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辽大走出去的民俗学人(排名不分先后,请勿跟帖。)

从辽大走出去的民俗学人(排名不分先后,请勿跟帖。)

辽大是民俗学的重镇,从这里走出了不少民俗学人,他们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董晓萍

  董晓萍,女,1950年12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82、198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钟敬文教授学习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博士论文《明清民俗文艺学史论略》,1989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4~1995年赴美国衣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留学一年,导师Professor R.David Arkush,其间于1995年6-7月赴芬兰参加国际民俗学会约恩苏大学民俗学高级暑期学校培训毕业,获国际民俗学会颁发的现代田野作业技术合格证书。2001年8月~2002年2月赴英国牛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xford)做高级访问学者兼合作研究,合作导师Professor Glen Dudbridge。北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兼任钟敬文教授学术助手。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研究领域】
  明清民俗文艺思想史、华北民间文化和民俗志。
  【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学术成果】
  一、个人著作
  1、《世纪老人的话--钟敬文卷》,肖立、董晓萍合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董晓萍、欧达伟(R.David Arkush)合著,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3、《说话的文化》,董晓萍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4月。
  4、《田野民俗志》,董晓萍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5、《民俗学导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6、《华北民间文化》(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7、《杨慎》(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二、编著
  1、钟敬文学述(钟敬文著、董晓萍整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钟敬文著、董晓萍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
  3、《〈三国演义〉的传说》(南海出版公司,1992,该著获1993年国家出版局全国图书奖“金钥匙”奖三等奖)。
  三、译著
  《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美]洪长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中国民众思想史论》([美]欧达伟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四、高校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主编,本人撰写第“第三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五、主要论文目录
  1、民间服饰观,文史知识 ,2000年第1,2,3期。
  2、《民俗学概论》与发展我国大学的民俗科学教育,中华读书报,2000年1月12日。
  3、民俗,乃旅游之极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月18日。
  4、报刊与民俗,中国教育报,2000年4月25日
  5、论明代四大奇书中的"马"话语,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另收入陶立璠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三辑,第128-132页,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
  6、华北说唱经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7、中国人的自然观,收入(日)《日中野外文化教育调查报告书》,(东京)日本青少年交友协会野外文化研究所,2000。
  8、论纪念家庭,文史知识 ,2000年第4期。
  9、论想家,文史知识 ,2000年第5,7,8期。
  10、定县秧歌与华北民间社会的思想,法国汉学,中华书局,2000年第5期。
  11、村碑民俗中的用水文化--兼谈文字与民俗的互联网,中国教育报,2000年9月19日。
  12、村社,文史知识,2000年第9期。
  13、域信仰圣地与追随圣者的民俗活动,文史知识 ,2000年第10期。
  14、行业能人现象,文史知识 ,2000年第11期。
  15、年节是做民俗的工厂,文史知识 ,2000年第12期。
  16、春节与现代化,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
  17、年节产品之一:春联,文史知识 ,2001年第2期。
  18、北师大民俗学学科点50年课程设置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9、节日里的说话文化,人民论坛,2001年第2期。
  20、年节产品之二:年画,文史知识 ,2001年第3期。
  21、女教授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3月28日。
  22、年节产品之三:社火,文史知识 ,2001年第4期。
  23、摄影城市史中的民俗意识流,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9日。
  24、田野关系是理论与方法的双重工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5、年节产品之四,庙会,文史知识 ,2001年第5期。
  26、陕西泾阳县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7、华北民间社团思想,(英)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刊》,2002年第1期。
  28、(法)华北水利社会研究中的中法社会科学理论探索(与Marianne Bujard合作,第二作者),法国远东学院学报,2001年第88期第345-353页。(Hydraulique et societe en Chine du Nord une cooperation franco-chinoise en sciences socials, Marianne Bujard et Dong Xiaoping, Bulletin de L'Ecole Erancaise D'Extreme-Orient, 88(2001)P345-353.)
  29、钟敬文的民俗学研究与社会活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66-71页。
  30、亚洲国家的动物.马与背架民俗的文化分析与比较,杜西,收入陶立璠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三辑,第1-11页,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
  31、创造中国荷马的"延安梦"--评洪长泰《改造盲书匠--韩起祥和解放区的延安说书运动》,收入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年合刊,第342-354页,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
  32、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王淑芳等主编《师范之光-北京师范大学百杰人物》,
  第329-33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民俗学者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第54-57页。
  34、The Dual Character of Chinese Folk Ideas about Resources: On Three Western Fujian Volume in the Traditional Hakka Society Series, In Daniel L.Overmyer ed. Ethnography in China Toda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Methods and Result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2002. P343-367.)
  35、华北民间社团思想,(英)牛津大学《中国学刊》,2002年第1期第102-106页,牛津大学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2002。
  六、科研课题
  【国内】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北文化个体户手抄本及其表演,主持人,3万元,1996-2000。
  → 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华北民间社团思想,主持人,1万元, 1996-2000。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水资源利用民俗传统与现代化,主持人,2.5万元,2001-2003。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原民俗志与下层文化建设,主持人,20万元,2000-200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代民俗文献研究,参加人,2万元,2001-2003。
  【国际】
  → 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华北水资源与社会组织,中方主持人,1998-2002。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649.htm?fr=ala0_1

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expert/index.php?ExpertID=21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杨秀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70年5月生于辽宁大连。曾先后就读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1997至2000年在大连大学任教,2000至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民俗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文化艺术出版社,任编辑。2004年调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先后参与了大连大学课题《大连地区的民间信仰与现代化》(1998—2000年)、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批准号:01AA02)、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一期批准号2000DED30100,二期:2002DEB30089)的审稿编辑等工作,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发表的论文有:《独生子女政策下的民俗流变》(《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长海地区海神信仰论析》(《海洋文化研究》2000年卷,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年)、《沙峪村求雨仪式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北京市怀柔县渤海镇沙峪村农田水利建设调查报告》(《民俗学刊》第五辑,澳门出版社,2003年)、《黔西陇戛寨长角苗生育习俗调查》(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等。译文有:《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北方的史诗歌手和故事讲述人》(俄译汉),载《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http://baike.baidu.com/view/722832.html

中国民俗学网的资料http://apple.chinafolklore.org/expert/index.php?ExpertID=107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孙庆忠

  个人简历
  1994.9—1997.7 辽宁大学民俗学硕士
  1998.9—2001.7 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
  2001.9—2003.7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2003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
  1.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
  2.人类学理论方法;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3.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论文著作:
  科研情况(2000—2003年):
  1.《边际性社区的宗族生活——广州南景村个案追踪研究》
  (香港《岭南学报》新第2期2000年10月)
  2.《人类学:东西方文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3.《“堂吉诃德式”的人类学大师: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
  (《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10期)
  4.《林耀华教授和他的凉山彝族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5.《谈中山大学的人类学传统和精神特色》
  (《中山大学校报》2000年11月6日第375期)
  6.《也谈大学之精神》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1月14日)
  7.《〈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评析》
  (《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8.《论杨庆堃先生的中国宗教观》
  (《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9.《跨越人文类型的空间阻隔——社会人类学的观察方法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沟通》
  (《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
  10.《都市村庄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11.《尽责守土 锐意创新——关于〈民俗学原理〉对话》(与胡鸿保合作)
  (《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12.《我看“人文奥运”》
  (《市场报·奥运经济周刊》第53期2002年8月17日)
  13.《人文奥运与人文环境营造》(与沙莲香合作)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珠江的文化品格》
  (《深圳特区报》2003年1月12日)
  15.《今日南景》
  (《读书》2003年第1期)
  16.《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7.《乡村都市化与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广州城中三村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8.《都市化与农民的终结——广州南景村经济变迁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2期)
  19.《重返古典政治哲学的时代——<史特劳斯>对里奥·史特劳斯思想“奥义”的解读》
  (《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7期)
  20.《在田野中重现历史——兼评〈广东世仆制研究〉》
  (《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9134.html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杨利慧

  杨利慧,女,1968年2月出生于新疆阜康县,籍贯四川省旺苍县。1991年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得民俗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从北师大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任教。
  2000年8月~2001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神话学、民间叙事学及当代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
  学 历
  1994.7~1996.7——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1.9~1994.7——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1988.9~1991.7——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4.9~1988.7——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6.8~现在——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为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讲授“民间文学概论”、“神话学基础”、“民间叙事学”、“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1994.7~1996.7——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神话学研究工作,是中国民俗学专业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1.9~1994.7——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兼任系教学秘书工作。
  国外留学经历
  2000.8~2001.8——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进行访问研究。
  获奖情况
  一、 国家级
  1、 2001年9月,专著《女娲的神话与信仰》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2、 2001年12月,与教研室同人一道,因“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得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4)。
  二、 省部级
  1、1998年12月,《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专著)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00年2月,专著《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2000年6月,获得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简称“优秀教师奖”);
  4、 2001年9月,与教研室同人一道,因“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4)。
  三、 校级
  1、 1998年11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
  2、 2000年12月,与教研室同人一道,因“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人排名:4);
  3、 2003年3月,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奖”二等奖。
  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1、1995年4月,于台湾省台北市参加“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与钟敬文教授合著并为主要执笔人);
  2、1995年11月,于海南省海口市,参加“海南省首届国际妇女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女娲信仰对于妇女的特殊功能》;
  3、1997年6月,于山西省太原市参加“中国的祭仪、音乐与戏剧及其社会环境国际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街子乡的社火》(合著,第一作者);
  4、2000年10月,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Columbus, Ohio State)参加“美国民俗学年会”;
  5、2001年3月,应邀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主讲了“女娲之神——当代中国的神话与民间信仰”(The Cult of Nüwa: Myths and Beliefs in Contemporary China)专题讲座;
  6、2001年5月,应邀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主讲了“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The Art of Chinese Folk Paper-cutting)专题讲座。
  主要学术著作
  一、专著:
  1、《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2、《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金猴献瑞》(第2作者,十二生肖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
  二、编著:
  1、《钟敬文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婪尾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三、论文或译文:
  1、《怀念东方学者w·爱伯哈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1992年9月;
  2、《女娲神话研究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994年1月;
  3、《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复兴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民俗学研究》第1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4、《女娲信仰对于妇女的特殊功能》,《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增刊;
  5、《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与钟敬文先生合著),《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3月;
  6、《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
  7、《中原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中国民俗学研究》第2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8、《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的人首蛇身像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1996年11月;
  9、《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996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1998年3月;
  10、《传承与变异—女娲神话的流变》,《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5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11、《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民俗曲艺》(台北)第111期,1998年1月;
  12、《街子乡的社火》(合著,第一作者),《民俗曲艺》(台北)第115期,1998年9月;
  13、《生民造物的始祖与英雄——谈猴神话》,《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
  14、《中国神话学的现状与未来》,《文艺报》1999年9月21日;
  15、《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
  16、《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999年11月;
  17、《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钟敬文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2002年3月转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世界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神话和故事》,《民族文学研究》2001第1期,2001年2月。
  学术访谈和札记
  1、《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第二作者;
  2、 《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的学生培训与课程设置》,《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第一作者;
  3、 《心灵深处的怀念》,《大公报》(香港)2003年1月23日摘要刊登;《群言》2003年第3期全文刊登;《中国教师》创刊号转载。
  4、 《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2003年3月,第一作者;
  5、《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的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捍卫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2003年9月,第一作者。
  承担的科研项目
  1、教育部2000年“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0~2005年。
  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民间叙事的讲述与表演。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03.1~2006.1。
  3、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的神话母题。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1996.10~1999.10。
  4、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古代东方文化的曙光——中原神话文化价值论析。参加者,排序3;起止时间:1991.4-1996.5。
  5、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独立承担;起止时间:1994.7--1996.7。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北京市海淀区第12届人大代表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3585.html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刘志文 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民俗学家,研究员,广东省丰顺县黄金镇田背村人。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神州民俗》杂志总编辑,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亚细亚洲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中韩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业务指导。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特殊贡献奖。
  主要业绩:曾从事小说以及戏剧创作,较著名的剧作有海南黎族第一部歌舞剧《鹿回头》、《归任》等。后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出版专著有《烟酒茶俗》(获东北高校出版界优秀图书奖)、《中国民间信神俗》、《我们的家园—广东》、《广州民俗》(获国家山花奖)、《中国民俗大系·广东民俗》等;主编有《广东民俗大观》(上下卷,获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出版协会优秀图书二等奖)、《中国谚语集成·广东卷》、《中国歌谣集成·广东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均为国家重大艺术科研工程)等。发表民俗学、民间文学论文近百篇,均被收入各种文集。现仍继续担任国际名刊《神州民俗》杂志总编辑。传略被《中国专家大辞典》、《广东高级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名人录》等多种辞书收录。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8436.html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詹娜
詹娜:女,1978年11月20日生,满族,辽宁本溪人。2000年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03年获法学(民俗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年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学术成果:

论文:
1、 《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2、 《姻亲关系在民间社会中的功能》,《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增刊
3、 《辽东放养柞蚕习俗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4、  翻译英文《多重的记忆:鲁迅的传统观》([德]塞巴斯蒂安•维格著);《我们是谁:从性别角度看少数民族音乐传统的跨地区保护》 ([德] 吉萨•杰妮考恩著),载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8月
5、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变革》,《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
6、 《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7、 《农具:肢体功能的延伸与象征意义的衍化——以辽东沙河沟人的农具制作与使用为例》,《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8、 《“生存型经济”:沈阳市个体户生存状况探讨》,《理论界》,2008年第2期
9、 《“网上小区”:建构、功能与运行机制探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0、《沈阳市个体户的发展历程及结构特征》,《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3期
11、《断裂与延续: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性知识》,《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
12、《“网上小区”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辽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3、《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第二作者),《文化学刊》,2009年第2期
14、《变与不变:辽东山区村落民俗变迁与俗制厘定——兼论民俗的本质》《民俗研究》,2009年第3期
15、《仪式、记忆与知识传承——辽东满族“二月二”节俗调查》,《满族研究》,2009年第3期

田野调研与课题项目:
1、2003年8月-9月,参加云南大学主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民族学建设子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之“锡伯族-辽宁沈阳市新民村调查”,撰写《锡伯族——辽宁沈阳市新民村调查》第五章《婚姻家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2、主持2006年沈阳师范大学校级社科项目《技术革新与农村社会转型研究》
主持沈阳市2007年社科项目“互联网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项目批准编号:sysk2007-03-08
3、主持2006-2007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老工业基地社会个体户的生存状况研究”,项目批准编号:20060810
4、主持2008年辽宁省社科联项目《地方传统与乡村文化建设――以辽宁农村为个案》
5、主持2008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城乡民俗变迁与社会转型研究》,项目编号:L08BSH014
6、参与2008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满族民间故事》,在辽宁本溪地区对满族故事的传承人与传承现状进行调研,撰写调查报告6万字。
7、参与辽宁省人文社科基地项目《东北转型进程中的社会网络及其功能释放研究》
8、参与辽宁省教育厅项目《民间社会网络与区域社会稳定》
参与沈阳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视觉民俗――民俗学教学方法探讨》
参与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老工业基地变迁的社会文化维度:领域、功能与风险》
9、参与2009年辽宁省城乡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需求重大项目《2009年辽宁省城乡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需求调查问卷》
10、参与2009年中山大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城市新移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沈阳分组项目调查

著作:
1、参编《中国民俗大系•辽宁民俗》,第八章《民间信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2、参撰江帆主编《中国民间神谱》,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3万字
3、专著《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25万字


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5-13 08:4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祝秀丽
联系方式E-mail:zhuxiuli@ustc.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邮编:230027
基本信息: 硕士研究生导师
姓 名: 祝秀丽
性别: 女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在院系: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职称: 副教授
研究领域: 民俗文化
  祖籍山东曹州,生于辽宁辽中。1999年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硕士学位;200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任教。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独立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一部,负责及参与课题数项。  著作及论文  学术著作:  《聆听黑土地上的古儿》 辽宁省辽中县徐家屯讲古儿习俗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主要论文:  1.孟姜女的象征研究.民间文学年刊(台湾).2007
2.家乡民俗研究者的角色冲突.民俗研究.2006(2)  
3.民间故事重复律的分类、结构与表演.民族文学研究.2006(1)  
4.关于一位女讲古儿能手的田野调查.民间文学研究通讯(台湾).2006(2)  
5.重复与变化:重复律的双重特征.民间文化论坛.2006(5)  
6.“猴娃娘”的象征:以民俗学和心理学的方法.民族文学研究.2007(2)
7.中国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研究史略.民俗研究.2003(1)
8.民间故事讲述人传承个性的研究——以辽宁故事家李占春为例.吕微、安德明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9.“皮匠驸马型”故事的格雷马斯符号学解读.西北民族研究.2004(3)  
10.积极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人生发展——从“浪子回头”故事谈起.青少年研究.2006(2):31-34

中国民俗学网的资料
   祝秀丽,祖籍山东曹州,生于辽宁辽中。1999年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硕士学位;200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任教。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独立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一部,负责及参与课题数项。


学术著作:

《聆听黑土地上的古儿》,辽宁省辽中县徐家屯讲古儿习俗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主要论文:

1.孟姜女的象征研究.民间文学年刊(台湾).2007

2.家乡民俗研究者的角色冲突.民俗研究.2006(2)

3.民间故事重复律的分类、结构与表演.民族文学研究.2006(1)

4.关于一位女讲古儿能手的田野调查.民间文学研究通讯(台湾).2006(2)

5.重复与变化:重复律的双重特征.民间文化论坛.2006(5)

6.“猴娃娘”的象征:以民俗学和心理学的方法.民族文学研究.2007(2)  

7.中国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研究史略.民俗研究.2003(1)

8.民间故事讲述人传承个性的研究——以辽宁故事家李占春为例.吕微、安德明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9.“皮匠驸马型”故事的格雷马斯符号学解读.西北民族研究.2004(3)

10.积极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人生发展——从“浪子回头”故事谈起.青少年研究.2006(2):31-34.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5-13 08:3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传说中的“辽大三秀”终于被俺搜集齐了,欢迎朋友们继续提供信息,但别回复本贴,可以发站内短信息告诉我或者在别的主题下告知也行。非常感谢大家对辽宁大学版块的关注!

TOP

孟慧英,1953年生于沈阳,汉族,哲学博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著作:《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萨满文化英雄——伊玛堪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满族萨满文本研究》(合作)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98年版;《活态神话——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另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英文译著2部。

TOP

黄旭涛
姓  名: 黄旭涛   
性  别: 女  
所属部门: 社会学系  
职  称: 副教授  
学  历: 博士   
研究方向: 民俗学、文化社会学、民间文艺学  
个人简介: 1994——1997辽宁大学硕士
1997——2003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2003——2006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攻读博士学位
2007年到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工作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13730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李阳: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2007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民俗学专业),讲授民族学课程,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现为沈阳师范大学导师。

著作
1.《山林·人·文化—辽北山区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主要论文
1.《此恨绵绵无绝期——人鬼恋故事针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设想》,辽宁省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
2.《民间故事家谭振山传奇》,建设者2005年第9期;
3.《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吉国秀、詹娜、李阳),文化学刊2009年第2期。

科研项目
1.《山林·人·文化—辽北山区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
2.《中国节日志·二月二》,国家文化部项目(参与);
3.《老工业基地变迁的社会文化维度:领域、功能和风险》,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参与);
4.《城市新移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国家教育部项目(参与);
5.《地方传统与乡村文化建设――以辽宁农村为个案》,辽宁省社科联项目(参与)
6.《辽宁城乡民俗变迁与社会转型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参与);
7.《社会转型时期女性性犯罪惩治的变迁》,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
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5-13 08:4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廖海波,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
http://mediaanddesign.org/%E5%B8 ... A%E5%8A%A9%E6%95%99

个人简介

1971年出生。曾分别就读于辽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代表成果

出版专著《影视民俗学》,参与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编写。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包括《民俗学研究视野中的影视艺术》、《童真与幻想——动画片欣赏思维解析》等,并参与上海市社科课题《中外动画原创性比较研究》。

研究方向

影视艺术理论方面的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及其交叉研究。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5-13 08:4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真实姓名: 苑杰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所学专业: 艺术类
地域: 北京
博士后专业: 艺术类
最高学历学位: 博士
科研工作(流动)站1: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个人简介: 1998-2002 辽宁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学士
2002-2005 辽宁大学中文系民俗学 硕士
2005-200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民族学(人类学)博士
2008至今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 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11-8 19:27 编辑 ]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