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术论文] 【请大家批评指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请大家批评指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摘  要】景颇族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景颇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神话、史诗、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资源。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景颇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评论、研究和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景颇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缅甸称克钦族,其主体主要分布在缅甸和中国,在印度也有少量分布。在中国境内,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的陇川、芒市、瑞丽、盈江、梁河等市县区,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俄等支系。景颇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资源。但由于景颇族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无文字状态,民间文学的传承主要依赖口头传承,其中作为“大知识分子”的“斋瓦”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夫妇于189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政府对这套文字进行了改进,并于1957年创制了载瓦文,在景颇族分布地区广泛使用。景颇文和载瓦文的创制,促进了景颇族民间文学传播和发展。本文主要将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颇族民间文学的文本搜集、整理、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同时对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
  
  一、景颇族民间文学资源的搜集整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识别工作陆续开展,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源成为了民族共同文化要素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也在逐步开展。然而,由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局限,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开展相对较少,但也有部分成果。195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收录景颇族民间故事《南娣》、《猫和豹子》两篇。[1]后在1980年第二版增录风物传说《花裙子的故事》。[2]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第三集》收录景颇族幻想故事《三钱娃》。[3]此外,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原始艺术》[4]一文中提到昆明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的《德宏景颇族民间文学调查报告》,在《瑞丽市志》中也谈到“1979年,成立民间文学小组,搜集整理了《瑞丽景颇族民间文学资料》一、二集。”[5]这一时期,景颇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民间文学文本在采录之后而未作进一步的整理出版工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批景颇族学者先后整理出版了一系列景颇文民间文学作品,如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李向前)、结婚歌《孔然斋瓦》(李向前)、祭词《景颇族祭祀古歌》(金学良)、叙事长诗《恩郭诺克内与洛沛玛扎兑》(腊昆等)、民间传说《凯诺和凯干》(石锐)、祝辞《木赡》(沙忠伟)、《景颇族民间故事》(1~15)等28种图书。[6]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景颇文民间文学素材的大量搜集整理出版,汉译及出版工作也快速展开。在这部分,文章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颇族汉译民间文学整理出版工作分两部分进行梳理,即神话、传说、故事等散文体文本的搜集整理和史诗、歌谣、叙事诗等韵文体文本的搜集整理。
  
  (一)神话、传说、故事等散文体文本的搜集整理
  
  神话、传说、故事等散文体叙事作品是景颇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搜集整理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经人整理结集的民间文学作品出版物,二是零星见于各种民间文学选本之中的民间文学作品。在经人整理结集的专门出版物之中,神话、传说、故事等散体叙事多汇于一书之中,对于不同的民间文学类型并未作具体的区分。
  
  自1980年代开始,出版了一系列的景颇族民间故事集。鸥鹍渤编《景颇族民间故事》(1983)收录故事105则,包括了1960年德宏民族文学调查队的资料以及当时搜集、发掘的材料,囊括了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爱情故事、笑话、寓言、童话故事、动物故事等,其中以动物故事数量最多。[7]此外,鸥鹍渤还参与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景颇族民间故事选》(1991)[8]、《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十卷》(1995)景颇族民间故事部分[9]。石锐、刘更生主编的《景颇族民间故事选》(1994)收录故事102则,如《万物诞生》、《梦》、《银河桥》等。[10]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2003年)[11]、《德宏景颇族民间故事》(2005)[12]、《景颇族民间故事·陇川县专辑》(2005)[13]、《囊巴的故事》(2013)[14]、《景颇族源流史话》(2013)[15]等陆续出版,进一步扩大了景颇族民间文学文本搜集整理及出版的规模,为进一步研究铺垫了道路。
  
  除了结集出版外,景颇族民间故事也零星见于不同的民间文学选本之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1981)收录《布谷鸟叫了》、《种地歌》等8篇;[16]《云南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选》(1981)收录了景颇族机智人物仉片系列故事,包括《哄山官下马》、《山官是狗》等9篇;[17]《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下册》(1982)收录《猫教训老鼠》、《小白兔评理》、《花裙子的故事》、《弯和直》等4篇;[18]《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故事选》(1983)收录景颇族爱情故事《斑斑鸟》一篇;[19]李子贤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1990)收录《开天辟地》、《人类始祖的传说》等6篇;[20]马昌仪《中国神话故事选》(1996)收录《景颇人开天辟地》、《景颇创世纪》等两篇;[21]《云南民族民间故事》(2009)收录《有勇无谋的狮子》、《 找酒药的故事》等5篇;[22]近年出版的《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2008)的“民间故事卷”[23]、“神话传说卷”[24]也依托对景颇族神话、传说、故事等进行了提要式介绍。这种零散收录于各种选本中的民间故事多与结集出版的民间故事相同。
  
  除此之外,《山茶》、《孔雀》、《华夏地理》等杂志也曾陆续刊发景颇族神话、传说、故事等散体叙事民间文学作品。
  
  (二)史诗、歌谣、叙事诗等韵文体文本的搜集整理
  
  景颇族史诗、歌谣、叙事诗构成了景颇族韵文体民间文学作品的主要部分,是景颇族重要的历史记忆载体。与散文体作品相比,韵文体民间文学作品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多以单独出版物形式出现,也零星见于民间文学选本,下面将就笔者所见进行梳理和说明。
  
  1963年,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者萧家成到盈江拜访了景颇族大斋瓦沙万福(贡推干),用景颇文和国际音标记录了口述的景颇族创世史诗《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1992)[25](李向前译为《目瑙斋瓦》),共分三十章,为韵文体诗歌,包括了自然神话、社会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族系神话、生产生活神话与宗教神话等内容,在翻译上意译为主,语言上有文言文的风格。2008年,萧家成在前作的基础上出版了《勒包斋娃研究:景颇族创世史诗的综合性文化形态》(2008)[26],采取景颇文和汉文对照的形式对史诗加以呈现,对史诗所展现的自然、社会、科技等内容进行了分析。1975年,景颇族学者李向前在回家探亲的过程中访问了沙万福(贡推干)老人,并用景颇文记录下了《目瑙斋瓦》。1982年,景颇文版《目瑙斋瓦》面世,1991年,李向前、石锐、尙晨宏三人翻译的汉译本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2007年再版。[27]与萧家成的汉译本不同,李向前等人的汉译本在景颇语名称问题的处理上多采用直译的方式。此后,李向前整理的文本又收录于《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中卷》(2009)[28],书中除收录《目瑙斋瓦》外还收录景颇族民间文学调查队搜集,何峨整理的史诗《宁贯娃》。此外,勒佗·宫斓督早坚《景颇族创世史话》(2001)[29]也收录了景颇族创世史诗的部分内容,在汉译过程中部分人名、地名人仍保留了景颇文形式;石锐《景颇族传统祭词译注》(2003)[30]也是主要以史诗内容为主,包括招魂调、送魂调等;《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云南卷》(2003)[31]也对史诗、歌谣有收录。
  
  景颇族叙事长诗主要包括《凯诺和凯刚》、《含泪的斑色花》、《在古老的卡枯地方》、《庆丰收》、《瓦宗薄胆脚》等,分别于1981年第3期、1985年第5期、1986年第5期刊、1984年第4期、1980年第3期发在《山茶》杂志。《凯诺和凯刚》是景颇族众多民间叙事长诗中产生较早的一部,由于有许多幻想和变形的成分,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较趋向和接近景颇族的神话和史诗,体现了善良必定战胜邪恶这一主题,表达了景颇族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含泪的斑色花》以对唱的形式表达出了朵帮儿对被安排婚姻的不满;《在古老的卡枯地方》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庆丰收》主要表达了景颇族人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瓦宗薄胆脚》指流行在德宏的潞西、陇川一带景颇青年男女夜晚到串房(又称公房)互相盘歌,对唱。新近由朵示拥汤搜集整理的景颇族叙事长诗《羌退与勒彪》(2009)[32]由德宏民族出版社,首次以“央哎调”抒情叙事韵文的形式,以勒彪英雄和羌退公主的婚姻过程为主线,展现了景颇族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图景。
  
  此外,《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33]、《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34]、《中国民间情歌: 少数民族卷》[35]等对景颇族歌谣也有收录。《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36]的“史诗歌谣卷”也依托《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景颇族传统祭词译注》等对景颇族的史诗、歌谣等进行提要式概括。
  
  除此之外,《山茶》、《孔雀》、《华夏地理》等杂志也曾陆续刊发景颇族史诗、歌谣、叙事诗等韵文体民间文学作品。
  
  二、景颇民间文学的评述
  
  除了搜集整理工作之外,研究评述也是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民间文学资源的发掘整理固然重要,然而对于现有的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也显得十分紧迫。就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现状而言,笔者在这里主要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宏观概况式研究,一种是微观阐释性研究。
  
  (一)宏观概况式研究
  
  从宏观研究方面来看,主要是对景颇族民间文学的整体风貌进行概述式的描述,对其内容、特点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段胜鸥、徐鹍、周兴渤三人的研究实践较早,三人合写文章的《景颇族文学概况》(1980)[37]、《景颇族民间文学》(1987)[38]、《景颇山上盛开的斑色花——景颇族文学简况》(1980)[39]分别收录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概况》、《中国民族民间文学》、《山茶》杂志之中,篇幅长短不一,主要从神话、传说、史诗、叙事长诗、歌谣等民间文学体裁出发进行简单介绍和分析,对景颇族民间文学全貌进行了基本呈现。胡全阳《近年国内景颇族研究综述》(1997)[40]所列文艺研究部分重点关注了景颇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及出版情况。
  
  在研究景颇族文化的专著中也有章节对景颇族民间文学进行介绍,如《景颇族文化》(1991)[41]、《景颇族文化大观》(1999)[42]、《中国景颇族》(2012)[43]、《景颇族文化史》(2002)[44]、《探索与耕耘》(2008)[45]等;在地方志编写中也对景颇族文学有部分评述,如《云南省志·卷七十四·文学志》(1998)[46]、《瑞丽县志》(1996)[47]、《潞西县志》(1993)[48]等;杨慧芳博士论文《冲撞与演进:中国景颇社会百年探究》(2010)对景颇族民间文学情况也有部分论述。[49]尚正宏编写的《景颇族文学概论》(2003)[50]从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诸种体裁等方面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了景颇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情况以及研究现状。
  
  (二)微观阐释性研究
  
  除了宏观概况式研究之外,学者围绕民间文学文本的进行微观阐释性论述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萧家成汉译景颇族创世史诗《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在1992年出版之后,学者对这部史诗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如《<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一书内容介绍》[51]、《把我国神话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喜读<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52]、《景颇族创世史诗<勒包斋娃>》[53]、《景颇族创世史诗与神话》[54]、《神话研究的现实意义》[55]。
  
  此外,对于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研究也有部分成果,《景颇族民间故事中的幽默》[56]、《从幻想到现实——试论景颇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57]、《论景颇族传说故事的丰富性和再生性》[58]、《景颇族谚语的艺术特色》[59]、《佤族和景颇族创世史诗的对比》[60]等对民间文学中的某一特定体裁进行分析,或是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在微观阐释性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研究,运用民间文学资料来对景颇族政治制度、宗教、民俗等进行研究。《颛顼·景颇·古蜀国——<山海经>中的古蜀国先》[61]一文中以景颇的族称考证、景颇族的传说、景颇族语言特点等为据认为景颇族就是古代颛顼的母族昌僕族的后裔。《景颇族文化中鸟的形象及其内涵》[62]一文运用民间文学材料对景颇族鸟崇拜现象展开了论述。《“孔然斋瓦”内外观》[63]结合史诗文本和景颇族的婚俗展开论述。《婚姻规则的神话确证——对云南少数民族中两则神话的比较研究》[64]一文对景颇族神话《女人为什么兴嫁给男人》与彝族神话《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进行比较。《南迁艰旅与景颇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形成》[65]一文结合景颇族史诗《目瑙斋瓦》对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和自然宗教文化等进行了论述。《云南德宏景颇族礼仪念词的社会功能》[66]一文对景颇族念词的社会功能、人伦功能、民俗功能等视角进行了论述。《景颇族原始图画文字译注》[67]结合景颇族的史诗对包括目瑙柱绘画文字、鸟类目瑙图画文字、宫然目瑙图画文字、目瑙图画文字分类、能尚(官庙)房屋绘画文字等景颇族保留的原始图画文字进行阐释。此外,基于景颇族的民族节日“目瑙纵歌”的历史渊源、特色等问题,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用民间文学资料进行分析的论文,如《从宗教祭典到民族节日——景颇族“目脑总过”历史考察》[68]、《“目瑙纵歌”在景颇文化现代传承中的功能》[69]、《景颇古风与“木脑示洞”》[70]等。
  
  三、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前文对景颇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评述研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笔者认为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绩。从时间跨度来看,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横跨了将近50多年,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从搜集文本内容来看,涵盖了神话、史诗、歌谣、叙事诗、民间故事等诸多民间文学体裁,反映了景颇族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方面内容;从搜集整理的主体来看,形成了以景颇族族学者主体的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层次,包括鸥鹍渤、石锐、李向前、石木苗、尙晨宏等学者为代表的景颇族学者群体;从搜集具体情况来看,多数未记录讲述者名字,而只记录了采录者、翻译者的名字等情况。
  
  相对民间文学文本的搜集整理工作而言,针对民间文学文本的分析研究工作则明显滞后。从研究的侧重来看,目前主要以文化研究为主,即用民间文学文本材料来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制度、民俗、宗教等内容,以文本为中心的分析、对比研究仍显得十分欠缺;从研究方法来看,其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国内相对较成熟的故事学、口头诗学、表演理论等研究方法,在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应用实践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研究主体来看,研究主体构成主要为早期参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学者,且集中在景颇族知识分子群体之中。总体而言,相对于研究较充分的纳西族、白族、傣族等民族而言,景颇族的民间文学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
  
  笔者认为,在将来一段时间内,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应首先着眼于文本,引入新的理论方法对既有的民间文学文本进行有效分析,开展景颇族同其他民族神话、史诗、传说、故事等之间的比较研究。同时。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基础上,对民间文学应用到景颇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之中进行深入挖掘。 在研究队伍建设方面,学术界应该更加关注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进一步充实景颇族民间文学队伍,在景颇族学者培养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研究者进入到该领域,强化学者队伍的多元构成。此外,结合田野调查方法,对景颇族民间文学文本的异文进行再搜集整理,同时对已有文本的整理、翻译等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实践。从而在景颇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的不同环节,形成相应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方法,扩大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影响力。
  
  当然,我们也看到以景颇族学会为代表的族内精英,在景颇族民间文学、文化资源的发掘和研究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尤其是在云南民族大学和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景颇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群体。同时,以景颇族大学生为主体学生社团景颇族文化研习会,也在发挥着景颇族民间文学、文化研究的生力军作用。此外,《景颇族研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景颇族研究相关专栏作为景颇族民间文学及文化资源研究的阵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将进一步向着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芝,孙剑冰.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贾芝,孙剑冰.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贾芝,孙剑冰.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研究(下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5]瑞丽市志编纂委员会.瑞丽市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572.
  
  [6]岳灵玉.探索与耕耘[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5.
  
  岳灵玉.云南民族出版社景颇文图书出版简介[EB/OL].
  
  http://www.jingpoinfo.cn/articleshow.asp?id=164.2014-09-20.
  
  [7]鸥鹍渤.景颇族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8]鸥鹍渤.景颇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9]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十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0]石锐,刘更生.景颇族民间故事选[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1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3.
  
  [12]石木苗.德宏景颇族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13]谭有国.景颇族民间故事·陇川县专辑[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5.
  
  [14]勒佗督早坚.囊巴的故事[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3.
  
  [15]朵示拥汤.景颇族源流史话[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3.
  
  [16]《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第五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272-283.
  
  [17]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丛书编委会.云南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选[M].昆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版),1981.
  
  [18]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委会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下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19]陶立璠,莫福山.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故事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20]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1]马昌仪.中国神话故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22]杨利先.云南民族民间故事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3]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民间故事卷(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4]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神话传说卷(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5]萧家成译著.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26]萧家成.勒包斋娃研究——景颇族创世史诗的综合性文化形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7]李向前.目瑙斋瓦——景颇族创世纪[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
  
  [28]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中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29]勒佗·宫斕督早坚.景颇族创世史话[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
  
  [30]石锐.景颇族传统祭词译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31][34]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3.
  
  [32]朵示拥汤.羌退与勒彪[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9.
  
  [33]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
  
  [35]马学良,李耀宗,李绍尼等.中国民间情歌:少数民族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6]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史诗歌谣卷(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37]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民族文学研究所等.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概况(第一辑)(内部资料)[M].1980:117-147.
  
  [38]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文学[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325-342.
  
  [39]段胜鸥,徐鹍,周兴渤.景颇山上盛开的斑色花——景颇族文学简况[J].山茶.1980(1).
  
  [40]胡阳全.近年国内景颇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学版).1997(2).
  
  [41]周兴渤.景颇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42]赵学先,岳坚主.景颇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43]祁德川.中国景颇族[M].银川:宁县人民出版社,2012.
  
  [44]刘刚,石锐,王皎.景颇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45]岳灵玉.探索与耕耘[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46]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七十四·文学志[M].1998.
  
  [47]瑞丽市志编纂委员会.瑞丽市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48]云南省潞西县志编纂委员会.潞西县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49]杨慧芳.冲撞与演进:中国景颇社会百年探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50]尚正宏.景颇族文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51]萧家成.《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一书内容介绍[J].民族研究,1992(6).
  
  [52]罗致平.把我国神话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喜读《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J].民族研究,1994(1).
  
  [53]巴莫曲布嫫.景颇族创世史诗《勒包斋娃》[EB/OL].
  
  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1664.2014-09-20.
  
  [54]萧家成.景颇族创世史诗与神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6).
  
  [55]萧家成.神话研究的现实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02(1).
  
  [56]晨宏.论景颇族民间故事中的幽默[J].山茶,1991(3).
  
  [57]晨宏.从幻想到现实——试论景颇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J].云南民族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58]袁飞.论景颇族传说故事的丰富性和再生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59]马向东.景颇族谚语的艺术特色[J].山茶,1992(4).
  
  [60]张绍东.佤族和景颇族创世史诗的对比[A].那金华.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61]徐南洲.颛顼·景颇·古蜀国——《山海经》中的古蜀国先[J].枣庄师范学院,1986(2).
  
  [62]尚正宏.景颇族文化中鸟的形象及其内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63]王亚南.“孔然斋瓦” 内外观[J].山茶,1987(6).
  
  [64] 尤仲彩.婚姻规则的神话确证——对云南少数民族中两则神话的比较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65]陆云.南迁艰旅与景颇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形成[J].民族艺术研究,2005(1).
  
  [66]赵兰芳.云南德宏景颇族礼仪念词的社会功能[J].昆明学院学报,2012(4).
  
  [67]石锐.景颇族原始图画文字译注[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
  
  [68]段晓林.从宗教祭典到民族节日——景颇族“目脑总过”历史考察[J].民族艺术研究,1996(4).
  
  [69]陆云.“目瑙纵歌”在景颇文化现代传承中的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70] 王亚南.景颇古风与“木脑示洞”[J].民族文学研究.1989(4).

TOP

最后部分,我倒不觉得文本分析是首要的当务之急,应当是扎实的民族志描写。口头传统的文本分析也应当建立在田野研究基础上。当务之急是太缺乏民族志深描,克钦的已经有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制度》放在那里,有钟摆理论放在那里,国内景颇研究必须要先跟人家对话。民间文学也需要有民族志研究做基础,搞清这些搜集整理文本的民俗过程,才谈得上文本分析。

[ 本帖最后由 张多 于 2015-5-13 21:04 编辑 ]

TOP

文章发表了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5-5-14 09:26 发表
文章发表了吗
嗯呀,发了呢

TOP

回复 4# 的帖子

发在哪里了,没有看到出处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5-5-13 21:02 发表
最后部分,我倒不觉得文本分析是首要的当务之急,应当是扎实的民族志描写。口头传统的文本分析也应当建立在田野研究基础上。当务之急是太缺乏民族志深描,克钦的已经有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制度》放在那里,有钟摆理论放在那里,国内景颇研究必须要先跟人家对话。民间文学也需要有民族志研究做基础,搞清这些搜集整理文本的民俗过程,才谈得上文本分析。
严重赞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