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走进实证的社会心理学

走进实证的社会心理学

【读品】罗豫/文
  
  欧美人喜欢搞“荒岛音乐”:如果你被流放到荒岛,允许挑选若干唱片带去,你会选择哪些?假使挑选类似的“荒岛心理学读物”,那么,E·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首当其选。这不单由于该书被誉为“社会心理学圣经”,严谨认真的作者已经删删改改出到第九版,也不仅因为阿伦森是美国心理学会历史上唯一一位包揽过所有三项大奖(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的心理学家,更是因为书中对人在社会环境中可能的体验和行为,作了最为客观全面的描述。其中的大量论述来源于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例子也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
  
  阿伦森对读者兴趣和科学研究之间的衔接把握得十分自然顺畅。理论不再是空洞死板的标题一二三,而其讨论的深度,也远远超越了卡耐基励志读物里的人际关系“小贴士”。比如对于人际吸引,卡耐基的建议是,如果想让别人喜欢你,就要“毫不吝啬地去赞扬他们”。然而阿伦森正告我们:“戴尔·卡耐基的建议并不是一贯正确的。”现实中的人际吸引远没那么简单,它受到各人能力、外貌、情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一些因素的影响,甚至是和人的直觉相悖的。
  
  众所周知,约翰·肯尼迪担任总统期间,发生了入侵古巴的严重事件。但他在随后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的个人声望竟然升高了。一位总统犯下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错误之一,美国人民却更加喜欢他。对于这种匪夷所思的结果,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肯尼迪以往可能“过于完美”,而能力超群的人偶尔犯下过失,往往会令普通公众对他产生新的认同感。
  
  为了验证这一解释,阿伦森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制作了四段访谈录音,找人来听,并让他们对录音中四个人的吸引力作出评价。录音中被访谈的四个人分别是:A,一个近乎完美的人;B,一个近乎完美但访谈中笨拙地将咖啡打翻在地“出丑”的人;C,一个平庸的人;D,一个也出了丑的平庸的人。结果,最没有吸引力的,自然是那个平庸而且出丑的D;但在两个近乎完美的人中,B居然更讨人喜欢!
  
  类似的精彩例证也对种族歧视、性别偏见、两性关系等热门话题给出了全新的描述。比如对于婚外情,增益理论给出了有趣的解释:配偶或恋人的长年付出,可能已经接近极限,甚至被忽视,而此时陌生人略微的一点付出,却会带来显著效果;老夫老妻之间的相互宠爱已经令双方审美疲劳,这时,陌生人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之辞,却能让你心花怒放。人际关系中的“稳定收入”让人越来越麻木,而“增益”总是能提起人的兴趣。这一点同样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尽管女权已是一个极为油腻的口号,但对女性的偏见依然渗透文化的各个角落。阿伦森指出,在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和广告中,女性极少被描绘成权威人物、知识分子或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她们的常规角色是极富魅力却头脑简单的女孩,过分忧虑应该使用哪种品牌的洗衣粉,在重要的问题上要靠男人指点迷津,而且经常被描绘成暴力犯罪的受害者,等等。相应的研究也发现,大量的商业广告向女性灌输心理暗示,把她们描绘成能干的家庭主妇,进而抑止了她们成就事业的理想。随之而来的噩梦便是,被广告洗脑的女性果然安于家务生活,这又被男性沙文主义者拿来当作女性事业能力低下的例证。
  
  正如阿伦森所强调的,社会心理学是实证科学,同时却富含艺术。社会心理学家面对的不是斜坡上往下滚的小钢球,而是社会上性格多样、老成世故的成年人。这是社会心理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实际研究中的重要挑战。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心理学家必须同那些利用社会心理技术达到利己目的的人区别开来。作为科学家,如果他们不能防止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滥用,至少也要恪守自己的中立立场。像卡耐基那样肆无忌惮推出《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他人》这类书,阿伦森只能表示,“书名便令人感到心寒,有些试图操纵他人的感觉。”虽然人际关系技巧是当代青年梦寐以求的能力,而卡耐基类作者正是抓住这一“大众心理”吸引读者,但这种不入流的心理学,却不知不觉中给社会心理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制造了一种颇具邪恶意味的口碑。更进一步,如果这些技术掌握在一些蛊惑民心的政客手里(遑论希特勒或戈培尔会否再世),都有可能使我们的社会陷入“奥威尔噩梦”之中。社会心理学的责任,不仅在于探索真理,也在于指导公众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并提醒人们警惕这些技术的滥用。阿伦森对科学家道德立场的敏感性,在《社会性动物》中表露不多,仍极为可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