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者陈连山: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解读春节文化

民俗学者陈连山: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解读春节文化

民俗专家陈连山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解读春节文化
2010年02月09日 15: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陈连山,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



>>点击进入视频访谈直播页面



  中新网2月10日电  虎年春节即将到来,节日氛围也日渐浓郁。2月10日下午14:30分,民间文化专家、北京大学副教授陈连山将作客中新网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春节年俗文化的相关问题。访谈中,嘉宾还将对“恐归族”、春节假期是否该延长、“寡妇年”等热点话题进行进行解读。

  嘉宾简介:

  陈连山,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著作有《话说端午》、《中国神话传说》、《结构神话学》等。

TOP

呃,敝导这个运动服加领带。。。很混搭嘛!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志娟 于 2010-2-9 21:16 发表
呃,敝导这个运动服加领带。。。很混搭嘛!
什么“混搭”?
这叫“能文能武”!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2-9 21:59 发表

什么“混搭”?
这叫“能文能武”!
原来老师没听过混搭呀
这可是时尚潮流!
我是在赞美敝导不潮而潮的精神。。。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志娟 于 2010-2-10 13:15 发表


原来老师没听过混搭呀
这可是时尚潮流!
我是在赞美敝导不潮而潮的精神。。。
原来是误读呀
看来我已经跟不上当今时代潮流了
没想到我们其实是一边的,都是赞美派

TOP

如今流行“混搭”涅,陈老师实属“时尚派”嘛~~

讲座现在应该已经结束了吧。娟子去网上参与了吗?

但愿能看到后续报道。。。

俺要回家了,娟子追踪一下?

TOP

回复 6# 的帖子

俺一搜索就出来鸟──

TOP

民俗专家陈连山:春运的发生来源于现代化运动

民俗专家陈连山:春运的发生来源于现代化运动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10日 14:52





民俗专家陈连山博士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访谈解读春节年俗文化



    中新网2月10日电  民俗专家陈连山博士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访谈时表示,“春运”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现代过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尴尬的文化现象,“等到我们高度发展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每到春节,“春运”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苦涩话题,几十天内数十亿人次流动,甚至有人称其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作客中新网访谈时表示,严格讲“春运”不能叫做迁徙,因为在文化学,人类学,或者是社会学研究里面,“我们的术语把迁徙是定义成人群,或者是个人长期地移居到某一个地方长期生活才叫迁徙”。春运只是短时间旅行,回到家乡去过一个节,然后马上就回去了,不是在家乡长期生活的。所以这个不能叫迁徙,只能叫长距离人口移动。

  陈连山说,春运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然它的内在发生原因,“是因为我们最大节日春节,有一个要求就是全家团圆。”全家团圆在一起共同欢度最大的节日,所以它是种文化现象。

  陈连山坚持认为,“春运的发生,来源于我们现代化的运动。”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面,比现在更加要求春节团圆,比现在要求得更严,你必须回家。现在有的人还可以不回家,过去不行必须回家,可是古代人那么强调团圆,但是那个时候为什么不发生春运问题,因为那个时候祖祖辈辈,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都生活在一个村庄里面,就是一个地区,他回家团圆不用走很远的路,根本不需要长途旅行。

  陈连山表示,自从搞现代化城市以后,出现高度发展的现代城市,集中了更多的财富,乡村人进城打工去赚钱寻发展。“可是我们城市发展又不够发达,刚刚开始,他需要劳工,但是他又无法给劳工提供足够居住的地方,提供比较便宜的房子,房价太贵买不起,所以造成他的家跟他工作的地方完全分离了。等到团圆的时候,他必须从工作地回家,过完节团圆完了再离开家回到工作地,这样就造成了春运,这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间,城市开始发展,但是又没有足够发展,很尴尬的状况下出现了这种春运的现象。”

  陈连山认为:“以后,等到我们高度发展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民俗专家陈连山:“恐归”是社会不够发达的表现


2010年02月10日 15: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10日电 “恐归”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如何看待“恐归”?民俗专家陈连山谈到,“恐归”心理是社会不够发达的表现,怕回家不一定是“不孝顺”,解决“恐归”的一个长期措施就是解决城乡二元对立结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访谈,详谈春节“恐归”等问题。

  陈连山讲到, “恐归”有两层原因。一是客观原因,比如票价太贵了,票不好买,这应该由政府来解决,更好地发展交通,更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二是主观原因,一个人在外面工作时间长了,再回到原来那个环境里面会有点不适应,有点交际恐惧症。当然,这种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够发达的一种表现,因为我们现代化刚刚开始进行。

  有网友问:“春节恐归族是80后的一种悲哀,不归算不孝顺吗?”陈连山说:“这可能指的某一种人,他在小城市他挣了一些钱,按习惯必须回家团圆,春节回家团圆了,要把钱交给父母,但是自己不愿意交,说他不孝顺。”

  陈连山认为,“恐归”或“不孝顺”这个事得从两面说。按传统的观念,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成人以后挣了钱是应该交给父母的。但是,还得从子女角度来谈,子女是随着现代化潮流离开乡村进城市的,出门很辛苦,好不容易存点钱,对这些钱有一定的支配权,回去全交了心里也很不平衡。

  “孝顺不孝顺关系不太大,而是发展的需要,年轻人独立性越来越强了,他要求对自己创造的财富有支配权,所以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立场考虑考虑。”陈连山说。

  那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恐归族”的问题呢?陈连山谈到三个措施。其中,长期措施之一就是彻底解决城乡二元对立这种结构。政府提供给城市劳动者更多的生活条件,提供支付得起的房子、足够的工资,让劳动者的父母、孩子都能在身边。这样,劳动者就根本不需要归,就地就团圆了。另外一个措施就是发展农村,让农村本身迅速发展起来,让农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他也不需要长途旅行回家团圆。再者,短期措施就是尽快发展交通,把票贩子彻底消灭掉,这样也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恐归的问题。

TOP

民俗专家谈寡妇年:民间推论不完整 为何没鳏夫年

2010年02月10日 15: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10日电  民俗专家陈连山10日谈及“寡妇年”话题时表示,在古代,春天和爱情关系很大。没有立春好像就没有春天,就不适合结婚,这个逻辑上能讲通。但是这个逻辑不足以推论出寡妇年,因为还有可能推理出鳏夫年。这只是一种民俗的说法,跟科学没有关系。  

  即将到来的这个“虎年”没有立春日,民间将这样的年份称为“无春年”,也有人称之为“寡妇年”。“虎年无春不宜结婚”的说法也让一些年轻人心生顾虑。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为避“无春年”,新人扎堆结婚的现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作客中新网访谈时表示,追究“寡妇年”的根据,“他的前提是明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一查确实没有。为什么呢?咱们立法是一年有12个月,完全按照月亮的变化周期。正月十五一定是月亮圆,个别年有13个月,加闰月。如果有13个月的时候,咱们春节就会退到2月份,在阳历的2月。但是这个立春是我们传统立法里面一个阳历部分,里面包含一个阳历,就是24节气,立春是24节气中的一个,立春的日期都在2月初,那么如果你前一年阴历年是13个月,这一年的长度就会进到2月,这样他一进到2月,像今年一直到2月13号还是算去年,这样就把2月4号那个立春那一天就占去了,所以去年就是成了有两个立春,然后明年就没有立春。这是历法问题。我们历法问题造成明年没有立春,这个现象没有什么神秘的。”

  可是老百姓为什么说没有立春就不能结婚?

  陈连山表示,其实不光虎年没有立春,是所有没有立春的年都不适合结婚。“我就思考里面推理逻辑在哪。我发现春天的春字在古代象征爱情,象征男女结合这么一个季节,没有立春,就意味着这一年没有爱情,没有男女结合,当然就自然而然推理出不适合结婚。他有他的推理逻辑,这个我能够理解,因为春天象征爱情的,所以古代有这个说法。到3月这个季节,阴历3月这个季节,不冷不热,是人们爱情欲望得到发展,古人为了让人们能够释放掉这种压力,阴历3月的时候,跟别人私奔的人国家一概不管,这段时期可以私奔,那是古代。春天跟爱情关系很大,没有立春好像就没有春天,就不适合结婚,这个逻辑上能讲通。但是这是一种民俗的说法,跟科学没有关系。 ”

  陈连山认为,“寡妇年”的说法不是科学,是一种禁忌艺术。有些事可以做但是规定不能做,这个禁忌它有它的道理,有它好玩的地方。如果生活都是平平淡淡,任何时候都可以结婚,好像结婚太不正式了,现在弄出一个禁忌,大家伙很严肃,“显示你对结婚很在乎,很重视,这是好处,但是不要太迷信。”

  陈连山还表示,“有一点我推理不出来。不适合结婚,那无非就是,或者如果结婚违反这个禁忌要么死丈夫,要么死老婆,这两种都有。但是偏偏推理出死丈夫,没有推理出死老婆的。这个推理很不完整,所以我觉得这里面道理,我估计讲述的人他的推理大概哪个地方,逻辑上漏了一根弦,推理错误。”

TOP

民俗专家:春节“战”情人节关键看“是否出门”

2010年02月10日 1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10日电 日前,“当春节遇上情人节”是一个热门话题。对此,民俗专家陈连山表示,春节和情人节“碰撞”是好事,“碰撞”之下好像春节的力量较强。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访谈,一一解答网友们关心的“春节”话题。

  在访谈中,主持人谈到“中新网在之前做了一项调查,74.2%的网友认为春节比情人节重要,50.6%的网友选择在家陪父母,有31.1%的网友则选择带恋人见父母”,继而问:“怎么看待今年春节和情人节的碰撞,两者可以并存吗?”

  对此,陈连山幽默地答到:“我一直有一个期待,什么时候中国节日跟洋节日打一架,因为现在大家老说洋节冲击中国节日,但是它俩没真正打过一次。今年打起来了,我觉得挺好。打的结果,我觉得好像还是春节力量比较强,因为绝大多数网友选择陪父母,56%。”

  陈连山说,情人节的洋味其实不太会冲淡春节。当然,有个别人会觉得情人比父母重要,这可以理解,像年轻人初一这天要离开家到外面去。而传统过初一,一般是在家里面拜年,不出门。

  “究竟春节能不能战胜情人节,看他出门不出门。他不出门了,那肯定春节力量还是比较强,如果他出门跑出去了。如果多数人跑出去见情人去了,那证明传统要垮了。”陈连山笑道。

TOP

民俗专家陈连山:春节衰落并非不适应现代生活

2010年02月10日 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10日电  春节将至,有人说“应取洋节精华补春节之不足”。对此,民俗专家陈连山讲到,春节现在这种有点衰落,并不是因为春节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了。中国也有“狂欢节”,不用学外国。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访谈,详谈春节相关问题。

  访谈中,主持人问到:“有人认为春节文化各种民俗活动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与现在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不协调,我们春节文化代代相传,必须取西方洋节之精华,补春节之不足,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陈连山表示,他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他说,所有古老民族的主要节日一定都是古代形成的,形成期多是农业社会。像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最大的节日是圣诞节,而圣诞节就是耶稣基督的诞辰日,那也是处于农业社会。那为什么圣诞节能一直延续下来,还继续那么热闹呢?  

   “这就证明跟这个节日适应不适应,农业社会的节日能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完全是两回事。人家也是同样古老的东西到现在还能适应,我们现在程度还没有,我们现代化程度比人家差多了,我们不适应,这个逻辑性不通。”陈连山说。

  陈连山说,人类的节日是有两类的,一类是教化色彩比较重的,一种是娱乐的。比方说,在西方,圣诞节是很严肃的,是完全教化的,是从小要培养每一个人的基督教思想的,而狂欢节是玩的。而中国的节日是“教化里边有一些娱乐,娱乐性里边也多少有一点教化”。春节要祭祖要拜年,这是比较严肃的,但春节鞭炮又是娱乐;而中秋节和元宵节就是“玩”的节日。

  陈连山具体谈到“元宵节”时说:“古代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过去小姑娘,讲三从四德,不让出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管得很严,可是一年有一天允许她出去逛,就是元宵节。元宵节去看灯,看游行,有狂欢游行。人们装扮成妖魔鬼怪,到街上乱逛。 我们传统狂欢式的节日还是有不少的,不用学外国。”

TOP

陈连山:春晚不能算“新民俗” 只是娱乐而已

2010年02月10日 1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作客中新网访谈




  中新网2月10日电  民俗专家陈连山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访谈时表示,从民俗学的立场上来看,春晚不能算“新民俗”。民众不能参与其中,没有任何仪式价值。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作客中新网访谈时表示,自己年年看春晚,好象不看还不行,已经成了习惯了。

  陈连山说,从民俗学的立场上看,春晚不能算“新民俗”,把它算民俗很勉强。因为虽然大家都在看,可是这个看,民众只是看而已,而且不是现场的看,是在屏幕上看,和平时看电影没有区别,它的内容也跟春节没有必然联系。没有哪个节目是春节必须有的,和春节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春晚只是一个娱乐而已。

  在陈连山看来,“春晚不是我们的一个仪式,没有任何仪式价值”。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老百姓爱看?

  陈连山认为,因为“这一台晚会确实水平太好了”。陈连山说,当年不是这样,84年,85年春晚刚刚创办的时候,大家年年骂,说演得不好看。现在电视技巧越来越好,弄得大家不看不行,纯粹因为水平高,“这我们得承认,是一台极其精良的娱乐晚会,大家不看可惜。(这么多人看)是因为它的艺术性,不是因为它的文化性。”

TOP

民俗专家谈圆明园庙会:这个可以办 不要那么苛求



2010年02月10日 15: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作客中新网访谈,解读春节文化。

  中新网2月10日电  圆明园庙会日前引发争议,有评论指其“利用民俗伤疤赚钱”。民俗专家陈连山10日下午作客中新网访谈时表示,圆明园确实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一个伤疤,但同时也是娱乐场所,在那里办庙会“我觉得是可以的,不要那么苛求。”

  近年来,各色庙会成了春节期间一大亮点。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10日作客中新网访谈时表示,在春节年俗中,庙会是很重要的。在传统文化里面,庙会是个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节日要长期的保存下去,没有经济力量的支持是不行的。所以庙会其实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商家推动下可以让节日过得更加热闹,更加幸福,更加有气氛,这是对节日有很大推动力。庙会是很好的,所以现在各地庙会发展,“我们难以想象的规模那样大,非常好。”

  圆明园皇家庙会10日正式开幕,这项活动此前曾引发外界激烈的争论。谈到圆明园能否办庙会的话题,陈连山表示,“我觉得这事得两面来说。”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破坏过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伤疤,确实是如此。“可是我们不能把那个记忆老放在过去,眼睛老扭头看过去。我们过去那有伤疤,这个地方就永远成了伤心之地,不能有变化,老得把它保持原样,这样我们历史负担太重了。”

  陈连山认为,而且实际上现在圆明园早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园,是大家娱乐的地方,娱乐享受的地方。里面可以划船,可以散步,有小桥流水,是娱乐场所。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娱乐场所。“那么那个地方搞描绘也是一种娱乐,也是对我们文化一种发展。为什么搞那个娱乐就可以,搞这个娱乐就不可以,这个话也不通。所以我觉得他要搞庙会我觉得是可以的,不要那么苛求。”他说。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