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英]纳尔逊•格拉本:好客,一种人类的共通精神:礼物还是商品?

[英]纳尔逊•格拉本:好客,一种人类的共通精神:礼物还是商品?

  [英]纳尔逊•格拉本:好客,一种人类的共通精神:礼物还是商品?

  纳尔逊·格拉本教授(Nelson H. H. Graburn)

  [英]纳尔逊·格拉本/著,葛荣玲/译

  本文为 2012成都·“好客中国”第二届旅游高峰论坛·主旨论文

  [摘 要]好客是人类社会中连接主客关系的一种共通性表达。在当今世界中,好客表达有时候是非商业的,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便是如此;有时候则是商业性的。接待业-好客产业-包括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业,便是商业性好客形式在旅游工业中之体现。目前,接待业有逐渐融入非商业性交换成分来培育顾客忠诚的趋势;与此同时,原先非商业性的好客招待形式也在试图融入商业性因素以谋求利益。

  [关键词]好客;联盟;交换;客人;主人;接待业

  [作者简介]

  纳尔逊·格拉本(Nelson H. H. Graburn)(1936~ ),英国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旅游高峰论坛顾问。

  葛荣玲(1981~ ),女,人类学博士,山东莱芜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助理教授;旅游高峰论坛副秘书长。研究方向:景观人类学,地方认同与空间实践。

  Hospitality, a Human Universal: Gift or Commodity?

  GRABURN, Nelson H. H.,GE Rong-ling

  (UC Berkeley, Berkeley, CA 94720, USA;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Hospitality is the universal human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s and guest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hospitality may be non-commercial, e.g. between family members or friends, or commercial.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is that part of the commercial tourism industry that deals with food, drink and accommodation.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to emulate non-commercial aspects of the exchange in order to foster customer loyalty, and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non-commercial forms of hospitality to develop some profit making aspects.

  Key Words: hospitality; alliance; exchange; guest; host; hospitality industry

  一、好客与互惠

  好客是最重要的人类生活方式之一,通过好客,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得以沟通,人群共同体得以建立,社会也因此而得以形成。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好客”这个概念,英文是Hospitality除了“好客”的基本意义,“接待业”(hospitality industry,直译“好客产业”)一词也经常被用来指代整个旅游产业,至少可以指代为游客提供膳宿消费的旅游产业行为。在《好客与社会》这本新刊物的创刊号上,林奇等人(Paul Lynch, J. Molz, A. MacIntosh, P. Lugosi and C. Lashley, Editorial: Theorizing Hospitality . Hospitality and Society,1: 3~24,2011)提出,他们主张对这个主题在理论上要进行多元意义的解读,也希望这本刊物会“好客的”欢迎各种跨学科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既包括个人之间的好客关系,也包括商业性的好客关系。好客是一种人类相互联结的形式之一,是人类学家所谓的“联盟”(Alliance)[1]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的联盟形式,如共餐、通婚、调停、契约、礼物交换、甚至讲演与交谈等一样,好客也包含着“规则”(Rules),正是这个规则使得关系、共同体和社会得以一直延续下去。好客也和其他的联盟形式一样,有时是平等的,有时是不平等的。

  好客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性精神。在欧洲语言里,“好客”一词来自拉丁文hostis,意思是主人(host),字面上的意思是“陌生人、客人的主”(lord of strangers, guests);它与“客人”(guest)一词密切相关。通常主人对客人持有一种权力,主人可以接纳客人、保护客人,主人也可以拒绝客人。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好客有不同的情况。在一些传统古老的社会里,好客是必须的,人们必须接受和保护外来者,好客的道德体现在现代社会的版本就是国际法所规定的必须接受和庇护难民的法则。在古代的日本,出现在一个地方社区的陌生人被称作“稀人”(marebito),意思是“陌生人”“漫游徘徊的人”,人们用疑惑的眼光看待他们,但同时也要好好招待他们,因为他们也有可能是化妆成人的神灵。[2]在大多数社会里,对外人好客是大方、富有和有礼貌的标志,好客行为将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声望(prestige)。

  好客是制造归属感的一种方式,能够让个人感受到是整体的一部分,让陌生人成为朋友,或者将敌人变成同盟。有一种归属感叫做“同质性” (Consubstantiality),[3]一个人觉得他和其他社会成员是同样的物质、同样的材料制造出来的。许多社会用一起吃饭的形式,即“同桌共餐习俗”(commensality)来获得这种归属感;在另外一些社会里,人们通过居住在一个共同的社区或者区域来感受这种归属感,他们会说“我们吃同一块地里和林子里长出的食物,喝同一个地方的水,因而我们是同样的材料造出来的同样的人”。

  更为普遍的一种“同质性”是通过“亲属关系”(Kinship)和“继嗣群”(Descent Groups)获得的。在现代社会我们认为我们在生物性上继承了父母的特质,用科学话语来讲就是继承了父母的染色体和基因。关于这种信念,许多社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例如在传统阿拉伯社会,人们认为是父亲种了“种子”,孩子则从中发出了芽,因而孩子是从属于父系的,母亲则只是用来发芽的“土地”或者“土壤”。在正统派犹太教社会和一些母系社会里,可能也包括云南的摩梭人,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孩子完全是母亲的身上的东西生产出来的,比如说母亲的血液。许多地方还认为,只要是吃了同一个乳母的奶,这两个孩子就成了亲属,因为他们就变成同样的乳汁造出来的人了。[4]

  大家可能会奇怪,我们为什么要把人类的生物性作为好客的一个话题来谈论?因为生物性和社会性本来就经常可以作为互相之间的一种隐喻。很多语言中会有“社会体”(social body)这个词——“合作”(corporation)这个词就是“作为一体”(as one body)的意思;我们有时候会说母亲就是胎儿的主人,用子宫供给他营养,提供他保护。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同种同质的人,像阿拉伯人所说的“乳胞”(milk siblings),因纽特人所谓的“同骨”(my same bone),就像“社会体”这样的隐喻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好客性表达,正与“陌生人”(strangers)或者“他者”(others)这样的词汇表达的意义相反。

  关于“好客”所表达的人类社会关系的规则,从法国人类学家马歇尔·莫斯(Marcel Mauss)的《礼物》[5]到美国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人类学界有着一脉相承的专门研究。好客的核心观念就是“互惠”(Reciprocity),即两个人(或者群体)对对方之义务,以及长时间保持的互惠(交换)行为,正是这些构成了社会联结的纽带。我们在这里要将“互惠”概念的含义先做一个阐明:它的本义并不是特指市场经济的互惠交换,尽管我们所使用的互惠概念是来自于萨林斯的《石器时代经济学》。[6]互惠表达了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交换——交换相互之间的关心、爱、支持、保护、生计食物,还有礼物,在日常英语表达中互惠也不是用来指称商业交易的。我们在此使用的互惠这个术语,是来自萨林斯和莫斯,但是我们在此文中要将这个概念扩展到分析人类社会的市场经济这个维度;我们将会看到,市场的经济交易与非市场的交换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

  互惠是基于一种人类的普遍伦理——礼物的道德,或者说是履行礼物的义务。人们付出一样东西,例如食物、金钱、时间、关心、保护、避难所等等,相应地就会生成一个回馈的义务。从最重要的东西,例如父母给予的生命、或者被医生从死亡的边缘救回,到最不起眼的东西,例如英语中表达“倾听”的习语“借支耳朵”,都有着要归还的义务。许多社会认为孩子“欠”他们父母一份生命之礼,但是这份礼太重了,不管孩子如何孝顺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归还;而一些细小的行为如“借支耳朵”,仅是表达一点好意或是友谊,当然也不真的一定要求归还。

  但是如果“拒绝”还礼,拒绝赡养父母或者不用心倾听朋友的诉说,就可能会损害双方的关系,还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简单地说,还礼的义务是“延续关系”的必要途径,还礼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象征,表达了想要延续关系的愿望,而“不还礼”就意味着不想再延续这份关系了,或者至少是要对这份关系准备作一些重大改变。就“好客”而言,邀请客人到家里做客是想要延续关系,但是不让人进家门则是一种想弱化或者中断关系的强烈暗示。笔者认为基督教圣经里所讲的约瑟夫与玛利亚找不到客栈收留,耶稣因此诞生在马厩里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好客性的陈述。

  我们对于“互惠”的理解,基本上来自萨林斯所提出的关于互惠的三种类型:

  “一般性互惠”或“泛化互惠”(Generalized Reciprocity)或者好客,发生于关系亲密的人们之间,一般是父母与子女之间、配偶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或者亲近的朋友之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包含着大量日常的互动行为,而且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他们之间的互相帮助是经常性的,不分巨细,因而一个人不应该计算这其中的得失,最起码不应该期望短时间内就立即得到回报。这种互惠的平衡建立在一种长期持续的关系基础上,要是老是计算的话,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就会受到威胁。经常抱怨别人做得不够,或者经常说“我总是要做这做那”,就会损害友谊和亲人之间的团结。

  “平衡性互惠”(Balanced Reciprocity)或者好客,一般是发生在不那么亲近、不住在一起,但是也互相友好、需要互相帮助的人之间,并以此来维持相互间的关系。在平衡性互惠关系中,人们往往要计算礼物的付出与收回之平衡。每一项礼物或者付出,包括东西、好客招待、致意问候、甚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都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返还,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不必返还。例如,我在伯克利的同事和朋友们,彼此会互相邀请对方夫妇一起来家做客吃饭。如果一对夫妇认为他们经常请另外一对,但是另外一对却回请的很少,他们可能就要考虑减少请另外一对的次数了,或者干脆不要再请他们了。如果这发生在彼此住得很远的朋友之间倒还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他们是同一个系的老师或者住得很近的邻居,这种情况可能就会造成一些尴尬了——因为他们之间还存在一些其他不那么容易就中断的关系。如果缺少了互惠地回请,可能还要损害相互之间的其他关系,或者让一方觉得高于另一方,比另一方更大方,而让另一方觉得很内疚、羞愧或者像欠了别人什么东西似的。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另外一个人或夫妇病了,也可以暂时“被原谅”没有尽到互惠的义务,但是过一阵子他们还是要想办法回请才行。

  互惠关系在长时段上建立起平衡,这能让社会成为一个整体。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在其最著名的作品《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7]中指出,人类最先组成的社会关系便是家庭关系或者基于通婚制度的氏族组织,他认为,人类关于乱伦的普遍禁忌不是因为觉得乱伦罪恶,而是人们要通过通婚,通过把自己的姐妹或者女儿嫁给别的家庭和群体,又从那里娶回妻子,从而在不同的家庭和群体之间达成联盟。基本上,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要想获得联盟和伙伴,人们就得彼此分享,彼此友好好客,不然人类这个物种就没有办法延续下去。人们如果不分享,把女人、食物甚至谈话,什么东西都留给自己,他们就无法成为更大群体的一部分,没有伙伴,在必要的时候也就得不到帮助。因而,“好客”很可能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下去的基本机制之一。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分享对于加强社会关系都具有同等效力。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分享也是分等级的:因为人是最有价值的,因而分享妇女建立通婚关系会产生最强大最持久的社会联结。在一些社会中,男人之间的友谊要通过“性好客”(ual Hospitality)行为来确立或者加强,一个男人不仅是要和朋友或者同盟分享他的食物和住所,还要为他的客人提供一个女人。因纽特人的男性以前曾经有用妻子招待来访的好友或者是他们想要与之建立牢固社会关系的人的风俗。[8]但是有一些社会可能是用他们的姐妹,或者更有可能的是为朋友召个妓女。最后一种情况更多见一些。但是人们可以想象的出来,为朋友召妓远不如分享女性亲属更能够加强友谊。分享妻子会给朋友创造一种热情的友谊,当然这其中的性关系是临时的,这次你给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妻子,下次你去朋友家自然也期待着分享他的妻子。但是送出自己的姐妹,则会创造更加牢固和持久的社会关系,这种分享首先可能会促成一桩桩婚姻,最后则在两个群体间形成持续交换“人”的通婚圈。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除了交换人,第二强大的建立纽带的方式是交换物品和服务。这种交换的范围很广泛,交换某些物品或服务要比交换其他物品或服务更有价值一些。在这种类型的交换中,也同样能够发现好客的表达,从很随意的事情如邀请某人一块喝茶或者交谈几句,到更郑重一些的如在自己家长期留宿朋友。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人们会说他们“像是一家人”,这时候互惠的联结和义务也就更复杂、更长久一些。列维-斯特劳斯还认为,相对于人以及多数物品和服务的交换,平常更加多见的、延续时间更加短暂的语言交谈是有“较少价值的”交换。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位高的人自然也语重,像是神父、国王、有名的电影明星、音乐家等;而亲密的人之间,像是爱人、密友或是家人,话语的精神鼓励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萨林斯还提出了第三种互惠形式——“负性互惠”或“消极互惠”(Negative Reciprocity),即指有的人或关系的一方希望所获得的要大于所给出的。这种情况可能会涉及作弊、欺骗、偷窃等负面行为,在一般的商品买卖中也很常见。萨林斯似乎将市场看成是负性互惠的一个很好例证,顾客总是想要讨价还价到最低的价格,而商人则要从每笔买卖中获取最好的盈利。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或者如市场经济学创始人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所说的,如果存在无限次的买卖关系的话,这些可能是会成立的。根据互惠的基本规则,如果总是想要获得的比付出的多,是不可能建立稳固的伙伴关系的,这是一种剥削利用的手段,它最终只会导致社会关系的终结。一个作弊少付了钱的家伙下次肯定不会再来同一家买东西。即便是在市场关系中,纯粹的负性互惠也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买家和卖家之间需要进行重复交易,而且卖家也需要谨慎地培育他们的信誉。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也要建立一定稳固长期的关系,所以卖家经常通过给点优惠等手段吸引顾客成为回头客,他们试图将市场关系从单纯的商业关系变成一种朋友关系,甚至想办法让客人感到“像家人一样”,由此将负性互惠变成平衡互惠甚至一般性互惠。

  互惠与好客成为“可持续性关系”的“关键”在于“时间”。即时互惠关系,如买东西付现金,是很难建立长期交换关系的,因为账目一清,交换关系也就终结了。但是借给别人钱或者用好客的方式招待别人就会建立一种需要将来才会归还的互惠关系。当然还钱或者回请之后可能交换关系又要面临终止的可能,但是如果交换不是精确的,例如还人钱的时候加点利息,或者回请的人比上次对方的招待花费了更多,这样就又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关系,由此而使得关系持续下去。但是如果偿还“失败”,即客人回礼的数目少于当初主人付出的,那么客人就会觉得非常羞愧,主人相对于客人就能够获得一种威望。这种情况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人类学上讲的“夸富宴”(Potlatch),一种竞争性好客。夸富宴是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的一种风俗,一个家族的酋长或者头人要隆重宴请他的竞争对手及竞争对手的家人,还要飨对手以歌舞及各种夸耀,主人酋长要浪费掉很多不必要的食物,赠予客人非常昂贵的礼物,并且毁坏更多更昂贵的财富,以此来打败和“羞辱”他的客人,获得威望。过后这个被羞辱的酋长就召集全家人以及伙伴的力量作为支持,举办另外一场更大的夸富宴,毁坏更多的财富来战胜之前的酋长,来恢复自己的声望,让之前打败他的酋长感到羞辱。在英语里我们用“夸富宴”一词来比喻那些开办过度盛大宴会、在朋友面前显摆的人,我听说在中国也有些类似的情况。

  二、旅游与接待业(好客产业)

  今天,人们经常将包括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产业体系统称为“接待业”(Hospitality Industry,直译为“好客产业”),有些人认为旅游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解决了最多的劳动力。旅游业被称为接待业,是从旅游公司要像主人一样照管、“接待”游客的角度来讲的。旅游从业者为了赚钱就要“照顾”游客,包括提供建议、帮助、提供交通、食物、住宿,要迎合游客的需要。接待业通常是指“餐、饮、宿”的三位一体,这三位一体是旅行者的主要需求,也是旅游业主需要提供的主要服务,除此之外还有相关服务如娱乐项目、建议和导引、地方交通等等。所以这些服务不是单纯的礼物,而是某种形式的互惠,因此这些交易交换行为同样需要遵循之前所述的关于互惠的规则,并且承担相应的道德后果。这些服务实际上也可能是由朋友、家人、非盈利组织例如俱乐部和教堂提供的。

  纯粹的商业交易,例如一个旅行者今天在一个旅馆住宿,走的时候用现金全额支付了他的账单,其实有两重危险:(1)产生负性互惠,因为消费者其实总是想要从最少支付中获得最大实惠;(2)而且这次交易终结了,不能保证或者不能让顾客产生下次还住同一家旅馆的意愿。因为一般总是有很多旅馆可供选择。

  商业公司一般总是想要与顾客建立长期商业关系,留住更多回头客,制造顾客忠诚,因而会想些办法,把纯粹的商业本性(负性、消极互惠)转化成更正面、积极的互惠关系。由此,接待业在纯粹商业交易之外发明了许多补充性手段,如建立会员俱乐部,举办回馈奖励活动,赠送礼品,购物补贴,打折特价品,赠送纪念品、附属品等,另外还想尽办法与顾客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如记住顾客的喜好、生日,鼓励顾客的朋友、同事、家人加入,提供套餐、首选品牌、意外惊喜等等。在这个好客产业里,关键词是“顾客忠诚”——让顾客认可这家好客的商家,优先选择他们的服务。

  三、接待业(好客产业)的变迁与挑战

  对于今天的游客与旅行者来说,餐、饮、宿三位一体的选择可谓极其丰富——其中有些是传统的、非商业性的,其他的则是高度商品化的,但是也很好地建立了游客的忠诚度。除此之外,现在还出现了很多新的好客接待服务形式,对之前的好客形式而言,或是竞争或是补足。现在好客形式非常之多,下面就简单举其中几个例子。

  1.商业性好客

  住宿——宾馆,汽车旅馆,日本火车站的“胶囊旅馆”,公寓房,钟点房(公寓或套间),租住房,度假村,商业性帐篷营地等;

  餐饮——街头小吃,自助餐厅,咖啡馆,饭馆,酒吧,夜总会,赌场等;

  行——火车,公共汽车,渡轮,轮船,游船,租来的车;

  性——妓院,卖淫者,应召女郎。

  上述都是商业运作,通常是顾客试图获得最大价值,而相对的卖方试图获得最高价格,即形成“负性互惠”。

  2.半商业性的好客

  住宿——住宿加早餐的旅馆(B&Bs),寄宿房客, 慈济院(为朝圣者、教育游客而设),非营利组织如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青年旅馆,教会招待所,(体育、学术、大学)社团俱乐部等;

  餐饮——家庭餐馆,住宿加早餐的旅馆,家庭寄宿,自选庄园(农场或园地里的自摘水果和蔬菜活动);

  行——搭车(乘客会支付部分交通花费);

  性——“好时女孩”(例如一起享用高级餐饮或者交换性)。

  半商业性机构,不仅仅涉及金钱交换,这些要比纯商业化的机构价格便宜些,但是客人仍旧要付部分费用,而且要有合适的行为,否则他们下次就会遭到拒绝。这些情况更多的是采用平衡性互惠的规则。

  3.非商业性的好客

  最后是完全非商业性的好客和服务,通常是与VFR旅游联系在一起,即访问朋友与亲戚(Visiting Friends and Relatives)。

  住宿——免费在人们家里住宿,交换住宿,在自己的帐篷里或车里睡觉,流浪者收容所,睡在公园里或空房子里;

  餐饮——与朋友和亲戚共餐,慈善食物(例如教堂、红十字会等机构提供的免费食物);

  行——搭便车,搭货车;

  性——一夜情(例如所谓的艳遇),情人,订婚的或者已婚的夫妇。

  这些几乎都遵守一般性互惠原则(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或者平衡性互惠原则,尽管有些情况表现不太明显,如搭便车,有些司机让别人搭便车,这些好客的司机往往是用“平衡”的原则来考虑的:他们可能会想到“我年轻的时候也搭过别人的便车,所以我现在也得让别人搭车来还这份情”,或者“我将来有一天可能也要搭别人的便车……”

  新的好客形式在不断发明,或者说旧的好客形式在重新启用,通常是带有一种强烈“怀旧”(Nostalgia)[9]意味。例如在中国香港、中国内地、日本等地正在日益流行的家庭饭馆,让游客感到一种更加友好的氛围、如家的感受。在中国香港有一种特殊的旧形式新启用的案例就是“祠堂餐馆”(Ancestral Hall restaurants),人们在祠堂分享同锅的食物,来象征他们的团结与亲密(此可谓“同桌共餐习俗”甚或是“同质性”的一种表达形式),用麦康纳(Dean MacCannell)的话来说就是游客感觉自己体验到了当地社会的“后台真实” 。[10]这种真实性情感也在上面提到的很多情况中出现,如B&Bs、寄宿房客、搭便车、非商业性的性关系,等等。中国内地的“农家乐”旅游[11]也是这种情况,相对贫穷的乡村居民,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用简单的方式、新鲜的蔬菜、水果或者家常菜,招待来自城市的中产阶级的游客,甚至也在小旅馆或者自家为游客提供住宿。这对于本来就是来自农村的城市人、或者生活在都市但是想体验农家简单生活的人而言,都是一种怀旧情感的抒发,逃避城市压力和复杂生活的一种方式。

  “寻根旅游”(Roots Tourism)中的好客或许是另外一种避免或者掩饰了商业(负面性)因素的好客形式。例如,中国很欢迎海外华人回国探访或探亲,他们经常被当做客人或者家庭成员来对待,尽管有时候人们也可能期待这些访问者对当地社区有所捐献或投资(与葛荣玲博士私下交流得到的信息,2012年6月)。国际上的一些“好客”寻根旅游,例如去中国[12]或者去以色列的寻根之行,把在西方的年轻一代华人或者犹太人看做是客人或者长期失散的亲属,以此来鼓励他们的支持或者忠诚。在西方,存在着一种关于住所的怀旧旅游与好客之道,例如意大利的租住宫殿,爱尔兰的租住城堡,英国的租住公馆等等,提供给游客一种对过去的名望体验或者真实性体验。

  最后,我们也注意到非商业性好客与普通的商业性好客之间的竞争问题:一些新兴的非商业性好客不仅使顾客更省钱,而且能够更多的满足游客所要寻求的亲密感、真实感和后台进入感。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两个代表:“换屋旅游”(Home Exchanges)和“沙发漫游”(Couch Surfing)。

  “换屋旅游”:“好客交换俱乐部”( Hospitality Exchange Club)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已经有二百多个国家的人将自己的房屋列在它的网络上,免费为其他人提供住宿,他们旅游时也可以选择住在其他会员家里。这个俱乐部采用的正是“平衡性互惠”的规则和行为。现在这类交换网络越来越多,面向各种类型的人群,让假期旅行变得更加便宜和“真实”。许多人也通过朋友或熟人关系建立起非正式的交换网络。不过,“寻找奇居”(Airbnb,一个旅行度假屋在线租赁网站,成立于2008年,总部设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已经有近二百个国家近二万八千个城市加入此社区。Airbnb的理念是在旅游时从个人手中而不是酒店租住房屋,用户既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租赁信息、完成在线预定,也可以将自己空置的房屋出租获得额外的收入。通常房租比酒店便宜。)一个带有更加商业性色彩的类似的世界性个人交换网络也已经成长起来,这个公司于2008年在旧金山成立。

  “沙发漫游”:也是一个非盈利性的世界性会员组织,已经有246个国家的人加入并愿意在自家接纳其他来访旅游到你所在城市的会员的住宿。因为客人来住宿的时候主人也在家里,因而客人可以参与家庭餐饮和其他家庭活动。例如在巴黎已经有五万多个家庭在会员之列,为来访者提供住宿。“沙发漫游”也是采取了平衡性互惠的规则,而且它的优势还在于人们可以认识提供“沙发”、生活于本地的主人,因而能从主人那里得到建议,主人会像向导那样帮助你,成为你的朋友,以后还可能到你家里拜访。甚至彼此的孩子们也互相成了朋友,在今后的生活里继续这种交换活动。这个义务性的组织是1998年在旧金山成立的,但是现在已经由一个盈利性公司接管。不过会费不多,也基本上保留了原先的个人性好客精神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总结一下,好客是所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方法。如果没有好客,人们就会变得孤独、脆弱、少知、缺少朋友、缺乏生活的乐趣。但是非商业的、一般性互惠或者平衡性互惠交换与商业盈利性的好客交换之间的竞争仍在持续。应用两个人类学家莫斯与萨林斯的概念,我们看到了人类经济活动中市场的与非市场的维度在当代世界的不可分割性。一些非盈利性的、友谊形式的好客因为谋利想法的诱惑而受到了挑战和威胁(例如“沙发漫游”)。私人关系和好客可能会出现商业化的倾向,将人类的情感置于金钱的形式之上,例如西方世界的大多数离婚案例。与此同时,许多商业公司则试图柔化他们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建立更像是朋友与家人一般的个人化关系,并以此来掩饰他们的盈利目标。

  致谢:特别感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好客承办,同时也感谢徐杰舜教授和彭兆荣教授对会议的指导工作,桂林金钟山旅游度假区吕志辉先生的慷慨支持,以及葛荣玲博士的翻译及建议。

  [参考文献]

  [1] Edmund Leach, Claude Levi-Strauss (Revised ed.) [M] .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4.

  [2] Emiko Ohnuki-Tierney, Rice as self: Japanese identities through time [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Julian Pitt-Rivers, The Kith and the Kin [A]. Pp. 89-105,in Jack Goody (ed.) The Character of Kinship[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4] Franoise Héritier, Les deux surs et leur mère: anthropologie de l'inceste [The two sisters and their mother: the anthropology of incest] [M]. Paris: Editions Odile Jacob, 1994.

  [5] Marcel Mauss, 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Translated by Ian Cunnison; originally 1925][M]. New York: Norton, 1967.

  [6] Marshall Sahlins, Stone Age Economics [M]. Chicago: Aldine-Atherton, 1972.

  [7] Claude Levi-Strauss, Les Structures Elémentaires de la Parenté [Elementary Systems of Kinship] [M].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49.

  [8] Nelson H. H.Graburn, Eskimos without Igloos [M]. Boston: Little, Brown, 1969.

  [9] Nelson Graburn, Tourism, Modernity and Nostalgia [A]. pp. 158-178 in Akbar Ahmed and Cris Shore (eds.) The Future of Anthropology: Its Relev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C]. London: Athlone Pres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5.

  [10] Dean MacCannell,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M]. Berkeley: U C Press, 1989.

  [11] Jenny Chio, (in press) A Landscape of Travel: Mobility, Visuality,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Southwest China [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2] Andrea Louie, Crafting Places through Mobility: Chinese American “Roots-Searching” in China [J]. Identities 8 (3) : 343-379. 2001.

  论文刊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4卷,第5期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d1ad10101768a.html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