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安草根文化讲坛引出耐人寻味非遗话题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西安草根文化讲坛引出耐人寻味非遗话题

http://static8.photo.sina.com.cn/bmiddle/4e3b40f1x7688dfe3e827&690

  一个陕西方言字的文化解读

“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这是一首在陕西关中城乡流传很广的歌谣,不是言志抒怀,唱的是一个字的写法,说的是一种老少皆知的小吃名称,Biang和Biang Biang面。这是一个字典未录,字库里没有的字,它的歌诀却传唱不衰;这种地方小吃,手工擀制,宽似裤带,长二尺有余,调以各色臊子油泼辣子,香馋诱人,关中农村妇孺皆知,家家会做,人人喜食。10月22日上午,一场活动引发了对Biang和Biang Biang面的文化解读。陕西地方独有的汉字Biang和Biang Biang面里有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德国人米五斗,却被陕西文化所折腰,和民间艺人仇一凡蹲着吃Biang面




草根讲坛:正说村民身边事

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户县文化馆、户县大王镇康王中村共同举办的《话说西安》百姓系列大讲堂——乡村版,走进了历史悠久的西周丰镐故地——西安户县康王村,开讲《话说关中Biangbiang面》,做Biangbiang面,吃Biangbiang面,品Biangbiang书法,观Biangbiang剪纸,唱Biangbiang歌谣,赏Biangbiang面泥塑,讲Biangbiang故事,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给每日离不开Biangbiang面的村民和听众献上了活色生香的Biangbiang文化大餐。

活动现场,锣鼓喧天,气氛热烈,整个康王村像过节一样,康王村村民们以最地道的Biangbiang面和当地世代流传的招牛游戏表演欢迎来宾。村民们从没想过自己最熟悉不过的Biangbiang面在今天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西安群艺馆以别开生面的草根讲坛,创新了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也将Biangbiang面文化带入公众视野。由此引出的话题,却颇耐人寻味。

草根民俗专家靳应禄和书法家李志华说Biang字

陕西美食素来闻名天下,尤以小吃花样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各具风味,中外游客也以来陕西小吃大快朵颐为乐。其中陕西Biangbiang面最耐人寻味,在关中农村可谓家常便饭,不仅面食可口,味美馋人,最为有趣的是这一面食名称Biang字,字型笔画繁复,写法不同,说法各异,民间也有多种版本的歌谣传唱,形成了一道鲜活有趣的陕西民俗饮食文化。

米五斗在村民指导下一展面技,身手颇有点神似。

正如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讲坛策划人之一王智所说,Biang字蕴涵的可以说是最具关中民俗特色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关中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图腾。Biang字是关中民间自创的一个最独特的汉字,发音独一无二,歌谣有6个以上的版本,书写在汉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是汉字中笔画最多、书写最复杂的,写法至少有10种,最少的54画,最多的71画,不同的写法还有多种不同的歌谣帮助人们记忆,世代相传,以歌谣记述它的书写顺序和间架结构,所以说这是一个足以单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字。这次活动在Biangbiang面最地道的康王村举办,就是要把老百姓身边的文化挖掘出来,还给老百姓,挖掘陕西独特的民俗文化,让活生生的文化发挥价值效应。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汉字?又蕴涵着什么样的文化信息?

Biang字型解读,多与周秦有关

在讲坛开始前,康王村的一位村民推上来一辆独轮车,中间如狗脊背,当地人称“狗脊梁车”,模拟早年秦咸古道上卖面的车夫形状,独轮车以及车上的草帽、麻花、竹篓、粮袋子一应歌谣中所唱。早在3000年前的周王朝,康王村曾经是最繁华的周王朝的首都郊区,康王村的来历与成康之治的周康王有着直接的联系,据说周康王曾在此驻留过。从这里有一条古道向西直通周王朝的发祥地——丰镐,物资和粮草源源不断经过这里,车夫推着独轮车年复一年走在路上,渐渐就有了独具特色的车夫谣。

村民推着独轮车演示古道车夫当年形态

道具独轮车的打开了主讲嘉宾陕西民俗学会理事靳应禄的话匣子。靳应禄从小在康王村长大,听过村里上一辈老人说过,早先经由秦咸古道过康王村时,贩卖东西的车夫们嘴里传唱着Biang字歌诀,耳濡目染,对Biangbiang面最熟悉不过了。作为讲坛主讲嘉宾,他说陕西人爱吃的Biangbiang面的这个Biang字,识者甚少,在秦(渡)咸(阳)古道中间的康王村却几乎人人会写。Biang字歌诀,版本众多,最常见的是:“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 经过他走访研究, Biang字的来历,就象形独轮车的造型。例如“一点撩上天”指的就是卖面人的草帽,“留个钩搭挂麻糖”指的是车旁挂的麻花,“东一扭,西一扭”是车夫推车的走路姿态,左右扭动以保持独轮车平衡,“左一长,右一长”是车帮上顺搭的长面袋子,歌谣可谓高度概括了古道车夫的形态和艰辛,而“马大王”的“马”字和字顶头的“穴”字分别代表了男、女。靳应禄认为Biang字歌是一首“快活谣”,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声词,是饥饿难忍吃面时候嘴里发出的声音,同时暗指男女之事。一个Biang写尽人生百味,食色性都在其中,表达了劳动人民最朴素最原始的人生追求。

而书法家李志华则有另解,他书写的Biang字书法及歌谣,“穴”却是 “一只老鼠跳上案,两个老鼠下面看”, Biang 字右边不是立刀旁,而代之一个戈字,他说:“刀子上咋能挂麻糖(麻花)嘛?只有‘戈’上才有勾搭能挂嘛!”而咸阳市研究者却认为Biang字歌是秦始皇大军的“军歌”,借以展现一统天下虎狼之师的能征善战,另一种说法认为Biang字歌是秦国的招贤令,是表现招纳六国之士渡黄河而归秦,直言进谏,共治秦国。

Biang字内涵的解读,也引来德国汉学研究者米五斗的参与,米五斗是他的中国名。热爱中国文化的他在陕西生活学习工作多年,已身为秦人好为秦声。当天他不仅当着众多媒体和观众大秀吃BiangBiang面的造型,也在讲坛上提出来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看似复杂的Biang,其实是依据汉字造字规律而来的,中间含一个变字,似有移风易俗之意。

民间艺人姜国兴现场制作吃面形象,顷刻即就。

Biang字的音与型,都是秦风秦韵

这么复杂汉字,为什么要念做Biang呢?民间至少有6种说法,王智自己总结说,大多是以模拟声音而定字音:面在制作的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甩打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在下锅时,面在锅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在捞出和调味搅拌过程中,面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面在入口时,在嘴边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面在空中落在锅里的滚烫水中发出那种声音等等。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民间文学研究专家傅功振日前撰文,认为Biang发音,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源于妇女洗衣服时用棒槌捶打湿衣时发出的声音。biangbiang面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秦人用盐水和面,将面团置于石头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直到面团光滑、均匀之后,再用擀面杖擀成大面片,然后切成像裤带一样宽,下到沸腾的滚水锅中。至于后来,扯面时摔打案板或擀面杖在案板上击打时发出的声音是“ba”或“bia”,而不是biang”了。这种响亮而浑厚的秦人强音“biang—biang—”声也就成了“biangbiang面”名称的由来了。

傅功振认为biang字应该是文化字,由十个文化元素组成,包含了秦人秦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如秦人的地理环境、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等。一个“穴”部说明了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为主的;这里的“言”字其实是“盐”,盐是文明的尺度,盐为百味之祖,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关于“糸”和“长”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angbiang面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情态。一个“心”字则传递了秦人忠厚朴鲁、诚信热忱的秉性;左边“月”字通“肉”,彪悍强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体现了秦人“虎狼之师”的饮食习惯;“马”和“戈”字,则更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关于“马大王”的传说,指的是秦将白起当年战胜赵奢后裔“马服诸侯王”、“坐车回咸阳”告功还乡的故事。 “推个车车逛咸阳”实际上点明了这个字是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秦地产生的。

Biang字是先有型,还是先有音?

Biang的字型涵义和读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民间各种说法,似乎可以肯定,是先有面食,后有读音,后又根据字音,创制了字型,较为合理。那么字型又是咋来的呢?说法众多,版本不一。

“biang”字的由来民间传说为一无名秀才所造,时代不详,无从考证。据说,当时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赶往咸阳,路过一家面馆时,饥肠辘辘,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不觉踱将进去。只见,红黄绿白、色香俱全的裤带宽面条,煞是馋人。秀才要了一碗裤带面,一阵狼吞虎咽,直吃得秀才酣畅淋漓。到结账时秀才一摸兜,囊中早已空空如洗,无以付账,只好求店家以书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ang、biang面”的字音,秀才触景生情,感怀伤时,略加思索,笔走龙蛇,一边写一边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遍关中。

也有一说“biangb”字成型始于秦始皇。传说,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加之当时内忧外患,毫无食欲,急坏了皇宫上下,一太监急中生智到街上买了碗平民小吃回来,不料秦始皇眼见浓香无比,一时饕餮下咽,胃口大开,始皇吃毕惊赞:这是何物?竟比山珍海味还味美上口。宦官答:biang、biang面。始皇觉得既然已成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轻易吃到,就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名,有意令平民难以写出此字。

民间种种传说和附会,已无从考证,无法正本清源。但可以肯定的是biang字为文化造字,千年流传,留存着当地人的文化记忆。一个字,一种面食,传唱不衰的歌谣,鲜活生动,写着、吃着、唱着,陕西关中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一一呈现。它不仅仅是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成为当地人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构成。品尝小吃美味,品味文化韵味,吃biangbiang面,就不仅是吃面了,不正是在体验一种民俗文化吗?

活动策划人、西安市群艺馆馆长王升荣说,“实际上关中每一个村落都有古老的历史,都有古老的文化记忆,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蕴藏在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中,更蕴藏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草根讲坛借以文化下乡的新模式来唤醒老百姓的文化自觉。”

草根讲坛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场活动不仅激发了众多媒体参与的热烈话题讨论,更重要的是激活唤醒了陕西关中村民的文化记忆,让一度模糊的文化重新鲜活生动起来。可喜的是,在当天活动中,当地村干部甚至萌发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产业的念头。



歌谣版本

1.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2.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中间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个小钩挂麻糖,坐个车子回咸阳。

3.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东一扭,西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着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钩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

4.宝盖头,八字腰,左防肉月右防刀,你一扭,我一扭,中间有言不开口,左绑长右绑长,当中坐个马大王,心在底,随军推车送军粮,兵扫六国走四方,保得秦王坐咸阳。

5、一点飞上天,河水流两边,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扭扭,右扭扭,你

家长,我家长, 当中夹个马大王,心衬底,月照光,留个勾搭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

转自万古江河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foundgoodlucktoeveryo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