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

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丛书名: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平装: 31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300113389, 9787300113388

作者简介
吴飞,河北肃宁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著作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等。

目录
第一部分 导言
第一章 死与生
1.1 困惑
1.2 田野
1.3 文献
1.4 自杀理论
1.5 自杀状态

第二章 命与义
2.1 过日子
2.2 人格
2.3 委屈
2.4 做人
2.5 家国

第二部分 家之礼
第三章 人伦
3.1 爱
3.2 慈
3.3 孝
3.4 综论

第四章 礼义
4.1 “从良”
4.2 夫妇
4.3 齐家
4.4 综论

第五章 命运
5.1 寿夭
5.2 人鬼
5.3 祸福
5.4 综论

第三部分 人之宜
第六章 边缘人
6.1 疾病
6.2 魔怔
6.3 癫狂
6.4 综论

第七章 赌气
7.1 任性
7.2 压力
7.3 综论

第八章 脸面
8.1 烈性
8.2 丢人
8.3 综论

第九章 想不开
9.1 牛角尖
9.2 没心没肺
9.3 综论

第四部分 国之法
第十章 法义
10.1 纠纷
10.2 青天
10.3 冤枉
10.4 综论

第十一章 造福
11.1 治病
11.2 救人
11.3 革命
11.4 祝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好日子的一种可能

序言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岁,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姥姥的年纪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大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做研究,就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20多年前。到了农村,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又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不断品味着姥姥讲给我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做理解自杀问题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能使我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文摘
急诊室的医生同意让我采访一些病人,并让我穿上白大褂,以医生的名义走进病房。我遇到的那个病人是个30多岁的少妇,当时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她的母亲和丈夫陪在旁边。得知我想了解她喝农药的过程之后,她还是很爽快地讲了起来:“我喝药的时候是因为听到一个声音,叫我喝药,我就喝了几口乐果。”我问:“那叫你喝药的声音是谁的?”她回答说:“好像就是家里去世的老人的声音。”于是她讲起了她经常到一个庙里上香,这声音就和她进这个香门相关。我问她什么时候加入的这个香门,她想了一会说:“大概是三年前吧。”她的丈夫在一边纠正说是两年前,她的母亲却在旁边坚持说是三年前。就在这时,又有一些人来看她,有娘家人也有婆家人,还有村里别的人。在一番寒暄之后,他们听到了我们的对话。不知为什么,他们关于她加入香门时间的争论逐渐上升为十分认真的争吵。她的母亲疾颜厉色地责问她丈夫的姑姑:“我们闺女在你们家有什么好?你们这么欺负她!”病人自己并没有加入这场争吵,但是我的采访已经无法进行了。在这争吵的混乱中,我实在无法理出头绪,不知道加入香门的时间之争怎么就升级为病人在婆家的地位之争。旁边有人开始怀疑我的身份:“你真的是大夫吗?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大夫哪有这么问问题的?怎么像记者一样!”那边双方仍然争吵不休,我就被当做了挑起争端的罪魁祸首:“你在这里瞎挑什么?你看这样子怎么收拾?”一个老人很严肃地指责我:“家务事你管得了吗?你问这些问题干什么?”显然我的任务无法完成了,我只好落荒而逃。
和医生谈起来,我说希望能在没有家属探视的时间来访谈,但他们说,在这个没有严格探视规定的县医院,这是不可能的。看起来,在医院里采访自杀者是很难完成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