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神奈川大学讲座:《后钟敬文时代的中国现代民俗学》

趁着离登机还有一点时间,做点小小的回复。
第一,我强调的不是便利性,恰恰是可行性。
我承认学理的重要,以及学理的崇高性,这一点,我从未反对过。
但是,民俗学史还没有呈现出这种可操作的代际逻辑。
我不用,不是因为我不重视,而是因为我做不到。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隋书•经籍志》,这是中国图书分类上的一件大事。
我记得当时选的是吴承学老师的图书版本学,
讲到其中的图书分类,
基本上都是经验分类,
在我们今天看来,基本上是有什么,就做什么的划分,
为什么会这样?
是因为古人真的那么蠢?
因为当时的图书还很少,还没有呈现出现在的这么多图书,以及图书的类目形态,不可能做出现在这样的分类。

如果这个例子大家比较陌生的话,我们可以再举民间文学的AT分类法来做例子。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民间故事分类方法。
我想,在大家反驳我之前,不知道有没有谁能跟我讲一讲AT分类法的“学理性”?

“经验分类”本身就是分类法中的一种,
换个角度说,把经验分类视作一种“学理”。也未尝不可。

TOP

第二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得回到北京再回复。
第三个问题,关于你的保留态度,以及你的警惕,我没有丝毫意外,因为这正说明了库恩范式理论的正确。
不同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尽管这几个词,都是你不愿意使用的)

TOP

感动,学者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向所有forerunner学习!!!!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人家 于 2010-9-13 23:17 发表

你说论文就是写给看的人看的,那就和你所期待的“普通的学问”相悖了。如果一篇论文只有在你所承认的共同体(如果要你给你的共同体划个圈子,肯定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里,依靠彼此的默契,甚至以心传心才能看懂的话,你拿什么去和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对话?一旦走出了这个小圈子,你的论文还有什么价值?当然了,不可能在每次写作或者发言时都照顾到所有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被提出来了,我觉得你是不是考虑一下,以后在叙述时多做点功夫,给自己使用的术语或者其他表述一个限定呢? ...
现在就小人家MM的这个问题说几句。
你说的全对,我都同意。

我的学术史论,确如你所说,基本是写给圈内人看的,针对的问题,也是圈内的问题。
像<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这样的书,就算你求圈外人看,人家也不会看。
但你误解我了说的“写给看的人看”,以及“普通的学问”之间的关系。

我的意思是:无论写给谁看的,就算只是写给自己看的,都得按“普通的学问”的要求来要求,
所谓“普通的学问”,是一系列的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比如材料的要求、逻辑的要求、理论的要求,这与给谁看没有关系。
“普通的学问”,绝不是“给普通人看的学问”,而是“遵守普通游戏规则的学问”。
事实上,越是专业性的论文,越是没有“普通的读者”。

<后钟敬文时代的中国民俗学>这个讲座也许有些术语或语境交待得不明确,是我的错。
我也忘了听众都是日本人和不了解中国民俗学现状的中国人,所以,有些交待不够清楚,可能让人不知所云。
我当时以为,给日本人讲座,反正只讲个大概和轮廓,让他们对中国民俗学的现状有个大致了解就行了,交待太细会冲淡主要叙事,所以,许多交待不周。

现在总结一下,主要是题目太大了。
这么大的题目,两小时的讲座是没法说清楚的。
你想,我每说一句,你就得翻译一句,
我说得断断续续的,一句一句,如果什么都要交待,最后,两小时结束了,什么都还没开始。
所以,这个讲座从定下题目的这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你们后面的这些疑问。
另外是,我对于“被翻译”确实还没什么经验,也不知道如何控制时间。

我这个人,有个大问题,我总是把讲话和写文章分开看。
文章因为是有据可查的东西,是白纸黑字的东西,所以,我一般比较谨慎,
但是,一到讲话,我就会不自觉地追求叙事效果,想生动一些,吸引人一些,这样,用词就会走偏,而且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
这种方式用来讲课,很有效果,也很受欢迎,但是,并不每句话都像论文一样经得起推敲。

我想,以后讲座,还是先写好稿子,照着稿子念的好。
而且,一定要把稿子念完,不能为了节省时间,略去必要的背景知识内容不交待。
不能为了追求效果而不啰嗦,该啰嗦的地方,还是得啰嗦一下。
枯燥是枯燥一些,但总比被人纠住不放好。

TOP

你的意思就是谴责我揪住你不放,哼!
懒得跟你说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人家 于 2010-9-17 01:28 发表
你的意思就是谴责我揪住你不放,哼!
懒得跟你说了。
不敢,不敢。
哪敢有那意思?我是在自我检讨。

TOP

存在着民俗学的华北学派吗??
因路遥老师的催促,写了一篇<人类学抑或民俗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内提及中国大陆针对民间信仰的研究问题时,为了同华南学派或社会(经济)文化史学派相区别,强调中国民俗学有个华北学派,其重视民俗事项的整体研究,即以生活世界的民俗整体为研究对象,重视语境的民俗学,侧重于社区或村落的范围的研究,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民俗学研究的"人类学取向",即所谓做传统"民俗学的叛徒".当然,我也对在民间信仰领域所谓华北学派存在的问题如细碎化有过小小的评论.

[ 本帖最后由 jinguochen 于 2010-11-30 18:16 编辑 ]

TOP

回复 127# 的帖子

认真研读陈老师的帖子,大受裨益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就像历史学的人类学取向,成就了华南学派,民俗学的人类学取向,本身也是中国民俗学队伍的一种学术自觉,特别是从事田野调查工作的一批民俗学者。诸如对“家乡”民俗学的研究,对北京门头沟的村落民俗志的实践,或者河北龙牌会的参与思考,既是对早期从事“到民间去”,诸如妙香山研究等的继承,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民俗学实践。这些成绩我觉得是应该值得有志于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学得去反思,并继续提升的。
   至于从事史诗或民间故事研究的学者,我觉得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像刘老的故事结构的分析,史诗学者的一系列成果,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合力,并有立足于中国的概念或范畴提升,从而集体地展示中国学者的立场。我觉得这是中国学者在世界获得话语权最重要的工作。
   故期待之

TOP

有更详细的文字材料吗?
想起了高木和李连荣,呵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