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节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第二节

第二节  婚  礼
(1)添箱
结婚前,要进行补礼,男女将议定彩礼的 短缺部分择日由媒人送往女家,然后,双方商定日期,卜定良辰举行婚礼,俗称“娶媳妇”、“过事情”、“出嫁”等。亲邻为男方赠送礼物谓之“贺礼”,为女方赠送礼物谓之“添箱”。由于以前条件较差“添箱”的东西无非就是一双袜子、一条头巾或一个镜子都可以,只要表达出对结婚人的真诚祝福即可。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择选至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做客,称“西客”
(2)铺床
待嫁姑娘在结婚前一、二日要由“全福人”开脸,即用两条 线反复绞合,把脸上及两鬓的汗毛拔除,新娘子愈加聪俊漂亮,表示处女生活已经结束,新生活即将开始。男方家还要在结婚前的一天“铺床”。 一般有儿女双全的嫂子或表姐等去新房里铺床。关于铺床,司马光的《书仪•亲迎》一书记述  前期一日 男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  按宋代的俗例  毡褥帐幔陶衾之类 女家当具之 所张陈者 但毡褥帐帷幕之类应用之物  明代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收有一篇《快嘴李翠莲记》,写翠莲与未婚夫拜堂后,进入洞房,坐在床上,听侯婆家撒帐。婆家人边撒五谷,边唱《撒帐歌》:
撒帐上,交颈鸳鸯成两两。从今好梦叶维熊,行见膑珠来入掌。
撒帐中,一双月里玉芙蓉。恍若今宵遇神女,红云簇拥下巫峰。
撒帐下,见说黄金光照社。今宵梦吉便相随,来岁生男定声价。①
可见这种习俗古来已久。在武威一带铺床时,先把新褥新被取出铺在床上,在炕或床的四角还有枕头下面放上花生、红枣、核桃等,当然铺床时还有不同的说辞。有的说道:枕头一拿,快快生娃。枕头一落,五子登科。有的是双双核桃双双枣,儿子多了女子少。有的是:一撒荣华富贵,二撒金玉满堂。三撒百年合好,四撒全家安康。
嫂嫂铺床结束,新郎领着小弟、小侄和小外甥们都一齐上床睡觉(俗称压床,在大靖一带也可以是姐夫或者男方兄弟压床),不准让女孩参加。除此之外在武威一带还要找一个小男孩在婚床上撒泡尿,即童子尿,意思是希望能早生贵子。另外武威有“离娘亲,见娘红”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在娶亲的当天,当新娘离开娘家时,男方还要给女方父母送花馍馍、肉方子(4根猪肋条肉)及酒等。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离娘肉”。首先在桌子上点上两根红蜡烛,将新娘的父母请到前面坐下,然后新郎、新娘跪拜父母,同时将这些东西恭恭敬敬奉送父母。毕竟姑娘是娘的心头肉,从小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一旦离开时也是难以割舍。男方能够娶到一位温柔贤淑、勤劳能干的妻子是他毕生的福气,当然要饮水思源,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有了送“离娘肉”的习俗,同时也是让新娘的父母能够放心。“见娘红”指的是刚见准丈母娘的时候要给红包,希望事情有好的结果。
①董晓萍《说话的文化》,中华书局 ,2002年4月北京第一版,P124。
(3)娶亲
娶亲之日,男女穿戴一新,男家备骏马、香车迎娶。古浪大靖河流域由新郎赴女家迎亲,有陪郎、娶亲奶奶和媒人伴之;娶亲去的人数要单数,其中要有妇女一人,谓之“娶亲奶奶”,此人要选合属相的,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俗称“全焕人儿”。此意也是希望双方结婚后能子女众多、家族繁盛,十全十美。娶亲回来时新娘家也要有一人送亲,谓之“送亲奶奶”。
古浪河流域是新郎在家恭候由娶亲公公、奶奶、媒人等赴女家迎娶。女家招待后,礼炮响过,新娘由姑爹或兄长抱入轿中,谓之“抱轿”。新娘上轿时,照例都要号啕大哭,谓之“哭嫁”。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尽管“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但毕竟新娘自幼生长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长,猛然分别,女儿将做人妻,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恐惧,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绵绵、难分难舍,不由得涕泪交流,痛哭一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心理上的迷信,当地人认为新娘上轿不哭,娘家就不兴旺,民谚有:“女儿哭一哭,娘家富一富。”临走哭嫁被认为是吉利的事情,有的新娘没哭,娘家人佯装要打的样子,让新娘哭出声来。哭,成了特定的民俗惯例。同时新娘出娘家门前,要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钱财,这与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有关。由于中国人历来有讨口采的习俗,筷子就有快生贵子,快快乐乐,五子登科,等等好意头。十双筷子在一起呢又有十全十美的意思。筷子筷子,快生贵子,这在清代末年,非常流传的,加之筷子是成双成对的,一般结婚时送两双红筷子作为定情之物,两根筷子在一起,希望双方能够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另外,在江南闹新房的时候,会把筷子从窗户扔进去,一把筷子落在地上,哗一声响,大家就都会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有着这种说法。由于以前在一些山区交通条件差,所以常常用马车或毛驴车娶亲,娶亲时女方家的人要偷偷的把男方娶亲的的东西藏起来,如马鞍、围脖子、楸抓子,临走时让女婿出钱赎回。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婚礼的热闹气氛,在其他少数民族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方式略微不同而已。比如壮族娶亲用的是牛车,牛车上挂起黑蚊帐,新娘就坐在蚊帐里出嫁这天,新娘不能见天;要不以后总挨日晒雨淋,劳累辛苦一辈子。去送嫁的几个姐妹也坐在牛车上,她们打布伞遮起脸来。
   一声鞭响,牛车上路了。一出村来,这些送嫁的姐妹便嘻嘻哈哈,拿新郎来取乐。牛车赶得快了,一首山歌马上打过来:
“妹夫妹夫莫鲁莽,
赶车不是撵鸭帮;
若是我妹头昏了,
要你帮她扯鼻梁。
新郎不知道她们在开玩笑,老老实实去拉牛绳,车刚刚慢下来,又一首歌劈头盖脑砸过来:
妹夫赶车莫学坏,
蜗牛爬竿慢慢来;
你是酒醉饭又饱,
我们挨饿颈脖歪!
牛牯不懂人情,拉车照样甩它的尾巴,有时竟甩到新郎的脸上,使得新郎狼狈不堪!牛车赶上坡时,新郎央求送嫁的姐妹下车。那些调皮的姐妹根本不听从。牛拉不动了,新郎只好去帮拉车,弄得气喘吁吁,这帮姐妹却吃吃地笑了。所以有的新郎怕挨整,接新娘时就用两头水牯去拉车。”①以上的取闹往往使得喜庆的婚礼更加热闹,所以新郎对这种善意的做法也是非常的乐意。
在闹完新郎后,然后再由至亲好友组成送亲队伍,谓之“西客”,12人、14人、16人不等,其中有“送亲奶奶”和陪娘,照料新娘,管理嫁妆;新娘弟弟或较近的亲戚的小孩坐在陪嫁的东西上“压箱子”( 陪嫁妆,具家境而异,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 具等)。到男方家门口,坐在上面不下来,然后等待男方的姐夫等抬女方家陪的嫁妆。因为以前条件差所以给一些糖果或几元钱就算完了,现在少则100元,多则千元。
另外在娶亲的路途当中也有好多讲究,比如新郎家要提前在娶亲车路过的地方,将井口要盖住,在大树上贴上红纸条以避邪。这恐怕是远古时候自然崇拜的遗迹。正如《古代文明的起源》一书所说,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先民们面对着充满神力的灵性世界,对它的神秘、强大、仁慈、邪恶等等特点无法把握,难免在心中产生神奇、惊愕、无助、恐慌、畏惧、敬仰等情感,而且随着这些情感的世代积淀,便将它们作为一种明确的意识凝结并积淀起来,并要求为它们找到一个稳恒的寄托对象,这样便形成了人类最初的信仰要求—自然崇拜。也就是说,不管利己还是异己,对于先民来说都是不能随意左右的力量,正如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可见在原始人眼里,万物都有灵,他们认为路途当中的神灵或邪魔会伤及到新娘,于是在沿途贴红纸条以避邪。同时对娶亲的路线也有讲究,即娶亲的去路线与来的路线要不同,另外在娶亲途中如果碰到另外的娶亲车辆不能就此走开,要把车停下后双方交换手绢或其他东西,一则是礼节的需要,另外也是互相的美好祝福,同时也有更重要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忌走回头路。
到男方家后,男方家门口摆有酒桌,置米面、水、火酒烟等物,排列迎亲男女。同时男家门口,以红毡铺地,迎新娘下车,有司仪唱礼:“新人下轿,大吉大利”。进街门时,男家事先在门槛前放上马鞍、套簧子(驴子拉磨的套具)。新媳妇要跨过马鞍、套簧,然后进街门。这是唱礼的就唱:“新人跨马鞍,一世保平安,”“新人跨套簧,进门就顺当”。也有在车前布马鞍的,跟前面讲的一个意思。还有的进门时在大门口放置一盆火,让新娘跳过去。跳火盆,这寓意婚后日子红红火火,当然也有驱邪之意;跨马鞍,则是祈求 夫妇白头偕老,日子平安,而且让新娘懂得规矩,做到“好马不备二鞍,好女不嫁二男”。在武威一带新娘入门时,脚不沾地,用两三条毛毡轮换铺地,新娘从上面踏过。然后“拖婚”,即新郎用一条红布由新娘牵着。踩着毡进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新郎、新娘一进门以后就放炮、敬酒,用和着盐、面、五谷杂粮的彩色纸花打身,以示驱邪,这时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回避。还的地方是有人手抓五谷杂粮,不时撒在新娘身上,口里吟诵:“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进大门大吉大利,进二门万事如意。”同样的习俗在其他少数民族也也有,如壮族结婚时,新娘头上盖遮头巾,由送嫁姐妹打伞,涌进大门来了。那妇女甜滋滋地往新娘头上、身上和新娘经过的路上抛撒五谷,边撒边念彩词……随着新娘脚步缓缓的移动,看着一把一把五谷轻轻地撒落,品味那迷人的彩词,人们欢喜若狂!那彩词虽不是糯米陈旧,却能把每个人灌得醉醺醺的:“
玉米扁,
饭豆圆,
玉米脚上种饭豆,
饭豆攀藤得见天。
你犁田地,
我锄地边,
有心耕来有心种,
莫给野草来占园……②”
彩词里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理想。另外在新娘到来前在新房炕上要有合属相的未婚男子守床,俗叫“压床”同时新房窗户要用红纸糊,在新娘进房时由新娘拆破窗纸,意味这结束少女生活,新的夫妻生活即将开始。
①欧阳若修/韦向学《中国婚俗集锦》,漓江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P4.
②同上P7
(4)婚礼
新娘和“西客”一到,礼炮齐鸣,迎亲男女说着客套敬酒洗尘。新娘由娶亲和送亲奶奶陪进新房,并锁上房门。“西客”则被迎至客房梳洗、饮茶、抽烟。之后按卜定时辰进行神(合 )仪式,即在院内按喜神方位置酒桌,桌上放“宝斗”、“宝瓶”、米面升、鲜花、蒸的鱼等物,在婚礼结束后由专人收走,但也有的时候被那些不能生育的女子还有调皮的娃娃“抢走”(尤其鱼一方面希望新婚夫妇以后的生活年年有余,另外鱼也是“性”的代名词,在先民的眼中,鱼无疑是一种具有较高生殖能力的动物,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选择了鱼作为动物图腾崇拜从而寄托对种的繁衍的渴望。闻一多撰写的《说鱼》认为,原始人崇拜生殖、重视种族蕃衍,而鱼的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李泽厚也认为,仰韶期半坡彩陶的鱼纹和含鱼人面,是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祈祷。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明确指出鱼是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而受到崇拜的,“因为鱼的轮廓,更准确的说是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这一些表现充分说明,生活在渔猎社会的先民将鱼作为生殖崇拜,反映了远古先民尤其是女性,希望对鱼的崇拜能起到生育能力的转移作用或加强作用。可见婚礼上放鱼这是原始“鱼”崇拜的遗迹。)再在地毯上铺红毡,然后举行婚礼。先由介绍人报告联姻经过情况,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内容,新郎新娘交换饰物,相对三鞠躬,继由证婚人证婚,来宾致贺词,主婚人致答词,新郎新娘行致谢礼。一般在举行婚礼时男左女右,行三叩首礼(拜天地、祖先、父母),然后夫妇互拜,最后拜来宾,这时主持人要说一些生财纳福、尊老爱幼、早生贵子之类的吉利话,在农村也没严格的程序要求。笔者曾在一次婚礼上听到一段祝福词:“旭日飞升、霞光万丈,灿烂的阳光普照四方,四合大院,贵客满堂,五彩缤纷,喜气洋洋,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云南的姑娘嫁四川这是天配的良缘,他们是两个爱国青年,他们是四化建设的精兵,教育战线的强将,家和万事兴,教育事业立新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祝万事如意”,
同时在婚礼举行时平辈之间可以开一些玩笑以此调节婚礼的气氛,如要求新郎新娘谈一下恋爱过程等。婚礼结束时,众人把门,新婚夫妇抢先进入洞房,认为谁先进入洞房,将来谁就当家。(而在甘肃临潭的安多族当新娘进入婆家大门时,伴娘有意识的提醒新娘要抬起头来,这样以后在婆家才有地位,不至于受到欺侮。尽管这是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不值得提倡,但作为一种习俗仍延续至今。)
在早些年还有卷席的习俗,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参加的一次婚礼上将新郎新娘放卷在一条席子中间卷到洞房,现在看来,一方面是为了婚礼的气氛更加热闹,另一方面也是古代习俗的遗留。早在古代中原就有传袋的习俗 男家以袋铺地 使新妇行其上,进门后亲妇走过的袋又又迅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的袋子 袋与 代 谐音 取传宗接代的吉兆 到宋代,人们娶媳妇,轿子进大门,也是“传席以人,弗令履地”,这种仪俗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俗用米袋承毡,名曰:‘传代’,又曰:‘袋袋相传,以袋隐代’。”近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述了浙江的传席风俗:“新娘进门,布袋铺地辗转跟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尤言传代也。”也有用席铺地的叫传席 元陶宗仪《辍耕录.传席》  今人家娶妇 舆轿迎到门 如传席以入 费令履地  这种卷席的做法应该也是“代代相传”之意吧。进入洞房以后新郎上在床上必须踩扁床上铺的核桃、枣子。其实这时的核桃、枣子不仅仅是子女的象征,也是一种生殖崇拜的表现。《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诗:‘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随园诗话》卷十三有云:《古乐府》:“碧玉破瓜时。”或解以为月事初来,如破瓜则见红潮者,非也。盖将瓜纵横破之,成二八字,作十六岁解也。核桃、枣子被踩扁其实暗喻女子的破身,也就是处女生活的结束和夫妻生活的开始。
    随之进行 “结发”等仪式,结发是古代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此种礼仪是结发的变种,盛行于唐、宋以后。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
接下来就是饮交杯茶。以两个茶杯系以红绳,新婚夫妇交杯共饮圆圆茶,象征欢乐好合,百年偕老。现改为“喝交杯酒”。之后开始闹洞房。
(5)婚宴
婚礼结束后先给“西客”倒茶,茶里放有红枣,其实也照应了前面所说的夫妻之间有茬口(有缘分)同时也希望新婚夫妇以后能早生贵子,繁衍生息而已。喝完茶后,有些不能生育的女子把碗和红筷子或酒宴中用的酒杯偷偷放在怀里拿走,据说可以早生贵子,这一行为在当地都是认可,所以也很正常。但是这种偷饭碗的习俗在土家族却又另外的说法:当娶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经过妙趣横生的“拦门”、“讨 粑”等过场后,主人便热情设宴款待来人。午餐时,接亲者中间有几个“不识好歹”的人,互相把眼睛眨几眨,便把饭碗悄悄藏到胸口或掖下。到了男方家,“偷” 者从身上取出“赃物”,大摇大摆走进厨房,乐滋滋等主人奖赏。主人也满脸高兴,按偷得的碗的数量,每只碗奖赏一大块猪肉,偷碗者皆大欢喜。原来土家人称这 偷来的碗为“衣禄碗”,偷得越多越好,表示新郎新娘今后生活富足,兴旺美好。在锡伯族也有类似的习俗,送新娘的客人临走时,还“偷”新郎家的碗碟、筷子。等他们坐车出大门后,给新郎出示,并迅速笞马驱车。新郎跑去拦车,要求他们还回所“偷”的碗筷等。送新娘的客人就会给他提出要求,让他为他们唱歌、跳舞,或行跪礼,他们才肯把碗碟、筷子还给新郎。但最后,还是带走一双筷子、一对碗,次日新郎带着酒去看望岳父母,岳父母才把碗碟、筷子交还给他。可见这种“偷”的习俗都是为了增加婚宴的热闹气氛,同时也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而在甘肃的临潭地区则恰恰相反,新郎在娶亲时有意识的在新娘家“偷”两个碗与两双筷子,这样在以后的生活中才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喝完茶后紧接着开始喝结婚汤。按照老人的说法,人的一生之中有三汤:洗三汤、结婚汤、起灵汤。其实代表了人的一生,而自己唯一能喝到的就是结婚汤,可见对此十分重视。完了就开始宴席,以前条件差做到是“烩菜”,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都变为宴席。同时在婚宴进行的时还要举行 “抬礼认亲”的仪式, 由傧相(一般有姐夫等平辈担任)一人手里端着盘子,按辈分远近、关系亲疏、有先有后地喝礼:“XXX新娘磕头了,腰包子们准备好,两礼儿拉住些,腰包里挖重些”。给谁磕头,谁就要在盘子里给新郎新娘放些钱或礼物。拜大小的头不能白磕,回报有轻有重,量力而行,有的放些零钱,有的则是放鞋、袜、帕、巾、帽、枕头顶子等物,或有的提前没准备就随手在桌子上抓一个馒头给新娘,反正只要不空就行。拜大小的钱物,夫妻同数均分,以示辛劳共得,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这时做长辈的可以故意刁难新娘子以此增加印象。同时当姐夫的也可以故意刁难长辈让他们多次掏钱给呈盘的人,这叫“掏腰包”,这一习俗现在已废止。黄昏时“西客”坐“下马席”,东家劝酒行令,热情款待。第二天招待“礼客”,“西客”再行坐席,以酒醉为招待好的标准。现在大部分地方都是当天客,即婚礼举行完,宴席结束后“西客”就被送回。
在筵席正式开始前给新婚夫妇以特别的优惠,即由厨师坐一桌丰盛的饭菜先让新娘、新郎吃,其主要用意是希望新婚夫妇结婚后能同甘共苦互尊互爱,在当地叫圆房。姑娘在出嫁时娘家在要陪嫁一个红匣子,里面装有耙齿(耙齿意即把持,亦即希望新娘能够把持家务,勤俭持家。)、碗筷、木梳、枣子(早生贵子)、长面(爱情长久)等。入洞房后有男方的嫂嫂或姐姐将长面下上后端到洞房,新郎与新娘各吃几口,然后互换饭碗,把对方吃剩的吃完。希望以后夫妻之间相亲相爱、患难与共、白头偕老。据说如果新郎或新娘一方有狐臭,一方悄悄地将饭碗端到对方的腋下熏一下,这样就在以后的生活中闻不到异味。这尽管缺乏一定的科学道理,但仍然是希望夫妻之间能互相体谅,互敬互爱。
与这种习俗相比,瑶族结婚时的吃分饭更具民族风味。当新郎新娘由乐曲引入厅堂,在热烈的掌声中相见了,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人们向他们致以热泪烈的祝贺,这种祝贺形式叫“吃分饭”
分饭的主持人是灯仙(即先生)。厨师们在厅堂里把两张四方桌拼拢,变成了一张长方桌,桌上放着两份饭菜。灯仙由唢呐曲伴奏,走到长桌中间,高凳而坐,唢呐曲由欢快转入抒情,新郎新娘踏着优美的乐曲,羞答答地入席坐到灯仙的左右边。灯仙用目光扫射了一下人群。待厅堂肃静下来以后,他双手各拿一双筷子,分别挟起两个小碗中的佳肴,交叉着双手,递给新郎和新娘吃,等新郎新娘吃完了,灯仙又用同样的方式挟第二块给他们吃,直到新郎新娘都吃完各自那一小碗饭菜为止。这时在场的歌手们便唱起了祝福歌:
新做筷子白生生,
新买银碗亮晶晶;
夫妻同吃交心饭
白发偕老不离分。
新郎新娘沉醉于幸福和愉快之中,他们牢记老一辈的期望,表示婚后互尊互爱,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③,紧接着在晚上还要闹洞房。
③同前②P74
(6)闹洞房
闹房习俗始于先秦汉代时期,婚礼淳朴、肃穆。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杨氏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中的记载:“今嫁娶之会, 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山东莒县沈刘庄汉墓中,曾有一幅被原考古报告称之为“男女亲吻图”的画像石: 下格刻三人,一男一女居中对立,二人引臂相互拥抱,作亲吻状。女子身后立一侍女,举手推亲吻女子的头部。人物的上端似为帷帐,用以表示室内之事。刘玉新先生经实地观摩后判断,这幅“亲吻图”应是“闹洞房图”,是弥足珍贵的反映汉代婚姻习俗的实物资料。从中可知,闹房产生于秦汉时期。还有一说,把闹新房习俗的起源时间更往前推。如有的学者指出,它是原始时代掠夺婚的遗迹。“那时一个部落的男子确实是用暴力到外边从别的部落为自己抢劫妻子”①。抢回妻子后,马上举行婚礼,女方部落则循迹追踪而至,企图抢回,此即“闹新房”的原初意义,实质上是大打出手。这种习俗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剽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像《水浒传》中的王英与扈三娘结婚时在洞房还在交手,这自然有武人的一番情趣。甚至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洞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闹洞房从积极意义讲,有四方面作用:一是表示新郎成家立业,新娘结束少女生活,从此开始“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二是图个吉庆热火,认识亲朋族人,密切亲邻关系;由于从古至今,人们特别重视宗族情感,通过能闹洞房使亲友彼此熟识,增进亲友间感情。闹新房,俗称闹床”。闹新房甚为随便、开放,而且无论长幼,有“三天的新媳妇没大小”之说。新娘要给闹洞房者一一敬烟敬酒;闹房者,谈谐逗趣,出种种难题,有“说轮儿”、拔花儿、绕口令等嬉闹节目,不拘礼节,大事渲染欢乐气氛,并隐含“性”启蒙意味。还有些亲友即景说些韵脚相同,比兴手法的吉利话,如两根筷子一样长,小两口生活赛蜜糖;大大盘子圆又圆,养个儿子中状元。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或哥哥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取消捉弄,比如把他们打扮一下,头上吊上辣椒,被捉弄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不能太出格,不能闹的太久,以免影响新婚夫妇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发不愉快的事。三是过去包办婚姻,男女陌生,互不熟悉,通过闹洞房,增进感情,消除生疏羞涩之感;四是早先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人们借此可以娱乐开心。现在“耍房”的习俗依然盛行,但在语言、行为、耍法上比过去文明多了,增加了文化内涵,一直闹到深夜为止。
在以前闹完洞房还有“听房”的习惯。据老人们所说“听房”还有一段传说,据说文曲星在自己姑娘出嫁时执意要去送亲(按当地旧俗姑娘出嫁时父母不能送亲),结果到晚上的时候,当文曲星在洞房附近转悠的时候,看到洞房的窗户外有两人在偷听,原来这两人是阴阳二神。(据传他们是掌管生死的二位神灵)文曲星很是生气,就把阴阳二神赶跑,自己在附近保护新娘与新郎。从此就有了听床的习俗。按当地习俗一般由妯娌或姐夫等平辈之间的人藏在粮仓或呆在门外偷听。当然这一传说笔者认为纯属子虚乌有,但这一习俗至少反映出以下心理:
其一,在以前的农村地方大部分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结婚前男女之间缺乏了解,更谈不到自由恋爱。通过“听房”可以了解新婚夫妇的关系是融洽。如果融洽,夫妻之间就会圆房,这样也就解除了父母的顾虑。
其二,反映了人们对“性”好奇的心理。
毕竟农村苦多趣少,人们在闲暇之余谈论一下“性”方面的污秽语言以满足对性的需求。何况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不分大小,更是顺理成章去偷听,以此满足这种心理。正因为这一习俗有很多消极之处所以现在已被彻底废止,这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这一习俗在朝鲜族中也有,比如在当晚新婚夫妇入洞房成婚。门外新娘家的女眷则要偷听俩人的密谈,此俗称为“守洞房”,它既出于迷信害怕闹鬼,有是出于防备新婚夫妻发生不测,与古浪的“听房”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国外则把听房当作是娱乐的方式,布雷多克在他的《婚床》一书提到,在科威特,家中的女人有一个习惯,在新婚之夜,她们整夜躲在洞房隔壁的一间屋里,仔细的偷听隔壁传来的声音,她们对此心安理得,丝毫不觉得脸红,把它视为一种夜间的娱乐活动。闹完洞房后,新婚燕尔便如胶似漆进入其乐无穷的二人世界,享受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雪漠的小说中记载了武威地区的新婚夫妇在洞房花烛夜闹五更的场景:
       姑娘二十一,打发到婆家去。
       一根葱的那个身坯儿,越看越稀希。
       一更里照明灯,来了个铺床的人。
       核桃和那个枣儿吆,啪啦啦满炕滚。
       二更里吹灭了灯,小两口嘴套上亲。
       有心说两句知心话,又怕有听床的人。
       听下了听下吧,小妹妹不怕它。
       盘古爷遗下的,有那个听床的人。
       三更里月儿升,小哥哥把脚儿蹬。
       小哥哥你不要蹬,尕妹是明白人。
       解开了贴身衣,露出了白肚皮。
       胳膊儿搂得紧,嘴唇儿甜蜜蜜。
       四更里月偏西,架上的鸡娃儿叫。
       骂一声扁毛虫,你叫得太早了。
       五更里月儿落,高兴的睡了个着。
       下巴儿顶着了,哥哥的汗散窝。
       小叔儿去踩门,喊着却不答应。
       隔窗儿捣了以棍,新媳妇才惊醒。
       小姑儿去踩门,鼓着尕嘴儿笑。
       新媳妇撇撇嘴,丫头你不要笑。
       等你给上个婆婆家,好不好你知道。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8页。
(7)压席及抬礼
1、在闹洞房期间,亲朋好友将新郎的父母以及伯父、伯母、叔叔、婶婶等精心打扮一番,然后围成一圈让新娘怀抱一个布娃娃前来辨认。等找到男方的父母的时候,新娘将布娃娃交给公婆,而公婆将擀杖、抹布之类的东西交给媳妇。这意味着将家务交给媳妇,希望她能够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对媳妇来说希望老人能教育孙子,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这叫“压席”。在这期间,平辈将新郎锁在洞房内,当压席结束后,将新娘挡在房门外嬉耍着要“配房”直到新娘答应为
止。
2、抬礼:
第二日晨,姑爷姐夫在新房门前放一条板凳,上置马鞍、套簧等具设成障碍。新郎弟敲开房门,首先闯入新房谓之“踩门”之后,送亲者、娶亲者先后入室,侍候新娘,梳洗绞脸,着装打扮。新娘出门时,必须要跨越“障碍”。由此开展一番嬉闹。上午,送亲者摆亮“配房”物品(嫁妆),新娘新郎行礼认亲。受礼者赠重金,新娘回赠枕套、鞋袜、手绢、荷包等刺绣物。礼毕,串廊,大姑姐姐拿一大把竹筷沿着房廊窃走且撒,新娘跟在后一个个捡起来,直到新房门前。这时,新房们已被小叔、小姑用若干把大锁锁上,新娘给一份礼金开一把锁,直到开锁完,新娘才能入房。之后,男家再设宴酬宾。送送亲奶奶、配娘时,男家要代付“离娘钱”、“坐灰(坐月子)钱”等,数额不等。在“抬礼”的仪式结束后就开始吃试刀面。(有些地方是三天或五天后)
(8)试刀面: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前半句话当然是错的,后半句话可是经典。早晨的饭主厨是新媳妇,主要是擀细长面,叫“试刀面”,主要是检验新媳妇茶饭水平。小姑、大姐等打下手(帮忙)。婆婆不动手,婆婆要坐在厨房的炕上,不动神色,观察新媳妇一举一动。主要考察新媳妇从和面、擀面、切面、做小菜、臊子汤、捞面等关键程序的表现。饭差不多做好时,嫂子们将锅盖压住不让新娘揭锅盖,等新娘答应送给嫂嫂“陪房”后才让新娘揭开锅盖,然后婆婆下炕去正房,向在那里等待的族户里的长辈或村中的头面人通报观察了解的情况,新娘将长面端上让他们品尝,新媳妇要亲手将一碗碗面双手端给他们。在递给婆婆面时,新媳妇会说:“妈,长面臊子汤红的很,你看咋样?”,婆婆会窃喜,因为这暗示了新人有了房事。婆婆要掏出红包递给新娘,这叫“换衣钱”,是因为头天晚上的衣服沾了红,是要换的。新娘能在众人面前得到“换衣钱”是一件体面的事。
    族户里的长辈吃完面会当着公婆评价新娘,一般的评价有两种:一是人长得俊美,面也长;二是人长得一般但面很长。再差的评价一般不说,如人长得不行,面也不行。我认为“试刀面”反映了:
一、在古代社会特别讲究宗族之间的情感,通过这一仪式加强宗族之间的伦理情亲,同时长辈们希望自己宗族内的年轻人以后娶的媳妇能像新娘一样温柔、善良、贤淑,能孝敬长辈。
二、由于婚前婆媳没有沟通缺乏了解,是考察新娘某一基本能力的过程;如前所说在抬“配房”时新娘先给男方的父母敬酒,敬酒时要摸一下公公和婆婆手中的“盅盅”与“勺勺”(武威方言读shuoshuo)意味着:摸一下盅盅,不骂公公。摸一下勺勺,不骂婆婆。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以后能处理好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
三、婆媳之间传递了新郎新娘洞房的某些信息,过去农村人很看重这个,充满了神秘感。新娘在新婚之夜要特别注意节制房事,如果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萎靡不正,影响“试刀面”的正常发挥,
(9)回娘家
回娘家,也称“三朝回门”,必须是男女双方一起去,故又叫“双人返”。一般是在婚后的第三天,但路途遥远最迟不超过三个月。这时新郎必须带着礼物,通常是拿果子、礼饼或外粘砂糖和芝麻的糯米饼。回来时女家的答礼,是让女儿带回“米糕”和“桃”(桃形面饼)到婆家。
就新娘的娘家来说,由于这是第一次招待新婚女婿,所以要把女婿介绍给全体族人见面,并且寒暄致意,随后开设酒筵款待。在新郎到达岳父家的当天,要分别赠送岳祖父母、岳父母、舅子、姨妹与侄辈等人红包,钱数的多少随每人的辈分和身份不同而不同。当然新婚夫妇在结婚当年或第二年的春节去认新娘家的亲戚,按当地礼俗亲戚要热情招待,同时回来时要给新婚夫妇包“红包”,里面装有核桃、枣子或钱。以此希望新婚夫妇能早生贵子之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渐变,一般要经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恋爱,订婚、登记领结婚证、选定吉日举行结婚仪式等程序。送彩礼、“添箱”礼、闹房、行礼认亲、酬宾等旧俗仍从,只是拜天地改为结婚典礼,普遍是“西客”、礼客两厢而坐,主婚人讲话、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等。现在,娶亲香车越来越高级,普遍是手扶、四轮、55等拖拉机或汽车、小轿车等,且多在三五亮。嫁妆中箱、柜、自行车、缝纫机、洗衣机等已较为普遍,成套家具、彩电等高档物件,在农村已开始作为嫁妆了。与这种时髦的陪嫁妆相比,苗族的陪嫁妆更具特色。苗族,姑娘出嫁时,都由父母送嫁妆。那里的婚礼很简单,一般不举行仪式,也不办酒席,更不请客送礼。接亲时,由新郎一人清早前往女方家,由女家父母做一餐便饭,吃罢,便可以把新娘接走了。“临走时,女方父母便将嫁妆交给新婚夫妇一同带走,总共有三件:一把镰刀配镰篓,一把锄头,一个大南瓜。这三样东西各有含意,镰刀表示粮食丰收,锄头表示勤奋劳动,南瓜表示多子多福。因为南瓜的籽特别多,而且发展快,希他俩成亲后,象南瓜一样生育子女,象征着人丁兴旺,生产丰收,家庭美满幸福。新娘接回后,当天晚上就可以同居,并长住男家生产劳动。”古浪亦有童养媳之俗,即小小将女孩接入家中,养大后和女婿娃圆房(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已废除。再婚(男续娶或女改嫁)的习俗和初婚之俗相差无几,仅请客的范围较小而已。
交换婚:即有子女的双方为避免繁重的彩礼或一方的男子长期娶不到媳妇,有双方家长做主相互以女换媳。这种婚姻甚至取消了“媒妁之言”完全是包办式的婚姻,也只是为了解决家庭子嗣继承和养老的问题,全然不顾子女的意愿,所以这一婚姻至今在农村还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的完善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原始而荒唐的婚俗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废止,笔者也深信女子也会自主婚姻得到幸福的。
①欧阳若修/韦向学《中国婚俗集锦》,漓江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P30。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zjhong1978 宝葫芦 +10 精品文章 2010-5-28 18:21

TOP

哈哈哈哈。。。。。。。。。真累啊!!幸亏我。。。。。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得陇望蜀。等待t第三回分解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