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杨立新、冷杉译《欧洲神话的世界》误译举隅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5-5 06:57 发表
我感觉翻译人名和书名还是尽量的不要创新为好,如果都这样,可就乱了套。在看社会学书时,知道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而他还有个译名是杜尔克姆。有的书各说各的译名,可能有的也会解释一下:涂尔干(又译杜尔克 ...
您也承认对名人有不同译法这个事实。大陆和台湾就有这个现象大量存在。我们不能用一种译法打压其他译法。最好的办法是附上原文。这就是对人的尊重。
至于您说一个译者一个译法就乱了套,须知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总有最基本的规律可循,“万变不离其宗”。

TOP

回复 60# 的帖子

我当初也被唬着了,以为是推销翻译软件的,哈哈哈。
ps得不错啊,加入庆典委员会吧,咱们正缺PS高手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ClariceChen 于 2010-5-5 10:54 发表
如果一个外国学者的一本外语著作在刚刚被译介到国内时,出现人名、书名翻译不统一的现象,这在所难免,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一本著作(况且还是名著)已经被译介到国内数十年之久、其人名、书名的翻译在历经了时间的淘 ...
大家都知道有这种情况:沿用了数十年的老译名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而变得愈加不合适了,最好改而又碍于“定译”的束缚。当然《金枝》不是这种情况,但有别译也是应该允许的。马克思的《资本论》若译成《论资本》,科学地讲也是可以的。

TOP

愁死我了,你们。
不就是个人名的翻译嘛,人家爱怎么翻就怎么翻去,指不定五百年后,人家这个就成了标准译法了呢,我们要是看着不顺眼,我们就赶紧催生一部《翻译法》,谁要是不照着我们的译,就把他抓起来。问题是现在没有这个法呢吧不是?
还是百花齐放吧,也别争鸣了。多大点事儿,在这耗费精气神和唾沫星子,没看到中国胶州湾、美国墨西哥湾都漏油呢嘛,闲着没事赶紧去堵去

TOP

回复 62# 的帖子

"高手"谈不上,随便弄弄而已,非专业得很~~

TOP

回复 65# 的帖子

如今就是这些个“非专业”、“非著名”的反而是高手。
真好,得一宝贝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5-5 13:27 发表
愁死我了,你们。
不就是个人名的翻译嘛,人家爱怎么翻就怎么翻去,指不定五百年后,人家这个就成了标准译法了呢,我们要是看着不顺眼,我们就赶紧催生一部《翻译法》,谁要是不照着我们的译,就把他抓起来。问题是 ...
龙哥要当和事佬?

TOP

论坛好不容易诞生这个热贴,为千万次点击贡献不小。

TOP

回复 67# 的帖子

您说我是什么角色?哈哈哈

TOP

引用:
原帖由 朗文词典 于 2010-5-5 09:51 发表
“举个什么弗雷泽的《金枝》,未免太没名了”,看到您的这句话,我未免哑然失笑。一个具有基本的专业学术素养的本科生都知道的名著,在您嘴里却成了这副德行。得,您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名,要是真让您翻译,说不定又 ...
《金枝》在学术界某些领域很有名,但在所有学术领域都很有名吗?在广大人民中很有名吗?您难道想说他们都是文盲、未受教育、无知吗?不要以偏概全、井底之蛙好不好?否则真正illiterate的是您。

TOP


作者:新华通讯社译名室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是一部大型综合性人名翻译辞典,收录人名68万余条,计950万字。覆盖面广,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包括了世界名大主要语系。本修订版对上一版进行了精心修订与更新,特别是增加了世界各国知名人士的简介以及说明。

建议:每一位尽职的译者手头都应该有一部这样的工具书(或者您有更权威、更详实的,那更好)。的确,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像电子词典似的存储着上百万个词条,碰上没读过的书、没见过的人名,很正常。但是这时是不是应该查查一本好词典再做翻译呢?词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默默帮助我们填补自己认知的空白。现在的确没有翻译法,您也知道,咱这儿的立法还不很完善,目前有N多法等着立,翻译这块儿估计还暂时轮不上。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可以随便翻译,没有法,还有规。台湾、大陆有一名多译的现象,但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么?本着对学术、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是否应该在人名、地名的翻译上也下下功夫,对译文做到精益求精?

今天在这里讨论这个看似“鸡毛蒜皮”的事,并不是要弄得刀光剑影、你死我活,而是以此为鉴,给我、给大家、给每个正在从事翻译或将来有可能从事翻译的人提个醒,如果大家能有所启示,那今天的讨论就不是“鸡毛蒜皮”,Frazer先生也会感到happy~~

TOP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金枝》这一译法,在整个人文学术界早已约定俗成。这是学术传统,大家用不着再费什么口舌。

     《金色树枝》也想在中国学术界“取而代之”的话,《新的金色树枝》不就更想了吗?

      问题是这种标新立异能“取而代之”吗?

TOP

回朗文:有这种情况,正是本着对学术、原著、读者负责的精神,而在人名、地名的翻译上下了“过多”的功夫,从而发现并弥补了原译乃至定译的错误或缺陷,出现了新译。这是允许并且应该提倡的。
现成的词典也主要是作参考用的。新华社有套译名,商务、外翻、港台也有他们的一套译名呢。您咋那么无知呢?看来您还是境界有限,不能beyond

TOP

回复 70# 的帖子

尊敬的bruckner先生(或女士),我没有说广大人民都是文盲,我丝毫不否认群众的智慧。的确,我不能要求一个核物理学家对巴赫的赋格颇有研究,我也不能说没读过莎士比亚的建筑师就是文盲。韩愈说得好,“术业有专攻”,人家的职业和这个就没关系,您说我能强求么?但是,尊敬的bruckner,作为译者,职业(或者说您的兼职)就是翻译,在翻译一本书前,是不是需要先补补课,把书中的相关知识、背景了解了解?不懂的没关系,咱可以查字典么。您既然要翻译,这本书就和您有关,您就应该做到对读者、对学术的负责。您刚才不小心把问题扩大化,非要放到“人民群众”中去讨论它的影响力,那咱干脆和外星人讨论讨论,如何?金枝可以和李政道没关系,但是和您——一位译著中多次提到《金枝》的杰出翻译——就有关系,咱看问题该泛化就泛化,该具体就具体,好不?刚才我已经说了,这次事件对每个人都是一个启示,大家以后做翻译都要更加认真谨慎。可能您是没体会出我的意思,大动肝火,非要说俺是井底之蛙。没事,这不,北京马上要下雨了,井底之蛙得到雨水滋润,还是蛮舒坦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lovebruckner 于 2010-5-5 12:55 发表

您第一句话显然武断了。我认识的学文学专业和搞文学翻译的人里,绝大多数没听说过、或很不清楚弗雷泽和他的《金枝》。另,我没说过他不是名人,而只是说他不如马克思那么有名(意思如此)。
请教:无论是在古典、 ...
那您何不建议“文学专业和搞文学翻译的人”将英国古典名著《贝奥武甫》改译为您发明的《裴欧沃夫》?连教科书一块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