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无锡老茶馆的故事

无锡老茶馆的故事

2014-08-27 21:19:31  来源:华语广播网

全景中国【无锡台】


  说到茶馆,我们可能会想到老舍先生的那部话剧,《茶馆》中的场景就是一个小社会,不同人物的命运在时代浪潮中沉浮,人间百态尽显其中。

  女:无锡也曾是茶馆盛行之地,在崇安寺,就有听松园、孙记、三万昌等十几家茶馆。早年到茶馆里喝杯早茶,是很多老无锡的习惯。只可惜,这样的老茶馆已经越来越少。在无锡荡口老菜场附近,现在还留有这么一家老茶馆,有着老无锡人熟悉的模样,老板凌晨三四点开门,老茶客按时上门,它的存在,更像是无锡早茶习俗的一种延续。今天的《全景中国》无锡台节目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无锡老茶馆的故事》

  男:凌晨三点多,许多大街小巷还在沉睡,而今年51岁的马雪芳已经穿过寂静的弄堂,来到她每天忙碌的地方。马雪芳经营的茶馆在无锡荡口老街上,房子建造在100多年前,属于典型的木质结构,因久未修缮,已经显得有些破败。茶馆房屋整体为两进院落,四间厅堂被隔开当做茶室,一共摆放着11张八仙桌,门口东侧靠窗的位置,有几张大的靠背椅,很像上世纪流行的“卡座”。因为丈夫生病,这间茶馆现在就靠马雪芳一个人维系。

  “一共有24只热水瓶,每天四点前来,把这些热水瓶灌满,准备一天的生意。茶馆99年从亲戚家盘下来,开到现在有15年了吧,虽然好像只是点端茶送水的活,但是一天干下来也蛮累的。”

  女:一切准备就绪,只等顾客上门。四点一刻左右,老茶客就踏着晨曦陆陆续续地赶来。两块钱一位,无限续杯,茶叶由茶馆提供,这是茶馆的老规矩。当然,要是茶客嫌茶馆的茶叶不够好,也可以自带,但喝茶的价格不变。81岁的老孙冒着小雨,步行15分钟来到茶馆,对他来说,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太亲切了。

  “我从18岁就喝茶了,18岁喝到现在了,那时候喝茶只要七分一次,大饼那时候只要一分半,一个大饼一条鱼也只要三分钱,一角钱可以吃一顿。”

  男:马雪芳说,十几年前,这里喝茶只收5角钱,茶馆生意最兴隆的时候,一清早能坐上五六十号人,大多是当地居民,对他们而言,一天是从喝早茶开始的。

  “一般总归是三点多钟,三点钟就不睡觉了,在家里烧饭收拾一下,那么到四点多钟到这个地方来了,一直来就变成了习惯。五点半六点就一定要回家的,要干活的,要喝茶就只好早点来了。”

  “我是偶然的机会来这里喝茶的,我那个时候,我们那里不是有鹅湖的吗,在我们那里,靠鹅湖边上的人都会抓鱼的,那个时候抓鱼,要给派出所抓去的,都是偷的,偷了来荡口这里来卖。天还没有亮,三点到三点半,这个时间呢,东方已经有点白了,要到这里来卖了。那个时候没有自行车,都是小路,跑出来的,跑到这里把鱼卖掉了,再跑回家再出去上班就来不及了,只能在这里呆一下,呆一下,喝茶就习惯了。”

  女:早晨六点半左右是茶馆最热闹的时候,茶客们一般只在茶馆里呆上两三个小时,以前农忙时,太阳刚出来,一些茶客们就坐不住,到地里干活去了,其他茶客一般坐到早晨七八点,也都会陆续离开,各自忙活生计去。

  男:作为居民最主要的聚会场所之一,茶馆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老茶馆在不断上演悲喜剧的同时,也充当了更多角色,从“调解室”到“交易所”再到“邮局”,几乎包含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女:说到无锡地区茶馆的起源,就得提一个词叫“老虎灶”。一百多年前,烧水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还得在灶台上用柴火烧,可因为锅子既要烧饭又要炒菜,所以烧出来的水油腥味很重,泡出来的茶也就可想而知了。经过生活实践,一种叫“老虎灶”的热水灶很快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对此,无锡的民俗学家华钰麟也是如数家珍:

  “当时无锡的大街小巷,包括农村,包括城市里面,都有老虎灶,就是热水灶。最早的热水灶,他们凌晨两三点就烧水了,有些提早去的人就到老虎灶拿热水洗脸,泡点开水喝茶,但老虎灶毕竟空间有限,只能容纳两三个人喝茶,所以当时就有简单的茶馆店出来了。”

  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茶馆几乎遍布无锡城的各个角落,光市区就有两三百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崇安寺,公花园,三阳门前一带,比较有名的有三万昌、孙记、听松院等。那时茶馆又叫做“茶馆店”,八仙桌、长条凳、七星炉是茶馆的必备设施,茶馆里人多且杂,人们在这里谈古论今,当年的瞎子阿炳,就常到茶馆里去,听茶客熟人谈论街头巷尾的消息,收集创作素材。

  “就一般的红茶绿茶,每天的消费总是5个铜钱,5个铜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相当于现在的一块五到两块,节约一点的,自己家里带茶叶去,就是三个铜板的开水钱。”

  女:四五十年前,荡口老街上有三四十家茶馆,马雪芳经营的这家老茶馆最早是一户大户人家,40年前变成茶馆时,还只能算茶馆里的“小字辈”。老茶客们回忆,当时镇上的茶馆,不仅是休闲的地方,也是社交中心。老百姓间有纠纷,就常到茶馆里来解决,当时称作“吃讲茶”。

  “在这里吃讲茶,两个人总归是吵架,两方都把老头子请来,所谓的老头子,现在的说法就是流氓头头,每一方请来的老头子各坐一边,大家聚在一起“吃讲茶”,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最后输的人就要付茶钱,全部的茶钱都是要他给的,赢的一方就不用给钱。”

  男:“吃讲茶”桌面上也有讲究,起初双方两把茶壶把手相对,意为矛盾尚未解决,当调节成功,便把壶嘴相对,意为亲密通融。

  女:因为当时茶馆里聚集了各色人等,很多商人发现商机,就在这里,做起粮食、古董、房产等买卖,一些包工头还专门到这里来招土木工匠,除此之外,茶馆还能作为“邮局”。

  “寄信的寄到乡下去,邮递员不送的,就带到茶馆里,哪个地方的哪个人正好在茶馆里喝茶的,就写茶馆的地址,邮递员就在早上把信给你。”

  男:小小茶馆,可谓包罗万象,无论是绅士名流还是田间老汉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则茶馆也慢慢变得冷清,到文革结束之时,已经难得一见。

  女:茶馆的恢复,又让不少人找回了感觉。早晨七八点,喝茶的人陆续散场,为了让居民们打发时间,马雪芳也“与时俱进”,在茶馆增加了棋牌室。其实马雪芳也想过,请一个小工搭把手,但考虑到成本,最后还是放弃,这么多年来一直一个人撑着。

  “大年初一也要开的,年初一只有人多,一年到头一天都没有休息的,天天要到这边,除非自己放弃不开,如果开了就要天天来这边的。”

  男:十多年来,马雪芳靠着茶馆的收入交完了两个孩子的学费,如今,两个孩子也都已经有工作了。至于这家茶馆还能开多久,她心里也没个准数,也许哪天马雪芳决定退休了,这荡口唯一一家有老无锡情怀的茶馆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只能活在老茶客的记忆中。

  女:廉价便民的老茶馆是老茶客们的依赖,也是经营者生存的依靠,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百味,尽在其中。可惜的是,繁荣一时的老茶馆没有赢过时间,曾经风靡一时的老茶馆习俗也正变得越来越远。

  男:老茶馆的变迁有很多必然因素,但如果哪一天,传统的早茶习俗伴随着老茶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是否会有遗憾呢?

  (无锡台记者 肖鹏,周宓)

TOP

很喜欢里边的一句话,这里的人的一天是从喝早茶开始的。这样的生活方式该是多么的恬静闲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