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沈建东]和大师们在一起的日子 ——写在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 [打印本页]

作者: 杨秀    时间: 2013-5-23 08:41     标题: [沈建东]和大师们在一起的日子 ——写在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




和大师们在一起的日子

——写在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

沈建东


    我大学毕业是1986年,学的是历史专业,被分配到正在筹建中的全国第一家都市民俗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工作,新的视野、新的工作,让我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在这里我看到了钟老为我馆开馆的题词,全文如下:

    民俗是标志着人类存在的一种文化。

    每个人类共同体都要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尚,正象鱼类需要有水一样。搜集,整理和展览一个地区的民俗资料,是当地人民的庄严任务,也是他们的优越权利——它将给带来文化上教育上乃至物质上的种种利益,苏州民俗博物馆的建立,使我们民俗学界的一个喜讯,也是社会主义新文化昌明的一种表征。

    祝苏州民俗馆建馆之喜。
                   ——钟敬文丙寅夏末  时八十有三

    第二年,领导派我去北京参加中国民俗学会举办的讲习班,学习时间是一个月,金风送爽的季节,我和馆里的蔡利民老师一起来到北京,车马劳顿地赶到位于门头沟地区山里的一家博物馆——门头沟区博物馆报到。

    第二天照例是开班仪式,钟敬文老师是我们这个班的名誉班主任,在开班仪式上钟老笑咪咪给我们演讲,鼓励我们好好学习,认真专研民俗学,多做田野调查。随后培训班的第一课就由84岁高龄的钟老给我们上的,记得讲的主题是“民俗学发凡”,钟老的大弟子、已经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紫晨老师任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课的有张紫晨、陶立璠、杨堃、王铭铭、陶思炎、董晓萍……培训班上还发给我们不少参考书,有钟敬文著的《民间文学概论》、张紫晨著的《中国民俗与民俗学》、陶立璠著的《民俗学概论》,以及《民俗学讲演录》等书,至今这些书依然在我的书橱里,在工作和研究中遇到难题,就会找来阅读解惑。

       [attach]25426[/attach]     [attach]25427[/attach]
   
    张紫晨老师主讲中国民俗与民俗学,陶立璠老师主讲民俗学概论;杨堃老师主讲民族学与民俗;王铭铭老师主讲日本民俗学发展;陶思炎和董晓萍那个时候正是钟老的博士研究生,也为我们上课。由历史专业到民俗专业,聆听着大师们精彩的演讲,犹如春风化雨般,一扇崭新的大门在我面前打开,懵懂如蒙童开智般,大师们把我领进了犹如庭院深深深如许的民俗学大门,从此在民俗学的领域里我开始了20多年的耕耘,收获总是有的,但比起教导我们的民俗学前辈,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课余时间老师们走下讲坛,成为了我们学员的忘年交,
周末我们在山上举办晚会,张紫晨老师喜欢跳舞,我有幸和老师共舞过几回,他的舞步从容稳健,颇具长者风范,最活泼的是陶立璠老师,喜欢跳朝鲜族的舞蹈,背着手,甩着头,大家都被老师的幽默感染了,也跟在他后面学起来,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除了舞蹈外,因为培训班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老师们就让大家唱自己的家乡小调歌曲,记得轮到我的的时候,慌乱中我只好唱了一曲越剧《红楼梦》里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30
年弹指一挥间,钟老和张紫晨老师已经作古,惟有他们对民俗学科卓越的贡献如日月般明亮,继续昭示着后来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3-5-23 22:11

当初看到“沈建东”这个名字,觉定是个男性,但一见面才知是女性,取义“建设山东”而名,十分健谈和豁达,印象深刻。在此问好!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5-23 23:42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3-5-24 14:59

前天上课,徐赣丽老师还提到苏州民俗博物馆。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5-24 15:04

最近醉心于各种民俗文物,才意识到博物馆学者们的基础研究对民俗学多么重要。从沈老师文中不难看出钟老等老一辈学者对博物馆工作的重视,真是远见!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