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千万次庆典之谁说六一是儿童的专利:童年趣事会(有奖)~~

不过,还记得奶奶哄我入睡时经常唱的一个童谣:月婆婆,本姓张,骑着驴,挎着筐,喂的宝宝大又胖,吐那丝来细又长。
注:宝宝为当地对蚕的称呼。

TOP

梦回童年,以前写的呵呵

头顶着一叶窗,窗外是一席落地的金黄,伴着成熟的麦香。是被阳光浸润,还是木叶染遍?我分不清是梦境、是幻觉、是电影、是回忆?
风驰电掣的人群、都市的危楼、喇叭汽笛,还有形形色色的病毒,被灰尘阻隔的蓝天… …我窒息在狭小的空间里,却还做着最后的挣扎。
如果你遇到过去的我,请让她带我回故乡,我的童年曾在那里驻足。
那里有我的外婆:一个象爱猫一样爱我的老人。每个假期,我和母亲坐上客车绕山绕水,绕到这个清澈似水的小镇。似鱼鳞闪耀的屋脊,似梦幻缭绕的炊烟,在干净的阳光下波动。我大口大口地呼吸,想把这一切的新美以及上面漂浮的空灵存储进我的心灵。
外婆在车站等我,她一边遥望,一边等。古铜的皮肤,深深的皱纹,遮挡不住她如孩童般的兴奋,遮挡不住她如清水如星星般的眼眸。她的眼睛跟随着车一辆辆的到站,搜寻我的身影。刚下车,外婆便抱住了我,“宝宝来了哟!”这个唯一称我为“宝宝”的老人,捉着我的手,踏着如诗般韵脚走上回家的路。
外婆的蛋炒饭永远是为我迎风的。土鸡蛋那诱人的纯黄,如同刚从山里探出身的太阳,将粒粒米饭裹上了碎金。还有那携着奶油味儿的火腿鸡汤,清香的槐花饼。我捧着它们,就捧住了我整个无暇的童年。
在外婆家时,我骨子里那份忧愁会被外婆口里那些古老的故事所吞噬,还有外婆肩上的小竹箩。
每天睡到太阳已经爬过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我一起来就去摸索外婆的小竹箩。里面永远都是外婆从集市上买的各式各样的小吃,有时是一个被炸得金黄的洋芋饼,有时是一个烫手的炭烧红薯,有时又是一碗味道鲜美的蒸饵丝……她的竹箩就是机器猫的口袋。
外婆也会带我去郊游,我们要穿过一条细细的小街。小街在我童年的眼里是一架古老的琴,密密匝匝的人群背着和外婆一模一样的小竹箩,他们仿佛琴键上的手指,踩着黑白圆润的石子就弹出了一段段缠绵的曲。小街的尽头就是我们郊游的目的地——一座小小的青山。这个小镇的一切都是小小的,所以能够承载住人们纯朴的心,和我那洁净的回忆。
山上有青松,有蘑菇,还有成串成串的山茶花。
外婆找块空地让我坐下,她削着苹果,开始了冗长的故事。“最初,宇宙间全是白茫茫的水,水流啊流啊……”外婆没有多少文化, 可她的故事总是如同朝山谷里吼一声,回音在我心上激荡着,久久难以退却。
郊游就是郊游,可我和外婆也免不了被自然诱惑。松果是生火的好材料,我们一边下山一边捡,一个、两个、三个……偶尔也捧上一捧松针,存着过年时铺在地上。那时的我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我幻想着和外婆在小山里迷了路,我们顺着松果走,一抬头就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堡。但我从没在上面发现过城堡,却发现了松针下的蘑菇,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有时运气好还能碰上一簇簇鸡纵,它们也是小小的宝贝。外婆和我开始比赛谁找到的多,她眼里放出的光,让我游历了外婆的童年。我们也会碰到毒蘑菇,外婆说:“这蘑菇和人一个样,外表光鲜的不一定是个好家伙。”
满载而归时,总不忘摘下几枝新鲜的茶花。我调皮的将一朵茶花插进外婆的鬓角,那斑白的头发瞬时染成了粉红,还染红了她总是微笑的面颊。
回到了外婆的小屋,看着袅袅炊烟,林子里的虫鸣鸟叫、松涛阵阵依然在耳畔回响,我希望时间再那一刻凝固,外婆、我、松果的香、茶花的香、炒蘑菇的香融为一体,恍然间,这里构成了天地之外的灵奇,和镜中花,水中月一起被诗人写进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题在我记忆的左角,离心很近。
长大后我学会了孤寂,在人潮涌动的大街越发孤寂,这里没有人唤我作宝宝,没有人用土鸡蛋炒饭为我迎风,没有人带我去那座小小的青山郊游。因为童年已淡去,外婆已淡去。

TOP

记得童年看的动画片是《黑猫警长》、《小蝌蚪找妈妈》、《聪明的一休》等

TOP

愉快的六一,不一样的六一节,今晚笑着入梦了

TOP

响应SILVER的号召,为洛落的策划写个评奖标准,大家看着讨论吧,不足之处,请跟贴修改完善:

1\请用图片带说明的方式或者散文随笔的方式或者诗歌的方式为大家展现一下你独特的童年,请一定注意:独特!
2\如果只是图片,请不要少于两张,如果是文字,请不要少于200字.
3\图片或者文字,只要有趣,写出了独特的味道,有浓浓地方色彩和个人感受即为上乘!
4\本次活动应有个截止日期,洛落定吧.
5\获奖者和获奖作品希望通过大家投票决定.直接以跟贴的方式提出:我投某某!这样更直接!每人限投3人.


大家以为如何.

TOP

回复 80# 的帖子

还是建议马老师等几位老师评奖较佳,您是不知道马甲的厉害,哈哈~~~

TOP

大家继续。。。

TOP

童年的记忆——泥鳅、田螺与小鱼

不知何时写下的儿时记忆,尚未写完,贴上来凑个热闹。

小时候,物质极度匮乏,人们都在为温饱问题而努力。记忆深处,依然有不少美味飘香,温馨宜人。
泥鳅钓水:激起几抹童年的记忆
南方的春雨绵绵不绝,在温润大地万物之时,也悄悄拉开了春天生机勃然的序幕。每年的农历三四月间,勤劳的人们开始了田野的开垦耕种,萧索了整个冬天的水田恢复了生机与灵气。泥土散发着醉人的气息,小草欣欣然冒出了头。曲曲折折的水田间,泥鳅们纷纷吐着小气泡,尝试着一年的第一次酣畅呼吸。
抓泥鳅比叉泥鳅似乎更难些。春水盈盈,水田里、池塘里都涨水了,泥鳅们会顺着一股股细流逆流而上,家乡称他们为“钓水泥鳅”。若是下雨时间长,水涨得久,家家门前的屋檐水都会汇成一股股涓涓细流流向附近的池塘。于是,从家门口到池塘边的大段小水沟便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在这里找寻“钓水”的泥鳅及小鱼。这些水沟一般每年都要疏通,因而泥土较少,泥鳅们就停留在水中的沙石上,特别是那些水流有一定落差的地儿。“钓水泥鳅”也相对老实,一旦发现他们,你只要稍微小心,便可以顺利将他们用手捧进桶里。泥鳅很滑很灵巧,像这样直接抓而不借助任何工具,成功的几率既然相对低一些。但儿时的我们,更多是享受那份惊喜、那份乐趣,至于真正抓获多少,其实并不重要。记忆中,水沟里的泥鳅总是那么的多,静静地停留在那,像是聆听水的低语轻吟,又像是在享受水的冲刷洗礼,而当我们悄悄捧起其中的一条,其他的泥鳅竟浑然不觉,依然如痴如醉,直到我们稚嫩的小手将他们一一捧进小桶。
抓泥鳅的乐趣在于发现泥鳅时的惊喜以及和泥鳅们的亲密接触。儿时的我们最是喜欢水,常常光着脚丫在水里、在泥里戏耍。在水沟里找寻,发现泥鳅时,自是欣喜不已,呼朋唤友,好不热闹。有时人多,就会将水沟划分成好几段,每人负责一小段,如果谁抓的泥鳅多,大家都会凑上前去,除了羡慕就是佩服。当然,也有攀比之余,不小心诉诸武力,有横蛮不讲理抢占为己有的,有时事情闹大不得不请大人们裁决……也有一个人无聊,在水沟里抓泥鳅玩的时候。若是泥鳅多,便会全神贯注抓泥鳅,顺着水流方向,不停地寻觅泥鳅的身影;若是泥鳅少,则将泥鳅从水沟里逮住放进桶里,再从桶里把泥鳅放回水沟,如此往复,其乐无穷;竟不知时间已经过去半天,待妈妈在家门口亮开嗓子叫名字,你才匆匆忙忙收拾上岸。
叉泥鳅:激情与美味的畅想
到了晚上,青蛙们忍不住欢唱开来,泥鳅们则成群结队从泥里探出身子,懒洋洋躺在柔软的泥巴上,尽情享受夜晚的宁静与安详。
稀稀落落的灯光打破了乡间夜晚的静谧,人们三三两两出来活动了。有人手里抓着叉,有人拎着桶,在幽暗的灯火照明下,说笑着去水田边、浅沟旁叉泥鳅了。也有单独行动者,一手拿着叉,一手支着灯,肩上背着装泥鳅用的鱼篓。
我是家里的老小,对叉泥鳅的活,最是积极。大多情况下,我只是哥哥姐姐身后的小尾巴,专门负责拎桶的活。叉泥鳅的工具很简单,大多是自制的。砍一根拇指粗大小的竹子或木棍,一头劈开装上特制的铁叉。铁叉也有不同,简单的就是两根细铁丝交叉而成,讲究一点的则是经过捶打加工而成的。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干铁活,制作泥鳅叉既方便又简单。
叉泥鳅也颇多讲究,首先要选好地儿。一般是那些新翻的水田,泥又新鲜又软和,泥鳅比较喜欢;因为没有了杂草的干扰,在夜色中寻找泥鳅也便更容易些。夜间的泥鳅相对行动迟缓,没有太多经验的人只要尝试一两次,也可以成为叉泥鳅高手。
在农村,孩子们夜晚的娱乐活动丰富多样。男孩子比较喜欢叉泥鳅,不仅好玩,而且如果运气不错,第二天还可以美餐一顿。天刚黑,我们便赶紧吃完饭准备去叉泥鳅。哥哥一手提着煤油灯(大马灯),一手拿上他的宝贝儿——叉。我则拎着小桶,亦步亦趋跟在他屁股后边,乐颠颠等着收获泥鳅。
哥哥发现泥鳅后,便会娴熟地将其叉住,然后得意地举起胜利品,催促我说:又一条,赶紧把它装桶!快点,旁边还有一条呢……我则手脚麻利地将泥鳅从叉上顺进桶里。合作时间长了,彼此也便多了几分默契。发现泥鳅时的惊喜,叉泥鳅时的紧张,手摸着滑溜溜的泥鳅时的激动……叉泥鳅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叉泥鳅的乐趣道也道不尽。
说是叉泥鳅,实际上,看到肥硕的黄鳝,我们也会悉数收纳。黄鳝外形看起来比较吓人,有点像蛇。一开始,我是不肯用手去摸黄鳝的,每次都是胆大的哥哥代劳将其从叉上取下放进桶中,慢慢地,我也不再害怕黄鳝,开始学着用棍子或石子儿将黄鳝从叉上顺进桶内。
有时候,由于灯光太暗,田垄又窄,猝不及防,便会来个“人仰桶翻”。脸上、衣服上、身上都溅满了泥水,很是无辜地跌坐在田地里,顾不及自身的狼狈与初春的寒气。因为更让人心疼的是,好不容易到手的泥鳅正乘机四下逃窜,辛苦一晚,到头来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夜晚的田野最是热闹。青蛙们不知疲倦地歌唱;池塘边、田坝口,细水静静地流淌;小草在清风的吹拂下散着欢儿嬉闹着;不时,也有各色蛇儿溜出洞来,聆听夜晚的交响乐。我最害怕蛇,一看到它软绵绵的身体,飞快的行走速度,我就会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叉泥鳅时,为防止被“毒蛇”咬伤,我们也会全副武装,脚上蹬着胶靴,除了叉子,我们还会备用一根小竹子。听说,蛇最怕竹子,只要人用竹子四下敲敲,蛇便会绕道而走。其实,一般情况下,蛇是不会攻击人的,只有在人不小心踩到蛇或者无意间冒犯了它,它才会出击自卫。
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了无数次的意外与挫败后,我们小屁孩叉泥鳅的本领是越发长进。不仅可以避开与“毒蛇”的不期而遇,而且可以满载而归。
挖捡泥鳅:在寻觅与守候间摇曳
小时候,家乡夏天干旱,池塘在双抢过后便陆陆续续干枯了。干塘时,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事便是挖泥鳅了。说是挖泥鳅,其实并不止是借助工具挖地抓泥鳅。像池塘初干时,我们会选择比较稀软的泥,用手刨开带孔的地儿。因为泥鳅呆的上方,会有气泡似的小孔。泥里的泥鳅最是灵敏,若是经验不足的人,自然不那么容易把它逮住。刨泥的同时,不能惊吓了泥里的泥鳅,当你小心翼翼去掉周围的泥,便会发现泥鳅还躺着那睡大觉呢,这时你便可以轻松自如将其连同小块泥捧进桶里。
天气越发干燥,池塘里的水彻底枯竭,大人们为了蓄水给地里的禾苗,便会在池塘里挖出一个个水坑。这时,小孩们最喜欢跟在大人们后面凑热闹。大人们在干裂的池塘底向下“打洞”,挖出来的泥里,不时可以发现有泥鳅在弹跳,小孩儿们只需“守株待兔”,不用多久,他们的小篓篓里便装满了活蹦乱跳的泥鳅。
当然,我们还会如法炮制,在干裂的水沟、水田里挖泥鳅。除了双手,我们也借助平日挖猪草用的“铲土子”。因为此时的泥大多较为干燥,泥鳅也多紧贴在泥土上,呼吸着泥地里仅存的水汽。我们会将一大块泥连同泥鳅一起抓起,在盛泥鳅的小篓或小桶上方,把酣睡的泥鳅从泥里拨弄下来。
    水田里的泥鳅似乎总也抓不完。夏日双抢时分,犁田后,大人们会及时洒些化肥。化肥的味道特别呛,毒辣的太阳当空直射,水田里的水温骤然上升。泥鳅们被突如其来的味道呛得难受,纷纷从泥里钻出来透气,远远望去,泥鳅们都翻着白肚“翘辫子”了。这时,大人们便会招呼我们来田埂旁捡拾泥鳅。泥鳅“中毒”倒了,我们则满心欢喜,将其尽收桶内,加些清水,不用多久,他们便会缓过气来,恢复活力与生机。
有泥鳅相伴的快乐时光,尽管已经过去许多年了,如今再回想起来,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让人久久回味、终生难忘。

关于田螺,记忆中最是美好。南方的田螺,是大地的精灵,散布于水田里、池塘边、塘坝口、小河沿。在水与泥的滋养下,田螺抒写着永久的传奇与梦幻。童话里美丽善良的田螺姑娘,总是让儿时的我牵挂不已。

TOP

回复 83# 的帖子


够长啊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我们那也有泥鳅和田螺。楼上引起了我更多的回忆啊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先来占个位子,然后再想想自已的往事

TOP

我童年的那些事儿
昨天一直帮同学忙,晚上忙到凌晨两点,撑不住了,躺在床上,开始想洛洛特地邀请我参加的活动“童年趣事会”,竟然想了老多。今天虽然脑袋还是不清醒(已经两个月了,头里紧紧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去医院也没检查出来),但还是罗列出来吧。为大家过节增添点气氛,嘻嘻~~
童年回忆之童言无忌
我们家那儿有个习俗吧,已婚夫妇称呼双方一般不称呼对方的名字,会用家里长子或者长女的小名儿来代替。比如我爸妈称呼对方就叫我的名字“燕儿”,但是平日大家叫我也叫“燕儿”。所以,妹妹很疑惑的问妈妈:我们家怎么这么多“燕儿”了,爸爸叫“燕儿”,妈妈叫“燕儿”,姐姐也叫“燕儿”……(这句话虽然不是我说的,但是觉得确实小孩很天真,而且,还觉得这种称呼体现了民俗吧)
夏天街坊邻居都喜欢在院外乘凉。我和表弟从家里出来,看到好多邻居,就挨个叫了“大娘,三娘,四娘(我们家那比爸爸大的伯伯们的媳妇就叫‘娘’)”。然后表弟惊奇的问我:姐姐,你到底几个娘啊?你到底从哪个娘的肚子里出来的啊?我当时乐了,想了想:我是从我妈,就是你姨的肚子里出来的。不过这些娘,都是邻居……(我记得,当时我也没解释清楚)
童年回忆之胆大包天
小时候,我在家里人看来虽然不是个乖乖女,但至少是个好孩子。可是还是干了很多荒唐事。
小时候村里东头有个wan(还是打拼音吧,方言“湾”,其实是类似于大坑的洼地),当时wan里沙挺多,后来被村民挖走之后,就空了,但是高地是和地平面一样的,所以那个高度还是有的。当时,小伙伴们经常一块在wan里玩。有一次,小伙伴们对我说:你敢从上面跳下来吗?我就毫不犹豫的跳下来了。结果,发生了我永生难忘的一幕:我跳下来之后不会说话了,小伙伴们也惊慌失措。不过,还好,几分钟之后就可以正常说话了。至今,老爸老妈也不知道这件事。现在想来,我也很后怕,如果真得不会说话了……
有次骑着自行车,在一条很窄的胡同里,为了给拖拉机让路。我不小心挤到了墙边,右手手指关节磨破了几处,没敢告诉爸妈。但是真得很疼,在学校就用布(布倒是白色的,不过那个时候,啥都不知道,也没有消毒什么的,自己从家找的,妈妈是做衣服的,家里布条还是很多的)缠上,回家时就撕下来。至今,右手食指关节处还有伤疤,哎,童年啊……
(未完,待续)
ps:舍友都睡了,我也补回儿觉~~起来继续写,嘻嘻~~
也为了不给大家带来眼睛疲劳,先贴上这些吧~~
祝各位老师同学,兄弟姐妹们天天像孩子们一样开心~~

TOP

回复 87# 的帖子


很期待哦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燕子姐姐,等你继续你的故事啊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断网一日,论坛又是气象万千。赞一个!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