:在石宝山歌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传统白曲:“相恋深,相约朝山亲上亲,八月去赶石宝会,蜜糖润透心。‘桂’里小伙闪闪亮,‘奴吼西’妹脆生生,朝山要把大王拜,花柳根串根。”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来朝山赶会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有“桂”(大理)里来的,也有“奴吼西”(洱源)来的,他们都要朝拜本主“大王”(指南诏王石窟)。其不但受当地群众的信奉,也是大理、洱源白族群众信奉的尊神,堪称白族地区的中央本主。(图9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朝山唱白曲的目的是探望自己的老祖宗,以求清吉平安,五谷丰登。中老年人,要在家里许愿上山唱白曲,并在口袋里装上100粒蚕豆,唱完一首即丢一粒,丢尽蚕豆即表示了完心愿,才高高兴兴地返家。(图10
      “朵兮波”祭祀活动:“朵兮波”类似纳西族的“东巴”,是白族的原始宗教,常借本主“附身”,来替人禳灾祈福,都以歌舞形式进行,其保存了白族的原始歌舞元素,并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石宝山歌会期间,“朵兮波”的祭祀活动常在金顶寺举行。
      三、结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被誉为“石宝歌城”,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其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远古群婚制和原始生殖崇拜的孑遗和历史见证。是以即兴对歌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是白族歌谣产生的摇篮和发展传播的基地,充分展示了白族群众的创作天才,并为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例证,弹弦唱曲、求神拜佛、本主崇拜、以歌觅偶,融为一体,独具特色,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图11
      石宝山歌会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社会均有较大影响。如美国麻省大学比较文学系米乐山教授19914月专程到剑川收集石宝山白曲等民间文学资料。19919月,中国神话学专家袁柯等80多位全国各地学者亲临石宝山歌会采风。19978月,由州文化局主办的大理州首届民族民间歌手大赛在石宝山歌会对歌台举行。20008月石宝山歌会期间,云南省文联与剑川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石宝山杯歌手大奖赛,来自全省各地的歌手参加大赛。(图12)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工藤隆等连续几年到歌会采风,1998年在东京出版《现地调查报告——中国云南省剑川白族歌垣》,以国际音标记音和中、日文对译的形式记译石宝山歌会情歌,并评价说:石宝山歌会绝非可以与一般普通的歌会相提并论,它的确是一座绕有民族特色的白族歌城。20055月在大理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诗人笔会,盛赞石宝山歌会是令国内外文艺家惊叹的诗歌盛宴。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次组织师生和学者到歌会进行学术考察活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20多家省电台多次深入歌会,拍摄了《剑川有座石宝山》、《石宝山歌会》、《南天瑰宝》等专题片,并经常播出,引起各方重视。
      为了提高石宝山歌会的知名度,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促进剑川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19998月,剑川县人大审议将歌会确定为“中国·云南剑川石宝山歌会节”,并由县人民政府举办了石宝山歌会节笔会、名家画名山、“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剑川经济”研讨会、石钟山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在歌会节期间,还开展了商贸洽谈及旅游产品展销等商贸活动,向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强县的目标迈进。但是,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及时代变迁、强势文化的冲击,石宝山歌会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会弹三弦唱白曲的年青人日渐减少。
      四、建  
     (一)积极争取保护资金,继续对白族石宝山歌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石宝山歌会保护计划。
      (二)在相关村寨建立民族文化传习所,培养一批传承白曲演唱、龙头三弦演奏的骨干,推动白族传统民间白曲和歌舞的发展。
      (三)在石宝山歌会期间,组织相关的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引导歌会各项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给予适当帮助和扶持。
      (五)保护石宝山歌会主要活动场所的生态环境和原始生态现状。
      (六)为了开展好保护与抢救工作,可将石宝山歌会逐级申报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乃至申报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调查人:
      剑川县文化馆                剑川县文化馆    羊雪芳
  剑川县文化馆   杨来玉          金华镇文化站    段力刚(摄影)
  剑川县文化馆   陈瑞鸿(摄影) 大理州文联      王仲宽(摄影)
  剑川县文联      张小平(摄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