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暑校专题讲座之二: 价值与方法——乡土社会的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7-7-23 08:23     标题: 暑校专题讲座之二: 价值与方法——乡土社会的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暑校专题讲座之二:价值与方法——乡土社会的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7年7月20日上午
地点: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
主持点评人:苏日娜教授
记录:李广
供图:马千里


      2017年7月20日上午,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以价值观为导向,介绍和解读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乡土社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讲座第一部分以村落文化的价值为题,从三个方面对其展开了讨论:人与自然和社会组织,人与社会和价值观念,以及道德伦理层面。李松主任认为,从传统节日中能够认知社区传统。他以《中国节日志》项目为例,进一步阐释了对社区传统的认知。《中国节日志》文本涉及节日综述、志略、调查和图表等内容,规划出版150卷5000万字。由于用于节日研究的时间长,涉及民族多,这本书的编订有较大的难度。在选取节日时,项目侧重于选择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民族节日。这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中国民族节日数量多,类型丰富的特点。
       在论及选择这一项目的原因时,李松主任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四个特性,即神圣性、公共性、狂欢性和艺术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起源于祭祀,但这种性质在逐渐淡化,并且特别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大型节日中,例如春节和端午节等节日的神圣性就在不断的淡化。此外,城市化也加剧了这一淡化的进程。城市化使得这些公共性节日逐渐向私人活动演变,例如小长假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用来过节,节日和假日两个不同概念正在不断融合。
       节日的艺术性在社会生活中则普遍得到加强。随着非遗保护的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深化,节日的艺术性更加明显。一方面,我国大量的非遗项目是依托于传统之上的,如果传统节日类非遗中的传统这一基础消失了,那么很多这一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必将遭到严峻挑战。以侗族为例,侗族有三宝:风雨桥、钟鼓楼和大鼓。中国人眼中的“宝”往往具有很强的物质属性,如东北三宝(人参、貂皮和鹿茸)。相反,侗族这三宝却完全是精神层面的,与物质属性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另一方面,侗族民居的建筑文化特点体现为民居本身是共享的,不设防的。事实上,很多民间传统都是以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比如风雨桥就是以建筑技艺来表达的。这种共享的社会机制一旦难以保存,其它保护工作都将难以进行。总之,任何文化或文明体系如果失去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了解和认知,就失去了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谈到乡村社会的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时,李松着重强调了对价值的理解与认识的重要性。如果对价值的了解不够,对价值的认识有偏差,就会误导实践,继而产生“丑陋的中国人公共空间的消失”。实践的开展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引导。在对传统伦理的认知和使用方面,应该注意处理表面化、碎片化和污名化的关系。
       对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李松提出了几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要尊重文化,要不断地学习和理解文化的内涵;其次要注重公平发展,实现合谋共赢;第三要以人为本,达到自主内生的目的;最后要激活村落的公共性传统,提升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奠定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基础。

[attach]37163[/attach]


李松主任准备回答提问


现场提问及回答概况:
       问题1:
       问:“公共空间”与城市化有关,“公共空间”在城市中变得越来越小,在农村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答: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而现代化进程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更大。在市场经济的理念下,我国农村中很多不应该切割的东西被切割了。

      问题2:
      问:《中国节日志》项目在记录的过程中主要集中收录一些典型性的节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第一,留下典籍;第二,节日数据库向大众公开,实行节日公开化和数据公开化,以便于民众进一步了解我国典型节日。

      问题3:
      问:西方节日进入中国后,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这种现象是对中国节日的挑战吗?中国的年轻一代如何面对?
      答:这不是挑战,而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文化与交流不是对立,而是一种交融,我们应该更加开放包容。我们要做的是告诉民众节日背后的真正意义,让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节日。这种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即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中,是不是传统的公共性的东西被关闭了,因而要追寻和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春节里设置游戏大赛呢?

[attach]37164[/attach]


中国民俗学会学员做会议记录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