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凉州婚俗 [打印本页]

作者: 沙漠之舟    时间: 2010-5-18 16:22     标题: 凉州婚俗

第一章  婚姻习俗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代的四喜临门,也是喜事之最。《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礼记•昏义》唐孔颖达疏:“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日入后二刻半为昏,以定称之。婿日昏,妻日姻……谓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汉班固在《白虎通》中曰:“昏者,昏时行礼,故曰昏。姻者,妇人因夫,故曰姻。古时婚姻重在亲迎,亲迎必以黄昏之时,故称为昏”。可见婚姻是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也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婚姻则是构成家庭的前提条件。婚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婚配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婚姻、家庭、子女的幸福,而且关系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所以“婚礼最能使我们为之动情,因为所有浪漫色彩的装饰背后,人们内心最原始和野蛮的情感得到了祝福和合法化。那些驱使情人相互追求的自然欲望,是他们从遥远的古老时期继承下来的:‘玫瑰始终不忘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然而,社会在这有爱情人的自发追求之上,规定了种种清规戒律。”①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结婚的礼仪越发繁多。现摘其西凉一带有特色的加以述之:
①布雷多克《婚俗》三联书店出版1986年9月第一版P4
第一节 婚姻议程
(1)说媒
中国礼俗一再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明媒正娶”,“三媒六证”等等。媒人在传统婚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说合才能结成连理。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事。媒人的产生历史久远。早在《诗经》中就多次提到媒《卫风•氓》中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也有“阿母白媒人”的描写。在《三国志》中有媒官的记载:“为设媒官,始知聘娶”。说明媒人在古代聘娶习俗中位置很重要。我国古有非媒不行嫁娶的礼教规条,《礼记•坊记》曰:“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礼记•曲记》载:“男子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相交亲”。在整个婚礼中,媒是重要角色,不仅在婚礼中受到厚待,而且在社会上也受到重视。
过去,媒人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家支付(如果男到女家,则由女家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媒人的鸡、鸭、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结亲,称之为“启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人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寡,均须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媒在历史上有许多别称,如月老、红娘、冰人等,说媒也称执柯、作伐等。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是冥间专营婚姻的官儿。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略云: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固问所检何书,云婚牍耳。又问襄中何物,云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称媒约为月下老人。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冰人之说见《晋书•索 统》,孝廉令狐策梦见自己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索圆梦解释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主阴阳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人阳语阴,主为人说媒。因而你当为人做媒,冰河开了,婚姻也就成了,由此后世人称媒人为冰人。
(2)相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过去男子择妻,女子嫁夫,家庭首先考虑的是门当户对,自己根本无权选择。《诗经》说:“娶妻之如何?必告父母。”《白虎通•嫁娶》中也说:“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为何?远耻防淫佚也。”除去由父母权衡家庭整体利益而外,还要防止淫佚,古人之父母为儿女操心可想而知。可见相亲过去通行的婚聘条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门当户对”。门当户对除了家族的社会地位以外,还有经济条件、家族世系、职业等等,结婚当事人本身的条件也给予考虑。到当婚、当嫁的时候,男方家长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门户提亲,即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求,这就是“纳采”,相当于今日的所谓的“提亲”、“说媒”。这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采也要携带礼品的。古代用雁,所以这个礼仪也称作“奠雁”。纳采用雁,有一定的讲究,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则生活在北方,实际上就等于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居之地。
古时,女子皆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身处闺房,难看芳容。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都会提出看一看对方的要求,这种在媒人带领下到女方家礼的初次见面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相亲”,俗称“看亲”。
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通知女方家长,双方都应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只是表心意而已,若能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就更好了。还有的送茶叶,陆羽《茶经》所说:“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因为茶叶意味着事成之后希望子孙繁盛,同时按当地老人们的说法,“茶”与“茬”同音,意即到女方家去提亲,看有没茬口,若有,就意味这双方有缘分,以后的程序才能依次进行。由于婚姻事关男女的一生幸福,所以,以大多数男女的父母来说,彩礼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视和更多的还是那些消灾祐福的吉祥之物。尤其茶在我国各族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点,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作为主角的男女双方都应该尽力收拾打扮得漂亮些,以获取对方的好感。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这一般说明他已得到女方父母及女方的认可。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婚事即将告吹,若男方看不上女方,则把带来的礼品拿回。我国是一个讲求含蓄的名族,这种事当然不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全靠男方和媒人察言观色或是通过其他人回话。有时,女方也可能会去男方家“拜访”,通过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打听男方的家庭、疾病及父母的人缘。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女方的父母害怕“上梁不正下梁歪”或有其他的病疾,其实这种担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对子女婚姻大事的关心。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男方的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成。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或者吃上一顿长面,这桩婚事就八九不离十了,接下来就是问名。  
(3)问名,武威一带叫合婚。是男方的“纳采”礼节过后,女家收下了礼物,男方再采取的下一个步骤,就是媒人持帖过去问女方的姓名,包括女子为谁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还有生辰八字,以便回去算卦,算一算是否“相配”。对男方来说,一般不娶属羊的姑娘,据说一辈子会吃苦,这当然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不值得提倡。旧时人们的阴阳观念极重,崇尚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比如民间有四大绝婚的说法:白马怕的是青犏牛,鸡见猴万年愁。蛇见兔儿泪长流,鸡见蛇如刀截。若犯了此忌,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如能“合”上,双方商定日期“道喜”。
(4)聘礼
是日,媒人将彩礼、衣物、嫁妆送往女方家。聘礼一般是黄金、小米、银圆、钞票,数量不等。同时随带“大肉方子”,两瓶喜酒,10双黄皮红点馒头。返回时,女家要回敬一瓶米、一瓶面,表示米面夫妻百年好;还要包上青线、艾叶、发面、耙齿等,象征亲热、恩爱、发财、把家。可见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图景里聘礼也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文化情韵,寄托着美好的祝愿。
(5)纳征
《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之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唐代杜佑的《通典》也说:“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年,定婚姻之时,六礼之仪备。”可见纳征这一礼仪在古代是非常重视的。它标志着二人的婚姻得到父母的正式同意与认可。那么为什么要举行纳征这样隆重的仪式呢?刘师培先生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俪皮之礼,即买卖妇女之俗也。后世婚姻行纳彩、纳吉、问名、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纳彩、纳吉皆奠,而纳征则用玄纁束帛,所以沿买卖妇女之俗也。”②我觉得这一见地非常深刻。自从人类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以后,男子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财富的多寡一定程度上也是衡量他们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博取女性欢心的最好标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很好的保护与养活自己的心上人,这显然是古代男耕女织生活的遗迹。
纳彩,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如银元、绸缎衣服、八副罗裙、鞋面、红绿手帕等,一般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而在我工作的甘南地区则讲究送“四色礼”即烟、酒、冰糖、茶、桂圆等,只要凑够四样即可。也是希望婚姻能够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之意。在接受男方的礼物以后,女方也回奉一些简单的礼物,如“莲生贵子”面人一个,面石榴十个,纸包麸、盐十包,其民俗象征意义是预祝婚后连生贵子,多子多福。食盐带回男方后,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间有“严(盐、缘)法。”,全家老少有“福(麸)气”,同时,盐与缘谐音,包含有缘份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关系亲密。这些赠品礼轻意重,寄托着人民的善良愿望。在八十年代还送“永久”牌的自行车,也是希望双方的婚姻能幸福长久。一般不送飞鸽牌的自行车,由于以前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万一女方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时,新娘像飞鸽一样飞走。与纳彩相对应的就是新娘家的陪嫁妆,陪嫁妆视家境而异,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 具等,现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后陪嫁的有被子、毛毯、甚至三轮车、摩托车、家庭影院、冰箱、沙发等。
②刘达临《中国性文化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P95
作者: 沙野    时间: 2010-5-26 08:58     标题: ??

你文章的第二章呢?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5-26 09:58

与中原大同小异。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5-26 11:00

前些时候参加朋友婚礼,还客串了一把主持人呢!呵呵!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0-5-26 11:03

不过有个问题我没弄明白,也没时间问当事人。大家可以仔细看第二张图片,新郎新娘各持红色手电筒一个,不知是什么意思?
作者: 沙野    时间: 2010-5-28 22:46     标题: 哈哈

陆游说: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婚俗也如此啊 :victor y: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