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湖南王村土家族“家先”信仰--暑期调研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头上的马尾    时间: 2018-10-20 22:22     标题: 关于湖南王村土家族“家先”信仰--暑期调研

王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后因为电影《芙蓉镇》而更名,所以在访谈中,宗教人士秦志云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这成为我们了解芙蓉镇文化的重要窗口。
芙蓉镇在西汉设立,设为武陵郡酉阳治所,经历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从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至雍正五年(1727)形成818年的土司王朝,经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两宋、元、明、清9个朝代,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2000多年文化,由于芙蓉镇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处在交通要道酉水河边,酉水河上通川黔,下达鄂沪,有“楚蜀通津”之称,所以各种文化信仰在此得到交流与传播,芙蓉镇既传承了土家族悠远的民族文化,又浸润和接受了当地的汉文化。土家族的“家先”信仰体现了土汉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也体现了“家先”信仰对民众的潜移默化。
二、土家族“家先”—传承与潜移默化
    家先是一种祖先崇拜的表现体,对芙蓉镇土家族人的信仰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先是土家族人对祭祀、家族的精神传承,具有生活性、神圣性、禁忌性,是典型的家文化,在祖先信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先”仪式:安神谢土与送瘟神
1、安神谢土
   芙蓉镇当地土家族称“请家先”为“安神谢土”,家先是祖先的牌位,与木质的牌位有所不同,是依附在一张红纸上,民众认为好几代的祖先的灵魂都能归附在上面,其文字大部分都是繁体字。芙蓉镇有以佛道之士安家先,也有老司用土语安家先两种方式。安神的日期有一年一次(比较讲究的)、三年一次、五年一次、褪色才换。在腊月初一或者二十三做。民众普遍认为祭拜的时候,祖先会回到家先的位置上。“现在人都不是那么虔诚,最多一生也就按三、四次 ,安的人也不是那么多,原来家家户户都要安,但现在有的人都不太怎么信这个。”
安家先分为仪式操作者、仪式参与者、仪式工具三部分。仪式操作者可分为当地操官话的道(tao)士,还分为当地操土话的土老司。芙蓉镇有名的道士秦志云认为仪式操作者应当具备有两种身份:一是全人 ,二是有身份。秦志云指出现阶段很多人都不知道安神有个大规矩,就是“安家先”的人应该是全人,全人指的是有儿有女,家庭幸福,不能离异,但是在访谈中也得知安神的其他先生都不知道“全人”的规矩,却能满足“有身份”这项条件,有身份指的是有能安神的资格,要酬天答地。而且安神谢土的资料不能外传,只能传给徒弟。每次收取的费用也是随主人家心意,50到200元不等。
仪式参与者是请家先的主人家,这些人要跟随道士、老司一块作揖跪拜。以前是家家户户都安,现在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过年过节或者是平时四个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月半)要敬祖先,尤其过年要大敬, 初一到十五,不放鞭炮, 但早晚要上香,而且安神必须要放鞭炮 。
仪式工具包括安神的食物、安神的用具,前者有苹果、粑粑(白色或者黄色、蒿菜粑)、生豆腐、煮熟的肉(红会称神父、白会称刀头)、还有酒等。安神的用具有纸钱、香烛、香。秦志云老师说这些器具要单不能双。
  安神的时间有二十多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多小时的三种说法,这与家先的文字书写有直接关系,以前都是临时写的,现在有专门的地方卖现成的固定模板,从这个语境来说,很多民众说安家先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只有十来分钟,应该跟事先购买家先的红纸有关,当红纸上的内容提前备好时,仪式操作者只需要完成仪式部分就行。安神需要老司或者道士念经,比如什么地区哪个人安神,然后再请神、告诫神灵,祈求神灵的庇护,这个神灵包括儒释道的菩萨、祖先,这反映了祖先崇拜与佛教崇拜的交融,菩萨请到家并不会与家里的祖先发生矛盾,但“家先”主要是祖先崇拜和祭祀的。
另外,除了安神,谢土也是非常重要的,“土”是土家族文化和感恩土地的浓缩。一般是先安神,小歇一会,然后谢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谢土不是安土地龛,安土地龛只能在外面。谢土时,堂屋的东南西北中要设五个牌位,以此感恩土地,神人沟通。整个仪式要保持严肃,安家先的老司和道士要穿专门的衣服,道士一般穿佛衣或者道衣, 谢土时要有乐器,用小钵打击并清唱,唱《释坛章》,唱一小段鞠躬 ,家人跟着鞠躬,这寓意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2、五月五—送瘟神
芙蓉镇以前有在五月五必须送瘟神的习俗(应该是改革开放前),现在没有人做送瘟神的仪式了,这是地方上一种免灾的传统习俗,秦老师的外公能做,但他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能做了。送瘟神与家先有重要的纽带关系,以前芙蓉镇每家大门口都会放一盆水,因为靠近酷暑,蛇虫归地附,需要让天师启护。“从芙蓉镇的景点到芙蓉镇新城那一段。每家大概做一两分钟,但是做下来要一天,每家都会包红包,以前还有米,这些都放在八仙桌上和神龛上。以前还专门有人挑担子,把粑粑和米带走,那个时候的人讲究吃饱。粑粑和米都是粮食,所以一家一户都准备了一升米,大概有四五斤的样子。”由于一定时期的习俗与当时的医疗水平发达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生活好了,生病少了,送瘟神的仪式渐渐消失了,但是送瘟神的时候,道士需要进到堂屋内做一些简单的仪式,取走食物和红包,家先此时起到一个保平安的吉祥作用。
(二)“家先”文本书写
安神有一定的固定文本,必须要有六个字,放在家先的正中央--“天地国亲师位”,还要有横批和几条重要的对联,字体必须是繁体字。
秦老师认为天地国亲师位的写法有很大的讲究,因为它是安家先的第一步,天不盖地,地不能裂缝(土和也连在一起)。国不能开口(开口就寓意着国破家亡),亲不闭目,师不戴帽,位不离人。每一位姓氏的写法都不一样,主要依据百家姓,比如向氏河内家声、符氏琅琊家声,其他姓氏如张家、杨家等也不一样,很细致,每个姓是每个姓,几个姓氏不同安神方式。所以秦老师总结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整个湘西可能就王村搞得讲究。”
下面是收集到的一些文本:
张良书记家的简单家先文本:
上部分  金燈不斷千年火 張氏堂上歷代祖先 天師國親師位 九天司命太乙府君 玉盞常明萬歲燈   
下部分    安神大吉
2、  
据当地秦老师的经历,他认为祖德流芳是通用的,是搞错了,是不知道横批是什么(源流),只能选祖德流芳,而百家姓是按部就班的,每个姓氏的大致所属都能在百家姓得到考证。比如,彭氏的上联就是莲花池中生瑞草,下联是彭姓土司王历代祖先,横批前功后业,最外边的大联有收割八百圆里圆,民族千秋师范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便利性,家先的红纸能够直接在专门的店里购买,在访谈中,大部分民众都选择在店里买,这样省事省时间。但秦老师认为这是不行的,“家先不能用买的 ,懂的人绝对不用买的红纸,因为买的好多不达标,比如:九(比地高 九是天上的东西)天司命太府君,某氏堂上(秦不能低于地,与地相平,低到下面去了会死人的。”
由于家先是放置在堂屋这一重要的文化祭祀空间,故堂屋内的一些器具也成为祭祀家先的重要物品。
如礼龛、八仙桌椅【木质和新式材料】
    (三)“家先”信仰的禁忌性与神圣性
    “家先”信仰与其他仪式一样具备禁忌性和神圣性,安“家先”最大的禁忌是离异的妇女或者生理期的女性进入到堂屋中,但是发展到现在,安家先的顾忌似乎也不是那么多。
   “家先”是祖先崇拜的直接方式,洁与不洁界限也成为“家先”的禁忌与神圣之线。在采访中的一家粉店,下面吃粉的地方并没有安家先,粉店的主人在二楼里安了家先,她觉得在做生意的地方安家先,一是会让人看着不好,二是怕生理期的女人和离异的女人污染了家先,有不好的意思,会冲撞祖先神灵。除此之外,她直接表示对“家先”拍照和记录是不对的行为,不被允许的行为。另一个访谈对象王阿姨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由于家里是开宾馆的,所以宾馆楼下的堂屋是没有人管的,加上这些旅客都进来住,挂毛泽东象征着喜庆红火,挂家先的话有些客人会觉得不舒服,所以家先也只安在有人管(自己家住)的地方。
     由于安家先这一堂屋是连接其他房子的通道,且处于中央位置,故家先有辟邪作用。据采访的向仁怀爷爷所说:“堂屋有辟邪,外面的鬼怪进不来的作用。有个家里的妇女在很多年前跟他说过自己的一件事:向师父讲个事,晚上做了个梦,我们家堂屋上跳下来一群凶神恶煞的人,然后我们家祖先就跳下来,把这些人一顿恶骂,这群人就走了。”
家先的神圣性在于安神时,进来两个童子是最吉利的,那个粑粑童子可以拿着吃,(这样)就可以消灾免难。而安家先的老司和道士可以拿走供果、粑粑,获得祖先赐予的福气。
此外,家先还能驱邪免灾,当有人家里有灾有难或者碰见黄牛(可能音误),褪色了(退位了),要重新按一次。如果特别不顺,比如车祸,家人连连生病时 用一只长生鸡,鸡不能吃,要放生,冠子咬一口,就溅溅血,然后在那个位置画一个井字。
(四)安神老司:民族认同
彭阿婆认为只有百年归寿,去世的老人家才会上这个家先,只能在有神龛的地方上。又因为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家先有追祖溯源的重要作用,土老司是土家族文化的代表人和积淀人,一般土家族人都会请讲土话的老司安家先讲土话。还有些民众认为老司的功力比把先人送上山的道士大,所以他们会选择请老司。
老司年龄一般比较大,彭阿婆的儿子刘氏安家先是在前年安的,老司已经有将近九十多岁了,做仪式的时间是两个多小时,需要借助乐器钵,既要念又要打,还有每个方位都要作揖跪拜祭拜,老司还要将公公、婆婆、祖公祖婆、姑娘、大大-和爸爸两姊妹、姑公姑婆等几代祖先喊回来。
在芙蓉镇的土家族人观念里,土家族的老司具有民族文化亲切感,老司掌控者土家族的语言和文化,他们既能安神赎魂,也能接待死了很多年的老人。成为大部分民众的选择的安神对象,这也体现了汉化的土家族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土家族“家先”的历史变迁与民众适应
解放后,由于受到政治影响,湖南芙蓉镇的当地民众同其他地区的民众一样对毛泽东有一种倾向性崇拜,民众和地方文化精英普遍认为毛泽东是国王 ,其毛泽东像与家先没有矛盾,符合天地国亲师中的国君标准,用来挂在堂屋正中央是合理的。近十年来,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经济方式经营的转变,许多人背井离乡,逢年过节时家里列着神龛,自己没有精力(拜家先),所以就挂毛泽东的像。而且毛泽东时期,毛泽东这一形象在湘西普遍被神话,所以民间就流传毛泽东像能够镇邪的说法,六七十年代,秦志云老师的师傅就曾教过他,只要在晚上叫毛泽东万岁“就能够辟邪,挺管用的。”。
现代文明的弊端在于快节奏中没有把握对传统传承的度与量,国家大肆破“迷信”的观念和行为使得民众祖先崇拜的观念日渐淡薄,在调查中,民众普遍存在随意性、灵活性的信仰心理,这表现了土家族人在日常民俗语境中,拥有强大灵活的转变和适应能力。尤其是近几年剧变的居住情况导致变异性的楼房祭祀—无鞭炮无纸钱大量存在,土家族人利用他们的智慧主动调整信仰的心态,这主要反映在祖先崇拜的特殊时期,也就是非日常时期,家先可以不需要安在现代化的住房里,但是在逢年过年,比如春节就回家来祭祖,一年只要能在特定的时间祭拜,对祖先的崇拜就不会破坏规矩,这告诉我们家先崇拜在现代变迁中,并不非要拥有专门的一间堂屋,换一种祭拜方式,换一种祭拜空间场所,也能祭祀祖先,尊亲孝祖。这显示了民众的自然选择和适应能力。
四、日常视野下的土家族“家先”习俗发展与保护
家先作为芙蓉镇一个典型祖先崇拜现象,是土家族信仰文化和家文化的重要表现体。家先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被重视,它不是文化低劣和经济衰退的标准,它本身就是文化原本演进的初衷---中国的家文化。人们应该意识到在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中家先信仰的稀缺性和珍贵性。正如洛特曼所论及文化记忆与现在的关系指出的“尽管记忆的内容是过去的,但它却是现在的思维工具……历史不只是过去的痕迹,而且也是现在的积极机制。”
而且由于近几年的扶贫开发,湖南一大批乡村面临消失转型,村落在走向衰退,继而兴起地则是在征用土地后盖起的一大片工厂和建筑。村落不再以独房独户的面貌展现,而是和城市一样的楼房呈现。芙蓉镇大量从乡下搬迁过来的民众由于一定原因,无法在此地修建自己的房子,而是居住在楼房,这导致祭祀文化空间的丧失,独立空间的打破,家和祖先的记忆楼房的格局中无法完全展现,而老人最希望的是死去之后有个位置坐(灵魂归到家先上),这意味着土家族“家先”能够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土家族人祭祀与崇拜的主要对象,能够庇佑与辟邪,保护家人平平安安。实现宗族团结。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