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推荐阅读]几部重要的民俗志书

[推荐阅读]几部重要的民俗志书

[推荐阅读]几部重要的民俗志书



  作者:萧放 吴静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8 |



《荆楚岁时记》
南朝梁人宗懍撰,隋朝杜公瞻作注。它是中国民俗文献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述地方岁时民俗的著作。全书以岁时节令为纲,逐节记述相关节俗内容。在岁时节俗的记述中,本书注意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世的岁时民俗记录,这是本书首要内容,;二是引证历史文献,讲述习俗来源;三是简略的习俗评价。从《荆楚岁时记》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代学者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记述方式,也能从其记录的珍贵资料中感受到古代民众岁时生活的真实情景。《荆楚岁时记》是中国古代民俗学史上一本少见的具有较高认识价值与资料价值的著作。原书宋元之际亡佚,今有多种辑佚本。主要的版本有两种:一种是《广汉魏丛书》本,此本辑佚谨严,但有脱落、缺失;另一种是《宝颜堂秘笈》本,此本内容明显多于前本,但个别条目还须斟酌。(萧放)


《岁时广记》
宋朝陈元靓撰,它是一本古代岁时民俗资料的汇编。全书四十卷,前四卷记录春夏秋冬概况,后三十六卷按照岁时节日的顺序记述编排各类岁时节日资料。本书辑录与记述的内容广泛,包括岁时生产、社交、饮食、婚姻、禁忌、信仰、娱乐等方面。本书引用的是南宋以前的文献资料,有些文献今天已经亡佚,因此对于研究南宋以前的岁时民俗来说,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如该书卷五“忌针线”条,引宋人著作《岁时杂记》:京师元日皆忌针线之工,故谚有“懒妇思正月,谗妇思寒食”的说法。这些就是民俗史的重要资料。本书有《十万楼丛书》本与<《学海类编》本,因为流传较久,书中有个别讹误处,值得辨正。(萧放)


《帝京景物略》
明刘侗、于奕正著。是一本记述北京风土景物的著作。作者写作态度严谨,注重实地踏勘,事一不详,不敢下笔,语一不妥,不敢成文,经过二人的精心推敲,最后写成了一部内容详实,文笔晓畅的著作。本书重在记述明末北京山川、人物、园林、风俗,全书八卷,以城市地理空间为基本记述单位,依次记述城北内外、城东内外、城南内外、西城内外、西山上下的名胜景观与风土人情,兼及畿辅。依景说事,因物传文是本书的特点。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它对城市生活的记述,如卷二“春场”一节,对明代后期北京的岁时节日生活的记载十分完整,有着很高的民俗资料价值。本书在明朝崇祯八年(1635)已经刊印。北京古籍出版社1963年出版。(萧放)


《帝京岁时纪胜》
清朝潘荣陛撰,是记述清朝前期北京都市岁时民俗生活的著作。全书不分卷,从正月到十二月按月叙述京城岁时民俗。以正月为例,有元旦、进春、春盘、星灯、喇嘛打鬼、天诞、琉璃厂店、上元、三元、烟火、走桥摸钉、岁时杂戏、燕九、填仓、禁忌、时品等,举凡岁时令节、风土景物、典仪盛况,无不记述。本书注意当代民俗的记录,如说到京城元旦拜年习俗时,引用俗语,“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本书首刊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后收入民国《北平史迹丛书》。北京出版社,1961年出版。(萧放)


《清嘉录》
清朝顾禄撰,是记述苏州岁时风物的专门著作,是古代岁时民俗著作中的翘楚。全书十二卷,一月一卷,每卷记载当月的岁时风俗,如节令物品、市肆好尚、农谚山谣、岁时仪式等,以十二月为例,有跳灶王、跳钟馗、腊八粥、年糕、冷肉、送历本、叫火烛、打埃尘、年物、年市、年夜饭、守岁等四十余项,内容十分丰富。书中还大量引用相关文献,以叙述岁时节日习俗的源流与苏州以外吴越其他地区的岁时习俗表现。本书初刊于道光十年(1830),很快传入日本,有日本天保八年(1837)覆刻本;清光绪年间有《啸园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分别于1986年、1999年出版有校点本。(萧放)


《中华全国风俗志》
胡朴安撰。是以全国为记述范围的民俗志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编,各编按省分述各属下府州县风俗习惯。上编摘自历代的史志、笔记、文集,下编抄自近代报刊、杂著。两编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将散见于历史文献与近代报刊中的有关风俗民情资料加以抄录整理,并适当地予以题目标识,给人们提供了使用材料方面的便利与研究的资料依据。下编对于人们了解近代社会尤其具有参考价值。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分别于1986年与1990年出版了本书。(萧放)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尚秉和撰。全书四十四卷,本书是对历代社会风俗事物的考证叙述。从本书的撰写体例上看,它依类叙述,在横陈门类的同时,纵述历史演变。它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惯与生活情状,本书涉及的范围广泛,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信仰、禁忌、娱乐游戏、物价、赋税、家庭等,是中国风俗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本书由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出版,198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萧放)


《新年风俗志》
娄子匡编著,此书是一本现代新年习俗调查资料的汇集。它记述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南、甘肃、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13个省共27个地区的新年风俗。原书由顾颉刚、周作人、爱堡哈特和作者本人作序,书中所辑的各地新年风俗对于岁时民俗史的研究有参考价值。原书系平装本,周作人题写书名,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出版。作者自序中说:“新年的风俗委实是耐人兴趣去探采,更是我们伟大的国土中所流传的各地不同的多量的风情。从它(新年)底行事提出某一个仪式和惯例,那就是一个巨大的丰富的值得探讨的课题。”(萧放 吴静瑾)


TOP

《蒙古民俗鉴》

作者罗布桑却丹(1883—?),蒙族。凌源县(今凌源市)万元店乡热水汤村人。近代蒙古族哲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两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1919年写成近20万字的《蒙古风俗鉴》。该书涉及蒙族文学、经济、政治、文化、婚姻和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蒙族的百科全书。
   罗布桑却丹生于公元1875年(光绪六年),清末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人,他自小聪明好学,利用农家闲暇时间,或求师或门务学通了蒙古语文。
  公元1890年,罗布桑却丹被指派为旗佐领章京。公元1894年,他又被指派到哲里木盟各旗普查由喀喇沁左旗迁往他乡的从员及户口。这个工作他整整进行了3年时间。3年间,他深深地体验到蒙古族劳动人民身受层层剥削,过着极度艰难的生活,同时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状况和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其后来撰写《蒙古风俗鉴》这部巨著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罗布桑却丹极力主张普及文化知识,并希望以此来拯救蒙古民族的命运。
  公元1898年,罗布桑却丹想到拉萨去学习。但由经费不足,便留在北京雍和宫拜师学习蒙、满、汉、藏4种语言文字。公元1902年冬,罗布桑却丹参加清朝宫廷翻译考试,曾获"四种语言固师"的称号。同年,罗衍桑却丹借驻北京蒙古王公府的机会,递交了一份"广译各种书丈,普及蒙地文化"的建议书。并为此东奔西走,花掉了一千多两个人积蓄的银子,但没有收到任何结果。
  罗布桑却丹非常热爱家乡,公元1903年,他听说东北地区发生了日俄战争后,便从北京返回家乡,为蒙古族地区和喇嘛寺庙等不遭受战火的洗劫而四处奔波。
  公元1906年,罗布桑却丹应学部邀请,任北京"满蒙高等学 堂"的蒙文教师。
  公元1907年11月,罗布桑却丹又应邀东渡日本。执教于东京"外因语学堂"。罗在日本生活、工作的4年间,接受了西方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原先利用普及文化来拯救民族命运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了。于是,罗布桑却丹回国后,又一次呈文,重申自己的主张。可是他的建议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回音。
  罗布桑却丹回国后,在北京继续任教。在封建保守的国度里,他的主张虽然找不到知音,甚至几遭劫难,但他始终矢志不移。到了公元1914年,他调到奉天南满铁路办事处后,又找到奉天巡捕张元和哲盟各旗的头面人物,建议改良草场,改进畜牧方法,提高民族经济。这项建议一开始得到了有关各方面的大力赞同,但后来,由于罗布桑却丹本人受到嫌疑,建议随之中止。
  罗布桑布丹一生坎坎坷坷。但他利用4年时间编纂而成的《蒙古风俗鉴》,却为人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蒙古风俗鉴》,成书于公元1918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蒙文著作。《蒙古风俗鉴》共10册,凡60章,计约20余万字。其内容包罗极广,从蒙古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以及风俗民情,到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无不分门别类,一一加以详述。这部书对于了解和研究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发展变化情况是十分难得的,也是现今蒙古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34689.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