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家学者谈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腾讯非遗培训班

专家学者谈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腾讯非遗培训班

专家学者谈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


——腾讯非遗培训班


  在数字时代如何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曲艺与戏曲的区别是什么?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如何探寻其文化的基因与原型?5月13日,“腾讯非遗培训班”吸引了130多名互联网工作者现场聆听,两千多名腾讯员工同步观看了直播。
  据了解,此次培训班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由中国民俗学会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TGC腾讯数字文创联合举办的,旨在帮助互联网从业人员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非遗等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活化和创新。培训班邀请5位文化专家讲授非遗专项课程,推动互联网公司利用多元化的数字文创的形式对非遗进行更好地挖掘和呈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领域专家朝戈金认为,如今的非遗保护工作,从立档、搜集、整理到传播等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愿意跟腾讯一起以专业的合作方式来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数字时代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授课专家之一,朝戈金的授课题目是《非遗伦理原则与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问题》。他以老鹰之歌、千里走单骑等国内外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遗伦理的12条原则。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以《曲艺的文化特征及其在数字化时代的应用》为题作了分享。吴文科从曲艺的概念、分类、特性等方面综合诠释了曲艺的文化特征,特别强调指出了曲艺和戏曲的不同之处。在内容为王的数字化时代,吴文科认为曲艺原创严重不足,亟待优质资源的接入,但优点是技术带来的传播进步,“希望腾讯能用现代化的、前沿的数字技术进行游戏开发,其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承载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的授课题目是《怎样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与原型》,他从非遗四重证据法出发,总结出绵延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文化基因是玉石文化,对玉的崇拜和信仰。叶舒宪认为,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深化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想象的原型范式,数字时代的游戏等文创作品可以更多从中国神话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
  同济大学教授、著名玄幻小说家朱大可的授课题目是《如何处置我们的文化遗产》。他从灰姑娘、美人鱼等案例来讲述中外文艺作品中的文化原型。他表示,要注意区分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历史,哪些是传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朱大可提出,要想激活传统文化,就需要让将其与当下生活和现代性进行融合,比如《山海经》是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神话作品,对《山海经》进行数字化的呈现,也需要考虑其全球性基因,“还要寻找文化的内核,并且要对人性有深度的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以牛郎织女为例讲述了《民间传说的在地化》。他认为理解非遗,就要深度理解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共享性原则,才能在数字时代创作出符合非遗伦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作品。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19-05-14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