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刘晓春:《民俗与民族主义——基于民俗学的考察》

刘晓春:《民俗与民族主义——基于民俗学的考察》

【摘 要】:在世界民俗学领域,德国、芬兰、日本等国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密切。德国的民俗复兴、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日本的“一国民俗学”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现象,上述三国的民俗学史显示。当一个民族/国家迫于外来压力时,本民族/国家的知识精英会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维系民族/国族认同的民间文化资源,寻求民族/国家振兴的力量源泉,因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化成为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条件。民族主义将民族、文化、国家、国民等现念赋予民间文化,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性本质的公共文化,这些超越地方的公共文化,由于其生成过程的建构性特征,促使人们反思其本真性。

【关键词】: 民俗  民族主义  自然诗  卡勒瓦拉  一国民俗学  本真性  

本文发表在《学术研究》2014年第8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民俗主义、伪民俗,有点难以消化啊。尤其是伪民俗,貌似国内学术界还把它和假民俗混为一谈。有没系统的文章介绍这两个概念。特别是这两个出处?

TOP

回复 2# 的帖子

王霄冰: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1%CB%D7%D6%F7%D2%E5

杨利慧:“民俗主义”概念的涵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1%CB%D7%D6%F7%D2%E5

西村真志叶:民俗学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7%D1%A7%D6%F7%D2%E5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多谢南兄指点。最近正在努力学习这几个概念。一点小体会,貌似硕士论文运用这个概念比较多,而博士论文这个层面比较稀少。是不是和培养阶段有关系,即硕士导师们和博士导师们分属两个代际,当然我不是说博导们不接受这个概念,而是说博导们可能因为知识结构的问题,而难以指导相应领域的论文?总的来说,民俗学博士论文虽然成熟而系统,但就选题的前卫性而言,反而不如硕士论文。

TOP

今天刚在教案民俗学史里补充了钟敬文先生的小单元。

TOP

今天补充了民间概念的看法,周星主编的《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非常有用,其中户晓晖的综合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当然由于语言的问题,特别需要一些懂日语、德语、法语的同仁及时提供相关国家的研究综述信息。
日本民俗学的新视野:从两部日本民俗学概论谈起,王晓葵,
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杨利慧、安德明,
论欧美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户晓晖,
20世纪‘民间’概念在中国的流变,陈勤建、毛巧晖

TOP

今天看了《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中的
新展望之后:20世纪后期的民俗研究,罗杰•D.亚伯拉罕,722-750

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即美国民俗学在60年代即已经引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结合看了近来国内民俗学的实践,北师大的刘铁梁和董晓萍都是这方面的提倡者,其他还有许多人博士论文也是以民族志的方式来展现的,不一一例举。因此我个人以为早期高丙中的呼吁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另施爱东以杨成志的案例来担忧民俗学的人类学化是不必要的。一者美国民俗学有前车之鉴,二者当下中国民俗学已经不是民国时期的状况。

TOP

今天看了《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中的
德国民俗学的回顾与展望,简涛,808-658
民俗主义:一个概念的挑战,瑞吉娜•本迪克斯,859-881

体会如下,各国民俗学大体都受到二战这个重大的时间节点的影响,也受到60年代及经济转型的影响,在中国这个时间点大约是在2000年。
其次是民俗主义,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现象,对列国普遍渗透,但前后不一,其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有先后,其次各国知识结构不一,接受度也不一。
在对民俗主义在德国的具体展现依然不甚了了,按照本迪克斯的介绍,似乎民俗主义提倡者,自身也没有做出杰出的田野调查案例。大体上是实证研究相对滞后。这也是教学中找成熟的经典案例难的原因?

TOP

回复 8# 的帖子

赫尔曼·鲍辛格《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英译本第五章,也是谈德国民俗主义的。

TOP

无中生有。发现需要,创造需要。一样的道理,有也会变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多谢指点,这本书中译本已经借来,但最近一直忙着备课,可能要等到九月份才有时间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