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苗族款文的另一分支被挖掘——武陵山苗族合鼓公约

苗族款文的另一分支被挖掘——武陵山苗族合鼓公约

注:本文非我所写,是隆名骥老先生所搜集整理,看来苗族款文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民俗事象。
    从考察湘黔苗疆凤凰武山“生苗区”苗族椎牛合鼓城,于唐宋时代椎牛合鼓的情况看,历史上的湘黔苗疆,是有伦纪、有法规和互相统率的 。苗族椎牛合鼓的宗旨是合鼓结社,史称鼓社制,既是治理村落的社会基础,也是上层建筑的組成部分。合鼓的鼓是权力的象征,结社就是各氏族头人,共同吃血酒盟誓,订立乡规民约,习称鼓社公约,亦称鼓社款约。明清王朝,征剿苗民,禁止椎牛合鼓,苗民巧妙地以合款的形式来代替,则称合款公约。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8月15日,皇帝对苗疆经略总督张广泗奏“苗疆善后事宜” 一析的批文中,曽明确地说:“苗民风俗,与內地百姓有别,嗣后一切自相争诉之争,俱照“苗例” 完结,不必绳以官法。”这个“苗例” 就是乡规民约,亦称苗族的“习惯法” 。村寨头人、理老根据公约编成调解纠纷的词,习称理词,歌师编成歌来唱,即今之古歌,使家喻户晓,共同遵守。从2012年以来,我多次到苗族椎牛合鼓城中找龙再云,91岁,记忆好,群众称为百事通:吳求章,87岁,理老,道司;龙云保,86岁,歌师,祭司等二十多个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调查,现将苗族椎牛合鼓城,合鼓结社,订立公约,初步整理,主要内容是:

一、鼓社理词

姜央兴鼓社,全疆得共和,得富大家有,得福大家享。

我们同维护,繁荣各鼓社,荣发千万年,荣发千万代。

我们要团结地方,我们要团结村寨,我们要狗肠一根,我们要马蹄整个。

我们要走一条路,我们要过一座桥,我们要转头在一边,我们要立足在一起。

为了团结地方,为了团结村寨,要莫像牛乱来,要莫像马乱闯。

为了粮入倉,为了酒滿缸。

封山才有树,封河才有鱼。

地方才和睦,村寨才兴旺。

不准谁来弄坏田土,大家才能够有饭吃。

没有盗没有贼,地方才能安康。

合鼓公约要所有的人知道,合鼓公约要所有的人尊守。

留话竹枝里,遣言石头中。

“姜央” 是鼓社的创始人,“姜央”是公约的创始人,我们要坚决遵守,我们一定要实行。

拿来当古典讲,拿来当古典说,千年也不断,万年也不丢,不忘古老的话,不忘古老的言,父教子才知,娘教女才得,水顺着槽槽流下,古典顺着人们传下。

二、伦理道德

五个氏族来合鼓,五个氏族来合款,上节是谷子,下节是稻杆。

老的是龙鳞,少的画皮。

公公是公公,婆婆是婆婆,父亲是父亲,母亲是母亲,丈夫是丈夫,妻子是妻子,要区分,才成体统,要区分,才各得其所。

鸡蛋要分蛋黄蛋白,桔子要分一丝一瓣。

依古理,据古理,输理丢脸,羞枉眉面。

要求表理如一,不要:白天穿兰,黑夜穿红,白天装猫头鹰,黑夜扮奸耗子。不要:起恶意,起歪心。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汉人离不了字,苗家离不了理。

掐着竹理片就明白,拿着竹理片就看见。

亮如太阳门,明象萤火虫。

三、权利义务

1、“鼓社制” 是苗族“氏族社会” 为实行宗教上及政诒上的需要所结成的团体。也是苗族追求民主的表现。“鼓社制” 的鼓,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象征祖先安息之所,是鼓社团体的象征,亦为鼓社头人权力的象征。如苗族古歌唱道:“包略(合鼓)九千年,遍地喜洋洋” 。说明了苗族鼓社群体的宏大,历史久远。

2、苗族“鼓社制” 是民主的,鼓社头人是民主选举产生的,头人主持祭祀,领导“兄弟们” 维护社会各种利益,办事按古礼古规,因而其职权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3、苗族村寨之间,鼓社之间,乃至整个地区,为纯正社会道德,維护社会秩序,保护公、私财产以及对外亙通有无,共同抗敌等等。通过“合款会议” 制定公约,合鼓所在地,成为“会议” 处所,参加会议的代表为各村、社头人。

4、苗族村、社内纠纷及触犯古理、社规,款约事件,悉听各级理老依习惯法,调解处理,鼓社促其执行。凡经理老仲裁的,当事人要尊照执行。若不执行,由村,社命令“犯者” 监督执行。“犯者” 不得反抗。

5、全鼓社或各村寨的成员,有权参加鼓社各种活动,享受各种权益。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受到村、社的保护。其财产受人侵占、妻女被人侮辱,都认为是对全村、社的侵犯,村、社有为他索赔,甚至为他报仇的义务。年在30以上男子,只要条件适合,均可当选鼓社头人。

6、社、村成员,有尊守古理、社规、款约的义务,有为保护每个成员的权益不受伤害的义务;有维护公共道德,社会安全的义务;有在外敌来侵犯时,听从“长老” 号令共同赴敌的义务。总之,凡村、社兴办的各种事业,成员都必须参加,并尽力做好。

这些都是涉及“根本” 的“习惯法” ,即“合款” 立法,“理老” 司法,“鼓社” 执行。三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刈。

四、生存禁忌

关于禁忌,主要有:

1、祭祖祀社各种礼仪,人人都须尊守,应参加的人都参加,应该那个做的事必须做,不参加的,不该做的,就不能乱来。谁犯了,若属无意的罚以鸡一只,若属有意的罚以猪或牛。若是情节严重的,全村,全社将“不答应” 可“兴师问罪” 。

2、祭洞、鼓屋和鼓头家敬供的祖像,木鼓、牛角、龙灯、狮子,不准乱动。乱动者,轻的罚鸭敬祭,重的罚牛敬祭。

3、“鼓社的鼓”在“醒鼓礼” 前,不准触劥,乱触者罚猪一条,无意碰触罚鸭一只,有意破坏者,则视为全鼓社的诲辱,可以“动向责罪”。

4、对祖像和供鼓要虔诚敬奉、祖像到村寨“看访”,各家都要热情接待,各户都是姜央的家,各人都是姜央的子孙。不得怠慢,更不得污亵。违者,轻的罚猪一头,重的将“动问责罪。”

5、封山林,祭祖山,祭祖树,平时不准砍伐,鼓社节时才能砍伐少许,作制新鼓和过节之用。任意砍伐“封山林” ,决不轻蹺。

6、从“播种” 至“吃新” 这段时间,禁止吹芦笙、敲铜鼓、击木鼓和斗牛,违者,决不轻蹺。

7、过“鼓社节” 至“敬鼓” 这段时间,不准男婚女嫁。

8、规定:男19不聚,女17不嫁。男禁三六九,女禁一五七。

从各种禁忌或习惯法中,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对哲理的意念,以及这些论证对该民族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五、治安战争

1、鼓社所有的社会秩序,大家都要维护,有不尊重或捣乱者,罚银八百钱不少,千两不多。情节严重恶劣的捣乱分子,全社绝不轻铙。

2、“猴子走了地方才清静,官兵走了地方才安宜” 。我们要组织防卫,集体抵抗,把敌人打岀去,把猴子赶出去。

3、“为打官家而合鼓,为打官兵而合鼓,……官兵进入寨子,官兵羁占地方,九里安一屯,十里设一堡,丢田给官家犂,丢地给官家种,我们跑到髙山,我们住在髙山,……我们吃不饱,我们喝不够,无法无计,才来合鼓,才来合款,莫存心投官家,莫存心投官兵,地方才能保全,寨子才得安宜。不准叛变投敌,不准里应外合,对背叛通敌的软骨头,我们要他的命” 。还有“派款不合规定,派款不合道理,沠到锄头税,沠到烟杆税,泒牛捐,抽猪款,……地方痛心,寨子愤恨。”

4、为村、社安全而受伤的,由村、社岀钱疗养,(有成员集钱供养)为村、社安全而死亡的,由村、社岀钱安葬,大家都要照顾死者的家属。

5、官家摊款太多,军队派粮太多,地方才乱起来,乡里才不清静,寨子才饿饭,地方才死人,寨子才伤生。官家存心不好,军队蓄意不好,杀我们男人,掳我们妇女。”

6、号召苗民:莫存心投官,莫存心投兵。要做到:“肠子一根心一个。走的路一条,过的桥一座。任何时候:转身在一起,掉头在一起,团结起来打官兵,地方才能保全,寨子才能安宁。”

7、官有千万军马,我有千万山洞。诸葛亮有七擒七纵,我苗有三紧三慢,所谓紧者,军退即突出劫掠;所谓慢者,军临则散漫潜藏。

8、打起仗时,他打平地,我打高山,他打高山,我打平地,不许对面相逢,只许把背后砍。

9、嘱付在石柱上,遗言付在石柱上,遗言教子孙,遗嘱教青年。我们号召所有款寨,我们团结所有的款村,脚站一起,头扭一边,谁要投官家,谁要投军队,我们打他象水冲天,捶他象舂火药。

六、生产生活

关于社会生活:

1、个个去开山,人人去挖地,人多心一条,扭绳做一股。穿的同匹布,做活同一处,地方才繁荣,人口才兴旺。

2、地方少男子,寨子少妇女,我们团结才成寨子,我们团结才成地方,合作做活路,互相砍柴烧。隔远相见,笑脸相迎,路途碰面,相喊相问。

3、我们要互相帮助,我们要互助互济,要取消这些债,要灭掉这些息。

4、合款人们知道:“个个去开山,人人去挖地,个个都得吃,人人都得穿。”

规定:“各人的庄稼各人收,各人砍的柴萆各人烧。”

不准:“弄坏田土,踏践庄稼;折别人河里的鱼圈,毁别人上的作物。”

又山林:“合款育林,合款不烧山,大家不要伐树,人人不要烧山。”那个“起歪心,有坏意,放火烧山岭,乱砍伐山林,地方不能起屋,寨子没有木料,我们就罚他十二两银子。”

七、公私财产

关于公共财产方面:

1、“封山才有树,封河才有鱼。”封山有林,不淮焼山。那个乱砍山林,我们要罚他十二两银子;他若不服,要加倍罚到二十四两至三十六两。

2、村社合有山林、田产和土地等,不准私人或其他村、社侵占,荐侵占了,全村、社群起保护,决不答应。鼓社所在范围,为本氏族世代生息的地堿,全体保护,不准外族侵占。“鼓社山林” ,须到鼓社节按规定砍伐:公共山林和牧地,也要根据公约保护和使用。

3、鼓社山林 ,干柴也不能捡,说捡烧要成麻疯,菌不能捡,说吃乁要病死。这也是祖先封的,不能违例。

4、鼓社公有田地的收益,作鼓社公用;村寨的公共有士地亦然。公有财产不准私人买卖;私人的房屋地基和“界内的地” 也不卖给“外族人”( 后来改为本族人优先)

从鼓社社有山林、土地和田产等情,可以推测苗族社会“原始公社” 的一些痕迹。

关于私人财产方面:

1、“各人种的庄稼各人收,各人砍的柴草各人燒” 。不要起偷心,不要萌盗意。假若不依社规,不尊守款约,剪人家的谷穗,盗别人的庄稼,轻者罚银六两,重的罚银十二两。(后来改为一斗至一石)

2、不准抢别人的牛,不能扛别家的猪,谁违犯了,轻者罚银十二两,重者罚银四十八两。

3、既开人家的田水,又捉人家的鲤魚,轻者罚银六两,重者罚银十二两。白天进人家的田里偷捉魚,罚银六钱,夜里进人家的田里偷捉魚,罚银一两二钱” 。

4、不准偷菜、不准偷柴、不准偷草、不准偷烟叶、不准偷盐巴,谁犯了,罚银三钱。

5、偷人家杉树,罚银三两三;偷人家松树,罚银一两二;偷人家干柴,罚银六钱,重罚一两二。

6、要有人存心不良,蓄意不善,扯别人河里的捕魚网,毁別人山上的捕雀具,罚银卅两。

7、近田的柿树归田主,近土的梨树归土主,他人不得侵占,违者照例罚银。

8、卖田买地,不准翻悔。

9、取消放债牟高利,用邀会,泒平伙解决困难。

关于财产继承权方面:

1、公共财产,永远为公众所有,河流、道路、深山老林等都是公有的,私人不得占有。

2、属于某一村寨,某一鼓社或一带地方的山林、田地等永迗为该村、社或地区所有,他村、他社、他地区,不得占有。

3、父母有养老田,由扶养子女继承。

4、绝产处理,没有家族、宗族继承的绝产,为村社集体所有。

5、私人财产,是子承父业,多子均分。无子则由叔伯之子继承。抱养子女,上门女婿可继承。

6、岀卖田产,家族优先,还要请吃酒,送酒水钱。

7、各个氏族的祖坟地,是各个氏公有,别的氏族不能侵占。

八、刑事法规

1、谁要是存心阴险,蓄意阴谋,骗人家田地水口,开人家谷库,挖人家墙脚,挖人家祖坟,这事可大,罪恶不小,我们要罚他卄四两银,要是他硬顶,罚他四十八刃银;要是他还貎视款村,鼓社,就整象炉灭,捶他象舂药,抛到桥尾急滩里,投他到桥头的龙潭中。

2、燒寨里房子的,在山坳抢人的,在路上杀人的,我们要撵他翻高岭,越大山,要其命。

3、“窝匪就是匪,藏偷就是盗。暗地收匪赃,想装好人的” 。罪小的我们“罚其银,砍其指;罪大的我们“杀其身,要其命” 。

4、不准投敌,不准“里通敌人” ,对投敌通敌的,我们要他的命。

判处死刑方式有投河、杀身、打死。

九、婚姻社交

1、在寨脚吹木叶,在寨边打口哨,寨脚说情,寨边谈爱,同声相应,同地相求。一个愿嫁,一个愿聚,互相爱,互相好。

2、压迫不成生易,捆绑不成夫妻,要自由婚配,才相亲相爱,百头谐老。

3、男方向女方提出离婚条件:“你把家看成棺材,你把丈天看成老虎,刚从廊下走进来,又从灶边跑岀去,脚不踩丈夫的床,头不进丈夫的被的,论理你输了,论理你错了。” ,丈夫可提出离婚。

4、丈夫嫌妻子,女方请理老与男家讲理理词:“我和你家开亲,我和你家结戚。燒火只燒一个火坑,开亲只开一处。客巴欢喜,主也乐意,才用牛祭祖,才嫁女到你家。……到了三个周岁,公公做雷公打谷倉,婆婆做暴风吹晒架,米不给女舂,水不给女挑,公公装耳聋,婆婆做黒脸,……论情是你错,论理是你输,公公错了公公知道,婆婆错了婆婆心理明白。”妻子可提出离婚。

5、已结婚男女,不能再谈恋爱,違者重罚。

6、多娶妻的,要杀牛赔款规,杀猪祭款约。

7、幼不卖为婢,长不卖为妾。

  

最后拿苗族合鼓城的86岁的歌师龙云保,在2012年6月时,所记得传承的两首[椎牛赶鼓歌]作为结束语:

(一)

五谷丰登喜气腾,赶鼓来到合鼓城。

赶鼓不怕路途远,飞脚上路跑不停。

鼓声咚咚震天地,椎牛合鼓多欢心。

(二)

赶鼓来到合鼓城,合鼓结社保安宁。

“跳月”对歌来求偶,吉星高照到天明。

鼓声伴作歌声笑,鼓社兴旺民欢腾。


跳月对歌求爱情,忠贞不渝创优生。

弘扬瑰宝春常在,歌舞联姻万代兴。

这首七绝,是我考察湘西苗族合鼓城中“跳月”坪时,触景生情,反复深思,激发灵感,挥毫而赋。

湘西苗族椎牛合鼓城中“跳月”坪,在合鼓城东北方,位处盘瓠山与辛女峰之间的山坳坪地。跳月坪,广扩平坦,坪边有对歌台,是对歌的场地;有姊妹屋,供青年男女幽会、就餐;山边亭,供青年男女和观看跳月的老少,休息消闲。可惜姊妹屋、山边亭,巳在战乱中,被烧毁,只留下美好的传说。坪西面的盘瓠山腰是枫木林,秋叶红染甚于二月花;东面辛女峰,奇石林立,古木参天,风光秀丽,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真是苗族青年男女,择优而合的好地方。

据考察,唐代实行怀柔政策,天下太平,苗族领主龙巴巧为首,在苗族合鼓城中合鼓坪,举行七年一次,时期七天,除去来回,实际五天五夜的吴、龙、廖、石、麻等五姓“顽苗”椎牛合鼓盛会时,成百数千苗族男女青年,白天观看隆重祭祖、椎牛,参加跳鼓狂欢,晚上成群结队到“跳月”坪来,对歌求惰,跳月求偶,五个夜晚,缔结成十数百对,美好良缘。

我八九岁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官场腐败,匪患猖獗,十窒九空,民不聊生。苗族合鼓城内及邻近,约200户,近1000口人,逃难聚居在合鼓城中第三套城的两山头,俗说:“鱼多成塘,人多成王。”群众自喻“小南京”由于人多,各色各样人物都有,讲故事,摆龙门阵的,大有人在。

关于“跳月”坪的传说,老人讲:远古时代,我们祖先,按照氏族,住在山峒。打猎寻食,各在一边,吃饭睡觉,各在一峒。男子长大,难得娶亲,女子长大,难得出嫁。阿濮苟尤(祖公蚩尤),聪明无比,阿濮苟尤,聪明无边。阿濮苟尤,提出良法,春日月夜,各自出峒。随着父母,来到草坪,在月光下,跳舞联姻。情投意合,目许心成,选择佳境,交流感情。返回埸地,依依惜别,告知父母,然后结婚。

不仅讲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来手舞足蹈,好像真是他青年时,亲自参与一模一样。我们这些少年儿童,挤坐静听,迷恋忘返,真是余音绕粱,潜入梦境。当时,我只觉得有味,何年何日,是真是假,都不在意。

好在,合鼓城头人龙求富,团结群众,抗击土匪,保著山城,树立了抗击土匪,求得安居的榜样。事后,头人又创导合鼓城所属的兴德第四保,与邻近的六个苗族聚居保的苗族人民联防,吃血酒盟誓,共同商定:辖区以内,不准为匪、通匪,己为匪的要改过自新,若再为匪,全民诛之;外地土匪侵乏,互相支援,共同歼灭。由于七个保的三万多苗族人民,联合自卫,力量更大,土匪不敢侵乏。逃居合鼓城的苗民,搬回家去,恢复生产,经过两、三年的艰苦奋斗,房屋破烂的维修好了,被烧毁的,有的在原址盖了瓦房,大部分都起了茅屋居住,不管是大是小,总算有了一个窝。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一个狗窝。”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苗族人民只要有一个窝,全家一起生活,也就算高兴了。

人是铁,饭是钢。苗族人民吃饱了饭,老人小孩,喜笑颜开,青年男女,春心欲动。仲农正二月和八月秋收以后的农闲月夜,周边各寨的青年男女,男子成为一群,女的成为一伙,吃过晚饭后,都自动地来到江山坨村对面的对歌台、“跳月”坪,互相对唱情歌,一起在月下跳舞,习称“跳月。”

大家来的日子,不是每天晚上,而是有一定的讲究,均是农历每月的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的晴天晚上。为什么是这六天的晚上?传说是依古代合鼓坪这个地方,每月逢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廿九赶场的习俗。

因为苗族合鼓坪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这里又肯出强人,带领苗族人民起义,明清王朝,征讨苗疆,又怕苗族人民,聚众反抗暴政,不仅禁止苗族人民在这里举行椎牛合鼓,而且也禁止苗族人民在这里赶场,进行物质交易。可是,苗族人民仍然利用晚上,前来进行物质交易,互通信息,交流感情,青年男女,在月光下,唱歌跳舞,谈情说爱,经久成俗。

虽在兵荒马乱和匪患猖獗的时候不得己而停止,但是社会稍为安宁一点,又风调雨顺,得到丰收,苗族人民吃饱了饭,大家又自觉地来到对歌跳舞了。

苗家对于尚未婚配的男女青年,外出对歌跳舞,谈情说爱,父母和头人、长辈,不仅沒有干涉,而且积极支持,较大的村寨都有姊妹房、村边亭楼、对歌台、跳月坪,供青年男女社交活动,跳舞狂欢,结缔良缘。

江山坨村是苗族合鼓坪北面的一个村寨,虽然寨子不大,只有三十多户,但是自然风光秀丽,地理环境优美,历来是周边苗族人民聚会的场所,古代有姊妹房、山边亭台、合鼓堂、跳鼓场、对歌台、跳月坪,因为兵荒马乱、匪患猖獗,姊妹房、村寨边亭台、合鼓堂,均被大火烧毁,但是遗址尚存,只有对歌台、跳月坪是天然的场地,火烧不毁,刀砍不进,仍然是青年男女活动的地方。

来这里游玩的,不仅是未婚男女,而且还有已婚青年和老年人与少年儿童。

未婚青年男女,主要是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已婚青年则是结伴助兴,穿针引线;少年儿童主要是看热闹,懂事一点的少年,也想学点知识,时而参加跳舞;老年人有的是歌师,教青年唱歌,多数是看热闹,或找几个老朋友,交流生产、生活经验,或者讲笑话,天南地北,摆龙门阵,讲四言语、八句话的对子话。

唱歌有三种形式:一是放歌。这个村的人在山坳唱,那个村寨的人在山头唱,有的在高坡唱,有的在平地唱,一般有七、八个地方唱,多至有十多个地方唱。

虽然把江山坨村的四周山野,都唱得沸腾起来,但是距江山坨村比较远,只听到歌声,分不清歌词,可是从方位推测,就可以知道是那个村的人了,从歌声也可以知道是男的唱或女的唱。因为是各唱各的,歌词多是表达来意和欢乐心情,是随意而放的歌。

二是男女青年对情歌。周边村寨来唱歌的人,越唱越近,逐步向对歌台,“跳月”坪靠拢。江山坨村的歌队,则在对歌台边唱,表示欢迎。歌词越唱越趋向互有所指,即这村的小伙子,找那个村的姑娘对唱,一般每晚只有两、三对,敢于互相对唱,其余的有的有歌手,则没有歌师,有的有歌师,又沒有歌手,不敢找对象对歌,只好看热闹,听别人对歌。

互相对歌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是相隔十丈左右,双方能够听清歌词,而看不清人面。对歌是你唱我合,合了以后,另外唱一首,给对方又合。其歌词韵脚要相同,词义要相对,每句末尾,都要压韵,不管这一夜,已经唱了许多歌,其内容不能重复对方唱过的歌词。

若是对答韵脚错了,词义不对或不压韵,又使用了对方唱过的内容,不仅对方会提出指责,听歌的人也会议论纷纷,算是对方赢了,自己只好认输。青年人谁又肯服输?这次输了,回去请名师指点,下次再来。苗族情歌,浩大如渊海,博大精深,与互相对歌,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是村寨互相对歌。对歌的方法,与男女青年对情歌,基本相同,但是内容极为广泛,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社会风情,伦理道德等等,无所不包。对方怎么唱,你就怎么答,你来我往,临时应对。听众很多,不仅青年男女爱听,老年人,小孩子也爱听,若是棋逢对手,要唱到三更半夜方休。

关于“跳月”,源远流长,含义独特。有如罗尧典著《黔南职方纪略》讲:蚩尤代炎帝为政,尚利好杀,不耻淫奔,民间化之,于是“跳月”之风起矣。

罗氏的著述反映了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在中原地代把炎帝打败,威震四方的历史事实,揭示了“跳月”是蚩尤时代兴起之风,这是正确的。但说是“不耻淫奔”,则是对“跳月”求偶的曲解了。

宋代陆次云著作的《洞溪纤志》中,作了具体描述:苗人之婚礼曰“跳月”,“跳月”者,即春日跳舞求偶也。届时“载阳展侯,杏花柳梯,庶蛰蠕蠕,箐处穴居者,蒸然蠢动。其父母各率子女,择佳地而为跳月之令。”说明记述的“跳月”,是在深山峒府穴居时代,又讲“原之上,相晏乐。烧对兽而啖焉,操匕而不以箸也;漉咂酒而饮焉,吸管不以杯也。”可知其生活方式,也是古老的。细看《洞溪纤志》中关于跳月情况的叙述和苗族故事、古老话讲的,基本相同,使我深信,是有其实。尽管被曲解为“不耻淫奔”,苗族先民仍然“跳月对歌求爱情,忠贞不渝创优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跳月求偶,不仅在春日的调年会,三月三,而且在夏日的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秋日的赶秋节,冬日的饱冬节,亦称跳香会。

总之在各个节日,男女一起唱歌跳舞,都具有跳月之义。而在节日的月夜,青年男女唱歌对歌,跳舞狂欢,谈情说爱,选择幽雅的境地而交谈,更是名副其实的跳月活动了。

按日或相约到江山坨村对歌台、跳月坪的男女青年和其他观众,不仅唱歌,而且跳月。跳月的形式,有大有小,活动的内容很多,任其选择,随意而狂欢。若某夜没有对象,互相对歌,则是大家聚集一坪,跳舞狂欢,参加的人就多了。

其活动内容:有两人或三人一排,围成大圆圈,沿着反时针方向,表演跳鼓舞。

有众人围着大圆圈坐下来,由一个小伙子,用手帕蒙着眼睛,去捉拿在圈内行走的三五个姑娘,若捉到了那个姑娘,这个姑娘要唱一首歌,这说明他和这个姑娘有缘分,往往两人从此互相往来,缔结良缘。

若是一个姑娘都摸不到,或在慌忙中摸到围圈而坐的男人,说明这个小伙子无能,要罚唱歌,不会唱歌的,要学公鸡鸣,小狗叫。如此等等,做了一个做一个,难以数计,非常有趣。

活动形式有大有小,大则十多个村寨的青年男女一起玩,小则两三个村寨的青年男女来一起玩。有时这边对歌,那边跳月,也有的青年男女,经过跳月活动,互相交谈,情投意合,而离开众人,躲在一边讲稍稍话,或跳过水沟,越涧,选择幽雅的境地交谈。据有人统计,仅在两三年内,就有四十多对青年男女,因在这里跳月结成夫妻。真是“弘扬瑰宝春常在,歌舞联姻万代兴。”

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我既是亲自耳濡目染,也有我亲自参加的节目。这些事距今巳七十多年,要我来叙述,又成讲故事了。使我相信,故事不是无稽之谈,而是历史存在的反映,从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苗族合鼓城中的跳月坪,是继承和传扩始祖蚩尤所兴的,跳月求偶的阵地;苗族跳月求偶,确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古老、盛大、壮观、宝贵的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  



凤凰苗族椎牛合鼓城,是古代苗族先民为了捍卫椎牛合鼓所建立的城池。城中有许多枫木,习称枫香树,苗语叫“堵米”。“堵”,汉译是树或木;“米”,汉译是妈妈。“堵米”,汉语直译是妈妈树或母亲树,形成苗民崇拜的神树。

苗族把枫木称妈妈树,据考是因枫木生苗民。传说“枫木高千丈,枝叶护苗疆”。苗族地区有许多枫木的神话传说和流传很广的关于千种万物的来源与人类起源的神话伤痛事诗歌《枫木歌》,内容互相联系,情节大体相似,形象地生动把歌颂勤劳勇敢的苗族相普相娘——劳公,把握种子,犁遍天下,用山坳作牛轭,捉旋风做犁索,犁尽天涯海角,播种万物,把枫木“栽在村子边,种在村子旁”,让枫木“枝叶护村寨,树根保鱼塘”,才能使“枫树在村边,枫木在村旁,一朝一层叶,两朝两屋叶,长到十七岁,活到十七年,树杆十七抱,树桠齐南天”。后来,“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妹榜妹留,史称“蝴蝶妈妈”。妈妈妹榜留,与水泡交配,生出十二个蛋,由神鸟帮她孵出一个人姜央和雷公以及虎、蛇、蜈蚣等各种动物。姜央最聪明,姜央得大地,姜央“天天去开田,开田养妈妈,开来又开去,做活忘回家。”在《姜央兴鼓社》的古歌云:“

姜央兴鼓社,全疆得共和。

得富大家有,得福大家享。

我们共拥护,繁荣各鼓社。

强盛千万年,繁荣千万代。

枫木生人,是母系氏族社会在人们想象中的反映,苗族人民把村前寨后的枫木,称为掌管村寨的祖先树,奉为神灵,严禁砍伐。谁冒犯神灵,砍伐神树,会遭到全村寨,全民族的制裁。苗族习俗,每个村寨都在枫木林中,古老高大枫树上常栖许多喜鹊,一般一两窝,多至八、九窝。喜鹊,苗语叫“呷嘎”,俗说:“呷嘎叫,喜来到”。苗家认为鹊窝越多,呷嘎常坐,氏族兴旺,村寨发达。苗族地区经常一个村(鼓社)的群众或数十个村寨(鼓社)的头人,在大枫木下,集会“合款”,杀猪宰羊,奉请相普相娘,来做见证,由参加“合款”的群众或头人,吃鸡血酒盟誓,并每户分一块肉,表示人人吃到,个个守约。也有因民事纠纷,理老,头人调解无效,而吃血酒,请求神灵,主持公道,处治恶者,保护良人。

苗族人民敬奉枫木和崇拜“阿普苟尤”即祖公蚩尤,有着渊远的关系。《山海经大茺南经》云:“有宗山者,有赤蛇,名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械,化为树。”又云:“即今之枫香树”。蚩尤创导宗教,发明刑法,创造兵器,威震天下,“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只得败走南山。后来,炎、黄二帝联合,才把蚩尤战败。历代多以统治阶级正统观会出发,对黄帝百般装饰,给蚩尤无端诽谤。如《龙鱼河图》云: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大载记,用兵篇》曰:“蚩尤,众人之贪也”。而蚩尤的后裔苗族人民,不掘统治阶级的压力,不畏世人百众所歧视,仍然崇拜蚩尤,祭祀蚩尤。世人多以蚩尤为凶神,谈而色变,苗族人民奉为英雄祖先,极力歌颂,清末苗族歌师石板塘的《祖先歌》云:

  

苗族的祖先叫蚩尤,

他英勇无敌,聪明无比。

蚩尤吹口气,能把山吹走。

蚩尤怒吼一声,星星也会颤抖。

  

在描述蚩尤与黄帝大战的情景时唱:

  

轩辕的大军排成一长串,

气势汹汹要和蚩尤开战。

蚩尤出阵叫黄帝先射三箭。

那箭射到蚩尤身上不是折就是弯。

  

还没等蚩尤动手,

黄帝早吓得退后北山。

我们的相普相娘啊!

就是这样威力无边。

  

处于被压迫被歧视的苗族人民,听到这样雄壮的歌声,无不为此振奋。

枫木,属金缕梅科的落叶大乔木,南达四十余米,树杆挺拔,枝桠密茂,秋叶艳约,硕果落枝。苗族人民开辟或迁徙到一个地方,要先栽枫树,枫树活了,才能立寨。苗族地区每个村寨,都有枫木山、枫木岭或枫木冲、枫木坳、封为禁山,苗语叫“纪山普”,汉语意译即祖公山。议有规约,不准砍伐,太平年间,丰收之夜,苗族老人,在大枫木下歇凉,讲故事,猜迷语,摆龙门阵。青壮年们成群结队,从这个村到那个寨,聚在枫树下的青岩板上或青草坪中,对歌盘歌,歌声应谷,跳花跳月,村寨沸腾。青年男女用“坡苗”(即吹木叶)“江咱”(即打叶炮)为暗号,相约在枫林里幽会,谈情说爱,有的摘一片枫叶相赠,拜枫木为月老,订下终身。

夏未秋交,枫叶红染,千里苗疆,喜气洋溢,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名篇《山行》写道: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不仅是苗家村寨,秋色晚景的真实写照,而且是蚩尤后裔,繁荣兴致的美好象征。[庄子]云:“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孙中山曾说:“蚩尤是中国第一革命家。”在“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时,特赋[十頌蚩尤]诗,以表心意。

(一)

一颂蚩尤农业兴,神州奠定保民生。

子孙发展满南域,北上中原奋力耕。

(二)

二颂蚩尤宗教兴,同心协力展鸿程。

椎牛祭祖不忘本,合鼓结盟卫万民。

(三)

三颂蚩尤星像观,揭开神秘古今传。

生存发展明方向,龙腾虎跃天地宽。

(四)

四颂蚩尤武器精,刀光剑影鬼神惊。

秦皇汉武祭兵主,黄帝先前当学生。

(五)

五颂蚩尤刑法严,武功文治政清廉。

安居乐业民欢庆,万众一心永向前。

(六)

六颂蚩尤创药方,救民水火寿延长。

日新月异人欢笑,心旷神怡身健康。

(七)

七颂蚩尤好国君,发明定向指南针。

拨云见日光辉灿,万古千秋民族魂。

(八)

八颂蚩尤神气佳,发明火药制烟花

凤凰来仪民欢乐,炮烛冲天五彩霞。

(九)

九颂蚩尤万象嘉,提倡养蠢富农家。

丰衣足食人安乐,民族繁荣绽锦葩。

(十)

十颂蚩尤兴“跳月”,自由恋爱蒂姻缘。

健康繁衍民族旺,人口优生創史前。



合鼓城中驩兜城,奇特险峻显神灵

驩兜古石城,是凤凰县苗族合鼓城中城的最后一套城,它一孤峰耸立,苗语称“高肉崇”,汉语意译为“崇公山”。山上有一巨岩耸入云宵,苗族称:“肉崇”,汉语意译为“崇公岩”。《山海经、大荒南经》说:“驩兜放于崇山,驩兜生苗民”。因此,崇公山就是驩兜山,崇公岩就是驩兜岩。驩兜是古代三苗国领袖,三苗战败后,逃居湘西崇山。崇山有多座,传说大庸崇山(即天门山)曾发现驩兜鼎,花垣崇山境有驩兜冢。而凤凰苗族合鼓中的崇山,经考证有驩兜城,如今鼎已遗失,冢难辩认,城的遗亦斑斑可见。古代是把驩兜山上的驩兜岩边设祭坛,插三面三角形,有柄的红、黄、兰色旗。苗民出战前,祭祠驩兜,请求保佑,持驩兜旗作战,据说战无不胜。

驩兜山古石城,地势险峻,地处合鼓城中与营盘山对峙,是苗族合鼓城丫刺关东面的至高点。传说远古时代,苗族先民为了保卫椎牛合鼓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在山上筑石城,设三道关门,层层防守,故称驩兜山苗族古石城。明嘉靖四年(公元1548年),明军征讨苗族,将火略坪(汉译既合鼓坪)改为火略塘,驻重兵弹压,军官驻驩兜山苗族石城,作为指挥中心,苗民则称“高国屯”,汉译为“官府城”。明万历43年(公元1615年)修筑的湘黔边墙沿驩兜山石城东面的悬崖峭壁而过,在合鼓坪驻重兵,凭拒驩兜山石城,把截丫刺 关,控制腊尔山区,特别是天星山一带。明末苗民起义,愤将湘黔边墙“踏为平地”。苗族合鼓坪回到苗民怀抱,驩兜山石城又成为苗民凭城拒守和抵御外犯的阵地。

历经风雨沧桑,驩兜山石城仍然屹立,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在山上建立龙凤庵。主神是观音,佛是吃斋的,而祭驩兜要杀猪屠羊。据老人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建庵前请苗巫司讨告,说是观兜愿意让观音大士坐山顶,自已坐在半山中。于是在半山中,二道门内设祭坛,祭驩兜,现遗址尚存,众人皆知,从此驩兜山石城成为苗族原史宗教和佛教的圣地。

民国27——28年(公元1938—1939年),匪患猖獗,并寨而居,合鼓城周边十多个苗寨和两头羊部分苗民,环居驩兜山石城下山腰和另一山峰相连,也有三道城门防守,即合鼓城中的第二套城。城中茅层林立,烟火朝天,凭拒石城,把截丫刺关,土匪先后攻城三次,苗民祭拜驩兜,持驩兜红旗,奋勇战斗,把土匪打败,还砍得匪头,悬挂丫刺关上示众。这样200多户,上千口人,才得活命。还在石城上办乡村私学,50多名苗族避难儿童,读《百家姓》和《三字经》等启蒙书籍。在兵荒马 乱之时,驩兜山石城不仅是苗民避难的阵地而且是苗区乡村的文化中心。

俗话说:“鱼多成塘,人多成王。”逃居古城的苗族人民,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奋斗,闯过难关。白天出去生产,晚上坐在一起讲故事,说白话,男女青年,唱歌谈情,自寻其乐。山上庵堂的尼姑则唱佛歌,山腰的苗民唱苗歌,此起彼落,倒也热闹,苗族人民自称是“小南京”。在战乱中,这个城中城,既是苗民的坚固保垒,又成为苗民的 “安乐窝”。

驩兜山古石城在山顶,东北依山砌石墙,高出地面两米多,西面依山筑坎,高达十多米,上面铺大岩板作平地,岩板申出坎外一尺多,猴子也无法爬上。南边沿山峭壁砌石坎百多级约20多米长的道路达山顶的第三道大门,山顶形成平地,东西40多米,南北30多米,坪中有两个大岩,耸天而立,西为驩兜岩,是驩兜的物化形象,苗民在合鼓坪以地区五个氏族联合举行椎牛合鼓时,第四天在此祭祠驩兜,岩下边有小石层,是祭祠时烧香纸的地方,石屋上插三面三角形红、黄、兰色旗,苗民出战前拜驩兜,求保佑,旗开得胜,胜利归来,祭祠驩兜,表示致谢。东一大岩,与驩兜并立,苗民称“乃肉”,汉即母岩,两岩是驩兜夫妻的物化形象。据八十六岁的老人龙云保讲:“传说在大唐年代,果雄(苗族)为了”农聂包略(汉为椎牛合鼓)的安全,由民众出钱修的,“肉崇”(即驩兜岩)南面的房屋是逃难和抵土匪用,后来官兵驻扎合鼓坪,军官住在山上房屋。年长日久,群众才称“高国屯”(汉即官府城)。他说的和史志记载,基本一致,与合鼓坪现有的两根椎牛合鼓纪念树,树均千年以上,是曲同工,不谋而和。

本人1930年出生,八、九岁时住驩兜山下茅屋,宿驩兜山二道门内,驩兜祭坛下,在石城内私熟读书,长大成人,解放前经常在驩兜山石城的龙凤庵出入,目睹石城的建筑,大体分三个层次:一是驩兜岩南面有一栋四间两层楼房,楼下右作火堂,中作堂层,大门进堂层,后开小门,上驩兜岩。左作厨房,还有卧室,楼上多作卧室。其墙第一层楼用岩头封,过粗钻,精细坚实,第二屋楼用土砖封,显然是作防患用的,不是一般的屋房结构,屋架古老,屋梁熏得漆墨,柱头下端多腐朽。象是数百年前的建筑;二是佛堂,在驩兜岩西南,屋三间、没有楼,虽是岩脚砖封,但不精细,屋架较新,明显是1934年建庵时所修;三是驩兜北面有一栋四间二层楼房,系其徒弟龙善凤所修,时间略晚于佛堂。据村上八十多岁的老人吴成全讲:“建庵前石城上有屋,是龙老纳守,有官兵征讨或土匪抢劫,苗民就上石城,拒守保命。”1939年创办驩兜山石城私塾小学,设在此楼上,教师是龙绍英。

驩兜山中有个山峒,可容70——80人,山顶的坪地上有入口,用两块大岩板盖上,无人指点,站在上面,也不知道。据老人说山腰有暗道小门,通往山下。正如清代严如煜在《总论苗境事宜为筑保仪》中说:“苗地高山大崖中,洞屋相连……山峻俱空,遇大兵进剿,预将家资老弱,搬藏洞里,村庄所有,不过空房,拒敌不胜,暗道避匿。”其所指就是这种情况。石城南面的岩板坪边,接连直立十多块、四、五尺宽,五、六尺高、五寸多厚的大岩板,作为围墙,即可防止由下面爬上来,又可作燎望和射击阵地,明显是独特的战备设施。

驩兜山拒险要隘口,设三道大门。第一道大门,左边有屋,依山傍高坎而建,像是守大门的民众或卫兵住。屋的左边有一碉卡遗址,二道门内的西南边,有一条环山地带,宽3—4米,长达40多米,地边均有岩墙,高一米多是一条环半山的围墙;第三道大门,是沿峭壁砌石坎而上,门上也有小屋,一人把守,万人难上。传说明朝皇帝派十万大军,征讨苗族,争夺合鼓城,进攻驩兜山苗族古石城时,打了九天九夜,官兵死伤两千多人,才攻上去,只见两具屍体,惊叹“苗民英勇顽强,一人可可杀千人”。

驩兜石城的建筑设施,具有苗族的特色,不像官家所修的碉卡,虽是原始,说明古老,从其名称的衍变和遗迹看,是一座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个苗族历史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充分反映苗族先民保卫自己和防御外犯的设施,非常巧妙,独具匠心。

解放以后,在破“四旧”立“四新”时,古石城上的建筑,先后拆除,将破烂的砖瓦与推翻的欢音大士和十八罗汉,全部丢进石城暗室,根说室内蜈蚣很多、很大、长有尺余,人言可畏,无人敢进。2002年7月登城实地考查,从残存的城墙和三栋撤毁房屋的遗迹看,同回忆解放前的情况,基本一致。因时值暑天,也不敢揭石板,看地下暗室,现有驩兜岩西,原佛堂遗址上,新建佛堂,有观音塑像,无和尚尼姑,驩兜山苗族石城,不仅是国家的文化遗产,而且是风景明珠。虽未开发,但登临者,无不赞声载道。正如湘西女诗人腾建珍在《驩兜山石城远眺》一诗中作了生动的描述:

丽日关前照,林中百鸟鸣。

露沾修竹净,烟散远山清。

翠滴春光暖,青黏笠影轻。

晴岚千障外,险境更峥嵘。

2011年8月12日县文物局亲临考察,赞不绝口,认为是一份珍贵的文物,决定组织历史文化考察组,进行考察,以便筑巢引凤。2012年5月吉首大学苗学会会长吴恒忠、副会长龙佩林、龙兴武教授和石维海、吴华强教授与本人,到苗族椎牛合鼓城考察,在驩兜古石城第三道门前合影。考察结束以后,大家议论,对合鼓城称赞有加,认为其有苗族文化积淀、有苗族历史印记、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石维海对我说:合鼓城中城这两个山头,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你既要拍摄现在的镜头,又要用电脑技术,按照你的回忆把民国年间,周边苗民200户近1000人,离乡背井,集聚到合鼓城中城躲土匪三年多,土匪打不进,苗民住茅屋,团结友爱,自称“小南京”,坚如磐石,度过难关的面貌,描绘出来,用以对照就有价值了。



苗族合鼓城村落,团结互助度春秋
在距凤凰县城北、吉首市城西,均35公里处,有个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的苗族合鼓城,它包括凤凰县吉信镇的火炉坪、岩口、大塘、追仁村和禾库镇的峨梨村,共计五个村,长有12平方公里,宽6平方公里。古代有一个农贸市场,31个苗族村寨,约2000余户,5000多人。现在只有15个村寨650多户,2600多人。按社会发展规律,是人口越来越多,村寨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合鼓城则是相反,但它正说明了古代很繁荣,苗族历史文化的底蕴极深厚。据群众传说,合鼓城地区芈氏龙姓先来开发的,从龙姓有七个祖坟,其他吴、隆、廖、石、麻、彭等姓,只有一个或半个祖坟,得到应证。史称湘西苗族为峒苗,在合鼓城先后发现有21个山峒,均有远古时代居住的痕迹,有的山峒有峒口叠墙设门的防御体系和在峒内熬硝制火药、打造兵器。史说:“官府有千军万马,我苗有千万个山峒”,说明山峒成为苗族抵抗官兵,保卫生命的战斗堡垒,但也有的山峒被官兵发现,把苗民封死在峒中。进入建立村落时代,仍然历尽沧桑,遗迹斑斑可见。

苗族合鼓城中的村落,多是按九宫八卦布局,常是依山傍水,坐向所指,以山脉风水而定,一般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寨前多有一块广阔的平地,寨落后山讲究高大,多是喜栽植枫树、竹子,作为风水树,风水竹,风水山,封山育林,严禁砍伐,俗称枫竹映景,蓬荜增辉。屋边院旁,常植桃、李、梨、橘、木绣花等。远远望去,缕缕青烟,飘逸溪谷山川,片片青瓦,掩映在古木葱茏之中。

苗族合鼓城内居住的村落有三个特奌:

一是单一家族村落。这是最早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寨子,苗语叫“斋”,一般以姓氏命名,如龙家寨、麻家寨、廖家寨等等。这类村寨都推行宗族制度,由家族中公推德高望重的長辈为族长,苗语称 “果奶’,汉语即头人。族长之下,设有“一把五将”。“一把”苗语称“把岱”,汉语即祭司;“五将”苗语称将保、将甲、将沙、将多、将能,汉语即武术师、医药师、苗歌师、古理师、刀手师,协同族长分别管理事务。单一姓氏村寨,一般有本氏族的公有田、公山、公众屋、公众碾坊等资产,具有自给自足,独立自存的特点。

二是家族、亲族联合寨子。这是以地缘为纽带的寨子,苗语叫“稿”,一般以地名命名。这种村寨,多是通过互相联姻而出现的,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而成。由于世代相互通婚,保持亲属关系,如现在的江山坨,有龙、隆、吴三姓,住在一起,一般能够做到外不相侵,内不相凌,除尊祟本氏族的宗规族约之外,还以地缘关系设立“义庄”,选举办事公道,认真负责的头人,亦称寨主,负责组织兴办当地的福利事业,农忙季节劳力、畜力互相通融交换,遇有喜庆丧葬之事,互相帮助,友好往来。

三是多姓氏杂居的寨子。这类寨子,多是邻里关系,少有宗族关系,一般是小集镇或苗族酋长所在的地方以及封建王朝征讨苗族时,长期驻兵的营、哨。这种村寨较大,一般百多户,多达数百余户,如合鼓城中的火略坪,唐宋到明清,均起农贸市场,明代是苗汉杂居农贸市场,清代又是苗民农贸市场。这些寨子不仅苗族姓氏多,而且有时汉民杂居,历为苗族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居民多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种职业。由于多个姓氏长期居住,友好往来,又互相通婚,保持了睦邻友好关系。寨长或头人则是通过合款的形式,共同推举产生,有些大寨子还有不脱产的自卫队伍,维持全寨的安全。

苗族村寨的设施,以防御性为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是大小寨子,都有一道围墙。古时,将村寨写为“砦”,大都是用石块砌成的围墙,习称“堡”,也有用木竹或荆刺扎的围墙,习称“木荆寨”。因为时过境迁,木荆扎的村寨,早己无存,石块砌的围墙和岩门,仍然比比皆是。

寨子内的大户人家,大多数都在正屋的一头或厢房的一角,修有一座高楼,三至四层,四面用岩石或土砖砌墙,形似碉堡,四面开窗,内宽外窄,居高临下,监视四方。楼上设有火铳、弓箭的射击口,以保卫家园,习称 “保家楼”。“保家楼”,既是保卫家庭的的设施,也是保卫村寨的设施。在苗族聚居地区,较大的村寨里有山洞,甚至有的屋内也有山洞。正如清代严如煜在《总论苗境事宜为筑保议》中说:“苗地高山大崖中,皆洞屋相连……山峻俱空,遇大兵进剿,预将家资老弱,搬藏洞里,村寨所有,不过空榱,拒敌不胜,暗到避匿。”

临近几个村寨或数十个村寨的联防设施,多以烽火台和关门、石卡。一方有难,则烧火为号,四邻村寨望见,各自把守关门、石卡,共赴危难,奋力解救。

苗族合鼓城内,大的村寨都有油坊、碾坊、染坊等加工场地设施,便民利民;有芦笙场、跳鼓坪、姊妹屋、鼓楼、风雨桥等文化娱乐设施,苗族玩年舞龙灯、需狮子、武术交流等,都在这些公共场地里进行。

合鼓城中,村寨的社会制度,是苗族始祖蚩龙所兴的鼓社制,如《苗族古歌》唱道:


姜央兴鼓社,全疆得共和。

得福大家享,大家喜洋洋。

我们同维护,繁荣各鼓社。

繁荣千万代,繁荣千万年。


姜央就是姜姓的蚩尤,从苗族古歌的内容看,可见“立鼓结社”是团聚族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苗族的鼓社制度,是苗族的社会基础,也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鼓社制度,是通过椎牛来建立的,习称“椎牛合鼓”,五年,七年或十一年一次,通过椎牛祭祖来商议治理部落联盟的政治法典和规章制度,集大众的智慧,创造发明,造福人类。

苗族椎牛合鼓,主要有四个内容:即椎牛祭祖;跳鼓娱神;合鼓议事;跳鼓狂欢。而主旨是合鼓。唐代实行怀柔政策,苗族鼓社制得到发展,以地区由多个氏族联合举行的盛大椎牛合鼓圣典得到进行。如《古丈坪厅志》记载,苗民每农事毕,于十月十一日,举行五天五夜的椎牛合鼓,参加的人成千上万。

宋朝依唐代制度,但帝王昏庸,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元、明、清王朝,不断对苗民进行征讨、鼓社制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由于封建王朝怕苗民借椎牛合鼓之机,聚众起义,便下令禁止苗民椎牛合鼓。

但是,苗民为了维护这种传统的鼓社制度,便以各种名目出现,如贵州苗族称 “议榔”,湘西苗族合鼓城用 “合款”的形式,一般只是议定族规民约,没有举行盛大的椎牛合鼓和群众狂欢活动,人们看见的清末和民国年间,苗民以户进行椎牛祭祖,只是求祖先保佑平安,失去了合鼓联盟的主要内容。

可是,不堪封建王朝压迫的苗民,仍然利用这些名目、暗地进行祭祖合鼓活动,由数寨或数十寨苗民头人参加,以商议族规民约为名,暗地研究如何起义,吃血酒盟誓,共同战斗,奉请祖先,保佑苗民,旗开得胜。

湘西苗族合鼓城“合款”,其领头的人,叫做款首,俗语称款头,由群众推选通晓古今,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款首则有执行款规的权利,同时也和群众一样,受到款规的约束。款会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款首没有固定的报酬,处理问题时报酬由当事人承担。款首不能世袭,不称职者,款会另外推选能人。

款会的内容对外团结一心,保卫款内民众的安全,保卫民族的生存;对内维护社会治安、解决民事纠纷,保证内部成员生命财产安全,提倡团结友爱,互助互济。款规由款内成员公议制定,具体有社会治安、民事纠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规定。

苗族人民把议定的款规:“拿来当古典讲,拿来当古典说,千年也不断,万年也不丢,不忘古老的话,不丢古老的言,父教子才知,娘教女才得,水顺着槽流下,典顺着人们传下。”

许多款规都编成为道理章程来讲,编成苗歌来唱。如关于团结的款规云:


我们团结地方,我们团结村寨。

要像狗肠一根,要像马蹄整个。

我们走一条路,我们过一座桥。

要转头在一边,要立足在一起。


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有祸同当,有福同亨。


使这些款词,句式比较整齐,对仗句式较多,比喻确切,警句格言,运用自如,吟咏哼唱,琅琅上口,规劝游说,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教化作用。因而深入人心,经久成习,形成习惯法规,人人遵守,代代相传。不仅是讲,而且是化为具体的实施行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有灾难同当。如谁家房屋被烧,众人不仅支助钱粮,而且义务劳动,帮助建造新房,不会因为房屋被烧了而使之无家可归。

二是“派平伙”。即某家死了耕牛,户主把牛肉分给亲戚朋友,俗称“派平伙”,而亲戚朋友所送的钱一般都比市场牛肉价格,要高一两倍,实际上就是支助,可以买得耕牛,不会因为死牛而延误春耕生产。

三是“邀会”,如某家有困难,可以向亲戚朋友“邀会”,定数目如每人一斗或两斗米,时间半年一次或一季一次,自己是首次会,每个会员如期拿预定的米来赴会,吃一餐饭,习称“农会”,汉语意即吃会。并抽签决定下次到谁家吃会,如此轮流,吃完为止,这是互助互济的好办法。因而在苗族聚居地区内,很少有人沿门讨饭,在苗族语的辞语中,也没有“苗乞丐”这个辞。

四是“吃排家饭”。 苗家结婚,为时少则一天一夜,多至三天三夜。客人只是进客的那一天晚饭,在主人家里吃饭,习称“吃喜酒”。其他天数用餐吃的,都是“农利高”,汉语意即“吃寨饭”,习称“吃排家饭”,其意是轮流排队吃,主要是主人家的家族亲兄弟、堂兄弟,也就是平常互相请吃“排家饭”的户主,俗称“通久德利”,汉语意即互相请客吃饭的户,共同商议,按照留客的天数,进行安排。吃“排家饭”,分正餐和副餐两种。每日早餐、晚餐为正餐,一般在亲兄弟或较富裕的人家吃,吃得好一些。中餐、宵夜为副餐,一般在堂兄弟家或比较贫困的人家吃,吃得差一点,花费不多。要是主人家的家族大,兄弟多,吃“排家饭”的户多,有时一餐安排吃两、三家,尤其是散客的那一天中餐,多达七、八家,给客人留下一个请吃“排家饭”的户很多,吃也吃不完的美意,吃了一家吃一家,既热闹,又体面,是苗族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办理婚姻大事的具体表现。俗说“难聚一个妻” ,而在苗族地区,结婚不要彩礼,请客不管人数多少,只在家吃一餐饭,化费不大,客人来得多,送的礼也多,一餐哪里吃得完,往往因结婚请客而攒钱。因此,在解放前,国民党腐败,日本帝国侵略,匪患猖獗,民不聊生的日子里,苗族聚居地区,也很少有因为结不起婚姻,而打光棍的。

五是起屋互帮工。苗族谚语说:“众抬一,不费力。”在苗族聚居地区起屋,亲戚朋友、寨上人互助工,只吃饭,不要工资,一般帮五、六天,至少两、三天,自家的近亲淑伯、兄弟、侄儿、女婿,多达十天半个月。若是家里贫困、没有山林,买不起木料,又兴讨木料,一般一家送两根,至少送一根,多达五、六根。因此,起屋不要花钱请小工,买木料,只需请木匠、封匠的工资。有的亲戚朋友就是木匠、封匠,都不收应帮工的工钱,这样大家来帮工、送木料,起屋少费力,大小有个窝。

因此,大局稳定时代,苗族地区一个鼓社或一个款会的地域内,只要不受封建王朝的征讨或外来的干挠,经常出现出门不用上锁,夜可不闭户。民事纠纷,头人调解或求神了断,一般民事纠纷,不到厅、县诉讼。多是一家有灾,大家帮助,人民大众,团结互助,度过春秋。



湘西苗族合鼓城,发现古民居峒府
上京盛会喜盈门,贯彻精神贵实行。

历尽艰辛欣发现,惠民利国笑欢腾。

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岀:“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推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休人民。”贯彻全会精神,贵在实行。以上这首七绝,就是我真情实意的表达。   在全会的精神激励下,于2013年11月14至19日,我和王树茂、隆斌到凤凰苗族椎牛合鼓城考察,得到原火炉坪村老支书吴老生,村民吴成望、吴杰生、龙宏星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虽然披荆斩棘,攀岩走壁,历尽艰辛,但是发现两个古民居峒府,欣喜若狂。

第一个在合鼓城內大哨山腰陡壁中。于11月15日上午,我和王树茂到凤凰苗族椎牛合鼓城中的大哨考察,由火炉坪村原党支部书记吴老生作向导,我们沿岩攀树,险处要攀藤吊绳而下约百米,才到峒口。峒口下是峭壁,峭壁下又有陡坡至护城河,共约300多米。峒口宽有四米,高约六,峒口有岩墙三米长,高一米六,未平整基脚,用天然损破,没有敲击的岩头,砌得参差不齐,古老苍桑,显然是几千年前的建筑,峒门宽一米,踩的石头,极为光滑。峒内有三层平地,第一层高约十多米,长7米,宽前4米,后3米;第二层比第一层高1·5米,长有4米,宽3米;第三层比第层高1·8米,长4·5米,宽2·5米。均经平整,能坐能睡,有火燒土層,峒內较宽,能容百多人。再爬6尺多岩壁,还有两米多高,一米多宽的十多米溶峒,内有清澈泉水流出,可供饮用。

第二在合鼓城中城內猫头峰下的岩壁中。于11月16日上午,我和王树茂、隆斌到合鼓城中城內猫头峰考察,由村民吴杰生作响导,吴成望、龙宏星参加。我们由猫头峰山坳,披荆斩棘,勾腰蛇行,攀岩扶藤,而下百多米陡坡,才到峒口。峒口下是300多米峭壁,上是悬崖,两边是岩壁,需攀藤子扶岩上爬而入。峒口宽3·5米,高约十多米,峒口岩墙宽2·5米,髙一米三,多是由峒内捡自然损坏,未经敲打的钟乳石砌成,显得更为原始。峒内有三层,第一层是土坪,长8米,宽3·5米多;第二层比第一层高1·6米,长7米,宽3米;第三层比第二层高一米多,长5米,宽2·6米。二三层是岩坪,较为平整,极为光滑,是古民居的活化石。峒内高宽,有清泉长流,能容百余人。

重修《凤凰厅志》序:“凤凰厅僻处楚边,峒苗错居。”“峒苗”,顾名知义,就是苗族先民原始社会住在山峒。这两个山峒,既是苗族先民的峒府,又是苗疆抵抗封建王朝征讨的防御体系。正如清代严如煜在《总论苗境事宜为筑保议》说:“苗地高山大崖中,皆洞屋相连,形象谓南方火维,故山腹俱空,遇大兵进剿,预将家资老弱,搬藏洞里,村寨所有,不过空榱,拒敌不胜,暗到避匿。”又如《凤凰厅志》载明代侯加地《边哨说》苗常言:“官有千万军马,我有千万山峒。”这些两个山峒,不仅是古代保卫苗民生存发展的峒府,而且近代苗民抗击封建王朝千方军马的战略阵地。不仅具有攻不进、打不烂、炸不平的独特功能,而且具有原真性、完整性和独特性,是湘西苗疆堪称“铜墙铁壁”的防御体系,是湘苗族人民从古到今,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若把苗族合鼓城的峒府,写成一本书,这两个山峒,每个都是精彩的一个页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