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田野行记——把日志导入亲爱滴田野 [打印本页]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15 13:40     标题: 田野行记——把日志导入亲爱滴田野

这是一篇姗姗来迟的田野后记,3号结束了短期的田野调查,回学校又忙这忙那,再加上懒蛋一个,荒废了不少时间,直到月中才想起来要记录一下这一段在田野的日子。
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田野调查。大二那年的短学期,宣老师带着我们去俞源、郭洞做过考察,但是,那只是走马观花,不过是一群被宣老师“忽悠”住了的小孩子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想能跟老师多“交流交流”而已。刚到调查点——乌镇的晚上,秀秀老师给我和紫姐姐开小会,就说让我们第一天先学着怎么做访谈,然后就要让我们自己去找访谈对象自己调查了。当时我就懵了,都没有在书本上学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就要实战,这我肯定做不来。第一个晚上就是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的,老是想着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的,怕出错了会被老师赶回学校(当然,秀秀老师这么好,才不会赶人嘞)。
但是第一天下来,这些担心就都成了“浮云”。调查的地方离我乡下老家很近,在方言上我和那里人交流起来基本没有障碍,所以我在这次调查中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老师做个小翻译。之前秀秀老师在给我们开小会的时候跟我说把访谈对象的话翻译给她的时候要原话转述,不加一点我的理解。于是,我在开始访谈的时候,就很“死板”地把爷爷说的话连语序都不调换一下地转达了。后来交流的时候,秀秀老师和紫姐姐还拿这事儿来笑我来着(人家第一次做翻译么,同传啊,压力很大滴),不过偶的翻译工作还是得到了秀秀老师的认可的,心里那个得瑟啊。这也让我一开始提着的心落了下来,接下来的调查中,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除了我不小心弄伤了手导致记录上有些困难(不过歪歪扭扭地写两个字还是可以的,幸好还有录音在)。在28号那天,来了一个桐乡的姐姐,她暑假的时候给秀秀老师做过翻译工作的,所以秀秀老师就让我和紫姐姐两人去找另外一位老奶奶访谈去。我俩就在奶奶家坐了半天,从她那里问到了很多在之前那位爷爷那里没听过的知识,不过我们做的是好是坏还得等录音整理出来,秀秀老师看了文本资料后才能得到打分(个人对此要求不高,新手上路,及格就好)。
十来天的调查,我们基本没有换访谈对象,除了中间我和紫姐姐去访谈了另外一位老奶奶,我们一直呆在那个村帮我们找的那位爷爷家里,和他们老两口聊。爷爷对自己村很熟悉,可以帮我们联系那些我们需要了解访谈的人家(有一天,爷爷就带我们去了一户人家,正好他家在为家里刚去世的老人做事情,要不是爷爷和他们沟通,这种场合,我们这些外人肯定不能近前的,更不用说提问和拍照了)。但是,就像秀秀老师第一天说的,开始的时候,老人们对我们会有些排斥的,不会跟我们说很多,慢慢接触久了之后,他们会敞开来讲,我们会发现他们有讲不完的东西。这是我们那些天体会得最深的,开始的时候说到民间信仰方面的内容,爷爷就会说“没有……那是迷信”。但是,后来几天爷爷每天都会想到很多他小时候见过经历过的“迷信”,我们每一天都在爷爷身上有新的收获,而且,爷爷奶奶对不同的事情知道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这次调查,我们“从一而终”,每天准点到达爷爷家,到十点半的时候被爷爷“赶”去定好的地方吃饭,然后下午接着去爷爷家。
几天接触下来,对村子最大的感受就是民风淳朴,村子里的人,都是那么可爱。我们第一天去爷爷家的时候,隔壁邻居还会带着好奇的眼光看我们,警戒地问我们哪里来的,要去做什么。但是,去得多了,虽然和隔壁的人家都还没认识,可是在被狗狗凶的时候,旁边洗衣服的大叔会吼那只狗,让它不要叫。开始还问我们哪来去哪的那位奶奶很热情地让我们参观她家的厨房,还可以拍她家供的灶王爷爷,临走还塞给我们香蕉吃。还有路口某位见都没见过面的奶奶,最后两天紫姐姐和桐乡的那位姐姐都回家了,就我和秀秀老师两个人从她家经过,她还问怎么这次只有两个人,另外两人呢。没几天,这里的人都知道了我们的来意,某此经过几位老人身边,还听到背后知道的老人在和不知道的老人说这几个人来这里是调查什么什么的。在爷爷家,聊着聊着,爷爷奶奶就会去洗了水果出来给我们吃,我们给他们带了一点小礼物去,他们又不肯收。后来给他们照相,他们进屋换了比较新的衣服出来,照片洗出来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脸上开心的表情是难以描述的。
这次调查,我和紫姐姐虽也算是调查小组成员,但是主要的工作还是秀秀老师在做,我俩先学着,回来回忆老师是怎么做调查的,学着点,或许等下次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着老师的样找个访谈对象好好地调查一番。这次跟着秀秀老师田野,学到了很多。做调查的方法,虽然访谈看起来和聊天差不多,但是我们作为访谈人,需要时刻把话题圈定在我们的目的上,爷爷奶奶说着说着就会“跑题”,我等新手问着问着就顺着爷爷奶奶的新话题走了,秀秀老师就会说接着问刚才的东西,先把这个做完然后再来问新的话题。要处好跟访谈对象的关系,虽然我们名义上是去做调查,但实际上我们是向他们学习的,应该有虚心求教的态度。突然想到上陈老师课的时候,陈老师说我们读他人的文献论著,就要把自己当做一张白纸,不能上来就用批判的眼光来评论学者们的观点,我们先得用求学的态度来学习他们的观点,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其实,何止在做学问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这样的,谦虚谨慎,待人、处事。这是田野中学到的,处处留心,时时都有收获。
那些天,我们还在爷爷家看着他家的晚秋蚕从蚕种一点一点长大,等我们离开的时候,蚕宝宝已经进入二眠后的蜕皮期了,给它们切的桑叶也随着蚕宝宝胃口的变大,从一丁点大小慢慢变大,那些贪吃的小东西,食物一下去就开饭,仔细听还有“沙沙”的声音。小时候,家里养蚕,我也会给爷爷奶奶打下手,喂个桑叶,托下蚕匾,做蚕笼时绞绳子踩稻草,好久没有见到养蚕的场景,再见还是那么熟悉。还有看他家奶奶剥绵兜,旁边的篮子里放剥出来的蚕蛹,洗干净了配上韭菜就是一道高蛋白的佳肴。不过我打小就不喜欢蚕蛹的味道,老妈也讨厌,所以即使剥出来的蚕蛹再好,都被拿来喂鸡鸭。自从初中的时候去了镇上,一年回乡下老家的时间加起来都可以用一只手来掰,这一次在乡下村里呆了十来天,小时候的记忆又上来了,整个人都皮起来了。小学的时候,放学路上总是会摘人家地里的东西,或者采点野花野草什么的,就算人家看到了,也不会生气开骂,顶多说两句而已。那几天,以我为主,摘了不少路边的东西,清点一下,大概有棉花,野花,桂花还有不知名的花花草草的,我还把那个长满刺的小玩意儿放到秀秀老师衣服上去了。乐极生悲,欢了没几天就把自己的手给弄伤了。
在田野的日子里,我们还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那一份无微不至的关怀。某一天,爷爷奶奶的孩子回来,下午开始老两口就忙活起来,从地里拔了豆子掰了玉米摘了青菜,大儿子小儿子每家都有,一袋一袋分开装好。说到奶奶新剥的绵兜,是不是要翻个新被子,奶奶说,这是给以后孙子孙女用的,他们老两口把旧的被絮拿出来重新翻一下就好了。某一天,文化站的站长阿姨,说起她在南航读研的儿子,眼神里闪烁着骄傲和思念,她说虽然儿子回来不过几个小时的事情,但是她还是不舍得儿子在那里找工作,看不到儿子她担心。她还说她要“训练”儿子,让他主动打电话回家。想到自己了,一离开家,个把月都不怎么会打电话回家的孩子,爸妈在家里会是怎么个念想。
在田野的时候,同学问“玩得怎么样”,我说不是玩,而是“被狗凶,被蛇吓,还被汽车夹到手指甲”;来田野前,室友戏说去有旅游景点的地方,哪里是真田野哦。田野回来,我说,只要有心,哪里都是田野。那日,紫姐姐说,你运气真得是好,才入学就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如鸡啄米般点头,真是交了好运,本科的时候就有机会认识到那么多老师,才开始研究生的学习又有机会跟着老师出来做田野,都是学习的好机会,得好好把握,认真学习。
田野归来太久了,很多感受已经慢慢变淡了,或许在整理录音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感受出来,学到更多的东西,那就来日再续吧。

[ 本帖最后由 暮蝉 于 2011-10-15 14:18 编辑 ]
作者: 三晋英才    时间: 2011-10-15 14:26

继续努力!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18 18:53

哦啦啦~~论坛升级完毕啦~
赶紧着来转转啊~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1-10-18 21:46

好!多多益善!
作者: 莫尘    时间: 2011-12-26 18:36

我上个月的田野我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 ,我才是懒的,这两天得弄出来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