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辽园读书会】《文化模式》与年会论文探讨

【辽园读书会】《文化模式》与年会论文探讨

时间:12月3号晚
地点:蕙星楼709
与会:14级肖婷、张楠、刘艳军、周佳宁,15级赵涵、施静、张贞、戴莹莹、邱雨萱、洪展、刘智杰、梁聪聪

  露丝·本尼迪克特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女人类学家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化模式》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果勒认为,可以“以此书出版的年代,作为国民性的科学研究诞生之年”。玛格丽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书是“20世纪第二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一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谈了关于习俗的科学这一概念。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第二章谈的是由选择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前所述,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部落,或部族,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诸文化间的迥然相异。而这样一些差别,绝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那种必然差别,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明智的人应对诸文化的千差万别持一种极大的宽容。第三章作者论述了一种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行为方式,社会价值,目标取向后,又是如何整合成为一种模式的。本尼迪克特继博厄斯之后,特别提出要把不同行为领域中的习俗联系起来看,反对分离的个别研究。在她看来,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对于个体行为来说,塑造着不同的行为类型。第四、五、六这三章里,本尼迪克特以三种不同的文化为例,分析了不同模式在各个行为领域里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塑造的不同行为类型。第七章作者分析了社会在文化整合中所起的作用,社会的本质是通过评价而使个体的行为趋于同化,协调各种冲突因素,从而整合出文化完形。而个体在这完形中总是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关系:天生适应,不适应却努力去适应,天生对立。作者在第八章里提出,应对那些不适应的个体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样,一种文化才能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保持其生命力。

【附】各发言人论文选择(按回复时间排序)
  洪展:刘晓峰,《中国人的妖怪观》
  周佳宁:杨利慧,《神话主义的再阐释:前因与后果》
  刘智杰:林晓平 陈雪莲,《<周易>与民俗研究》
  刘艳君:宋颖,《乡愁,民俗与影像表达》
  梁聪聪:王霄冰,《民俗学的实践性探讨——以古城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为例》
  张贞:尹虎彬,《文化理想的冲突——复兴传统的悖论》
  戴莹莹:祝鹏程,《“神话段子”:互联网空间中的神话主义》
  肖婷:朱霞,《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赵涵:刘斐,《伏牛山区域特色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创新与实践》
  施静:田兆元 陆艳,《公共节庆活动踩踏事件分析与管控的民俗学纬度》
  邱雨萱:江帆,《史诗的演化与演化的史诗:锡伯族口头传统寻踪》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先读书然后带着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看书期间的一些困惑和不经意都能得到重新认识和觉解,挺好的形式~~~

TOP

“民俗学应该在都市社会与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同时,民俗学的基本知识应该是每个社会管理者的必修课程。在警察,公安,文化,媒体,经济,旅游,体育和行政等诸多领域进行基本的民俗学教育,已经是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公共节庆活动踩踏事件分析与管控的民俗学纬度》

TOP

《文化模式》这书中对于现代人有所启示的,我认为有这些:
   (一)对于另一种文化、或者一个个体发出的匪夷所思的行为,我们常会用自己固有的、或文化主流中的文化给与评判,只是简单的指责或划定这个不合常理那个不可理喻,却很少试图去探究过别的文化语境下的自成的逻辑。(想起了一句台词大意是:问那里的人为什么跳舞?他们说,你来,你也跳。
  (二)从本尼迪克特谈到印第安人对魔法的看法,联想到现代技术之于人类的意义。魔法力量之所以可疑,并不是因为它来自于鬼怪,而是因为魔法驾驭了它的主人。就好像现代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驾驭”着运用它的现代人。

TOP

读王老师“民俗学的实践性”有感

  首先需要明白的一个问题,实践性对应的是经验性,后者指学者以“他者”“局外人”的身份进入现场,通过对民俗事项的整理研究,取得资料性成果;而实践性则强调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咨询专家”或“文化志愿者”的名义和“生活启蒙者”“文化中介者”的身份,通过与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合作及当地民众深度互动,撰写调研报告,以期实现“造福民众、社区,实现社会和谐、繁荣,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等综合效益。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中也提到“在文化研究中也有许多不真实的东西,如果我们对文化进程感兴趣,我们得以认识所选行为细节的意义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在文化中规范化了的动机、情感和价值作为背景。今天看来,主要就是研究那些活着的文化,认识它的思维习惯和它的规范的功能。这样的认识不可能来自事后的讨论和重构。”所以,书中也似乎委婉地“批评”《金枝》等民族学著作忽视了文化整合方面的研究(三联版P50-51)。

TOP

对刘晓峰老师《中国人的妖怪观》的思考
由于我最近打算写一篇关于狐精故事的论文,故而从茫茫文海中选择了刘老师的这篇论文(提要)。
中国古时妖怪观念源自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无秩序的超常状态,而对这个超常与无秩序的世界的想象就是妖界想象。其中,时间的超常表现为出现打破现实世界的时间秩序的非常态时间,空间的超常表现为出现打破现实世界的空间秩序的非常态空间。
私以为,“老物精也”便是时间维度的超常。而《庄子》中“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鳅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则是空间维度的超常。
琴瑟在御 岁月静好

TOP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来学习一下辽大的读书会 ~~

TOP

近年杨利慧老师提出了“神话主义”这一新概念,它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神话段子”是神话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网上浏览短小精悍的文字也成为一种趋势。对原始神话的重新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更多的青年人。
《文化模式》的作者本尼迪克特主张一种文化相对主义,提倡诸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书中提到的三个民族普韦布洛人、多布克瓦基特尔人都是十分有特点的民族。尊重每一种文化,单独的文化个体是不存在的。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

TOP

读得很好,诸兄专业状态都非常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