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神奈川大学讲座:《后钟敬文时代的中国现代民俗学》

我爱我师傅,更爱探索!

TOP

呵呵,乐趣的求学过程。

TOP

第三代民俗学者的结盟主要是出于一种学术革命的需要,他们彼此之间在学术兴趣、研究领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所以,这种结盟不是一种学术流派的结盟,他们在学术之外是非常好的朋友,可是,彼此却很能 在学术范式上达到充分认同,因此也很难 在学术对话中互相呼应。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必然分化。

可能是打快了,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虽然看看后文,可以猜出意思。

TOP

给个不成熟的也很难办到的建议

把所谓的第一二三代的有影响的,正在成长中的,列个谱系,大家给他们排个座位,不然的话,虽然人还是那些人,可是,一个研究者给他们的标签都是不同的话,研究的对话也就不太能够细化下去!
有多少个划分体系,就来多少个谱系,能让人一目了然,也好具体针对某个人展开对话!
既然是研究了,也就不要去理会那个被讨论的人的感受了,最好让他们也来说一说!当然,汤姆斯就不要打扰了!

TOP

学派,我一直欣赏芝加哥学派,一个众多学科互相结合的团队!
何必要为民俗学划一个地盘呢?只要它实实在在地有用于社会,能真真实实地反映研究者的学术追求就可以了!
第一二三代中各个人的研究的社会价值或许可以从其文字中系统的得到总结,但是研究者的学术追求和具体的社会思想呢?这是文字之外的东西!
他们可能都是思想大师,我们或许更应去发掘他们的思想内涵!
如果,民俗学界中的大师的思想被发掘出来了,还用思考民俗学的生存问题吗?哪一个学科不是这样的!牛顿先生和费孝通先生都是这样的!
但是,成为思想大师了,可能影响也就超出一个学科的范围了,牛顿先生和费孝通先生都是这样的!这样,社会影响自然也就有了!

TOP

班门弄斧,各位请勿见怪!欢迎板斧!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8-19 09:31 发表

后溪兄的建议确实很难实行。
学术研究并不像外界所想像的,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尺度和标准,用这种尺度一量,就能把彼此的高下层次给量出来。
学术传承也不像曲艺界,入了这个门派就不能再入那个门派,接受了这种理 ...
施老师,我是小字辈的,
呵呵,是的,就像大学排座次一样,其实每个大学在教育体系中都有其相应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民俗学的家园就要花儿齐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